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大事》是一本由[英]杰西·格林格拉斯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一):关于生育,你还在担心什么?
知乎有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年轻女性不想生孩子
有个高赞回答:并非是现在的女孩才怕生孩子,生孩子从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只不过这样的付出以前没有被正视和了解。
正如网友所说的,我们对于生育这件事情,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就好像它是女性的一项义务,在我们为数不多的人生大事中,它能算上其中之一。
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正是涉及生育方面,由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所著。
她的首部短篇小说集斩获萨默塞特·毛姆奖和埃奇希尔短篇小说奖。2018年,完成了首部长篇小说《我们的人生大事》。
当《纽约时报》采访她创作这本书的想法时,她说:“我想写的是人的自我认同感和主体性,想写一个人和她腹中的孩子之间的核心关系——双方似乎亲密至极,但实际上彼此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这种关系很妙,让我回味无穷。以此为切入点,我可以探讨许多一直都很想探讨的话题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随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一起去领略一下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神奇魔力吧。
本书讲述了作者从妈妈、到外婆,再到有自己的孩子,她从被冷落、被忽视、对自己的否定、再到自己和母亲和解,和讨厌的自己和解。
这一路的心路历程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相信每一位女性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种种,好的 坏的,开心的,不开心事情。
重点是我们怎么疗愈自己,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以及她整个人被治愈的过程。
很多女生,在当起妈妈的时候,才会发觉“母亲”这个角色,是如此的伟大。而作者也不例外,在自己的母亲过世之后,面临着自己是否要孩子的艰难抉择时,就会想起和母亲相处的愉快时光。
我们一块做在街头咖啡馆喝柠檬水,我想,这就是我与他之间最亲近的时刻;可我又觉得,尽管我赢得了这个亲密的机会,但有某种一直保护着我的东西也被破坏掉了。
但是对母亲来说,“爱”与“行动”并无二致。多年以来,她始终用行动贯彻着这样一个论点:我们的存在和冰山是不一样的,冰山有十分之九都隐藏着,可见的部分只不过是一个可怜巴巴的线索,暗示着深藏其下的巨大体量;而我们的存在却是所见即所得的表象,沿着彼此相交的平面...
母亲和自己,在作者看来仿佛隔着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自己在这头,而母亲在那头。
一直到自己的女儿出世,作者才慢慢懂得了这个道理:长大成人,就是一个走向孤独的过程,我们不得不与生养我们的那些人相分离,这个现实我们是逃避不了的,最多也只能尽量推迟它的到来。
在作者遇到约翰尼斯,也就是她的丈夫的时候,通过有效的倾诉,理解,心灵慰藉使她得到重生。
这也说明其实这些伤害都是可以治愈的,进一步用精神学来分析,这种伤害只是个人潜意识强加给自己的。
正如她母亲肯定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如此大的创伤,就像外婆不想让她妈妈受伤一样,才会问她的一些有关做梦的事情。
这种关心本就没有错,错的是在我们的主观意识中的错误认知误导了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想法99%都是在欺骗我们自己。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遇见更好的自己。愿你也能在这路上,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二):面对生育,你最怕的是什么?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一个女人在怀孕前,总是担心自己怀不上,怀上了又怕保不住,保住了又怕不健康,胎儿大了怕不好生,胎儿小了又怕营养不良...... 总之一句话,那就是一颗心变成玻璃的了,一不小心就碎了。 准妈妈和胎儿,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两个心脏,共用一个身体,似乎是最紧密的连接,却又因为从未谋面而陌生。 但不管是亲密还是陌生,在孩子没有出生的时候,妈妈就开始了焦虑、恐惧、甚至还有抑郁的攻击。 有人把这归结为怀孕后激素的变化,有人把这归结为身边爱人的不体贴,但却没有人准确解决这些情绪。 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却开创了“生育”小说的先河,给予女性神秘的安慰力。 《我们的人生大事》是杰西·格林格拉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对于这本书,《纽约时报》评论说: “身为人母的痛苦与喜悦感,几乎像是每一位新手妈妈都在向外发出她们独一无二的加急信。” 01 初为人母,都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杰西·格林格拉斯用第一人称写完了这本书,初读,便十分具有代入感,作者在文中细腻的感受,何尝不是每个准妈妈的心声。 女人在知道自己刚刚怀孕的时候,心情总是要比男人要成为父亲而复杂的多,对于男人来说,怀孕了,接下来便是瓜熟蒂落,自己顺利成为父亲,要说对生活的改变,那就是家里从此多了一个人,可能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多了些。 这没有什么,多赚一些就可以了,不太负责的一些男人还会想:怕什么,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情,难道穷人就养不活孩子吗? 所以,但凡有一点阿Q精神的男人,即使出现一丝丝的负面情绪,也会很快治愈自己,然后让自己沉浸在愉快当中。 但对于女人来说,阿Q精神远远是不够的,怀孕后女人要付出很多很多,每一天都在发生变化,每一个变化都需要自己来承受,而这些,不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体谅。 甚至,就算有了体谅,也无法感同身受。比如要成为妈妈的焦虑。 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很多和母亲的事情,其实也是在害怕自己将来和孩子的关系,在未来这样的未知世界里,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这真是一件焦虑的事情,因为自己的合格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 尤其是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人都会自觉把孩子的教育归结在妈妈的身上,孩子做了错事,那就是妈妈没有教好,孩子没有穿干净的衣服,那就是妈妈不称职。 妈妈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爸爸爱孩子那就是有福气。 天知道这都是什么鬼逻辑,但这些又实实在在影响着妈妈们,想要在这样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只能打破自己,从内自救,要明白,你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一边教育一边成长,这才是常态。 02 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需要妈妈,而是妈妈需要孩子 作者在《我们的人生大事》一书中,在写自己和母亲、外婆、女儿的故事时,还穿插了一些医学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威廉·伦琴发现X射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威廉·亨特对剖宫产的开拓。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射线可以看穿身体的结构却治愈不了生活的内伤,精神分析也解不开亲人之间的心结,解剖人体也不能排解人的孤独。 不管是准妈妈还是已经成为妈妈的女人,大抵都是被生活伤过的,曾有一位朋友苦笑着说,自己的丈夫每天都要羡慕一遍她,可以从早到晚在家里待着,想干嘛就干嘛,睡到自然醒,吃喝随心,手机随意,日子真是爽。 只有孕妇自己才知道,自己身体的负荷和心理的无聊。甚至还有来自对未来的焦虑:经济或者孩子。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太小的时候,是需要妈妈的,没有妈妈就会很可怜。但实验结果却表明,不管孩子跟谁生活在一起,只要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坏境,都会过得很好。 反倒是妈妈,从怀胎十月开始,就注定了舍不下孩子。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这个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和孩子的爱,是为了最终的离别。 就如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小时候,家是孩子的全部,上了小学,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上了大学,家里寒假和暑假,工作之后,家便是过年。 孩子从离开妈妈身体的那刻起,就在训练着慢慢离开妈妈,而妈妈,却因为倾注越来越多而舍不下孩子。 孩子的日子注定会越来越精彩,而妈妈,只能看着孩子的背影。 03 哪个女人,不会害怕生育的过程呢 作者在书的后面,讲了自己快要生育时的一些事情,比如孩子是臀位,让作者觉得焦灼和羞愧,仿佛是自己没有把孩子管好,然后医生进行了“外倒转术”;医生告诉作者她的视力可能会变差,头会痛,手脚会浮肿。 作者呢,也开始在夜里睡不着,等待着一切的结束,等待着一个结局,最终,女儿出生了。 记得在某个情感节目中,有一个男人说自己的老婆不愿意生孩子,那就是不学好,既然不生孩子,为什么要结婚。 有人问女人为什么不想生孩子,女人说害怕,有的人因为生孩子而死了。 男人立马提高声线说,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怎么可能有问题。 不管医学怎么发达,生育都是一个坎,而男人的态度,则让这个坎上长满了刺。 话说到最后,生育,是一件人生大事,不仅是自己的大事,也决定着另一个生命的人生。面对这样的大事,外在的声音只是外在,要解决自己焦虑、孤独的唯一法宝,是从内开始。 如果你正陷在这样的困境中,那建议你看看《我们的人生大事》这本书,去寻找到真正的平衡。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三):生命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歌
最近我女儿经常晚上睡前问我,我会不会死,我直接回答会的,我们都会的,但显然她不愿接受我这么说,随机问到怎么样才不会让妈妈死;我说把身体养好,她说以后我的好吃都给妈妈吃,我不要妈妈死。她一直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这源于在她小的时候,我对她的排斥,以事业为主的我,并不能接受有一阻碍我发展的小生命。所以针对仅仅几个月的女儿我经常冷暴力,就是我的 早起的举动才导致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妈妈。
前几天看了一本《我们的人生大事》小说,本书讲述了作者的觉知,从妈妈、到外婆,再到有自己的孩子,从被冷落、被忽视、自己讨厌自己、再到自己和母亲和解,和自己的自己和解。这一路的心路历程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我相信每一位女性或多或少,都会经历种种,好的 坏的,开心的,不开心事情。重点是我们怎么疗愈自己,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以及她整个人被治愈的过程。
《我们的人生大事》作者是英国的杰西·格林格拉斯是首部短篇小说集斩获萨默塞特·毛姆奖和埃奇希尔短篇小说奖。2018年,完成首部长篇小说《我们的人生大事》。本书主要讲述了作者情感经历,从照料病逝的母亲,到回忆和母亲一起生活,以及自己怀孕到生产。从一开始排斥生活,无法接纳自己,到后来慢慢重适自己和对生活的勇气。
故事发生在1895年;当时作者21岁生日不久,母亲就病倒了,她母亲的病持续了很长时间,她每天都按照惯例去照顾母亲,但在照顾母亲期间她们并没有心灵上的交流,也就是身虽在一起,但心却相隔的很远。直到作者的母亲去世,这种心灵的创伤让她每天深感无力,生活一度陷入混沌;每天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去图书馆看书。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她和母亲有这么大的隔阂,以至于这种感觉给作者造成如此大的伤害呢?
这要追溯到外婆身上,每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作者和她的母亲就会一起去外婆家,当作者和她母亲乘上火车去伦敦。到了滑铁卢站,他们换成地铁到汉普斯特德。那里宽阔的街道高高凌驾于城市之上,她们向下俯瞰,就会看到外婆忙碌的身影在步道上穿梭。这时候母亲就会有心里变化,会把我的手握的紧紧的,仿佛最怕我从她身边走丢。从这一举动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心灵上是受过创伤的,否则她不会仅仅是因为看到了外婆的身影就产生恐惧的心里。
那到底是什么给她造成这种创伤呢?
根据作者的描述,作者、她母亲、她外婆,她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感觉很微妙。这种感觉并不像正常人的家庭该有的那种温暖,但从她们的举动当中,又可以看出,她们很期待彼此团聚的日子,但相聚后,又没有办法像正常人家那样温馨,甜蜜。
这还要从外婆身上说起。
作者的外婆人称K博士,她在外婆家居住的日子,K博士会分配家务给她,这时候呢,她的母亲在外面的花园里躺着看书,午饭后,母亲被K博士送回房去休息,她则被赶到屋外那片荒野上去玩。这在当时,作者觉得外婆太过分了,她不由分说地把母亲和我隔绝开来,对我们是一种侵犯。直到作者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并且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才明白,原来那是外婆用来照顾母亲的方式,母亲只会以那种方式被外婆照顾。但正是这种方式给母亲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对作者的母亲来说,“爱”与“行动”并无二致。多年以来,她始终用行动贯彻着这样一个论点:我们的存在和冰山是不一样的,冰山有十分之久都隐藏着,可见的部分只不过是一个可怜巴巴的线索,暗示着深藏旗下的巨大体量;而我们的存在却是所见即所得的表象,沿着彼此相交的平面延展开来。这段话其实在描述母亲的心里活动。以及她那种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母亲病重,当作者有能够与母亲独处的机会后,总以为她和母亲的这种隔阂肯定会被打破,因为它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作者期待真实的一面满溢出来,如涓滴细流,或滔滔潮水;她期待母亲能够在临终前向她倾诉,把自己内心的自白都能够讲出来,让自己得到释放。但是母亲始终都没有;或许正是作者的这种理解没有被母亲看见,才导致她在母亲去世后,不能原谅自己,亦或是在母亲生前,她不懂母亲的经历,更不明白那种痛,也就是没有办法理解母亲。
母亲到底经历了什么?
根据作者回忆,她和母亲仅有的最接近“启示”的时刻,就要数在汉普斯特德度过的那些午后了。那个时候母亲谈起她自己,在她口中,自己就是个靠投机取巧过日子的人。有一回,她们喝完柠檬水,结了账,带着那些奢侈得让她们怪不好意思的购物战利品,慢慢向K博士房子走去,母亲告诉我,她小时候,每天早上都坐在汉普斯特德的厨房里那张磨砂桌子旁边,外婆总是问她做了什么梦,要求她巨细无遗地说出梦境的细节。就因为这样,她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不再做梦了。后来作者只要一想到母亲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像丢掉果皮纸屑一样丢掉了她的梦,她就不寒而栗,她心里想着:到底有多少知识是靠轻率地对他人的人生施加暴行而得来的?
故事讲到这里,谜底也就出来了,母亲是不敢倾诉呀!这种畏惧正是母亲在小的时候外婆对她的要求造成的一种伤害,作者称这种伤害为施加暴行。
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之所以难过不敢拥有自己的孩子,一方面是她对母亲的同情,另一方面是不解,同情母亲的经历。不解母亲为什么不能把她当做最亲的人,不解母亲为什么自己不能和自己和解,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心疼;心疼母亲丢了自己的梦,心疼母亲母亲最终无法释怀。
当作者遇到约翰尼斯的时候,通过倾诉,理解,心灵慰藉使她得到重生,那说明其实这些伤害都是可以治愈的,进一步用精神学来分析,这种伤害只是个人潜意识强加给自己的。她母亲肯定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如此大的创伤,就像外婆不想让她妈妈受伤一样,才会问她的一些有关做梦的事情,这种关心本就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主观意识,错的是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想法99%都是在欺骗我们自己,
那么作者的外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职业倾向?给这两代人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我们的人生大事》里面有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故事作为论据,来讲述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师他们的意识发展过程。外婆的故事就请你自己亲自揭晓吧!如果你是潜意识中的一名受害者,那我希望此书能够治愈你。当然通过此书,我也看到了我母亲的一些经历,同时察觉到我对待我女儿的方式,我虽不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但我会努力做一位合格的母亲。
长大成人,就是一个走向孤独的过程,我们不得不与生养我们的那些人相分离,这个现实我们是逃避不了的,最多也只能尽量推迟它的到来;
最后,愿所有的悲伤都能被治愈,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我们的人生大事》读后感(四):女人生孩子:无法言语的挣扎,是被我们忽视的人生大事
Ella的微博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其实这种现象对于生育过的女性是很普遍的,还有比这更苦的,比如身材走形、性爱不适、产前产后抑郁等等,这都是女性为生育所付出的代价。
生育还不仅仅是女性肉体上的痛苦,很多生育的女性,甚至走上了不归路。湖南一位年仅31岁的妈妈,在写完遗书后,带着两岁多的儿子和几个月大的女儿,从13楼一跃而下,妈妈和儿子当场死亡,女儿送到医院,抢救无效,三人全部罹难。而这天,距离她生日仅剩一周。
英国作家杰西·格林格拉斯在《我们的人生大事》一书中,开创了生育小说先河,以第一人称我(杰西)和母亲、外婆三代女性的生活历程,讲述了我从犹豫要孩子,到怀孕,经历的焦虑、恐惧、疲惫、抑郁等生育过程,给所有被生育困扰的女性,强大的力量源泉和神秘的安慰力。
“有一回,我在咖啡馆里看见一个女人附身从婴儿车里抱起宝宝,顿时,我自己的臂弯里仿佛也感受到了那份重量,可我明明什么也没有抱到,却重如千钧。我真的好渴望能有个孩子,渴望得不能自己,可我依然觉得,哪怕只是这样一份简简单单的爱,我也负担不起。”
杰西的原生家庭,父亲从小抛弃他们母女,带给她和母亲一生的伤痛,而她母亲在她21岁的时候,过早重病去世,又让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
母亲病重的时候,杰西为了照顾母亲,已经精疲力尽,面临崩溃;而母亲离世后,她一面觉得自己得到解脱,一面又因为这种解脱充满了罪恶感。
罪恶感的代价就是,杰西不愿意让自己从母亲的死中获得任何好处,不想让自己觉得正是她的离开让自己舒服自在,哪怕由此产生的一点点幸福感,杰西都不想要。
于是,重重压力下来,杰西内心充满了苦恼和焦虑,她会闷闷不乐地在外面独自呆一周,躲着老公,不去想身体内的孩子。
回去后,继续挑衅地对老公说:“我不要生孩子”可是过了两天后,杰西又哭着对他说:“我还是要生孩子”。
杰西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展示自己承受怀孕的痛苦,把女人不能言表的挣扎和束缚,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心痛不已。
这本书又让无数人清醒,原来女人在从一个女孩变成一个母亲,她对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能不能担负起另一个生命的责任,这些都需要人来理解、安慰和体谅。
《妻子的旅行》有一期节目,谢娜说自从怀孕后就没有出过门。其他嘉宾都被她震惊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不出门还能忍受,但是整整10个月不不出门,这该有着多么大的承受力呀!
程莉莎问她是不是怕被别人看到,谢娜说不是,她是怕出门摔跤或是被自行车撞到。
就连她自己都承认自从怀孕后变得异常的焦虑、谨慎、不安,只要稍稍有点风吹草动,她整个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
有最新数据表明,我国97%的女性都存在孕期焦虑,会过度担心胎儿的健康状况,怀疑自己无法当个好妈妈,情绪不稳,整天忧心忡忡,很容易跟身边的人发生争吵,对未来感到不安甚至会无端地流泪,多思少眠,渴望寻求使自己绝对安全的保证。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了解和关心的人生大事,是女性生育的艰难时期,社会、专家和家人都要帮助她们走过这个无法言语的孕育生命的过程。
“我很想变成大家理想中的样子:更加体贴,更加包容,更加可靠,脾气好得超乎我自己的想象——至少我认为他们希望我变成这样。可是我也想要被理解,被重视,被原谅,而我没法两者兼得。一想到这里,我就满腔戾气加怨气,当宝宝的膝盖顶到了我的肋骨,我就隔着自己的肚皮痛骂她。”
杰西结婚后,面临着很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要生孩子。
她虽然很想要一个孩子,但是没有信心去接受一个孩子的到来,丈夫完全不能理解她的感受,只会对她说,我爱你。反而更加增添了杰西的心理压力。
她认为丈夫完全不理解自己的感受,而自己就像被困在外骨骼里面的生物,本身稀软如泥,却被硬邦邦的外物束缚者,无法掌握对生活的话语权和掌控权。仿佛一直与外界隔着一层薄如蝉翼的茧壳,被打击得了无生趣。
值得庆幸的是,在杰西最痛苦的时候,她开始相信书本有解释一切的力量,试图从书海中明白自己的痛苦为什么与日俱增,剥开自己蒙昧主义的表象,寻找一种类比的办法来理解自己,阐释自己,一旦生命得到了阐释,她自然也得到了动力。
杰西也在不断回忆自己的过去,她和自己的母亲、外婆之间,既相互依赖,又彼此心怀埋怨;既无法分离,又冲突不断。一点一滴,脉络清晰,提醒着她勇敢面对过往,面对自己的生命。
另外自己的婆婆,也给杰西讲述了自己怀孕期间的烦恼和焦虑,也给予杰西渴望已久的爱和关怀,让她自己不完美的母亲在回忆里渐渐褪色,放下必须清楚明白的执念,安心接受命运的安排。
她终于明白,当年的母亲也是第一次做母亲,也经历过和自己一样的无助和苦恼,母亲的不足和缺点,都值得自己去理解和谅解。
取得同理心的杰西终于释怀,与童年的自己和解,与现在的自己和解,勇敢地迎接生命的到来。
“疼痛止住了,有人把女儿抱给了我,她小小的身体在空中扑腾,有那么一瞬间,我们合拢成了一个整体,摊在灯光下,一切都很完美,一切都清晰明了:我完全了解她,她所有的过去都是我的,因为我看见了那一切。接着是一段模糊不清的时间。脐带被剪断,我们从此分离。有人把她从我身上抱走,称重,穿上衣服。我松了一口气,闭上眼睛,都结束了,她的人生自这一刻开始从我的人生中脱离……”
《我们的人生大事》一书的最后,杰西开始意识到,女儿从出生一开始,就已经与自己分离,有着独立的身体,独立的思想,一朝被切断,就再也不可能复原。自己已经不再焦虑,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哪怕你还能看见他,但是你再也不能感觉到他,也不能让他再长回你的身上。我们血脉相连,但是人格独立,谁也不是谁的依附。
现在,杰西不再感到害怕,虽然也还有着对未来的各种担忧,但是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的人生就开始从母亲的人生中脱离,我们不知道他为什么哭,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会想办法搞清楚的。
孩子就像上天派来的天使,他们是有翅膀的精灵,他们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方向,有属于自己的世界,他们迟早有一天会挣脱我们的怀抱,飞往属于他们自己的天空。
孩子的一步又一步离开,对他们自己来说是一种成长,对我们做父母的又何尝不是呢?
孩子的到来,也帮助我们完成父母这个角色,教我们学会如何为人父母,审视自己看清自己,完成这一神圣使命。
我们生育孩子并呕心沥血的培养,最后发现,成全的还有自己。
生育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内观自己,不断修行来改变自己,并得到成长,这也许就是生育的意义。
结语:生育是我们的人生大事,一路坎坷,一路成长,让阳光照进挣扎和焦虑的内心,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和美好味道。
就像静静地等待一场大雨的过去,大雨不仅能够洗清心灵的尘埃,给万物以滋养,待大雨过后,往往还能看到美丽的彩虹。
我们开始接纳万物,就算世界有很多的不完美,我们的心中再不会有那么多的挣扎和束缚,在阳光下蜕变成一只飞舞的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