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本由道格拉斯﹒诺思 / 罗伯斯﹒托马斯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世界的兴起》精选点评:
●论证过程非常粗糙
●老实讲,没看懂。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话说回来,这种作品要想翻译好,译者在专业上要有一定的洞察力,知识面广,文字功力深,这不完全是翻译稿费提高就能解决的。可遇不可求吧。
●非常期待的书,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经济市,一代宗师的书。读起来有点费劲,得了解欧洲的历史才好。
●《金融的逻辑》中关于西方世界的理论源泉,在这里!
●对比、总结英西的发展史的经典,但方法上还是没有新意,交易费用在向grief的game转移。
●纯正的理科生一枚,对那方面历史不熟……本来想了解下制度经济学的,看完这本没有太大的惊喜
●制度学派的缘起
●區域社會經濟史制度部分的推薦書。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西方經濟持續增長的國家制度形式是如何建立起來的?重點是研究所有權,人口,制度,經濟和政治。重點是後面四個國家的部分,前一部分過於晦澀。需要一定的中世紀歷史基礎,否則你看不下去,不會覺得它多麼有趣。還有就是簡單經濟學原理,多是政治經
●必须再看一遍,字字珠玑,于更深处生疑
●我强迫自己把它读完。读完发现很有收获。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一):mark结束语
所有权结构在尼德兰和英格兰业已发展,从而为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必须的刺激。它们包括鼓励创新和随后工业化所需要的种种诱因。产业革命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它是提高发展新技术和讲它应用于生产过程的私人收益率的结果。
此外,国际竞争还带来了强大动力,促使其他国家改变它们各自的制度结构,以便为经济增长和“产业革命”的推广提供同样的动力。那些国家的成功是所有权重建的结果。而失败—西方世界历史的伊比利亚半岛和当代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则是经济组织无效率的结果。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二):又是翻译惹的祸
诺斯所阐述的“所有权的确定(或明晰)是近代西欧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因”理论没有大瑕疵,问题出在翻译,很多句子初看让人摸不着头脑。
例如:“领主和他的骑士专门生产保护和公正,而依靠农奴来消费它们。”(第30页)
猜想译者想表达的是:领主和骑士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依靠军事力量和武器装备来为庄园提供保护,平时也调解民事纠纷,也就是所谓的“生产保护和公正”;因此,他们保护和裁决的对象便是庄园里的农民(农奴),即那些“消费保护和公正“的人。
这种奇怪的句子比比皆是,读起来真心累。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三):North D.C ?
我是一名刚刚步入经济学学术领域的一个小白,虽然很懵懂,但也在这个领域内深入学习了五年之久,这是我头一次接触Douglass C.North。我感到很幸运,因为他的理论为我提供了分析经济学的一个全新的视角;我觉得不可思议,学了经济学这么久,却从未跟身边人听说过这个人,更别说他的学术造诣了;我觉得很有缘分,因为他的这本书我一只脚踏入了人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我得知这个人和他的专著,来源于一位教授我们高级宏观经济学的老师,他为我们推荐了这个人以及几本著作。我是本着不舍得放弃学习机会而读了这本书,果真,没让我失望,他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涉及到太多的高深理论,连数学模型都没有,就能够把他的思想汇集于书中。不愧是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 他的书我全都买了,打算一本本地细品,源源不断地为我重构经济学分析视角的框架提供原材料。要是有机会我希望能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进行改造,添花,打造出我自己的一套研究理论。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四):短评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我承认我是带着成见去读这本书的,因为我并喜欢历史,却习惯了那种中国课本中的历史,那种马克思主义叙事下的历史。这本书的看点在于作者对论证框架的设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最后是作者小心的限定和论证。这样的概括实在太口水化了一点儿,那么我进一步说一下。
本来是需要写一篇长篇书评来作为自己作业的,不过这个国庆长假一直在看WCG2008。虽然最后SKY失败的结果我真的接受不了,但是我还是会支持这种新的竞技运动。
如果不想让自己对知识特别是新的知识和生活方式厌倦或者保守,那么本书的细致阅读将会在这一点上帮助你。尽管选择所有权,人口增张,经济组织,效率等作为分析工具已经不再新奇,可是从这种经济解释的理论脉络来看,本书的分析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不过,问题在于,作者更多地是走在了马克思那样的实证化的道路上,而对斯密在道德哲学上的研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者说,本书所选择的这种研究方式实际上是回避了道德判断和人的内在方面的问题,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之间,利益完全是从外在的角度加以衡量的。可是斯密并不是这么简单,斯密在道德哲学上对个人利益向社会利益的过渡的论述,的确与作者所选择的有效率的经济组织的角度不一样,可是这并不是不讨论的借口。
或许这只是因为我阅读的不足,那么10月的另一本书的阅读是否会帮助我在这些问题上有一些更多的认识呢?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五):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如果没有海外殖民地的扩张,欧洲的民族国家运动也只不过是千年军阀混战的继续。因为很明显的,当这种殖民运动在北美、东亚受阻,同时因为各殖民国在殖民地争夺中互相照面的时候,譬如德、日与英、法的矛盾,就再次爆发了欧洲内战(即一战),这导致了苏俄的出现(之前的北美独是英法俄矛盾的结果)。二战之后,资本的中心更已转向美、苏,唯制度理论是一种唯意识形态论,经济基础或者世界格局的力量对比的动态边界才是制度的基础。
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
难道14世纪和15世纪的分工,即在还没有殖民地、美洲对欧洲说来还不存在以及同东亚来往只有通过君士坦丁堡的那个时代的分 工,不是一定同已经存在有充分发展的殖民地的17世纪时的分工有根本的不同吗?
奴隶制使殖民地具有了价值,殖民地造成了世界贸易,而世界贸易则是大机器工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买卖黑奴以前,殖民地给予旧大 陆的产品很少,没有显著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可见,奴隶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范畴。没有奴隶制,北美这个最进步的国家就会变成宗法式的国家。只要从世界地 图上抹去北美,结果就会出现混乱状态,就会出现贸易和现代文明的彻底衰落。但是,让奴隶制消失,那就等于从世界地图上把美国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