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网络媒体教程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04 02:47: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网络媒体教程读后感精选

  《网络媒体教程》是一本由刘韧 / 韩磊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络媒体教程》精选点评:

  ●会从中知道网络媒体的历史。

  ●浮于网络技术层面,没有涉及到基于网络之后的媒体精髓.不过里面刘韧的一些记叙文写的很生动.

  ●刘韧老师写的书,了解中国互联网历史...

  ●作者是实务派的,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而且是05年的书,很不错了。

  ●写的还不错

  ●韩磊的部分比较实用

  ●是本好书,但是互联网实在发展太快,好多内容都过时已久~

  ●可读性很强。信息量很大。

  ●既然进入这一行,就要好好了解了解

  ●通过这本书,领略了刘韧的很多高论。

  《网络媒体教程》读后感(一):买的比较窝囊的一本书.

  书写的很糟糕.谈不上媒体,更谈不上教程了.

  此书为5年内买的最劣质的一本书.读后即到刘韧博客留言,要求退书,无果被删.

  刘韧犯事被抓后,随机将书丢弃进了垃圾桶.

  很久前买的,看到有人评这本书,忍不住出来说几句.

  《网络媒体教程》读后感(二):需要更新了

  今天看里面的很多内容,稍微有点老了,不知道刘韧和韩磊还有没有时间来更新一下。不过这书作为了解网络媒体历史来看看,还是不错的。原来三大门户的顶梁柱都有拨号BBS情结,他们代表了一代网络人吧。

  TW,韩磊最近翻译的《梦断代码》(dreaming code)有点意思,上次在西单图书大厦看了几十页。

  《网络媒体教程》读后感(三):网络媒体原来如此

  元旦那天去王府井书店闲逛,不经意间在传媒的柜台角落发现了这本书,一看是刘韧写的,便不假思索,信手拈来,付款出店。

  一般情况下,普通网民,乃至网站编辑对于操作不含糊,但是对于理论却近乎空白,这本书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既不空洞,也不媚俗。

  《网络媒体教程》读后感(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材

  1、不利于名词解释的教程

  如果打算培养“名词解释”的高手,我肯定不会使用这本《网络媒体教程》。而且说实话,我自己也不大容易从中截取一段,作为期末试卷上的“填空”或“对错”。

  除了这一本,我见过的所有其他教程都有一个专章的绪论,光讨论“网络媒体的定义”就得5、6个page,然后,编者最后给出的定义需要配备氧气瓶才能够卒读。

  但是本科教育的指向就是业界。在编辑部里,新闻院校的高材生突然发现,那些佶屈聱牙的“性质”和“意义”全派不上用场。或者更糟糕,他需要尽快忘记从课堂上习惯了的“学生腔”。

  接下来的推论有点难堪。那是否因为,我们在讲台上一直使用“教师腔”?

  刘韧在自序里说本书缘自“采编心得”,这是给教务处写申请前我心动的原因。既然那些文章已经在媒体上吸引眼球,而记者本人也因此赢得了同行的尊重,那么其幕后的经验就有学习价值。

  我希望我的学生一到网站就会做标题,而不是仅仅会背“什么叫标题,它总共有7个类别”。

  2、用记叙文的方式写说明文

  扛上教鞭之前,在报社我曾因新闻写得“好看”被批评。靠“5个W”通吃的领导坚持认为:新闻就得“倒金字塔”否则即是“文学倾向”。后来特写式导语流行(但很快也陷入“集体主义”的泥坑),“倒金字塔先生”,整天阴郁地捧着《南方周末》“大骂其新党”。

  问题是谁规定下新闻就得“难看”?在高校其实有着同样的疑问:教程是否可以写得好看一点?

  对知识分子,钱锺书好像从来不克制机智的尖刻。“先把讲义当教材,再把教材当讲义”,这是三闾大学的新人需要尽快学会的妙诀。在高校,很可能教材并非首先考虑为学生特制,而是老师碰巧有机会(或者有必要)把讲义变成一个单行本。

  用“记叙文的方式写说明文”,是刘韧在序言里自陈的写作方法。我理解那是让理论文字软化的努力。在学界,通常情况下的努力是反方向的。为了让文章看起来更有深度,教授们似乎一直试图从梵文里寻找启发。但是“文章深度”与“文字古奥”之间是否有必然的逻辑?——这么简单的逻辑似乎从来没有人想过。

  把“城市户口”不叫“城市户口”,非得叫“非农业户口”。他们之乎者也然而不然,努力把我们都懂得常识改写成望而生畏的“理论”。

  在职称评定的游戏里,学术期刊只是一个道具。我怀疑,并没有人真正喜欢故弄玄虚的艰涩。很多时候,业界并不真的指望从学者那里得到灵感,他们把他们请到节目研讨会上,还发给信封,只是为了给改版计划增加一个舞美元素。

  刘韧承认,记者的身份可能让教程具有某种叙述局限。但我宁可忽略这一点,如果本书可以打破传统读本所形成的沉闷。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看”,可读性甚至从目录上就能够看出来。我相信,它有助于戳穿“难看=高级”的可笑逻辑。假如学界不能在自己的生态系统里完成观念更新,也许请来业界的牛虻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同题作文与不同表述

  这本《网络媒体教程》应该尽快有自己的2.0版。虽然它在一个可取的方向上做了尝试,但整个尝试显得仓促和粗糙。它的内容未免单薄。前后的体例风格、以及整书的框架安排,都有点“攒出来”的痕迹。

  相对于自己所写的“表层部分”,刘韧希望“技术部分”能从“底层”关注同一命题。但实际上,技术部分成了另一种表达习惯的“表层”。这样,“同题作文”的章节就显得区分度不高。作为创意层面的考虑,本书的第二作者韩磊非常合适,他通晓外语并且具有IT的写作实践。但是相比其它章节的干净蕴藉,这一部分的行文还是有点“宏大”。我有时候怀疑那是70年代写手的通病:书面语,长句子以及很多的外国人名(他们中许知远的写作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热情尖锐有余而从容老道不足。)

  公元前366年的一天,戴着月桂花冠、身着节日盛装的德摩斯梯尼登上讲台。这位为了改进发音,曾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读的卓越演说家,等待这一天已经有许多年——侵略者马其顿王国国王腓力被刺身亡,德摩斯梯尼准备在庆典上抒发胸臆,用最激扬的演说赞美祖国希腊(选自第二部分第五章“CMS产生精华”)。

  滔滔不绝的雄辩有时候也会走向说服力的反面,这是很有趣的事实。“作文”虽然不同于用口语“写话”,但一上来就端起架子肯定不是上乘。我本人喜欢看点外国的、理科的东西。能把天文或者植物写得吸引外行人,那必得具有特别的技巧。

  也许因为成书的周期较短,一些时候语气有点“努着”的感觉。至少全书并不像开头那样,一直是平实简练的口吻下来。此外对他人内容的摘引也略显生硬。后面“网络语言”部分的附录太长了,反衬得原创部分的篇幅偏于瘦弱。

  4、需要顾及的某个“度”

  对文体的把握也许要照顾一个“度”。比如,理论虽不必写成“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但似乎也不能写成“月亮啊我很孤独”——那样的抒情散文。这当然是比喻,本书远没有这么夸张和极端。我的意思是,个色可以看成是对传统教材的一个反动;但这个反动,也不能彻底颠覆教程的全部文体特征。

  不同体例的组接,使文中频繁出现的“我”字有点混乱。对斗牛士背景陌生的人,很可能对叙述视角感到迷惑。很多人物是小圈子里的,不加注解地在教材里出现,是否显得对读者不够尊重?

  刘韧好像很讨厌引经据典的套路。但排斥论文里虚头拔脑的严肃,并不意味着把严谨也一起抛弃。比如P35有一段话:

  社区Blog的确限制了一些Blog用户的自由,但是对大多数Blog用户而言,他们得到的是更多的访问和关注——从共建的Blog首页,从对应的主站频道,栏目以及BBS会给Blog增加80%以上的访问量。

  书里有很多类似数字被随口说出,但看不到数字出处和取样说明。我觉得,既然连作者就读的高校都有脚注,对这些关键数据的处理就有点太不公正了。还有一些观点过于肯定,除了观点本身看不到足够的论据支持。

  5、教程应该有别于专著

  在第三部分的第二章,有一个小节标题叫“依仗Google”。我注意到,有时候刘韧干脆直接用Google指代搜索引擎。在很多场合下,作者都在字里行间隐藏着价值评判。作为IT记者和评论员这是允许的,但如果是这样,本书在更大程度上都更像是“专著”。

  这是有区别的。在专著里你不必全面执中,但在教程里则必须中性一点。应该更多地使用“有观点认为”,而不应该主要或仅仅是“我认为”。如果中性的观点不是必得,则至少必得是中性的态度——无论如何要把不同的意见罗列一下,而不是索性根据个人好恶屏蔽它们。除非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作者打算把这本书作为专供donews内部编辑使用的教程,他有权利让旗下的媒体反映自己的理念。

  例如,我可以既不喜欢“博客”也不喜欢它的翻译者,但既然那个概念已经被约定俗成,我似乎也没有必要非得另外找个词儿硬拧着。语言就是语言,在它身上像自然科学那样争论对错有点太过拘泥。

  ……

  尽管有这些不足,我还是要向我的同行们推荐这个教程。同时我希望自己可以用“习明纳尔”的办法上课。我们围着圆桌,嚼着口香糖,并且不需要站起来回答问题。我们面前放着一本可供床头翻阅的书,虽然它的作者没有教授头衔,也没有在扉页的简介里注明,曾经在核心期刊发表过多少我们看不懂的弘论。

  (《网络媒体教程》,作者刘韧 韩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网络媒体教程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