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04 00:25: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精选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是一本由董彬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护封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一):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走,欣赏啊

评《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

据说阿尔卑斯山下有一块提示牌,写着“慢慢走,欣赏啊”,看到这几个字以后,即便是没有亲身经历,但对于当时又想工作好、还想家庭和、还想着很多事情的着急忙慌的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我便喜欢上了,经常在一些感想中借用。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又想起了这句话,是啊,这些年过去了,不由自主地又快了起来,偶尔因为生离死别之后的人生思考,或者体力不支之后的苟延残喘,很少有时间慢下来喘口气,经常是还没休息好又开始不一样的奔波操劳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甘于平淡,但又不能一直在平淡中生活,所以每每看到这些艺术方面的书籍,总会如饥似渴地翻阅,从书中找到一些抚平内心波澜的文字、图画,从一些作者的只言片语中获得生活的慰藉,从一两张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图片中获取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总之,艺术对于平淡的生活是一幅很好的调味剂,可以让我们跳出生活的圈子寻求新奇,也可以调整惯性的思维重新看待自己。生活嘛,总得有点意义啊!天天过着一样的生活,内心总是希望不一样的自己,通过阅读、旅行、思考,总是能成全自己一点微薄的梦想的。即便是“丧”的生活基调,也要慢慢体会,慢慢思考,从“慢慢”中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丧”出一点文艺气息出来。

这本《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小书里面有9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是作者逛过一个博物馆或者一个展览之后的感想和记录,图片很珍贵,通过作者的整理更加有条理性了,这也是艺术类书籍比较贵的原因吧;作者在参观之后的一些感想也很有温度,这些感想看似很个人,但是能代表很多参观者和读者的心声,我这个艺术大门之外的看客也突然喜欢艺术了。既然是博物馆或者展览会,就会有很多的珍贵的文物影像资料,这些影像资料是历史的积淀中萃取的文化精华,文化的“粘性”让我们通过参观感受到历史长廊中过往的故事、文化的温度、还有“远方的哭声”。如果说文物就是历史的驿站,那么博物馆就是人生和世界的驿站,人们都可以在这里驻足停留,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关于“一个人”的话题,经常是孤独、哀伤的,因为你很难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人性的孤岛上即便是阳光普照也不会觉得世界的温暖。但是我们也要从“一个人”的孤独中找到自由和乐趣。一个人的博物馆,可以很安静地享受一个人的自由,看看艺术品,想想自己的内心,然后再拓展开来想想人生的意义,真的很不错的安排,也很不多得的机会。一个人的博物馆,其实也是一个人的朝圣之旅,是一个人的狂欢,在自由中获得人生不一样的感悟,在乐趣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在博物馆这个驿站中找到不平凡的自己。

2020-12-22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二):慢下来吧,不要错过更多的美丽风景

到一个新的地方特别是到一个较大城市的时候,最想要做的,就是要到那个地方的博物馆去看一看。之所以这么做,是在经历了很多次旅游之后才确定下来的。了解一个地方,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它,那显然具有不小的难度;而博物馆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浓缩一个地方的过去,再利用剩余的时间把那个地方最现代化、最具特色的一面看一看,两相结合,基本上也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性的感受了。除了一些特大型的城市——譬如北京,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实在多得不得了——之外,这个办法还是很实用的。

毕竟,很多时候,很少人有会有大把的时间可供恣意“浪费”;再加上很多人旅游前实际上虽然乐于规划行程,却很少会想到要仔细填充行程的“实质性内容”,而只满足于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尽可能多的内容——然而多半会成为流行形式的“到此一游”。所以,看最有价值的内容,对于一个旅游者来说,毫无疑问就是必须做好的“功课”之一。

做好了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第二步,该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学会“舍”。广告词上说“有舍才有得”,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要想做好事情,就必须善于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此,才能够如庖丁一样,“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假如没有更好的办法,那就要找到一位老师,学一学怎么才能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水平。

在此,非常有必要介绍一位“老师”,也就是节目制作人董彬所写的《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这本书。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台主持人,主要负责博物馆方面的节目。在《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这本书中,作者介绍的好东西似乎很凌乱,一开始是关于飞翔,接下来是缂丝,接下来是浮世绘,接下来是普鲁士蓝,接下来是佛像故事……博物馆的藏品果然可以包罗万象,各种年龄、身份、地位、国家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最爱,也都可以给那些藏品以普遍或是极具个性的解读。不必担心自己说得不准确,只需要担心自己不肯表达。毕竟,博物馆之旅,并不是上考场;答案并非只有标准答案,而是更考验临场发挥的能力。

这样一种“指南”,并非只是有关于董彬的这本名为《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的书,实质上就是一个标准、一种态度、一份作派。只有真正能够“慢慢看”,才可能静下心来,不再三心二意,而是更加专注一些,看到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看到能够令自己感觉不虚此行的妙处。

同时,不仅要看,还要有所感悟——三言两语亦可,长篇大论也行。看过了不等于会长久地印在心里,把感悟说出来,才会让印象更深刻一些。“春风得意马蹄疾”,但不能太快了;太快了,就容易错过好风景。生活中的确时时处处事事都难免有遗憾,但不要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除非自己确确实实尽了力!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三):《北京晚报》:博物馆要慢慢逛

  

  缂丝为什么这么贵?“浮世”绘出的是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佛究竟长得什么样?从穆夏眼中的姑娘看出了艺术的哪些新价值?这些种种在看展时产生的奇思妙想,被记录了下来,在横向对比和深入思考后,成为了这本《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博物馆只有一个人或许是个奢望,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慢慢体会博物馆之外的艺术。作者董彬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旅类节目制片人,曾经策划过《热搜博物馆》《国家宝藏·挖藕季》《文旅中国》等节目,热衷于国内外各种博物馆、艺术展等。正如书名一样,如果你只是想迫不及待地知道某个知识,或者是希望能从中学到什么技巧,可能这本书并不适合你。就像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说:“‘慢慢看’,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必要的审美过程。我是故宫的‘看门人’,我希望每个‘进门人’都不要太着急,不要带着事先太多的成见或者想象,都能慢慢走,慢慢看,多看几遍,流连忘返。”

  书中其中一篇讲浮世绘的文章,就展示了作者如何“慢慢看”。作者发现江户时期町人文化下的浮世绘、浮世草子、歌舞伎、净琉璃等在外国人眼里看来颇有日本特色的东西,都是在江户时期定型传播的。又顺着当时日本与中国的商务往来,发现了流入日本的大量民间小说中,有着很多辅助文字阅读的插图,而在演变中,更容易的图像思维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思维,一位叫做吉兵卫的日本人,将插图从文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单幅版画,成为了浮世绘的祖师爷。书中写到这里,并没有以刻板的概念知识介绍往下写,而是顺着作者的思路想到了他大学时认识的一个日本同学,从他的话,延伸到对日本文化的思考。虽然古时日本人的原创能力不足,但是在二次创造的层面上,日本的能力叫人惊讶。作者又想到了浮世绘中的美人绘,那些著名的浮世绘画家从给风俗业从业者画肖像开始做起。思维发散后,需要补充的资料越来越多,在不断地补充完善中,一场读者与作者在艺术佳品之间的漫游也就完成了。

  很多文物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故事的串联。这时就需要有人将其从博物馆中提取出来,让艺术品彻底走进大众审美生活的一环。作者在发散的思维中慢慢寻找着审美带来的享受,在慢慢看,细细品中,跟着作者见识更多的艺术品、文物,阅读到的周边信息越多,对于历史的理解便越丰富。

作者刘奈,本文首发《北京晚报》 2020年12月27日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四):《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有生之年应该东张西望

  

董彬在《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后记中写道:这个世界,有趣的事太多了,有生之年应该东张西望。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也赞同他说的古人在山洞画画是为了有趣这一说法。很多时候,无目的、偶然的兴致所至恰恰是成就伟大事物的开端。正如书中提到的“跳水者之墓”覆板上那位跳水的年轻男子一样,他为何跳水,地中海文化对往生世界又有着怎样的神秘表达,我们无从得知。

跳水者之墓

但是,这并不影响“跳水者之墓”带给我们的震撼。董彬说:“看不懂,但却看得很开心,因为不一样,因为没见过。”

“没见过”是我们对世间万物好奇地开始。《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中提及的几类文物也恰是我本人知之甚少的,于是我更加能够体会那句“看不懂,却看得很开心”的意韵所指。

金银平脱花鸟镜

参观“金沙博物馆”的时候,这份“看不懂,却看得很开心”的体会尤为深刻。

“金沙博物馆”镇馆之宝“太阳神鸟”惊艳绝美,让所有前来参观的观众叹为观止。

这件商周时期的金器,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重量20克。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文化寓意深远,并含有历法等科学知识,2005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有机会去成都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跑步存储罐

文物是时间的凝结,文物能够将久远的历史徐徐展开,让我们得以跨越时间山海与古人面对面交流。甚至于,我们没有机会到达的远方也可以通过文物去触摸、去了解。当然,更多的是文物在说,我们在听。

佛陀坐像

作者董彬在给每个章节命名时非常有趣,比如“跳水者之墓”一章命名为“死得很阳光”,比如古希腊陶瓶一章命名为“不也很好吗?”

董彬在文中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年纪,在这个地球上,总有人拥有一个与你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些珍贵的文物带着满身的尘霜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透过它的形状、它的色彩、它的图案猜测它的前世今生,品味曾经的主人是如何的珍视爱惜它,感悟它来之不易的重获新生,这一切真的很好。

缂丝仙山楼阁

前不久读到的一本书中,余秋雨先生在提及云冈石窟时说到,亲临云冈石窟,除了震撼之外,还会有产生一种特殊的异样感:为什么齐山的古柱具有古希腊的风范?为什么很多佛像都是高鼻梁、深眼窝,一派西方的神貌?

董彬在“佛长什么样”一章中说,佛陀像印证了犍【jiān】陀罗艺术的巅峰,也为更东方的中国、朝鲜、日本佛像提供了最初的范式。

之所以会将这两段话摘录下来,是因为文字间除了表达出佛像从雏形到演变的历史之外,还有揭开了世间万物同宗同源的神秘面纱。

雪中相合伞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一书中展示的文物图片来自不同展览,不同博物馆。董彬以“给文物插上想象的翅膀”的方式,为每一次参观的展览辅以历史和文化背景,让我们在跟随参观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生命历程。从古生物化石到缂丝,再从佛像到铜镜,这是一本跳跃灵动的博览之旅,也是一份珍贵的博物文字展。

-END-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