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一本由罗贯中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7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时候爸爸总是喜欢带我去书店,帮我选书看。这是第一本我喜欢上的他给我选的书。
●未领略
●果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生动的将三国时的故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一定,必须要重读几遍的书
●再读三国,第一遍读的已经全部忘了。读过上半本,连连称赞。本书为史书演绎,增加杜撰,文学性强,不可当史书读。名家点评,十分出彩难得。所谓名师出高徒,读此本便能领此句。书过60回,刘备尚无根本,须知存心向事,无论年寿,切不可遇小挫折而失大愿望。人生而不同,境遇万千,自当竭力前行,勿以运命自限。四大名著还是要读一遍的,第一遍是走马观花。
●去年
第三次看这本书,终于看完了。前两次都是读了一百多页,因为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整的晕头转向而放弃。这次抱着看完的决心,终于对三国的故事有了一些了解。历史就是这样,是非成败转头空,留给后人的只能是思考,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四大名著,这四个字,毁了了这四本这么好看的书。
在这四个字的描述下,这书显得这么教条,这么刻板。将书里的几篇文章再往教科书里一放,让老师咀蛆一样那么一讲,再让我死记硬背地去背点一个逗号表达什么意思,考试再反复考我几遍,早就不乐意再理这些东西了。
它们被束之高阁,给人印象太正经了,以至于我读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书多么幽默。
今天看三国,看曹操讽刺大臣们哭个一天一夜也不能把董卓哭死,看这个奸雄借着试马溜之大吉,看刘备把官印挂在督邮脖子上就甩手走人。才发现这书很对我胃口。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20190827 长江之滨
四大名著在读完后皆有失落之感,因为结局都是散吧。夸张点地说,自孔明死后,三国的故事就算结束了,而“分久必合”对我来说,犹如鸡肋。不论是书中的哪一位人物,猛将也好,奸臣也罢,浪花淘尽了英雄,但即使三国的故事已耳熟能详,我仍然会被书中人物的命运牵动着情绪,到惊险之处拍案叫绝,于生动之处又捧腹不止。虽然我对于书中每一位刻画得活灵活现的人物甚是喜爱,书中也不失时机地穿插一些小故事来突出人物的性格,但我更偏爱着蜀国,无疑书中是将诸葛亮“神化”了,也将蜀当作了主角亦或是正义一方来创作,但是当看到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忠义之情,武侯临终之际的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姜伯约为复汉室的最终一搏,又有谁能不为之一叹呢?是啊,虽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但当我看着那一位又一位的人物注定离开之时,只道不舍,也愿他们有一个世界,可以“一壶浊酒喜相逢”。
《三国演义》读后感(四):三国,群雄并起的时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全书使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笔法富于变化,摇曳多姿,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人物形象栩栩传神,刘备之仁,曹操之奸,孔明之智,关羽之忠,张飞之莽,赵云之勇,孙权之霸,周瑜之英,无不赫然在目。我想应该没有哪一部小说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对一个民族产生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愧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读后感(五):历史至上,活在当下
《三国》无疑是一部鸿篇巨著,古往今来无数人对这段历史情有独钟。书中的人物,事件,感情,权谋,甚至是玄幻的描写都刻画的让人爱不释手。罗贯中先生最初写这样一部基于历史改编小说的初衷我不得而知,可能是出于喜爱,也可能是出去畅销。
在我读这本书之初时,的确被书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到,这也是我一度读下去的动力。但是当我合上此书时,我却平静的无法自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虽然波澜壮阔,但是于我而言,和一汪溪流却没有什么不同。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再惊为天人的英雄,也无法阻止历史的向前。每个历史人物,只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做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而从整个历史来看,却没有什么不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想古人也是认同"历史至上"这个观点。再长的历史画卷,也只是后浪们的谈笑之资。
既然明白了人在历史面前的渺小,重要的事情就变得简单起来,那便是活在当下。我无法改变既往发生的史实,更无法去改变后人的评价,那么就只有认真活在当下。"当下"才是可以切实感受到,触摸到。我不喜欢和别人太多亲密的接触,这样会让我不自在,所以我大多数时候选择一个人独处,这让我感到舒服。每个人的想法五花八门,每个人的眼光五颜六色,每个人的心中各怀鬼胎,在我做不到让每个人都心满意足的时候,我尽量让自己心情愉悦。我有时候很畏惧"关系网"这种东西,一旦掉入其中,就没有了"自我",只剩下"大众"。所以,只能一直小心翼翼走在这个满是泥坑的道路上。
最后,刘备孔明也好,曹操仲达也罢,也许"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活在当下才能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