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是一本由张世英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导论》精选点评:
●数载后再阅此书,较当代人来说,当得起五颗星。此书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奠基之作,里面百分之七十都是西哲的材料,但是讲的却是当代中国哲学。对主客对立思维的反省是此书的核心,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
●写得好好的突然就转成传销材料了。
●绕的多了,反而不清晰了。。。个人觉得读起来不顺畅
●面面俱到,面面不祥。前几天看季羡林《讲真话》中提到,他的德国导师要求他把论文中面面俱到的导论改为精短扎实,很是受教。今天的教材大而全却内容空洞,已失却了西南联大时期那种恣意的大师风范了。
●全班人傻乎乎地讨论“哲学要不要从娃娃抓起”,强老师看我们一窝人吵翻天,他高兴的要死。真是怀念。
●不是初学者想看的,一大段一大段过于重复啰嗦
●通俗读物
●在山大旧书摊上买的,看了好几个回合,作者很有抱负,想创造一个体系,但中西融合的解释何其难也,牵强附会不通之处很多,但真知灼见并不缺乏。
●这本是我高二看的,半懂不懂,启蒙书吧
●第一篇。
《哲学导论》读后感(一):入门尚可
看这本书是因为我一个读哲学的同学推荐。
张世英是北大教授,编的这本导论可谓是面面俱到,介绍了西方和中国哲学的各家流派。
由于是导论,只有薄薄的一册。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面面浅谈。
不过作为入门读物,还是推荐一读。
《哲学导论》读后感(二):不知08年修订版和02年版有什么更细微的区别?
作者反对“述而不作”的旧观念,鼓励中国的思想家在条件成熟时应该推出属于自己的言说,这就是这种精神下的一部作品。
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境界高远,开启智慧,深入浅出(在此类著作中尤难得),对我颇有影响,强烈推荐!
但不知08年修订版和2002年版有什么区别?因我没有原书,粗略看下大致不差,有么有人能做出更细致的比较?
《哲学导论》读后感(三):难道要取消“主体性吗”?
对张世英先生“万有相通”哲学的反思。
张先生有感于德国古典“主客二分”哲学的不足,结合中国“天人合一”哲学以及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
即“任何一个当前的事物或现象都有它背后的无穷事物或现象作为他的背景,它之所以成为他当前的这个样子,都是以这些隐藏的东西为根源和构成因素的”
也正如张先生指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无数条线构成的网,人就是每一个纵横交叉的网点。每一个点——“人”的存在离不开网络中的其他动西,但是其他东西却以人的存在而彰显。
这是典型的现象学研究范式,真可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仲尼不生,万物虽然存在,但无法呈现!
诚然,张先生的哲学可谓美仑美奂!并将对自然哲学、道德哲学以及审美哲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值得指出的是,张先生虽然极力反对“主体性”,但对“主体性”的强调是必要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因为有仲尼的存在,万物才得以有效彰显,而仲尼正好是代表人的本真!代表人的主体性!
可见,在探讨“万物相通”时,还应该研讨万物如何“相通”,这个“如何”,就是“主体性”!只有具有本真、自由的“人”才可能使“万物”相通!
所以我一贯强调!人的本真良知,主体性必须强调!
《哲学导论》读后感(四):思想的有限性
因为在深夜和挚友写信的缘故再次遇到了这本书,于是便把我的一些小想法复制下来,以便慢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下。
张世英先生的书我在短评里写写写写就变得冷嘲热讽的口气了,也许是我期望太高了吧,张世英诚然写的已经很不错了。在这个时代的整个大陆来看也算是很有思想了,只是啰啰嗦嗦一个概念反复地循环好几章,不知不觉地就让我摇起来头,也许是教育本身就困难,他也不得不反复讲?
我在读张世英的《哲学导论》时也遇到些问题,张老师对黑格尔又敬又批,斥责其“绝对精神”的不现实,是抽象的超时空的概念。然而谈到文学虚构性的美学问题,他又说这是拓展了的生活世界,其艺术真实性以在场揭示不在场的天人合一乃是最为伟大的真理。那么世界之外就这样悬搁了?我们纵然不能思考极致宇宙的终极奥秘,我们身处乃至囚禁在这三维世界之间,那么我们就被剥夺了比康德和牛顿再走远一步的权利了?我们不能预设“绝对精神”和宗教,可谁知道文学是否会成为另一种精神鸦片让人有利有弊呢?也许我的逻辑是错的,但我还在思索之中,问题真的永远存在。兄所言极极的是,我们不得不继续思下去。这已化为了我们生活的本身。这已成为了我们的本能。思想有限,而天人合一也只是诗意的终点和起点,但物理学与宇宙论也许还有很多的可能性可以去拓展?文学也好,哲学也罢,历史之中,科学之外,我都不自量力地要尝试去探究。任何书都不该限制住一个人的思考范围。
我是个理科盲,幸好我还在阅读、思考、旅行、写作之中……
《哲学导论》读后感(五):践行“万物一体”的哲学观是最高的幸福
我几乎无法描述这本书的“神奇出现”带给我的共鸣与震动。
毫无疑问,每本书与人的缘份都是令人神奇地穿越了不可思议的无穷时空来到相会的刹那。其实,张先生的这本书潜伏在我的书桌上有些时日了。然而,必是在我自觉“顿悟”而其实又未能“妙悟”之后,必是在我沾沾自喜,目下无人略感怆惶之际——那晚,潜意识是要拿一本《论可能生活》,到得翻开书时,发现却是这本《哲学导论》。
张世英认为,“哲学应以建立在万物一体基础上的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的精神为目标,这种境界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长达十五页的目录,条理分明,展示了广大的视野,独到的视角。循着目录快速略读,心中渐渐充满感佩与感恩之心。感佩的是,张先生博学深思,必是多年心血结成此书;感恩的是,此书既成,刊布六年之后,我能得遇,何其幸运!
张先生学贯中西,以人生在世的两种结构,即“人—世界”和“主体—客体”,相对照为主线,以整体的、历史的眼光,边破边立,思维缜密。虽然像我这样中学西学都所知有限的人看来,缺乏从整体进行批判的资本,但仍可就所提及的言论,作出自己体验式的判断。
张先生此书所论之深与广是与此书论点密切相关的。具体对我而言,我是接受类似此论之论在先,此书所论之深不仅使我的一些想法变得更加清晰,也使我的另一些想法跟文中所论有了对比对话的去处;另外,此书所论之广,又令我觉得生活前景充满了无穷妙意的可能性:当他提及诗歌,当他提及艺术和历史,当他提及大自然被遮蔽的神秘……我感到我的诗歌就要回来了,我感到要重温各种艺术和历史,我又欣慰未被我观赏过的各地风景从未被辜负……也许,只要将万物一体的观点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只要以平等的、发现的眼光,和谐共处的心态,来生活着,就是艺术着,就是在“诗意地栖居”着……
翻完这本书时,仍然是一个夜晚,明净的月光和灯光照在我回返的路上,树影婆娑。
http://yingyu.blogbus.com/logs/3096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