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亲密行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05 03:5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亲密行为》经典读后感有感

  《亲密行为》是一本由[英] 德斯蒙德·莫里斯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密行为》精选点评:

  ●作者很逗同时也有一份很诚恳的社会责任心。翻译的很不错,幽默感透字间,让人忍俊不禁

  ●06Nov暂停,07May读过。

  ●好启发...原来大家在一起不在一起想的只有一件事:回到子宫.

  ●我在考虑去做个Spa神马的

  ●了解自己。

  ●觉得作者把婴儿口欲对成年行为的影响有点扩大化了,说吸烟行为不止是尼古丁影响,还是为了重温小时候含着乳头的感觉,而吸烟恰恰可以做很好的掩盖。这个版本翻译得挺烂的,封面怎么看怎么像以前地摊里的黄色小说。

  ●两年前在北京一个青年旅馆里读过的。

  ●超有趣,打着手电一口气看完,再看一遍我!

  ●什么都上溯到婴儿时期的母子间亲密行为,有点牵强附会之嫌

  ●C912.68/1

  《亲密行为》读后感(一):《亲密行为》——难道原本我们就该亲密?

  本书封底介绍此书作者,说是英国著名动物学家和人类行为学家……以其丰富的动物学知识开始人类行为,并写有一系列使他名扬世界的人类行为学专著……

  我的瞎想:人类学是个什么学?(百度知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28298.html?si=1)

  人类学就是动物学的一种,之所以叫“人类”学,又是为了将人区别于动物。而很大程度上,科学家借用动物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本书处处可见的是,将人和人类近亲大猩猩啊、狒狒啊、猴等进行对比。这一方面表现出人的自大,又同时表现出人类的脆弱。人类难以忍受其他物种聪明过自己,同时又有一种孤独感。人在同类之间亦是如此。我想若是有了外星人,还是如此。

  书中有趣观点:

  1.亲密行为的根源

  “在儿童期的初期……身体接触是头等重要的一件事,其中最关键的是与母亲的直接的肉体接触,这种接触留下了鲜明的痕迹。”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模拟的子宫环境,比如,襁褓、怀抱、母亲步伐节奏的摇晃;一方面婴儿逐渐适应地球就是这个样子,比如,儿童一段时间内迷恋玩偶,这是他们逐步拥有独立人格的表现。

  “如果说婴儿发出的信息是‘抱紧我’,儿童发出的是‘放开我’,那么青少年发出的信息是‘别管我’”。经历青春期后,年轻的成年人将以恋爱开始第二次婴儿期、以婚姻开始第二次儿童期。或许不幸经历婚姻失败的人,还会经历第三次青春期。“

  到了晚年,父母对子女的亲密行为虽不复存在,但情况会由于与孙辈之间的亲密行为的发生而得到缓和——这样到垂暮之年出现第三轮,也就是最后一轮婴儿期为止。”

  2.特殊的亲密行为

  “对婴儿和恋人的行为研究表明,人和人之间肉体上的亲密程度是和他们之间的信任程度联系在一起的。在拥挤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周围充满了陌生人,对于他们,我们是不信任的,所以我们不得不和他们保持着距离。

  “亲密行为可以安抚这样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于是就出现一种十分矛盾的现象:我们越是相互疏远,就越是需要作身体上的接触。如果我们所爱的人爱我们,那么他们就会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亲密行为,就会使我们有勇气去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但是,假若他们不爱我们……或者假若我们已经成功地建立起这样地联系,但后来又破裂了,或者已经麻木得使做爱、拥抱、接吻也变得像在公开场合和人握手一样形式化了,这时又怎么办呢?对许多人来说,答案只是抱怨和忍受。但是解决得办法还是有的,其中之一就是去找职业接触者。

  下文举了各种例子说明,职业的接触者,包括医生、理发师、按摩师、美容师、甚至警察……可选择的获取亲密行为的途径,包括生病、理发、跳舞、打架。还有一种便是语言上的亲密,比如安慰的话,聊胜于无。如果连语言上的都无法满足,那么人们将物品代替,比如香烟等。

  在可选择的途径中有一个方法是生病。书中讲,我们谁都暴露在充满细菌的环境中,为什么你感冒而不是他感冒呢?因为你这段时间比较缺少亲密行为,你的小魔鬼或小天使在渴望这种接触,但是你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你就病了,叫做“退婴现象”。

  记得一个电影叫做《亲密》,某年的柏林金熊奖,性爱场面长达35分钟,但导演说:“如果一部电影是色情的,那么剪去35分钟后,还是色情的,而我的电影与性无关。”“欲望之中其实拥抱的是欲望,抽身以后抽身以后你感到的是那更加刻骨的空虚。”

  旧爱新欢 @ 2006-10-31

  《亲密行为》读后感(二):温柔之情并非卑微之事,并非只有婴儿和恋人才需要。

  为什么要有亲密行为?

  用怎样的科学态度看待科学行为?

  第一章 亲密行为的根源

  1,母亲抱小孩的行为,是”怀抱“;用布包裹婴儿;都是代替子宫行为。

  2,婴儿吮吸乳头,是最原始的亲密行为。

  3,儿童与父母打架,也是一种亲密行为,因为他们觉得抱抱太婴儿气了,他们有了独立性。

  4,亲密行为的原始变化顺序:抱紧,放开,别管我。

  第二章 两性亲密行为的诱因

  第三章 两性亲密行为

  1,人类恋爱过程:眼对身,眼对眼,话对话,手对手,臂对肩(搂肩方法),臂对腰(直接宣布亲密程度),嘴对嘴,手对头,手对身,嘴对乳房,手对生殖器,生殖器对生殖器。

  2,只有人类才有强奸。

  3,男女之间的亲密行为都是可以追溯到对母婴关系中的亲密行为。如:重温婴儿吮吸母亲乳房时所获得的舒适感。

  加强配偶间感情关系。

  (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这些可能更好一点,没有什么神秘与不好意思的,只是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需要亲密行为)

  第四章 社交亲密行为

  1,含性意识最少的是拍背。

  2,研究这些小动作,用新眼光观察习以为常的旧行为。(追溯本源并充分理解)

  3,接吻,接触一种软绵绵的东西这一动作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原始的亲密行为。

  第五章 特殊亲密行为

  1,亲密程度与信任程度成正比

  2,妇产科医生为病人检查时的动作,在外部表现上岁与恋人的手对生殖器接触十分相像,其结果却恰到相反。

  3,理发师,演员,他们都可以享受 特许亲密。

  4,如果我们在家里得不到爱,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去外面寻找。

  办法:找经由特许可以触摸他人的职业人员,这样危害性要小得多。

  5,最亲近的人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陌生人又太危险。所以人们开始寻找动物(那么多人从动物身上寻求安全感)

  6,为什么摸猫拍狗?拍狗,我们希望向拥抱好朋友一。样拥抱一只狗,狗的背又宽又结实。

  摸猫,猫比较小且柔软,像人的头发一样

  7,当我们急需要某种安抚性身体接触时,甚至一个无生命的物体也会成为亲密对象,比如玩具熊。

  第六章 恋物行为

  1,人为什么要吸烟?将物体置于双唇之间,这一嘴部亲密动作。不仅仅是烟瘾。

  吸烟人数众多,对于具有安抚作用的象征性亲密行为,人仍然有着普遍追求。

  2,广告,把脸贴在毛毯,毛皮领上;水床,也是仿造子宫。 这里面有好多商机啊。。。(从人性角度出发来做广告)

  大旅馆配备齐全,也是返童年

  人紧张时摸首饰,精神上的抚摸。(不要总是做这些小动作啊,学心理学的很容易看穿你)

  第七章 自我亲密行为

  1,保护动作(不想听声音,用手摸)

  2,清理动作

  3,特殊信号

  4,手托住头(并不仅仅是因为疲劳)

  5,十指紧扣,分手后,自己左手握右手

  6,双臂抱腿

  《亲密行为》读后感(三):吸烟是一种巨婴行为!?

  大多数反对吸烟的理由,都集中在尼古丁成瘾和有害健康上。然而,许多人吸烟是不过肺的,但他们仍然成瘾,甚至有人说让老烟枪戒烟反而有损健康,这又如何解释呢?

  1 亲密行为的起源

  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一种刚需:

  婴儿期对母亲的哭闹求抱

  儿童期和同伴的推搡打闹

  青少年和同学的欢声笑语

  热恋期和情侣的卿卿我我

  中年期对子女的膝下承欢

  老年期对老伴的嘘寒问暖

  婴儿在温饱舒适的情况下,仍然会哭闹,这表示ta没有得到应有的亲密接触,所以ta要继续抗议直到满足为止。有经验的母亲就会将婴儿抱在怀里,抱ta、摇ta、拍ta、吻ta、摸ta、给ta喂奶、给ta哼唱。所谓“哄孩子”,就是母亲给婴儿提供全人类都需要的亲密行为。

  摇篮:有研究表明,摇篮摆动的理想速度是60-70次,这跟母亲心跳的声音大致相当。而心跳,正是胎儿在子宫里唯一且一直会听到的那个声音。

  拍背:可以持续提供一个信号:你现在在妈妈的怀抱里,周围没有危险,即使有危险妈妈也在你身边保护你。

  哼哼:尖叫、咆哮是哺乳动物发出警报的通用信号,而母亲哄孩子时发出的声音跟警报完全相反,温柔、平缓、有节奏,这种信号可以用来告诉婴儿:放心吧,目前没有发现任何危险。

  吮吸:嘴里含着一个柔软、温暖还能吸出甜蜜液体的乳头,这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对任何哺乳动物来说都是终身难忘的。这是一种天然的、原始的亲密行为。

  2 亲密需求的转移

  人类对亲密行为的需求,尽管表面上看起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其实只是形式上的转移。处于不同阶段的人类,其获取亲密行为的对象也不同。婴儿期找父母,儿童期找同伴,青壮期找伴侣,中年期找儿女,老年期同伴老伴儿孙一起找……

  青春期的叛逆现象看似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但究其本源,还是双方对亲密关系需求的不一致。一方面,孩子对亲密行为的需求从婴儿式向两性式转移,所以从父母那里获取亲密的需求会减少;另一方面,父母对亲密行为的需求从两性伴侣转向亲情儿女,所以从孩子那里获取亲密的需求会增加。

  不得不说,独生子女的父母,由于从儿女处可以获得的亲密十分有限,致使叛逆期一直延续到儿女结婚甚至生育之后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也引发了很多家庭矛盾的新类型,比如催婚逼婚,急着抱孙子,抢着管孙子……

  要彻底解决由亲密关系匮乏这种“洪荒之力”所引发的问题,切忌一味抗拒,只能疏通引导,帮助其寻找亲密行为的替代品。在独生子女的例子中,如果儿女主动关心父母或者父母自己寻找兴趣爱好,可以大大减缓矛盾。如果父母还来得及生二胎那就最好不过了。

  3 亲密行为的替代

  在紧张的成年人世界里,尤其是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亲密行为经常会成为一种稀缺品。如果一个成年人无法通过自然渠道得到足够的亲密,TA就会自发地去社会中寻找替代品。

  缺婴儿亲密,就会有按摩、修脚、做头发。

  缺同伴亲密,就会有开趴、攒局、养宠物。

  缺两性亲密,就会有偷窥、买春、找小三。

  缺亲情亲密,就会有诱拐、恋童、当干爹。

  (啧啧,好多社会问题都能套进去呢!)

  这种替代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宠物,还可以是物品,而且并不都要引发社会问题。机智的人类,已经发明了很多并无大害的替代物,比如布娃娃、养宠物、打麻将、交际舞……

  甚至自己的身体也可以成为亲密关系的替代物。比如,成年人在失意和受挫时,会将双手抱在胸前自我安慰,这是一种对婴儿期被亲密拥抱的替代。类似的自我安抚还有很多,比如姑娘害羞的时候玩项链或者自己的辫子。苍老师和左右手什么的更是不言自明。

  4 婴儿式亲密的替代品

  人类使用安抚奶嘴/橡皮奶头(Pacifier)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一个忙碌的母亲,随手将一只安抚奶嘴塞进啼哭不止的婴儿嘴里,用来代替她自己的乳头。科学实验的结果也证实了嘴里含有某种东西可以对孩子起到安抚作用。

  这种吮吸替代物对儿童有强有力的象征作用,以至于孩子长大了之后,还会不时地吮吸自己的手。然而,我们大多数母亲对待这种行为只有冰冷的一句话:不许吃手,脏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替代物会扩散到更多的替代物上:咬铅笔、咬笔帽、吃棒棒糖、啃手指甲……

  正如之前讨论的那样,成年人对吮吸安全感的原始需求,也需要类似的替代物。但要是继续用安抚奶嘴就太有损形象了,所以这个替代物必须加上伪装,使其足够隐蔽。这样的话,用起来才不那么naive,不那么图样图森破。最好是跟儿童完全扯不上关系。

  香烟恰好就是最理想的替代物:叼在嘴上柔软舒适,点上火后温暖亲切,啧啧,还能吸出东西来,真是绝了!

  有细节可以佐证。吸烟的人一般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用夹住香烟的食指和中指按住嘴唇猛吸,这样可以重温与母亲乳房接触的感觉。另一种是长时间叼着,偶尔吸一口,这种情况类似叼着乳头半睡半醒的状态。而雪茄和烟斗恰好分别是这两个方向上的衍生品。

  其实口香糖和泡泡糖也是类似的乳头替代物。想象一下,泡泡糖被吹大之后是怎样一幅场景?

  5 咱不黑,咱送温暖

  二郎没有任何贬低和黑的意思。再说了,就算我敢黑抽烟这个行为,也不敢黑抽烟的人啊!毕竟毛邓几位爷爷都是吸烟的高手。

  今天主要是想把亲密行为这个人类刚需翻出来让大家一起正确认识。跟吃饭睡觉屙屎撒尿一样,谁都别笑话谁。有同志缺吃少穿,咱都知道送个温暖。如果发现有同志缺乏亲密,我们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又有何妨?少抽一根是一根嘛,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更多图文并茂的书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二郎琐语。

  《亲密行为》读后感(四):亲密行为根源---人得一生简写

  婴儿期:

  有些母亲天真地认为,只要把婴儿喂饱并料理好其他一些事,就能使婴儿和自己亲近;其实并非如此。对失去母亲的幼孩所作的观察以及对猴子所作的认真实验都充分表明,与母亲温柔的肉体的亲密接触是建立基本感情联系的关键,而这种基本感情联系对于一个婴儿往后是否能成功地适应社会生活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要在婴儿早期关键的几个月里充分给予他肉体上的亲昵和接触,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但做母亲的如果完全忽视这件事,那她往后会自食恶果,同时也将贻害后代。习惯上有种古怪的说法,似乎认为当孩子哭的时候最好是别去理他,以免让他“犟过你”。对于这种说法,我们简直不可理解,然而偏偏在我们这个文明世界里,这种事情又是如此司空见惯。

  然而,当孩子长大了,情况变了,却又出现了相反的做法。这时做母亲的可能会过分溺爱孩子。当孩子理应往外去闯一闯并且应该有更多的独立性的时候,母亲却老把他拖在自己身边。更糟糕的反常现象是,母亲在孩子年幼时对他庇护不周,一味严格管教,动辄处罚,而到孩子长大之后,却又过分庇护,时时不肯放手。这种做法完全颠倒了感情发展的自然顺序,而可悲的是,这种颠倒的情况至今仍随处可见。如果一个孩子或者一个青年成了“不肖之子”,我们多半可以从他的家庭背景中找到这种扭曲颠倒的培养方式。不幸的是,当事情发展到如此地步,若再要想纠正过来,己经有点为时晚矣。

  我所说的自然顺序—即:先爱,后自由—不仅对人,对于其他较高级的灵长目动物来说,也是一种基本顺序。

  这些就是人类在婴儿期中的最重要的亲密行为:母亲将婴儿抱在怀里,带着他、摇着他、拍着他、弄着他、吻着他、摸着他,给他洗澡、喂奶,还为他低吟轻唱。婴儿自身在这早期阶段惟一的积极接触动作就是吮吸。

  儿童期:

  儿童开始讲话是下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大约在3岁的时候,随着儿童学会了一些基本词语,视觉“接触”之外又有了语言“接触”。现在,儿童和母亲之间可以通过说话而表达各自的“感受”了。 进到这一阶段之后:早先那种原始的、身体与身体直接接触的亲密行为当然也进一步受到了限制。再要人搂抱实在太婴儿气了。不断增强的想求知、想独立以及想自行其是的意念渐而压倒了想被人搂抱和抚爱的欲望。如果父母在这一阶段还过分地施行这些原始的身体接触行为的话,儿童不仅不会感到自己在接受保护,反而会感到屈辱。现在再抱他等于束缚他,所以做父母的必须改变方式以适应新的情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儿童在这后期阶段虽然强烈地表现出向外探求的倾向,但他对于身体接触和亲密行为所带来的舒适感仍有极大需要。这种需要较之于过去,与其说是减少了不如说是被抑制了。触觉上的亲密行为意味着幼稚,所以必须加以放弃,但是实际环境仍需要它。由这种情况而引起的矛盾,其解决方法便是引人新的接触形式,这种形式既可以满足所需的身体上的亲密接触,同时又不会给人以幼稚的印象。这就是伪装形式。

  青春期: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和父母的身体接触现在进一步减少了。父亲发现,女儿突然变得不像过去那样爱逗乐了。儿子一也羞于和母亲有身体接触。在婴儿期之后的阶段,对独立行动的要求开始表露出来,现在到了青春期,这种要求变得更加强烈而且还引出了另一个执着的要求,即:想保守个人秘密。

  如果说,婴儿发出的信息是“抱紧我”,儿童发出的是“放开我”,那么,青少年发出的信息则是“别管我”。关于这一点,有位心理分析学家曾这样写道:青春期“年轻人倾向于自我孤立,从这时起,他和自己家里人生活在一起也会像和陌生人相处一样”。这样的说法,当然不免言过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慈爱的父母会无意识地采用多种方法加以对付。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整衣”模式。如果他们不能直接抚爱子女,他们便会借口说“让我帮你把领带拉直”,或者说“让我给你刷刷外衣”,以此获得身体上的接触。如果得到的回答是“别麻烦了,妈妈”,或者“我自己来吧”,那也就是说,那年幼的已识破了父母的诡计。当然,同样是无意识地识破的。

  成年期:

  青春期过后,他们成了年轻的成年人。这时他们要走出家庭,而从身体亲密行为的角度来看,这时可以说.是他们所要经历的第二次出生。就如在20年前他们离开母亲的子宫一样,现在他们要离开家庭这个子宫了。亲密行为的原始变化顺序—“抱紧我/放开我/别管我”—现在已满一个周期而重新回到了起点。像婴儿一样,年轻的恋人们说“抱紧我”。偶尔,他们甚至还会互称“宝贝”。自婴儿期之后至今,亲密行为第一次重现高潮。与往日一样,身体接触信号开始发挥神奇的魔力,强有力的联系纽带开始形成。为了强调这种联系的力量,“抱紧我”的信息进一步引伸为“永远不要离开我”。然而,这种配偶形式一旦完成或者说一对情侣己组织成一个新的家庭单位,第二轮婴儿期也就结束了。新的亲密行为顺序模仿着先前第一轮顺序继续演化。第二轮婴儿期让位给第二轮儿童期。

  现在,恋爱时那种搂搂抱抱的亲密程度开始减弱。在极端情况下,这对新配偶中的一个甚或两个同时开始感到受缚,感到自己的独立性受到了威胁。这种情况其实很正常,但让人觉得不自然,于是他们认定婚姻根本就是一种错误,便分手了。第二轮儿童期的“放开我”让位给第二轮青春期的“别管我”;第一次青春期中的家庭分化演变为第二次离婚中的家庭分化。但是,如果说离婚创造了第二轮青春期的话,那么,没有恋人,这个“新青年”独自一人又能做什么呢?所以,离婚之后,各人都可能找到一个新的恋人,再度经历第二轮婴儿期,再度结婚,然后急转直下又回到第二轮儿童期。使他们不胜惊异,整个过程重复了一遍。

  以上的描述也许有点玩世不恭,有点过于简单化,但它有助于把握要点。对于幸运者来说,第二轮青春期永远不会来临,而这样的幸运者即使在今天一也屡见不鲜。他们承受住了第二轮婴儿期向第二轮儿童期的转变。随着新的两性亲密行为和双方共享的父母亲密行为的延续,配偶纽带保存了下来。

  晚年:

  到了晚年,作为父母对子女的亲密行为虽不复存在,但情况会由于与孙甥辈之间的亲密行为的发生而得到缓和—这样直到垂暮之年而行将就木之时出现第三轮、也就是最后一轮婴儿期为止。这第三轮亲密行为顺序将转眼即逝。至少就这个世界而言,决不会有第三轮儿童期。我们在生命结束的时候就像婴儿一样,被人用柔软的布料包裹起来,舒舒服服地被安放在棺材里—就如我们在婴儿期里被人放进摇篮一样。我们从长长方方的摇篮里慢慢长大,最后又安眠在长长方方的棺材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亲密行为》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