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犯罪现场调查》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04 04:08: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犯罪现场调查》经典读后感有感

  《犯罪现场调查》是一本由理查德・普拉特著作,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BBC书籍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1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犯罪现场调查》精选点评:

  ●这个很好看,都想买回来收藏了

  ●初中爱好。。

  ●——为什么你自习效率低下?——因为图书馆有很多书啊!

  ●这真是,要啥来啥

  ●挺有趣

  ●高中时蹭盺酱的。。。各种尸体尸斑神马的。。。带回家被麻麻说了一顿~~~说这么恐怖的书干嘛拿回来看~~~~ps 绿色的尸体到现在记忆犹新。。。。

  ●我居然读过这么帅的书。。好了不起~

  ●初中买的 这是本大开全彩书 印刷 用料 色彩之类可谓对得起这个价格

  ●书不错,图文并茂,就是这翻译,专业名词部分太差了。

  ●当年老妈竟然肯给我买。。。

  《犯罪现场调查》读后感(一):痛苦之途

  大量图片和实证,以儿童百科全书的写法为指南,连验尸室的装修到设备和工具,小到一个头骨凿都有实物图片。所以虽说这是门学问,但一点也不枯燥,满足充分的好奇心。

  人类为防止犯罪做足了工夫,这是一个会看到很多不美好行为的工作,却是维护社会秩序美好的事业。

  有人质疑,这样的书会让犯罪分子学得更狡猾,这种担忧是多余的,人的智商会随着情绪而变化,犯罪者犯罪时智商不会高过45。

  同时,这本书对犯罪会起到相当的震慑作用,即使一时半会没被抓住,也会因为看过这本书而患上心理忧患的疾病,成天提心吊胆,一点也没有幸福可言。

  《犯罪现场调查》读后感(二):【读书摘抄】无处不在的百科知识

  目击证人的感觉和记忆在有些情况下可能变得不准确,所以当目击证人谈及“一个25岁的人”时,警探要搜索的嫌疑人应该在12岁到40岁之间。

  在犯罪现场,法医的主要责任是辨明被害人是否已死亡。即使被害人已经明显死亡,比如尸体被斩首或者已经腐烂,官方的死亡证明还是必要的。

  即使被害人只有最轻微的生命迹象,最先到达现场的警员也要首先考虑如何使其苏醒,这远远比可能回破坏有用物证来得重要,即使是抢救失败也必须如此。

  检查生命迹象:查看有没有脉搏、用听诊器检查有没有微弱的心跳、把镜子放在鼻子和嘴边查看有没有呼出的水汽凝结在镜片上面,以及查看眼球的毛细血管中有没有血液在流动。

  当尸体变得僵硬后,包裹和移动尸体就会破坏尸僵,所以病理学家会小心地弯曲死者的四肢,动一动他的下颚、脖子和眼皮,来判断一下僵硬程度。

  尸体体温大约每小时下降0.8摄氏度。

  血液停止流动后会停留在身体最低的部位,使得此处的皮肤变成粉红色,这个现象呗法医病理学家叫做尸斑,这个现象在人死亡后6个小时之内完成(不会对极深色皮肤的死者起作用),轻微的压力会使之颜色变淡。

  肉这类油腻的食物在胃里面停留的时间比清淡的食物要长。

  死亡后几分钟内,人眼睛上形成一层薄膜,而后眼球变得松软,这是因为眼球内部压力变小的缘故。

  每小时都会有三到四根毛发从我们头上不知不觉地掉落下来。

  在显微镜下,人体毛发的横截面的特点现实了其生长的部位。腋毛是椭圆形的,胡须是三棱状的,而头发是圆形的,眉毛和睫毛则由粗迅速变细。

  作假的赛车手会在肛门里藏一个避孕套,里面装了“安全的”尿液,从他两腿之间引出尿来的狭窄导管外面会沾上金色的软毛,让它按起来不那么明显。他要做的就是打开塞子,夹紧臀部,来完成这个假象。

  为了准备检验,他们的护理员会在他们的手臂上静脉点滴生理盐水。在20分钟内,车手的血球容积(血液中的红细胞比例)会降到50%以下,这个百分比对通过检验是很关键的(国际自行车运动协会认定50%为所允许的最大值)。

  大部分枪支会把弹壳抛向右边。

  纵火案件中最常见的动机就是诈骗保险金,典型的情况是生意失败的主人先将仓库中的存货搬走,然后再放火烧工厂,这样他们既可以卖掉货物,还能申请保险金。

  尽管存放衣料的仓库中发生的火灾会完全烧毁衣物,但是衣物上的金属拉链和扣子应该能在火中存留下来。

  《犯罪现场调查》读后感(三):(车专贝占)完美谋杀指南

  蕤冰按:转自一个朋友的blog,她为人低调,这里不给出链接。小时候,朋友给过几本犯罪现场侦查读物,都是他父亲的单位发的,多数都是“祖传盗版”的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插图粗糙,像素足有蚕豆大。

  豆瓣里没有收入这么古老的书,我看读易洞对这本书的评价尚可,且完全避免了当年群众出版社出版的类似书籍的缺点,就把这篇文章胡乱转贴到这里了。原文无标题,为本吕酌情煽情所加。

  ————————————————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快看完了,最大的收获,于《世说新语》有了新的理解。

  另外一本也是靠在卫生间和晚上睡觉前一小会儿看完的书,是本美国佬写的《实用凶杀侦察》,在旧书摊上买的,内容译得问题不大,能看通顺,插图....没有插图,就是一块又一块的墨迹。这个所谓的群众出版社到底是干什么的?祖传真盗版吗?盗版都比它有职业道德。

  在当当订了一大堆刑侦法医方面的书,全部没货。大概因为看CSI的缘故,突然对凶杀现场之类又感起兴趣,怎么制造一个完美的凶杀现场?最简单的办法是,没有尸体,没有失踪人口。而根据物质不灭能量守衡原理,任何凶杀不留下痕迹与罪证,是不可能的。凶手与侦查者所较量的是技术和智慧,还有运气。凶杀案中,绝大部分属于激情犯罪加事后手忙脚乱的胡乱遮掩,被抓获的也基本上是这一种。基本上没有什么讨论的意义。当一个人因为激情而犯罪的时候,他已经失败一半了。比较靠谱的是随机、临时起意、无固定目标无明确动机的谋杀,杀人狂们总是很难抓获,比如那个在垃圾场附近至少杀了十几个妓女,吃肉然后随手扔垃圾场的先生,如果不是偶然的事件,大概现在仍逍遥地吃着他的人。

  美版无间道中最后一幕,警察先生进行谋杀的经过也颇为出色。他尽最大能力减少了留在现场的身体证据。帽子,手套,连体衣,脚套,加了消音器的手机,在被杀者开门进入的一瞬间,爆头,走人。

  凶手与被害人的身体DNA证据永远是互相交换的。你不可能不在死者身上留下一点身上的微小物件,也不可能不在死者身上带走些什么作为纪念。血迹,毛发,皮屑,指纹,,,,天,我好无聊。

  谋杀之后立刻走人,不要留在现场或折回,更不要跑去报案,警察都知道,在很多的凶杀案中,第一个报警的就是凶手本人。而相当一部分凶手会自作聪明地绕回现场参与围观。

  不要用塑料袋处置尸体,无论你是想毁尸还是想保鲜,它会加速腐朽。

  电影里的杀人狂总是在雨夜行动不是没有理由的,但你很难解释自己雨夜出门的理由。

  大部分人藏东西的地点都是相似的,且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藏得很巧妙。

  漂白粉可以破坏血迹里的DNA,但永远无法完全清除血迹,你看着办吧。

  不要穿你常穿和喜欢的衣服去现场,因为这样烧起来会心疼,而且更容易引起注意--你那件漂亮的衣服呢?鞋也同此理,并且,别穿合脚的鞋。

  别认识死者,做不到的话最好别跟死者关系密切。因为,在中国,警察更重视动机,排查和发动群众。而且他们还没做到跟你讲证据。

  如果用枪,买走私过来的黑枪,用完要扔掉。如果用绳子,记得要带走,烧掉。化学药物很有用,但千万不要指望王水来毁尸。你会陷入混乱的!

  尽量不让自己在现场,不管怎么掩饰,面对面的凶杀都是最麻烦的……懒得记了,我果然好无聊。最好的办法是,有事没事,你都别杀人!在中国,还得加上一条,一定要有身份有地位,至少有正当体面职业与稳定收入,这样能降低你被拉去当无头案替罪羊的机率!

  争做良好市民,抵制犯罪,坦白从严,抗拒从宽......画圈圈,我果然真是个无聊的人....

  《犯罪现场调查》读后感(四):细节

  犯罪现场摄影一般要求镜头与被摄物品垂直,并放置两个成直角的刻度尺。

  足迹可制作鞋印的石膏模型,雪中的脚印要喷上蜡衣,用冷硬的材料填充。

  140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犯罪现场调查》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