文章吧手机版
《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09 02:25: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

  《长恨歌》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61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200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恨歌》精选点评:

  ●2005-06-27

  ●每个人的人生看起来都很荒诞吧

  ●工笔画一样的描写,初读惊艳,再读绵长,但读多了,也就乏了。

  ●长歌当哭,长恨难解。

  ●不是大家闺秀的优雅,是小家子气的矫情。王安忆毕竟写不出张爱玲。

  ●这是我会推荐很多很多姑娘读得当代文学作品。甚至超越张爱玲和汪曾祺。虽然那部电影糟蹋了这么美好的作品和文字,但是王安忆这本书,真的太值得好好读一读。

  ●国内顶级了吧

  ●王安忆,读起来是微黄的。像是日光,是乳白色的纱帘投进来的,林荫道里叶缝中渗进来的,屋子里灰尘中漂浮的。王安忆的文字十分紧凑。它细碎,似乎一句叠着一句。但这种细碎确实让人不生厌烦。人就是这样老去的,时间是一直在流逝的,即便有时候忘记了,而儿女却已经嫁娶了。一切都在慢慢的老去,过往皆汹涌,而再回想却只是云烟,巷子在寂静,屋子在发黄,相片在褪色。老上海溜走了,世界还是新的。

  ●开始时读不下去,开篇写弄堂,笔法如此繁复,说弄堂如皴法作画,其实写弄堂的笔才是作皴法。后来读王琦瑶枯坐闺房听月光,才发现这笔法简直神还原上海这城市的气质。繁复中如细密针脚,编织出无数冷暖秘密,生机如此勃勃。上海是不适合做减法的,今天也一样。至于恨,李先生死、程先生死、阿二从此无踪,是恨,是绵绵的恨,如泣如诉。但到了薇薇、长脚的时代,是透纸而出的恨,是旧时代被新秩序破坏打倒,玷污乃至谋杀的恨。这种恨更直白,但也更仓促,失去了绵长,如王琦瑶的死,所发突然,所止无声,过于突兀。旧时代里,哪怕无情者如萨沙、康明逊都是有人情味的,但到了新时代,从女儿到情人,都是残忍且无情。新时代的美是轻浮的,新时代的王琦瑶捧着金条和旧旗袍,就像在威廉斯的话剧中,乘坐欲望号街车驶向墓地街。

  ●何处是归程,长恨接短恨。

  《长恨歌》读后感(一):当真是创作

  可能看的贴地气的书多了,感觉大上海王琦瑶的故事简直不可思议,也许是真的吧。但实在距离生活遥不可及。

  若书中的人物有循可依,或是哪怕像鲁迅先生所说集各家于一体,请告诉我。

  本书在茅盾文学奖作品中算是中下。

  《长恨歌》读后感(二):一座城市的执念

  每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有些许压抑,王琦瑶活在她对生活的执念中。

  上海就是这样的上海,苏州河不再吵闹喧嚣肮脏了,人也不再了。

  王安忆的笔触细腻得使得情景触目惊心,上海味道贯彻了始终,这是一座城市带给人的财富和伤害。

  或许有些人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如同自己也于其中过活了一回。

  《长恨歌》读后感(三):你像王琦瑶一样平静,你像王琦瑶一样狂躁

  又读了一次,不记得第一次读是在哪年,但是记得这本书差不多是我对女性间友谊的启蒙书,将我纷乱过于散漫的思维整合了,挺好的,让我对女人更少了一些幻想。。。。。。交朋友更加不可能了,换个说法,把朋友两个字看的更重了。

  书写的特别好,细枝末节完全不会破坏故事的节奏,反而代入感很强。

  《长恨歌》读后感(四):长恨歌

  简单粗暴如我,特别不能理解这种处处在作的女人。对她们来说人生如戏,是要靠演技,但是“作”和“暧昧”真的太要命,有什么不好说出来各种猜猜猜,累死算……还有各种的不负责任,只能说他们心真大……

  我梦想找个可以直接沟通不用费劲心思算计别人想什么的爱情,好可惜,没遇上

  2016-3-6

  《长恨歌》读后感(五):有点懵懂,也有点清醒

  看了一些书评,有褒有贬。在我看来,王安忆是有点绕文字,有点让人不耐烦,不过细细品来,这些文字都写活了,都具有代表性,很有感染力,比如邬桥,爱丽丝公寓等等。看完《长恨歌》,有点深有同感的感觉,王琦瑶身上也似乎体现着我们身上的一些特点。或许同是南方女性的原因吧。这个上海女人总让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总之很喜欢王琦瑶,喜欢这篇作品,很真实。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长恨歌》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