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打扰伯格曼》的影评大全
日期:2021-01-04 04:32: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打扰伯格曼》的影评大全

  《打扰伯格曼》是一部由Jane Magnusson / Hynek Pallas执导,托马斯·阿尔弗莱德森 / 伍迪·艾伦 / 韦斯·安德森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打扰伯格曼》影评(一):打扰,伯格曼

  打扰伯格曼。我在广州看那么多场电影以来最佳的观影体验。没有人打电话聊天,没有拍照片或者短信的声音。虽然空调太冷快要进入冬眠状态,但在一个很多人的环境里被迫没有快进地看完一部纪录片,对于纪录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对于伯格曼,甚至他影响到的各国电影人身上看到的百态思想和人生的姿态。明白我们讲好一个故事,但对每个观众的影响方向和深度却是如此不可掌控。

  《打扰伯格曼》影评(二):我的母,伯格曼

  沉默不是不说话。是有情绪涌动的。对世物观,伯格曼保留式虚默,让度态度物自演。 拉斯冯提尔。对显世碰撞的态度由极弱到极强,黑暗中的舞者到此房是我造,强力物自演贯串。 伯格曼的虚默是可以依靠可以承托的。我的母,伯格曼。 我的父,塔可夫斯基,是虚默中极性not承托,不断向前引领我。 塔可夫斯基父题是献祭,伯格曼母题是救赎。同样的自我引领物性。 让孤寂发出力量,把这世界的幽秘一一吐出。 导演作死神的静默与窥视。让一切自然发生。 不再看到幻象了。被沉到显世底了。 让真实呈现幻象景观。

  《打扰伯格曼》影评(三):最后五分钟值得等待

  开始的时候是为了Wes Anderson去的,然而可惜韦斯少爷在片中露面也不过一分钟。虽然纪录片卡司很强大,但在并不认识太多导演的情况下,其实会觉得有些无聊。 “看,这是伯格曼的保险丝盒" “看,这是伯格曼的跳舞杖” so what?? 然而最后的五分钟弥补了所有的等待。被傲娇的拉斯冯提尔圈粉,被他最后的告白感动。我看了他所有的电影,给他写了不计其数的信,但他一封都没有回过。但我真的爱他,他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这个蠢家伙。 最后伯格曼和李安的两张旧照片也真让人感动。哪怕李安已经是享誉国际的知名导演了,在偶像年前,也还是像个孩子一样。 我还算是个喜欢看纪录片的人,喜欢的大概就是这份真实吧。

  《打扰伯格曼》影评(四):打扰伯格曼

  倒数第二个导演真的太可爱,有一种我那么爱你 给你写了那么多信 为什么就不能理我一下呢 “去你的 伯格曼…, 但我是真的爱你”可爱的非常情真意切了 真正的大师都是简单的方式去说复杂的道理 深以为然

  看到那么多优秀的导演对伯格曼的崇敬,那样的一种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就可以知道他的地位 另外 有一点是 原来大家刚开始看都会看不懂 但是就是会被深深的震撼 随着时间 阅历 人的不断成长 相信我也会有一些新的体会 就像读书 是作者和读者的对话 两者水平相差太多 可能沟通起来就比较困难 电影也是一样

  所以 有些电影属于一定的阶段 同样也要不断的积淀起自己的文化底蕴 这样才可以对好的文艺作品有更丰富的理解

  《打扰伯格曼》影评(五):打扰伯格曼的影评

  我竟然膨胀了,敢写影评了。

  可是就是觉得短评可能写不下,虽然极大可能写不了几个字,但是写影评就是觉得万一字数限制呢?

  其实这篇影评极大可能沦为我的日记,因为在看这片子的时候思绪飞的比较远。

  其实摸着良心说,看这片子就像是两个月前博尔赫斯作品一部没看,腆着个脸看博尔赫斯谈话集一样,伯格曼的电影一部没看,就敢看这个了。

  近来看了几部北野武和伍迪艾伦,出于好奇还有嘚瑟(从大刚那里要来了优酷会员)看了这部电影,想看看哪位导演这么大的排面。

  好在夜晚里,我有足够的香烟和纯净水,顺嘴提一句,万宝路出镜好多秒。

  和朱小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读不顺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字,再不联系了反倒,哎

  之后按伯格曼的年份慢慢看电影吧

  《打扰伯格曼》影评(六):20190824观影有感

  看到很多导演和演员因为一个人被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很神奇,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的好都是共通的,侧面反映伯格曼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导演。本人确实一部伯格曼都没看过,闻名先看了这部纪录片,感觉像一部作品导读,其实没有很实质的分析,就是每个受访者的感受的分享,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绝对不算上乘佳作,对于我这个从没看过伯格曼电影的人来说,他们的介绍也没能让我产生很大的兴趣,这更像是一部致敬电影,每一个受访者在分享感受的同时都在讲述伯格曼给他们的电影制作带来的思考,论述他的不可替代性,可以感受到从工作到生活,伯格曼都是一位让人心存敬畏的长者。我觉得之所以好多人说张艺谋的采访部分假大空,是因为其他的受访者把伯格曼当成领路人,当成父亲,但张艺谋把他当成同行,所以显得不够真诚。

  希望后面可以观看伯格曼的大作,再回顾这部纪录片真正的价值。

  《打扰伯格曼》影评(七):最后拉斯·冯·提尔对伯格曼的深情告白

  我看过伯格曼所有作品,他应该没做过这个。我还看过他拍的广告,什么都看了,不记耗费多少时间。我最难接受的是,他跟温特伯格关系很密切。这真的很怪,温特伯格只看过他的一部片子,就是《芬妮与亚历山大》,他却摇身一变成为和伯格曼通电话的人。我都没跟伯格曼通过电话,可恶。我不晓得写过多少封影迷信给他,伯格曼从没回信。于是我受够了,下定决心罢手。到我在特罗尔海拍片时,又重看了《野草莓》。于是又写信给他,“可恶,这部电影真赞”,我也不在乎他会不会回信,当然没有,我自己也不会没封信都回。人总是走极限的,如今他过世了,你必须说,Fuck Bergman。我都55岁了,我要过自己的人生,他不想跟我有任何接触,没关系,我会把伯格曼给忘了。我和伯格曼的关系就跟我爸一样,他过世时我18岁,他还不是我真正的父亲,我有好多话想跟他说。我最气的是,那混蛋大可以说,“你来法罗岛,咱们聊一聊”。他大可以这么做,但他没有,我好气。但我真的很爱他。他对我来说意义非凡,那王八蛋。

  《打扰伯格曼》影评(八):打扰伯格曼

  When we talk about icons

  It i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they shit

  just like we shit

  They vomit just like we vomit

  And they masturbate just like we masturbate

  Woody Allen

  There is no way..

  All u can do is to distract yourself

  If you do not distract yourself, then you face to think about it

  You think about it, it is a terrifying, impossible and losing propersition

  o it is best trying not think about it

  ot thinking about it means 你可以看歌舞片或球赛来逃避

  或是动手写剧本,苦思第二幕的问题

  这样就能占满你所有的心力

  透过琐事来让自己分心

  《打扰伯格曼》影评(九):艺术不是答案

  像老伍迪第一次看伯格曼一样,看钢琴教师是拥吻封面,黑暗中的舞者是冲着bjork;即便到了忧郁症也几乎没注意过冯提尔。只有在这样的粉丝电影里,他们不再是一群躲在监视器背后的老头。是怀有怨念的吐槽狂,是崩溃哭倒在父亲怀里的儿子。 从来就没有所谓的new idea,电影是execution。换句话说,没有国师口中的天才、大师,只有一个个榨干自己的偏执狂。大概在亚洲人心中死了即是圆满,盖棺定论,话总是说得过满。天才总被家乡人所不容,人死了才身价暴涨,这群老粉丝口中的迷思,也困惑着我。在接下来的若干年,十几年内,我将注定见证这群老粉丝的离去。伍迪艾伦离世的那天,我会干着什么样的职业,我能为他拍点什么吗。这问题让我睡不着。 我们已经失去了读诗的传统。伯格曼的这些北欧诗歌会不会在我看得到的哪天,沦为一小撮人的教学片。如果每天都是歌舞升平,还有谁需要艺术。所幸没有人满意自己的处境。至今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听到神隐少女就掉眼泪,并且每一次,都跟14岁的时候一样哭得旁若无人。这大概就是片中总结的,电影的第二个死穴,无所谓拍的什么,真正的记忆点在于当时和谁看、以及看的情境。连老粉丝都怀疑当初喜欢某部的理由,木心一辈子对纪德又爱又恨,老了还说老说他坏话。他说纪德比不上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也不如福楼拜亲切,不如歌德赤忱,但他是少年时的陪伴,是良师益友。木心在1994年元月9日的最后一课上说,我现在还记得纪德的好处,我永远心怀感激。 艺术不是答案,是出口。人一生的行为,无非爱恨,是人都有爱恨,苦于用不上,使不出。靠艺术,教你爱,帮你恨,教你像寻索仇人一样地寻找你的友人。

  《打扰伯格曼》影评(十):致敬伯格曼

  关于伯格曼的纪录片碰到必看。不知怎么地就和这位大师结了缘,不知怎么地几年前硕士论文就写了伯格曼。伯格曼的电影不是那种没事就可以拿出来看看kill time或者喝下午茶的,看他的电影需要勇气,需要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去感受那份孤独、那份追问、那份哲思。昨天下午看Liv Ullmann的回忆纪录片,Faro岛那么美,又那么孤绝,好像又为理解伯格曼的作品增加了一点注解。

  这部片子最感动的是Woody Allen 和李安的采访部分。Woody Allen说他和伯格曼share some weaknesses: fragile, highly neurotic, not suited to the life in this planet. 伯格曼曾给他打电话说电影中有如此多的heavy and difficult moments,所以自己睡前会看一些junk movie to pacify himself. (不知道大师看junk movie时是啥感受......) 之前看Woody Allen的作品总有一种很时髦的感觉,描绘发达国家都市人的一些小情愫,不太有共鸣,印象也不深刻,这里的访谈让我对他又加深了一些认识,会再去重看他的作品。

  李安说他05年左右抑郁了,然后没跟制片人打招呼就去了Faro岛,探望伯格曼。我想他是去寻找力量,寻找inspiration。说到07年伯格曼去世时,他不禁哽咽,然后片中出现了李安去探访伯格曼时两人相拥的照片,偶瞬间泪奔了。李安真心是伯格曼的追随者啊!他从14岁起就喜欢《处女泉》了,因为他母亲是一个fervent christian, 从宗教这个点出发去关注伯格曼的作品,这一点我倒是跟他很像。可惜关于李安的采访太少了。

  缺憾是没有英文字幕,很多导演用其他语言讲的听不懂。日后会再回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打扰伯格曼》的影评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