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微济世(医学大神14)》是一本由朱石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格微济世(医学大神14)》精选点评:
●医学进步,从灵光乍现的个人英雄风格,进化到迭代优化、跨学科合作的团队工作方式;医学理念,从认为申请专利是不道德的,到专利意识深入人心。 青霉素的几十年历程,像是为现代医学大厦落成送了一份大礼,作为这套书最后一本,刚刚好。
●有人说,二战期间最大的科研成果有两个,一个是原子弹,另外一个是青霉素。弗莱明意外发现了青霉菌,却没能把青霉菌开发成青霉素。现代科学的发展,知识储量暴增,科学领域已经不可能出现通才。现代科研团队需要的是团队合作,弗洛里率领的剑桥团队让青霉素成为真正的药物,正是因为他具备现代科研意识,能组建一个多学科协作的团队。正是这些医学大神们的研究,让人类不再因为小小的伤口,产褥热等感染败血症或其他细菌感染面临巨大的生命危险,并且为之后的很多抗菌药物带来了启发,如氯霉素、土霉素、四环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头孢菌素……
●弗莱明没有成就青霉素,而是青霉素成就了弗莱明。谨记弗洛里、席特利等人。
●胰岛素作为一种药品,不是弗莱明发明的。 这一套书的最后几本,胰岛素,青霉素,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团队合作才是主流。但是一项伟大发明,团队成员如何确定贡献?媒体和民众其实只关注故事性,但历史事实和媒体记录的故事往往大相径庭。
●看完了整个系列,想起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战前的几十年,欧洲的科学艺术文化高速发展,一个黄金时代,他们以为这样的日子刚刚开始,谁知道一战来了,几十年之后二战又来了,茨威格最后自杀也就可以理解了,他的对比太强烈了。 青霉素的贡献里,弗莱明其实占了1%,但得到了99%的掌声。
《格微济世(医学大神14)》读后感(一):弗莱明、青霉素与弗洛里,拥抱合作
二战时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个发明是什么?
一个是原子弹,一个是青霉素。两者孰轻孰重,不好评价,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因青霉素而挽救的生命要远远超过战争中所牺牲的。关于原子弹我们不需多讲,关于青霉素,大多数人都听过弗莱明和丘吉尔的传奇故事,以及那个无意间青霉菌飘落在培养皿中的奇迹巧合。但故事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主角是弗洛里。青霉菌发现伊始,现代科学已长足发展,知识储量暴增,科学领域里已不可能出现通才。无数科学家终其一生也只能在一个学科,甚至是一个分支有所建树。现代科研需要的是团队协作,弗洛里能让青霉素成为真正的药物,正是因为他具备现代科研意识,能组建一个多学科协作的团队。从弗莱明的个人奋斗模式转向弗洛里的跨国界、跨学科合作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如今,通信技术的进步让这种全球合作更为便利,艺文或可以崇古,科学却无需恋旧,未来的医学研究,必定是全球经营的合作。
《格微济世(医学大神14)》读后感(二):好吧,这本让人有些不服了
不知道哪里来的正义感作祟,青霉素拥有的所有功劳似乎都归于弗莱明,很不服,不知道始末还好,知道一些始末后,实在不公。
现实是并不是弗莱明把所有功劳主动揽到自己身上(个体也没这个能力,而是社会舆论和传播学把真相剥解加工成了“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
所以我更想记住这些人的名字:弗洛里、钱恩、席特里
这册给的启发很现实:先后顺序很重要、故事情节比事实更总要,以及大多数人所知道所认为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事实,不管是长久以来或者瞬息爆发的事情,信息传播有它的习惯,人们接收有他的习惯,所有都会对事实本身有所损耗或添加。
但凡读到能强烈带动你情绪的文字时,务必三思,现代社会文字陷阱防不胜防。(说出这句话,感觉自己又是个小机灵鬼了
终于读完,写完。想把书放到多抓鱼转掉,扫码发现人家不收。199元9成9新,有人要咩。
《格微济世(医学大神14)》读后感(三):追求共性,尊重个性
两个多小时的火车看完了《格微济世——弗莱明与青霉素》的一半,晚上继续看完了另一半,作为科普,我倒没觉得学到很多,但作为“成功学”,我有些体会。处在一个前有所成而实未就,后有所为而恐无成的年纪和时代,到底该为什么拼命,还能不能拼命,能不能拼出来,是个问题。
这本书是读库文库本(其实真太贵了!)《医学大神》系列的最后一本,之所以将其作为最后一本,是因为在此之后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大神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让科学研究也成了工业化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是其中某一环的贡献者,谁也无法再仅凭个人天才将idea变成innovatiion了。青霉素发现史上两个重要人物弗莱明和弗洛里的分野,实际上也是二战作为世界史的分野,是代表现代工业的美国从代表传统工业的英国手中接过世界领导者的分野,甚至弗洛里本人也是传统科学家与现代科学从业者的分野。书中最后一章在描述他们几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上可以清晰看出,一个转型期的科学成就的获得,来源于似乎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1. 没有弗莱明的特立独行,就不会有青霉素的发现,2. 没有弗洛里的团队组织,就不会有青霉素的成熟,3. 没有钱恩的化学分析,青霉素就仍然是一味“中药”。同时,虽然席特利没有同获诺贝尔奖,但没有他的手工技能和执行力,青霉素就赶不上二战的应用。还有,就是美国的私人投资基金(洛克菲勒基金)和工业化能力的作用,没有它们,青霉素将如同1929年那样埋入论文堆里等待第三次发现。
现代社会已经成熟到凡事都要讲究投入产出比了,因为任何一个成功,投入都相当大,大到一旦失败,再大的企业也难以翻身。这已经不是传统社会“倾家荡产”的惩罚力度了。而投资效益则可能还不如传统社会,因为1. 科技发展速度很可能让上一代产品还没收回成本的时候就推出了新产品(正如同美国药商担心投产青霉素却很快被人工合成出来一样),2. 信息流通速度很可能让产品利润迅速下降(比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低人权优势),3. 社会发展速度及其相对不确定性让任何一项投资都有可能因非技术原因打了水漂(比如非主流政治实体的超常规崛起)。这显然不利于创新,无论资源掌握在民间还是在政府,创新都是一次大概率失败的冒险。互联网的创新因其投入成本低而盛极一时,但如果没有形成垄断,利润回报其实仍然少得可怜,尚未形成垄断,投资人尚未收回成本,不是就已经有人打着“防止垄断”的旗号压制了吗?不确定性何其大。
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要给个性留有空间,让民间的投资活力能够捕捉到成功的影子,让全球化能够坚持下去以维持一个足够大的利润空间,即使它仅仅是暂时的想象,即使它助长了低人权优势发挥。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样化,才是现代社会力争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优势所在。
《格微济世(医学大神14)》读后感(四):主要人物
书里面确实是“摆事实,不讲道理”。对于几位主要人物都生平交代非常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性格特征明显——尽管只是在描述事实,作者的态度还是可以透过纸背显现出来。
弗莱明(1881~1955),出生于苏格兰达维尔,1901年进入圣玛丽医学院学医,1928年9月发现青霉菌,以为是一种溶菌酶,起名penicillin,1929年4月发表论文,每天六十支香烟,卒于1955年,享年74岁。 弗洛里(1898~1968),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1916年到阿德莱德医学院学习,1922年进入进入牛津大学生理学院学习,1925年去美国学习一年显微技术。天生缺乏表扬功能,对同事很不耐烦,对家人更缺乏耐心,与结发妻子结婚八年之后的三十余年间不曾说话,有事仅限于桌上留纸条,死于心脏病,享年70岁。 钱恩(1906~1979),生于德国柏林,1930年毕业于德国洪堡大学,获得化学和生理学学位。1933年为能顺利出境,未跟家人商量,独自一人离开德国,被剑桥大学录取为研究生。1939年在弗洛里团队开展青霉素研究。此前与同门师弟席特利合作研究癌症组织代谢,发表论文时要求按姓名排序(钱恩因此应该排在第一),被弗洛里否决,将其排在最后(重要性仅次于第一,类似于指导教师);1940年3月席特利用反向提取法成功后说自己从未反对该尝试办法;听闻弗洛里安排席特利负责青霉素提纯工作质问弗洛里“将来出成绩算谁的功劳?”;1940在柳叶刀发表标志青霉素诞生的论文时对弗洛里猜忌公开化,弗洛里为平息团队纠纷按照作者拼写排序,钱恩由此排在第一;1941年6月看到弗洛里要带席特利去美国跟药商合作而感到弗洛里背叛自己——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弗洛里在青霉素项目上同样地位的合作伙伴,却在弗洛里三个月后从美国返回时发现青霉素工程基本瘫痪;在申请专利问题上因弗洛里不肯让步而与其关系进一步恶化;1945年与弗莱明和弗洛里共享诺贝尔生理学奖;1949年经弗洛里提名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979年去世,享年73岁。 席特利(1011~2004),出生于英国伍德布里奇,1929年进入剑桥圣约翰学院学习,获得理科学位,后师从霍普金斯从事生物化学研究1936年加入弗洛里团队,开始与钱恩进行癌症组织代谢研究,1940年初因弗洛里同意其不归钱恩调度而加入青霉素研究团队。在青霉素团队的第一个改进是青霉菌的培养方法;第二个改进青霉素效力测度方法,由此定义“牛津单位”;第三个作用是反向提取法提纯青霉素,并自制大型流水提取系统;在青霉素进入人体试验阶段时设计容器生产青霉滤液1941年与弗洛里去美国寻求药厂合作时进入美国国家农业化学署的北方实验室,与莫耶合作用玉米浆增加青霉素产量和深层发酵技术,留下了自己的论文部分给莫耶之后去默克公司作技术指导。1942年6月回国席特利,莫耶以个人名义发表论文,席特利只淡淡说了一句话。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三人获得(诺奖最多只能由三人分享)。为弥补席特利的缺憾,1990年牛津大学授予席特利建校近800年的第一个荣誉医学博士学位,2004年去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