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是一本由Ursula K. Le Guin著作,Creative Education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1.35,页数:199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精选点评:
●so goooood
●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现状,一声叹息
●那些出走的人们是这个潮湿阴冷的灰绿色故事里一抹昏黄的亮光.....可是我只能是那个在年少时愤怒哭泣,渐感无助受缚的庸常一员吧
●Please let me out. I will be good!
●被折磨的小孩就像是那些刚知道这个事实的人的内心:痛苦和无奈。然而这些人的情绪随着时间慢慢磨掉,继续着原先的生活。然而人是能选择的:一部分人选择了留下,让痛苦的内心被无窗的小黑屋继续关押;而另一部分人选择了离开,走出了Omelas,他们的内心也就走出了小黑屋。这边文章探讨了道德的边界:牺牲一个人来造福所有人;能否建立快乐于其他人的痛苦之上;etc。联想到当今,我们社会和Omelas有什么两样?身上的衣服,手中的高科技电子产品,都是来自于被榨干了的低收入工人。文章只是把中间的距离拉大了夸张了而已。
●读完后冰凉,太经典了,想到了最近帝·都发生的各种 大 事 情。
●不好好读书就饭不上爱豆了
●这个故事收入大学高级英语课本。
●只有一声叹息
●沉寂了很久之后,我终于又开始阅读了。我想不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得到何种结果,我依然很敬仰那些选择独自离开的人
《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读后感(一):。
离开奥米勒斯的人 你要如何描述这样的惨状呢 没人问为什么我们的幸福要建筑在这样的孩子的绝对痛苦之上,还有人要千方百计的给自己找理由使自己好受一些,因为无法面对所以试图将苦痛缩小化,这正常吗? 一切所谓的祥和美丽快乐也许真的因这个孩子而起,就像俄狄浦斯王里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的命运,命运架构于万事万物之上,城市与孩子必将面对,一旦孩子获得温柔善意城市就要堕入黑暗中。 即使这样,难道就代表这样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吗。我知道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就像铁轨上的孩子们一样,只是错误一端的孩子们变成了一座城。 曾见过母亲与阳光的孩子曾经是温暖的,我们无从得知发生了什么达成了那样一张条约,但孩子什么都不曾做过,却要背负着一个城市的幸福坐在自己的屎尿里,谁来给出这个答案呢。 魔笛里上层人们的生活来源于下层人们的魔力供给,玻璃间里底层人生活的困苦梦想也要被抽走,折叠世界里彻底被隔开的分层的世界,甚至现世里无处不在的压榨和吸血巨大的阶级差异和集体利益整个社会的利益,不就是要把一切所谓的整体架构在每一个痛苦的人身上吗。 孩子起码知道快乐的世界,知道自己不该被关在这里,知道呐喊叫嚷,而最痛苦的人却被压榨习惯了,从头到尾都没体会过真正的快乐啊,要到哪里去呐喊呢。 看过惨状的每一个人似乎都是正常人,起码会有一瞬的于心不忍,但这样的正常又毫无意义,之后任凭如此,放纵默认,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要假装没听见没看见假装不知道,甚至伪造一个谎言使自己感到安心。于是有人彻夜离开了,他们既不舍得使自己的朋友亲人生长环境下的一切人受到痛苦又不忍心就这样看着孩子还要用着这个孩子的痛苦来使自己享受,于是他们选择离开了。 可离开的人真正就是善良了吗,巴金说每一个默认的人,每一个推波助澜的人,每一个没开始反抗的人都是罪恶的推动者,都是罪恶的实施者。无法做出选择的人逃开了依旧只是企图让自己安心一些,因为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面对不了,但对于孩子来说什么都没发生改变,痛苦难以减轻一分,这算伪善吗。 可这又是他们所能做出的唯一一件事了,在无处宣说无法改变无法换回的世界里提先出走,走出一条新的路,等待有一天这座城的所有人发现,所有人离开,所有人放弃,剩下一座空城的时候,孩子是否就会解开。 可这可能吗。
《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读后感(二):那些离开Omelas的人们
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故事。最初在1973发表,74年就获得了雨果短篇文学奖。
故事情节很简单,却能引发你的无限想象。这篇故事被许多老师当范文来探讨道德的边界,也被很多有识之士引用来质问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与Le Guin 笔下的Omelas是否也有几分相像。
在一个遥远的国度,有一个如陶渊明笔下桃花园一般的地方,它叫Omelas. 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人们住在红墙绿瓦的房子里,和谐共处,童叟无欺,没有政府,军队,没有战争与罪恶,不需要法官与警察。这简直叫人嫉妒!
可是,这个城市却有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在城市中心的城堡下,有一个地下室。房间的门是锁着的,没有窗。里面有一个小孩,看起来像6岁,实际上已经10岁了。他目光呆滞,没有蔽体的衣裳,一天只有一个面包和一片奶酪得以果腹。
没人不知道这个孩子。但却没有人为他做什么。因为这个孩子的苦难铸就了整个城市的幸福,人们知道,一旦他被释放,得以吃好穿暖,那么这个城市的华丽就将灰飞烟灭。许多成人知道这个孩子,但不去看,而是把他当作创作的动力,或者用以提醒自己良心的不安。城市里有很多孩子去地下室看过他,他们很激动很愤怒,但如果对这个孩子流露出同情,那么这个城市就会覆灭,所以他们只得低头不语。很多孩子长大了,也便如同其他成人一样。
可是有一批人,他们去看过这个孩子,目睹惨状后,就离开了。他们没有回到Omelas的家中,而是去了一个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地方。没人知道是哪里,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他们只是越过Omelas美丽的城市之门,踏上了离开Omelas之路⋯⋯
这篇短文对社会的批评表露无遗。幸福生活着的我们,不也是靠城市中一部分人的苦难而得以为继吗?还记得《乱世佳人》里的情节吗?斯嘉丽所在的美国南部也是人人安居乐业,生活美满幸福,可这些都是建立在奴隶制上的。现在,没有奴隶制了,可是剥削压迫消亡了吗?没有。只是旧瓶装新酒罢了。
而那些离开Omelas的人们呢?他们良心不安,所以选择离开,但,他们也同时选择了无作为。无作为,也是一种残忍。
在美国,这个故事常常会被老医生发给刚入职的医生或护士读,因为他们每个人就职时都曾庄严地宣誓。但谁都知道,医疗系统也有腐败,但面对腐败,医生们唯一的选择,是不是选择离开,置患者于不顾呢?
《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读后感(三):从奥梅拉斯到现实社会
这是一部极为优秀的短篇小说,尽管有一些批判认为其内容和情节设定太过突兀,甚至仅仅完全突兀地卖弄一种“设定”,其实这恰恰是文学艺术——具体到小说表现的一种技巧,在这样的突兀和不协调当中更能让读者自然地对比思考奥梅拉斯与现实社会。
文学作品很多以主人公的奇遇,或者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爱恨纠缠为内容核心,而此篇则完全不是。通篇读完不过十几分钟,在架空的历史与情景中并无什么形象鲜明,角色光亮的人物,不过是一个小镇的“欢乐”/“幸福”的刻画 与被关押的那个小孩子,并且毫无逻辑性的设定——小孩子的受难(被困地下室、自由受剥夺、污秽慢慢等等)恰恰是奥梅拉斯所有人幸福的先决条件。如此的塑造不免让我们想起卡尔维诺的《黑羊》,历史的抽离似乎暗示着那让人绝望的永恒不变——人的脆弱和内心的某种恶的永恒不变。此刻奥梅拉斯的人们与千百年后的人们很可能并无差异,不过《黑羊》和本篇都在篇末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刻意描绘了 人性往光明面改变的那么一丢丢可能。
作者的标题是“那些离开奥梅拉斯的人们“ ,直到最后读完我们依然非常不清楚这些人到底是谁,他们有怎样的故事,离开奥梅拉斯后他们是否真的营造了他们想要的家园——一个不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美丽家园。
标题的暗示和文学的模糊性暗示了作者的立场,那些留守在奥梅拉斯小镇的人们并非他关注的重点,尽管他们衣着华丽、技艺高超、生活富足,这某种程度上是作者的道德哲学的一种偏向性阐释——对建立在他者/他者们的践踏、剥削、限制、冷酷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富足和繁荣表达了质疑和愤慨,于是整篇的小说再次将我们导引到这样的一个古典的道德哲学问题,亦即被功利主义/效用主义者 及其反对者们一直争论到现在的问题,为了多数人的多数幸福是否可以合理地牺牲少部分人的幸福,这样是正义的么?
严格地说这个问题至少分为两个问题,其实作者在奥梅拉斯的描绘足以对应上两个问题,尽管作者可能提供的讨论与回答信息极为有限。
第一个是当面临多数人幸福与少数人幸福时实际人们的选择是什么?现实层面的问题。
第二个是奥梅拉斯人的选择是规范意义上的”正义“之举么?规范层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多数人的幸福实际上被选择,除了极少数离开奥梅拉斯的人宁愿选择放弃,同时带来的结果便是 小孩子长久地被困于地下室,以及多数人对此的”罪“感与对幸福的珍视。如果注意作者文中的措辞,会发现文学相比较于哲学论文的模糊性、多面性的魅力——尽管作者暗暗地批评那些对地下室的小孩子无动于衷、无难为力的”孱弱者“,但也表现对这种”孱弱“的同情,并且用饱含热泪的笔触写道恰恰是小孩子的受难、受限、被捆锁的状态才让奥梅拉斯的人们 不会轻易地看淡眼前的繁荣与幸福,或者说受难的小孩子恰恰”教育“了那些地上的人们以关于”幸福“的某种真理。
讨论到此处时笔者不免欣然一笑,印象中或正统写作中 示人以真理、绶人以幸福的宗教、哲学领袖倒确实如此,苏格拉底、佛陀、耶稣都在不同的层面以自己的受难给人类以教导,至少现实社会给予其无比的尊崇和荣耀,而在奥梅拉斯城,那些欢乐富足的人们仅仅是将其作为受难的小男孩而已,仅仅作为一种事实符号而存在。似乎作者在这里有意暗示了奥梅拉斯城人对小男孩更冷静/冷酷 以至于完全没有任何荣誉,也没有为ta受难而准备的庆典。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悬而未决,因为那些离开奥梅拉斯的人们并未交代找到了更好的美丽新世界,或许他们饿死在路途中,或者他们甚至有人不得不重回奥梅拉斯。
在早些年个人其实非常不太偏好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希望直接跨越文学的遮掩直接进入其表达思考的问题关键,所谓求其“道”,而略其“辞”,然而在日后的阅读中逐渐发现其实之前对文学作品的意见,其实是对低端文学的意见而已,那些优秀、顶级的作品,无论是采用具体哪种的表达形式,无论是诗歌、戏剧、小说都会有闪亮和震撼你的地方。
这篇小说的关键发问在 奥梅拉斯与现实社会究竟有多远?那些生活在奥梅拉斯城的人们与当下的人们,与读者们自己有多少的相似与不同?
思索良久,共性在于两者都无法根本上避免一部分人的幸福/繁荣必须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幸福/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