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野火集》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4 03:43: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野火集》读后感100字

  《野火集》是一本由龙应台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00图书,本书定价:12.90,页数:19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火集》精选点评:

  ●不喜欢排版~

  ●多年前看过,早忘了写的是什么,但是从此记住了龙应台

  ●这才叫杂文~

  ●道德勇气,道德行动,独立审慎的思考

  ●一根思考着的芦苇

  ●并不是很喜欢龙应台,总有一种女柏杨的感觉。一些逻辑真的不能看。。。

  ●启发人思考

  ●现在看有些观点不是那么进步,但对推动当时台湾社会民主化应该意义很大

  ●让我严肃反省自己对民生忽略。有点鲁迅的感觉。但略略有点偏激。

  ●有段时间很喜欢她的文字,但是看多了会觉得也就如此

  《野火集》读后感(一):多tnd似曾相识~

  ---为了多赚几毛钱,有人把染了菌的针筒再度卖出,把病毒注入健康人的身体里去。为了享受物质,有人制造假的奶粉,明明知道可能害了千百个婴儿的性命。为了逃避责任,有人在肇事之后,回过头来把倒地呻吟的人瞄准了再辗过一次。我们的子女坐在教室里,让毒气给轰倒。我们的朋友喝了伪酒而失明。我们的兄弟,被车撞断了腿,每天拄着拐杖,一跛一跛上学校。而我们自己,心平气和地吃喝各色各样的化学毒素,呼吸污浊的空气,在横行霸道的车辆间仓皇怯懦地苟活---

  这是节选自《生了梅毒的母亲》中的一段,写于80年代初的台湾。描述的场景与今日的中国大陆是多么的相似。

  如果台湾的昨天是我们的今天,那么台湾的今天会否成为我们的昨天?拭目以待~~

  --------记于三聚奶粉名单公布次日

  《野火集》读后感(二):知识分子的责任

  一向不太喜欢龙应台,下午无聊,在电脑上看她的《野火集》,还是不喜欢。

  龙应台无疑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她大声疾呼“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希望民众挺身而出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从而推动制度的建造和改革。

  但是,龙应台的立场总是感性大于理性。她列举大量事件来证明台湾生存现状的恶劣,而枚举不是我所赞成的严谨的研究方法;她也对现象做出分析,而分析往往基于经验与直觉,缺乏理论的支持和深刻了解的基础;在龙应台的文字里,只能听到一个调子,而我认为任何事情都不会只有一面,有背面,也就有侧面和正面。我不信任单一的切面。

  当然,我不了解台湾,龙应台也可能是为矫枉而过正。这样一种批判声音的存在本身就是好的,是向现实制度缺陷挑战的力量,龙应台也正是希望有更多的声音去呼合她。

  而解决问题的方案未必需要这些公众知识分子来提出,她们的责任是发出声音。因此,无论我多么不喜欢龙应台的写作和思维方式,还是赞赏她的责任心和勇气。

  其实,关于知识分子究竟是否应当提出解决方案,在前一阵子郎咸平对国企产权改革敲敲打打所引起的争议中也见讨论过。我个人认为知识分子有责任质疑和再质疑,而最终方案是决策者的事情。有人批评郎咸平会误导社会公众,那么其他持不同意见者也大可以站出来反驳郎咸平,“百家争鸣”好过“独尊儒术”,更好过“万马齐喑”。

  http://xiaoyaner.yculblog.com/post.214344.html

  《野火集》读后感(三):野火集的第21年

  作为一个文科大学生,我非常认同这本书。贴几段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供大家参考吧:)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词,称2世纪的年轻人“草莓族”;意思是说,“草莓族”软绵绵的生活,轻飘飘的过日子。生活里没有任何压迫,所以他们是禁不起压的。同时因为没有了威权政治,没有了压迫,没有了值得反抗的对象,当然就没有了点燃“野火”的理由的必要。

  这个敌手实际上使整个人类的预言都变得愚昧。我谈的是商业广告电视,它的一切都是庸俗浅薄的——不是由于一个愚蠢的国家检察官所控制……而是由其娱乐性几乎所有人都爱看的大量陈腐乏味的电视节目。

  有一次我问一位来台教政治学的美籍教授:“你是否觉得台湾大学生太天真,太容易接受宣传?”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刚好相反!我的研究生非常的cynica——疑世。凡是政府消息,他们就拒绝相信,凡是政府说是真的,他们就认定是假的。因为对宣传与报道极度底 不信任,他们反灌输、反宣传的心理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

  典型的中国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个性,盲目的服从权威,更严重的,他们没有——完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可以读10篇艾伦坡的谋杀小说,每一篇都读懂,当不能够综观10篇整理出一个连贯的脉络来。他可以了解苏哥拉底为什么拒绝逃狱,也明白梭罗为什么拒绝出狱,但这两个事件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他不知道。他可以说出诗人爱略特对艺术独创与模仿的理论,但是要他对王三庆的仿画事件发表意见——他不知道,他没有意见,他没学过,老师没教过,课本里没有。

  喂哺式、育婴式的大学教育:第一,给予过多接触——“有任何问题,随时来找我”;第二,禁止他独立自主——“你不许……”,第三,将他“婴儿化”——“乖,早睡早起”;第四,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加诸其身——“你听我的……”。在这种过度呵护的幼稚教育下成长的大学生,遇事时,除了泪眼汪汪,又能做什么?

  《野火集》读后感(四):《野火集》星火燎原,但烧不尽无边野草

  以前在《读者》等杂志上零碎的看过一些龙应台的文章,批评内地恶习俗或其他,觉得文笔犀利,具有较高的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昨天找了本她的《野火集》通读了一遍。

  《野火集》是从80年代所见台北的坏现象写起的,看起来跟写现在的大陆没有什么区别,糟糕的环境,糟糕的治安,自私自利的人心,高分低能的年轻学生,麻木不仁效率低下的公务员,甚至标语,毒食品,诸如此类,都是那种让人恨不得让人一把火烧掉的东西,龙女士这本书则毫不留情的放起了这把火来。

  这把火烧得很是犀利,估计让不少人疼,许多学者,政客都反戈一击。但一方面龙女士确实思维敏捷,推理(尽量)严谨,一方面收进《野火集》的所谓“回应与挑战”部分,估计都是很有技巧的遴选过的,那些“回应挑战”的论调和内容,与其说是当头一棒,还不如说是在更多层面,更多侧面的给龙女士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表面上是说“龙女士你不该这么说”,实际上却是解释了“为什么龙女士要这么说”,比如龙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痛斥了国人的沉默麻木,而罗肇锦的《中国人当然不生气》只是从“家庭与个人这个关系面”进行了剖析--并没有挑战,只有回应。

  当然,龙女士面临的“挑战”可能比这更严重的多,在《为你的同胞多写一点肺腑之言》里,柏杨说"(社会批评)可是想要她的命”...

  龙女爱这块土地,因为爱,她批评,因为爱得《焦急》,爱得“心急如焚”,她的批评像野火,隆烈,但未必细致。龙女士指正了很多坏现象,描绘了很多愿景,但有的时候看起来有错位之处。比如《不会“闹事”的一代》里提到大学生在电影院里“闹事”的事情,为了某些道德观,可能大学生需要在电影院里闹事,但主权民主社会里,观众付钱看电影,有不被闹事的权利,他们的权利必须被尊重,“要闹事”和“别闹事”本来是两个价值层面上的东西,搅和在一起,很容易就出现所谓的《难局》,这个时候龙女士的选择是《不一样的自由》,用她换个场合可能就要批判的一些恶俗行为,来粉饰她自由民主的理念....同时,龙女士一方面宣传西方民主,举证西方种种的好,一方面批评“崇洋”(《正眼看西方》),高呼《美国不是我们的家》,一个本质很东方的知识分子的矛盾和痛苦盎然纸上...

  因为有很长时间的国外生活经历,龙女士的思维和批评理论基础比较西化,眼光也容易被突出体现中西差异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感觉在她和她所批评的对象之间,还是有些许隔阂,她提出的以个人自觉为主进行社会改进的方案,是对的,但还不够。千百年来千百种《难局》冲突并调和,就成了我们现在这种社会,这种格局是有深层原因,有其阶段性的强硬生命力的,龙女士放起一把野火,可以烧掉不少杂草,但草根不是这样就能除掉的,春风吹过,一切还会重来,正如我们这个社会层出不穷的丑恶...从这个意义上说,龙女士并非自称那种“病理学家”,更像一个“病相学家”,至少在《野火集》里是这样的。有良知有文采的知识分子,未必就是有效率的改革者和救世主。

  既然是《野火集》,能把人烧得热热的,燥燥的,甚至有刺痛感,这就够了。《野火集》是本好书,即使看过《丑陋的中国人》等各种揭示“劣根性”的作品,还是值得看一看这一本。

  :在《野火集》所有的文章里,让我一边看一边笑出声的是《自白》,龙很无奈的说“我很遗憾我是个女的”...还好,我一开始就知道龙应台是个女的,而且也不排斥女人写犀利理性的文章。再说了,龙是1952年生人,对于我来说,其性别是基本没有任何影响力的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野火集》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