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反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06 00:51: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反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大全

  《反三国演义》是一本由周大荒著作,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8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三国演义》精选点评:

  ●读不下去,不管作者怎样的背景学识才能与想象力,这都是一部没办法读的小说,字里行间全是卖弄,行文艰涩,炫耀智谋,情节不合逻辑,絮絮叨叨小家子气,不会(不好好)讲故事,一味意淫,最可笑的是每写完一个章节,都要洋洋洒洒数千字自己给自己打一个5分好评哦亲,真真是节操与蛋蛋同碎,逼格与菊花共醉

  ●不带这个自吹自擂的。。

  ●這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可以說是民國年間一個叫周大荒的人寫的一本《三國演義》的“同人小說”,他從“元直走馬薦諸葛”開始改寫,讓徐庶留在劉備陣營,直到蜀國統一天下,並在每一章回後都附上《史記》式的“異史氏曰”,闡明改寫的理由,可惜在武將單挑和運籌帷幄的描寫上味如嚼蠟,難免有狗尾續貂的感覺,3顆星

  ●大荒其人,史无尽述,凭我的感觉像是一个乱世怀小才,郁郁不得志的可怜人。此书颇有当今YY小说之风范,逢对阵主将必然单挑,许褚一个人打李严姜维等人能打个五百回合,简直是文字版的三国无双。书中蜀国军容之强悍,战将之敢战,五虎之变态——马超统军纵横天下,从冀州横扫到江南,只不过是借着这样的幻想,感叹一下民国初年天下混沌的悲哀,渴望正义力挽狂澜罢了

  ●超级ooc三国同人。

  ●补标,不小心点到删除了。

  ●垃圾

  ●本来就很一般的翻案小说,结果里面的书评着实让人恶心。。。

  ●烂

  ●。。。。。。。。

  《反三国演义》读后感(一):《反三国演义》看了后我反悔了

  差不多有10多年没看过白话演义,偶然机会看到这套据说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三国演义,抱着读读看的心态买下来读了一遍,到中册以后几乎是一目十行在读。

  看到后来发现有几个模式通用:

  1、蜀中不停出大将。

  2、大王、谋士、将军三者商谈时,彼此一团和气,互相恭维。

  3、马超马星矢一马当先攻城略地一枪扫平曹魏,攻下地盘后由后面的黄忠魏延姜维跟进盘踞,黄忠魏延姜维原来盘踞的地盘由后面的吴兰雷铜吴懿跟进盘踞,吴兰雷铜吴懿原来盘踞的地盘由后面某某某某某某盘踞;马星矢打仗打得缺兵少将由关羽张飞赵云战区的人员神兵天降给予补充,似乎打仗一直在一个圈子里,从许昌到辽东、从荆州到建业,朝发夕至。

  《反三国演义》读后感(二):如果不能理解貂皮的好,狗尾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工具

  狗尾与貂皮放在一起,成色自然鲜明。如果不能理解貂皮的好,狗尾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工具。

  这样贬低周大荒似乎蛮不厚道的。

  《反三国演义》是个奇怪的小说。置于现代,则无非是一个同人YY小说。周大荒仗着自己民国背景可以事后诸葛亮,又兼貌似留洋学过军事,于是大写特写,仿佛孔明孟德,不如他睿智;公瑾仲达,不如他远谋。把魏吴两国翻案得落花流水,把蜀国一路中500万巨奖一样捧成了天下统一。将军们千人一面,把名字乱调换亦无不可。自得其乐的学蒲松龄做异史氏自评,自吹自擂。既是演义体例,偏加些自以为是的军事理论分析。曹家都是傻瓜,一味败退,蜀国人丁兴旺,都服不死仙丹。

  然而他终究不是个好小说家,只能说是个热心且有些学问且懂些军事的三国迷。无非是书生满足一下伊达政宗那般“早生二十年,与龙虎争天下”的意淫癖好罢了。

  可能是因为过于熟悉,《三国演义》一向是被我忽略的一本小说。然而比了周大荒的东西,确实得承认的是,罗贯中是个好小说家。他懂得剪裁和控制,懂得如何讲一个故事。虽然扯淡的地方极多,但大量的正史和边角料填得满满当当,有些地方扯淡但不妨碍整体性,该他逞能的地方他逞,模糊的地方,他就交给演义的体例,用民间说书人的智慧来解决。一些惯例和俗套在这样一本小说里是被容许的。

  所以《三国演义》是个流畅而且可读性极强的小说。

  拿《伊利亚特》来说。以前倒背如流的那些斯们,现在看时居然会有些陌生。

  为了保持文本的和谐——因为毕竟得拿来唱——荷马会做一些好玩的改动。“神一样的恶魔”“多星的白昼”。在故事里,许多桥段会反复出现。英雄们孩子气的充满矛盾,有时为了制造一个矛盾情节,他们所表现的性格都会与常态不符。

  也许这就是民间故事最大的有趣之处:民间艺人的文本需要的是观赏性和趣味性,以便勾引人们继续阅读。矛盾和包袱是层出不穷的,以免读者失去兴趣。但如何顺理成章的设置矛盾和包袱是作者的智慧使然。杰出的小说家懂得如何讲述故事,使故事进展顺利。但对于陀斯妥耶夫斯基老师而言,他的悬念则未免太多了些。

  所以文本最初的语境极其重要。当一个小说做出一副“我要陈述现实”的架势时,它便必须以完美刻画现实为己任。而一个小说根本就不表述真实时,写起来会自如得多。但后者对于那些现实主义大师而言,不啻为投机取巧。

  《反三国演义》读后感(三):茶余饭后的消遣佳物

  也许,这部《反三国志演义》才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与审美理念。还记得我小的时候,听大人说起《三国演义》,无不为刘关张未能中兴汉朝,诸葛孔明出师未捷身先死而痛惜不已。而当我看完它后,更是被刘关张的义气所感动,看着曹贼那张奸恶的脸就不住地咬牙切齿,读到周瑜吕蒙和诸葛亮作对就义愤填膺,恨不得自己亲自上阵,扫平一切。诸葛亮在五丈原死的时候更是痛哭了一场,后面的故事几乎没怎么读。现在回想,我不禁莞尔。

  为什么呢?罗贯中先生在整部书中给读者灌输的尊刘抑曹思想正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普世价值观,我想也就是儒家的思想,君明、臣忠、将良。似曹操、董卓这等乱臣贼子,就应该成为鞭挞、批判的对象。也许,罗贯中先生也有一丝的无奈,纵然自己尊刘抑曹,蜀汉依旧无法光复中原,中兴汉朝,于是,他极力营造的诸葛亮的五丈原之死就自然而然的戳中了读者的泪点。

  周大荒先生(《反三国志演义》的作者)也许就是这诸多读者中的一员,他虚构了一些事实,翻了一些历史旧案,让蜀汉真正北伐成功,成全了很多读者。就好像众梁山好汉不忍被朝廷利用与被奸臣陷害,反出宋朝,杀死贪官污吏,在海外建立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一样的感觉。

  言归正传。《反三国志演义》讲的是什么,其实就是翻《三国演义》的案,纠正了刘汉集团在战略上的失误,让原来的孙刘联合抗曹变成了孙曹联合抗刘,不过,孙吴还是摆脱不了无赖的角色,专搞背后偷袭,结果被打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其实我有的时候在想,为什么总要把孙吴写的这么龌龊呢?难道孙吴就没有可歌可泣,忠义勇武的名臣将相么?没有孙吴的牵制,三国将不再三国,那些精彩的故事也都将褪色。

  曾经有人问我《三国演义》的主角是谁,我说是诸葛亮,罗老先生为了突出这个角色,不惜重建、篡改甚至毁掉了其他不利于神诸葛的角色。同样,《反三国志演义》中,为了突出马超与赵云,连诸葛亮都做了配角,神一般的马超,从西北杀到中原,无所不在,无往不利,真是英雄到了极点。当然,赵云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马超大杀特杀的同时,“卑鄙无耻”的孙吴无时不刻想偷袭荆襄,结果都被赵大将军杀个片甲不留,不仅没有取得一亩的土地,反而折损了多员上将,最后周先生说,这孙吴再也无力进攻,都是因为徐盛之死的缘故。

  是的,始终都没有人愿意为孙吴写一写稍微英勇的事迹,出了金庸老先生外。或许是因为江东英杰太过完美,太招人眼红。尤其是周瑜,年少成名,面如冠玉,雄才伟略,佳人相伴,典型的古代高富帅,是不是罗老先生嫉妒他?那周老先生呢?嗯嗯, 不得而知。

  小可无法评价《反三国志演义》的文学价值,但就其可读性而言,的确是茶余饭后消遣时间的佳物,与原作相映成辉。

  《反三国演义》读后感(四):评书 《反三国演义》

  余自幼酷爱读书,每遇一书,恨不能顷刻间瞻观殆尽,称爱不释卷也不为过,然余读书虽多,亦杂, 大部分皆囫囵吞枣而已,未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成一家之言。俗语云”“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鈡粟,颜如玉,而余潦倒半生,一无所得,只因对于前人著作,只当耳提面命,未尝心领神会罢了。

  却说四大名著之 三国演义,余稚小五年级便观的,此后暇则览之,前后不下十余遍也。心中不免受罗氏之尊刘抑曹思想影响,每见曹操小人得志,恨不能生擒曹贼,祛恶扶正,及见云长,玄德,翼德,孔明壮志未酬身先死,又不免嘘嘘不已。|

  今年读民国周大荒之《反三国志》,则大慰平生也。书中从徐庶不入魏营之始,刘备自得荆州,便已风生水起,垂拱而治矣,便是孔明,云长这两个文臣武将之首,原三国中两个成天慢着补窟窿的劳模,总的老说也只要成为经略后方的大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及武将谋臣四出,汉升取汉中,孟起占宛洛,子龙定江淮,伯约平山东,子均服辽东,公琰收交广,合师下建业而扶天下,均似不费吹灰之力也。

  不仅如此,《反三国志》还干了诸下几件事,

  1.刘氏夺有天下,未尝损折一将,可谓真正做到福人天佑。惟玄德,孔明之死,俱是善终,唯一遇刺江陵,横遭惨死的就是唯一扶不起,做了亡国之君,贻笑后世的阿斗君,可见天理昭昭也。、

  2.论及公明,仲达,原著中,公明杀云长,仲达阻孔明,实乃二人平生之克星,实乃改变刘蜀运势的二人。然新说中,二人自从败将领兵,端的是节节败退,鲜有胜迹,竟至于身死国灭。周氏之尊卑意,一任至此乎?、

  3.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终究不敢废汉自立,缘则犹是罗公,亦心有不忍,让其死而得为汉臣。新说中,才及十五回,阿瞒便已妄行废立,南面道孤,撕下了阿瞒世食汉禄,实为汉贼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4.魏延长沙杀韩玄投刘备,孔明以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为不忠,居其城而献其地,是为不义”,且脑后藏有反骨,后来端端走上了一条先入为主,将魏延逼反的道路。新说中,文长,孔明竟惺惺相惜,对于文长径出子午谷,偷袭长安,原来不以为然的孔明这次却深以为然,文长也借此成就赫然一功,二人相得,俨然高山流水。

  5.孟起之投玄德,原本已是强弩之末,未尝建有偌大功劳,仅服西凉而已。孟德惊呼”马儿不死,吾不得安“也一病而殒终身了。然新说中,孟起纵横南北,经略东西,实为刘氏挣下大半个中国,及定许昌,掘孟德之墓,其先父之仇,至此方报乎?、

  6.子龙者,一身是胆,一生未尝败绩,人才即出,天命则永,直至今日,仍为万千少女心目中之完美偶像。独 城中杀赵范,抛其嫂一节,众人心中虽敬,然实则难抛不近人情之嫌疑。便是这唯一的一点缺憾,也在新说中补偿了。娶了马超之妹云騄,名门之后,文韬武略。两人郎才女貌,情投意合,君子之成人之美,己亦美矣,我亦美矣。

  7甘兴霸,余心中实为吴国武将之首,众必不然,以吾至程 ,黄盖,吕蒙,丁奉于何境耶,但言“锦帆贼“,下水则单舟纵横江面,上岸则百骑突袭魏营,每读仲谋评语”孟德有张辽,吾有甘兴霸,足相抵也“不觉触动良久,快意恩仇之侠者也。新说中,仲谋闻兴霸之死,言江南不可为矣,已暗崇为尊。周公若生当时,必可以吾觥筹之间论三国,何言瑜亮之结,但结俞钟之好。

  8.曹彰者,一武夫耳,谋不及丕,才不及植,然比玄德使假子刘封据敌之无奈,孟德实有”黄髯儿“聊以欣慰,但何至于新说中得以继承大统,得享国祀乎?周氏之卑阿瞒,生则毁其名,死亦拂其意。

  9..孟德之魏,兵多将广,众皆知之,后司马氏亦借此班底而得天下,何以不敌川蜀,曰:个个击破也。余读史,知殷商之攻西岐,杨隋之征瓦岗,愈打则敌愈强,征讨之军反资敌,缘集中优势兵力,主动出击,消灭敌人之襁褓之中余无形,乃灭敌之不二法门,毛公深谙此道也,如此,则断不能日销月割,以强败弱。

  10.文和者,初效李郭,后投张绣,终事曹操,以其谋者,无有不中,盖孟德问文和子建若何,文和直言”但思刘景升,袁本初父子耳“,操心意乃定,比起玄德之陷奉先,如出一辙,实乃老成谋国之士,于新说中,贾诩计不得一出,以俘虏之身面世,旋被处死,余之作者之意,然亦恻隐嗟叹。

  三国者,以不完美之意立书,其所尊者,殊不如意,其所贱者,克能成功,新说一反常态,完美之意,溢于言表,然如此者,立意已见高下,情节难以取胜,对于”正史“而言,降为戏说耳,故其知人不多,名扬不广,独对余之完美主义愚忠之书生,读此书不觉沉醉其中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反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