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Tales from the Organ Trade》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04 23:56: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Tales from the Organ Trade》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Tales from the Organ Trade》是一部由Ric Esther Bienstock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Canada / 塞尔维亚 / 菲律宾 / 摩尔多瓦 / 美国 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ales from the Organ Trade》精选点评:

  ●抛出了道德和法律选谁的问题,具体细节希望还可以挖更深

  ●这个话题涉及到太多的伦理道德辩论。但从我的观点来看,只要需求和供给不成比例,肯定会出现黑市。与其用法律来限制或惩罚这种现象,还不如用法律来保护它。政府支持的、规范的、寻求经济利益的器官捐赠虽然听起来骇人,但仔细想想,其何尝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明碼標價都是算好的了

  ●若法律允许,属市场行为,明码标价,富人生存,穷人收钱,不绝对公平,但共赢;若法律不允许,则不但存在黑市交易,且一定会发生暴力权利强取,还是富人生存,穷人仅有失去

  ●纽约的Cop说那条街的一个中介通过贩卖器官变成了富人还救了上百人,而我遵守和执行法律规定,却让很多人死了…… 希望未来有更好的法律制度…………和更好的医疗科技,总而言之伤害健康人的身体以及利用贫富差异并不是什么道德的事情,如果这个业合法,那么人口贩卖是不是也要提上……

  ●道德在其中没有资格品头论足

  ●这应该叫做“肾脏交易实录”吧 毕竟肾脏移植还是有特殊性 捐赠者致命的几率比较小 作为个人的立场和作为一个社会的立场当然不同 一旦合法化还是很可怕的 人体不应该赤裸裸的被交易

  ●When something isn't freely available, a black market exists.

  ●触目惊心的伤疤,贫穷的标志。

  ●March 10, 2015. SFU Medical Tourism Research Group. 观影结束才发现导演坐在右手边.

  《Tales from the Organ Trade》观后感(一):物质的需求还是道德的要求?

  我固然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批评参与器官买卖的人们,告诉他们,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也可以批驳那位呼吁有偿捐献合法化的男士,这种过度的自由必然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但是,对于一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最底层都无法满足的人,怎么去拿道德伦理法律告诉他们这是不对的?在一个有秩序的国家,法律就是衡量一件事能不能做的现实标准,能普通地生活何必违法。卖掉器官的菲律宾人的生活在我们看来,并不会有多彻底的改变,但是在他们的观念中,这已经是了不起的阶层飞跃了。

  对于两位医生,我相信他们其实钱财并不是他们冒着巨大风险做手术的主要目的,作为一个医生,一个肾脏,一个活生生的急需肾移植的人摆在面前,文件齐全,即使知道这颗肾是别人卖的,手术做不做?他们已经摆脱了自我的、伦理的困境,道德对良心的鞭挞,只是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对的。

  也许这是因为剑尖没有悬在我们头上。

  我刚看完这个纪录片的时候还觉得这是在为器官买卖洗地,里面基本上是器官买卖的得利者,他们说的话一点儿客观性都没有。但是很多事情当人身在局内和局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和态度。纪录片展现给我们的大部分就是局内人的看法,我固然可以因这是双方都得利而沉默。但是,我不相信这一片海里只有徜徉在海面5mm的鱼。

  如果那些菲律宾人有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那他们就不会为了6000美元卖掉自己的一个肾。那各位,选择从哪里来?是读书认字还是闯荡江湖?这个时候就应该有另外一部纪录片(叫什么忘了,讲的是成功人士变身流浪汉看看他们能不能再次成功之类的)。

  说实在的,我认为教育是唯一稳定的出路了,但是,他们没有,并且也不明白,谁小的时候就知道我不读书就要穷一辈子只有读书才能走出贫穷这种事——这些思想观念是要有人灌输的,如果一个人辛辛苦苦考出好成绩但是还不如隔壁王小二多割了两捆粮食来的让人赞叹,那谁还读书啊?

  本质上对立的不是器官买卖的对错,而是物质与道德的冲突。

  我觉得太难了。我就是温室里的花朵。

  《Tales from the Organ Trade》观后感(二):不要把什么都扣上伦理道德法律的高帽子

  这两周Indy有个国际电影节,昨天抽时间去看了一部加拿大的纪录片叫“Tales from the Organ Trade”。这部电影一直让我联想到大学的时候看过的“Dirty Pretty Things"。但这不纪录片有它的不同之处,导演试图从病人,器官捐赠者和医生这三个层面讲述不同人的经历和感受。

  从病人的角度,电影叙述了通过不同途径得到肾移植的病人三段截然不同的故事。第一个病人是通过黑市,花了12万美元在科索沃很快完成了手术;第二个病人是因为幸运,联系到了一位自愿者捐献自己的器官;而第三位病人是通过正规途径,在等待了9年之后,终于完成排期等待。

  从器官捐赠者角度,电影选取了三个事例,一是马来西亚的贫民窟的穷人争相卖肾以维持生计;二是东欧一小国家的一妇人卖肾改善自己生活;三是美国一普通中年人纯粹出于经济回报捐肾。

  这两段给我的感触最深,因为我们经常听到的声音都是有钱人利用穷人对金钱的渴求,诱迫他们卖肾。但从卖肾者他们自身的讲述来看,他们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捐出一个肾,得到一些经济回报,这没什么不对。另一方面,正规途径的肾移植手术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痛苦的肾透析折磨,病人毫无生活质量可言。既然用钱能快速换来正常的生活,为什么不这样选择?

  然后导演转述到医生的观点。土耳其和以色列的两位医生,在医学界都有很高声望,执行过上以千计的肾移植手术,当然其中包括一些所谓的“非法”移植。但他们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工作有任何伦理和法律问题,他们做手术救人,他们工作挣钱,仅此而已。

  与此同时,电影还涉及了很多国际社会、媒体的道德法律谴责的报道,国际调查小组和法庭对全球器官交易的介入。

  今天早上在浏览Science杂志的时候,刚好有几篇文章在讨论“Economic Rewards to Motivate Blood Donations”,以经济回报为前提的血液和骨髓捐赠。读完后我的感受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很多科学家,完全不接受这种观点,认为人体任何组织和器官的捐赠必须出于“利他和无私”的目的,经济报偿会带来重大社会问题。

  当然这个话题涉及到太多的伦理道德辩论。但从我的观点来看,只要需求和供给不成比例,肯定会出现黑市。与其用法律来限制或惩罚这种现象,还不如用法律来保护它。政府支持的、规范的、寻求经济利益的器官捐赠虽然听起来骇人,但仔细想想,其何尝不是解决问题之道?

  《Tales from the Organ Trade》观后感(三):愿我们都不必面临这样的抉择

  还是HBO一贯的质感。简单的两条线串起了整个器官交易链的众多环节和人物,两条线即贫穷捐赠者地区和富人中产待捐赠者地区。弹幕的多元化讨论其实已经显现出诸多立场,每一种声音背后都是一言两语无法概括的复杂背景,生之欲、死之怯、私心私欲都带着悲怆的个人印记,我无权评判。

  卖方:自愿 不后悔 并且很骄傲能用肾脏换来好生活,甚至形成了一个攀比小团体。器官捐赠者在后期因为衰竭成为等待被捐赠的人(确切说是等死),很遗憾纪录片没有展现这些人缺乏后期风险评估的后果,可能是限于拍摄时间跨度所以只展现了当下的现状。

  买方:美国一对父母想让女儿为父亲捐一个肾,女儿不愿意。亲情 伦理 道德等命题不只是儒文化浸染下的东方所特有,所有人在面临死亡拷问时都在抉择,贫富差距和阶级特权这些一再被提及却从未被消灭的现象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一个“欲”,私欲。

  父亲和女儿的一番对话颇有意思,女儿自己拒绝捐献,更在道义上否定器官买卖本身的正确性,即不支持父亲用别人的肾,那么说白了女儿留给父亲的路就是等死。父亲话还呈现了一种怪圈和死循环:父母为了子女可以出于本能做任何事,然而子女为父母的付出却是有选择的、百般考量的,但是子女又可以为他们的子女奉献全部(片中女儿所阐述的意思)。这种不对等的却又真心实意的亲情之爱最纠结,没有谁能绑架谁,却又在无形之中绑架着谁。我不禁思考这件事换做我该怎么办,得出的结论是,无解。

  《Tales from the Organ Trade》观后感(四):【人体器官交易实录】

  该影片倒不是讲的人体器官,而仅仅是人体器官范畴里的一个分支——肾脏。 影片也没有深挖,只是采访了些局中人,简单阐述了他们的生活和黑市器官交易的过程。 有人吃着生活的苦,有人吃着疾病的苦。他们都是为了生存,而选择了这样的解决途径,尽管违法但却也是被逼无奈之举。 局外人自然可以说的轻松,但若是置身其中,就会感到很沉重。该影片把这份沉重放在你我眼前,买方的、卖方的、中间人的。 对于卖方,贫穷永远无法被解决,它也只能够被缓解。一颗肾的代价所换取来的金钱,也许在我们看了过于不值,而对于贫穷如斯的当事人却已经是一两年的薪资。于是,他们愿意选择用自己的一颗肾去交换贫穷短暂的缓解。 对于中间人,作为中介,也许在当事人看来是一善举,并且从中获得些抽成,也是缓解自己贫穷的举措;作为医生,当所有救人条件完备,仅仅是肾脏来源不合法,人,救是不救。不救,会承受良心谴责,救,又不得不承受舆论的谴责。 对于买方,当肾脏衰竭需得每日寄托机器度日,有那么个机会去恢复健康。只是肾脏来源违法买是不买,而且我想买方也不见得都是大富大贵,十万未必是个小数目。 知晓了一些苦衷便再无法站在道德和法律的制高点去批判些什么。只是感慨,人间疾苦,生命脆弱。因为贫穷或者疾病。 所以想说,由这样的供需关系促成的交易是否算是一种有利于双方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够合法地去治理未尝不可。 可是又一想,这里所说的仅仅是针对肾脏,在不危及生命的情况下。然,就像影片中的一个男孩,出卖了自己的肾脏,却在后来被告知肾脏衰竭,不可否认,他在出卖自己肾脏的同时失去了一份自己生命安全的保障。贫穷的人也会受疾病的苦,他一下子就要承受两份苦。 一旦器官交易合法化,哪怕仅仅是肾脏这一个分支的合法,都可能助长这个交易系统,很难想象,交易的内容从肾脏,延伸到眼角膜、胃、四肢等等,简直无法想象。哪怕在不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器官交易都不能够合法进行,因为这是一道防线、必须坚守的防线。这也是很多人的考量。生命不能够被标上价格,这种交易的势头不能够助长。

只能说又矛盾又无奈吧人间各种疾苦 比如贫穷或者疾病。

  最后,希望世界越来越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Tales from the Organ Trade》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