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随风飘散》观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03 23:20: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随风飘散》观后感摘抄

  《随风飘散》是一部由旦真旺甲执导,更登彭措 / 索朗旺姆 / 旺卓措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风飘散》观后感(一):可能今年中国电影最直白的女权片,一个藏族男性青年导演的处女作。

  

《随风飘散》 可能今年中国电影最直白的女权片,一个藏族男性青年导演的处女作。 虽然镜头语言,节奏各方面可能并不出色,甚至问题很大,有些过度煽情和剧情的硬伤(例如好几处一看就是风光片,大面大面,一晃而过的大尺度的天堂美景,神山圣水,而与之相对,万玛才旦的镜头里更少的是大画幅的装饰性极强的自然风光) 但如此直白地讨论女性困境,虽然不是很深入仍然足够真诚。考虑到也是初出茅庐的藏族青年男性导演……或许有着万玛导演的加持? 例如非常直白地问“女人为什么不能上神山煨桑”,奶奶非常直白的说,做女人最不幸的,就是结婚了,总是等喝醉酒的男人回来,儿子大了,那就等喝醉酒的儿子回来。如果不幸活得又长,完了,那可能还等喝醉酒的孙子回来。奶奶这段真的!!!!! 非常直白地以单亲妈妈身不由己的困境(虽然有点硬凹),和突破女性性别规训的“小魔女”格拉的被排挤被孤立的命运为主题。 拍出了女性对女性的羞辱与不解,也拍出了同为单亲母亲的共情与善意。 看着格拉这个角色真的认同感蛮深的,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性格直爽善良,敢爱敢恨……小演员才让卓玛很有灵气和英气,看着看着时不时看到或许是自己母亲童年时的影子…… 印象中有曾看到藏族女性地位的一些讨论,一些论者认为总体上藏地女性地位比较高。例如即便在藏文化内部,对康区豪爽蛮荒的气质,无论男女,似乎更多的是赞美…… 但,这个电影,还是直白捅破窗户纸:敢于突破被规定好的性别气质,打碎父权所要求的柔美隐忍气质的藏族女性,康巴女人,同样是备受歧视的“小魔女”,如果她恰巧又是单亲家庭或者父母离异……那她生存为艰几乎是注定。 尤其最后一段,女权爆炸

  《随风飘散》观后感(二):随风飘散

  

很多影片都是在说母亲是孩子的依靠,而这部片子却在说女儿是母亲的依靠。

不知道为什么当14岁的格拉第一次出现,我看见她骑在马上的眼神,我的眼泪就开始流,明明那个时候什么都还没有发生,但就是被她坚韧的眼神打动了,才让卓玛的眼睛真的好会说话,她的眼眸里面充满了故事,她可能就是天生的格拉。

4800米海拔的神山,比山坡更陡峭、比雪地更难走的是那些人嘴巴里的一句句“女人不能上神山”是这些年来,她被欺负被污蔑的经历。

7岁的格拉问妈妈为什么女孩不能骑马上神山,她点了点头却偷偷拿草去喂马,跟马培养感情好去骑马;14岁的格拉,当那些男人们阻拦她说女人不能上神山,她字字珠玑地质问他们、推开他们,她登上山顶回头蔑视他们的眼神真的充满了力量。

就像摄影老师说他拍这部影片不想展现山河的秀美,想要体现的是山河故人力量,真的感受到了,主创团队们想要表现的东西传递给了观众。

奶奶跟她说家里不能没有男人,格拉说自己长大了,奶奶却说长大了就找个好男人,格拉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有男人做依靠;看见妈妈以肉体换取食物,格拉心有不悦,但她什么也没说,在跟妈妈转万山之后她跟妈妈说,这一路上我们看见的认都是以自己的劳动赚钱,我们也可以,我们不去拿狗男人的一针一线。我当时看的时候想到了凑佳苗《为了N》里面的小希美,她不依靠任何人,她只靠自己,她说负数在成为零之前都要靠自己努力。

  《随风飘散》观后感(三):碎蜂漂丧

  曹操很喜欢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曹丕(pī)转立曹植为太子。当曹操将这件事征求贾翊(yì)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曹操很是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的事。”。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废曹丕的事了。 在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 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巧妙地回答道:“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智慧小语:语言,可以是武器,会伤人;也可以是鲜花,给人带来愉悦。掌握语言的技巧,不是花言巧语,而是以语言为载体,传递爱,熄灭纷争。

  m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辛弃疾《鹧鸪天·东阳道中》

  m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m

  领导:公司庆典,你出个节目吧! 同事:我就会嗑瓜子。 领导:是嗑得响还是嗑得漂亮啊? 同事:嗑得时间长。

  m

  接连前面两节,说明孔子自处处人与作学问的要点,下面就加上学生对孔子的描写。根据上面的话,我们看到孔子一天到晚忧世忧民,活得好苦。古人有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一个人即使活到一百岁,不是忧愁就是病痛,这个人生未免太惨了,通常人的寿命是六七十岁,但计算一下:十五岁以前不懂事,不能算;最后的十五年,老朽不堪,眼看不见,耳听不见,也不能算;中间三四十年,一半在睡觉,又不能算。余下来的日子不过十五年左右,这十五年中,三餐吃饭,大小便又花去许多时间,真正不过活了几年而已。这几年如果真正快乐还好,倘使“不在愁中即病中”,那么在人生哲学上,这笔帐算下来,人活着等于零,够悲惨的!如果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简直活不下去。尤其像孔子,看得见的,忧国、忧家、忧天下;看不见的,还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他既要忧,还要管,如果这样算起来,孔子这一生痛苦得很,实在受不了。果真如此,所谓圣人者,只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而已。慢着!我们且看下面说到他如何面对这种忧患一生的平日生活情况。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这里燕居的“燕”与“晏”相通,在文学上也叫“平居”,就是在家的日常生活,这里说孔子平常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很舒展,不是皱起眉头一天到晚在忧愁。他修养好得很,非常爽朗、舒展,“夭夭如也”,而且活泼愉快。所以尽管忧国忧民,他还是能保持爽朗的胸襟,活泼的心情,能够自己挺拔于尘俗之中,是多么的可爱。但是他乐的是人生的平淡,知足无忧,愁的不是为己,为天下苍生。因此下面又引出孔子的一种心忧。——《论语别裁》

  《随风飘散》观后感(四):女人要有自己的刀,女人要有自己的钱

  

(一)格拉一出场我就被吸引了

很喜欢她拔刀的情景,第一次拔刀对准了欺凌邻家弟弟的熊孩子,他们一哄而散了,然后她转身抱住弟弟;第二次拔刀对准了欺辱妈妈的狗男人,然后他骂骂咧咧走远了,然后她赶紧抱住妈妈。

我不是很想探究桑丹究竟什么身份,也不是很想琢磨女儿的生父究竟是谁,我更不想津津乐道那个叫恩波的男人对桑丹的感情,少女格拉的出现让这一切都相形见绌……淦,或许这就是青春期的意义所在,有些人学会了顺从,而她学会了不顺从。

人的命运像石头上的纹,而她拥有“重新定义”的力量,“我不是女鬼,阿妈也不是女鬼,我们要是有女鬼的力量,就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她是别人口中的小魔女、是女鬼,而这一切对她本人来说却超出了污名化的意义,成为了挣脱的象征。 (……她为此困扰和哭泣只是因为邻家弟弟被炸伤,亲近的人受到了伤害……妹子真的有一颗金子一样的心哇(。ò ∀ ó。))

“没人帮我们煨桑,日子会更艰难吧。” “这有什么难的,我去。” 最后少女穿着看不出性别、似乎也并不规范的藏服,把冲上来阻拦她的男人推倒在雪地里,径直冲上神山,一头乱发猎猎飘扬。 “……佛堂里供奉着度母像,却转过身歧视女人,你们哪个不是从女人肚子里生出来的?!” “……今天我非做不可!”

男人们像泥土般沉默着。

她像暴雪般嘶吼着。

(二)人类好复杂(草)

(可能是我阅历依旧有限,淦)我一直知道看人物需要看多个侧面,但把这些侧面“组装”起来时我还是会唏嘘……

桑丹温柔美丽,却也因为自己无依无靠所以软弱,她拒绝不了来过夜的男人送来食物,拒绝不了有妇之夫表现出来似乎有些“越界”的真心,却也为女儿抱不平,罕见地高声嘶吼出来,声音穿透高高的篱墙。

(欸欸,我还是觉得她比《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女主幸运一些……唉……)

奶奶是个明白人,但却会在儿媳哭诉、在流言蜚语蔓延的现场沉默不语……哎,受到桎梏的人善意珍贵而有限。

杂货店老板人前是个好人缘,请大家喝酒,给孩子们分发鞭炮,给桑丹母女带肉,人后却也会直男发言“我知道你什么样,就像马鞍知道马”。(草,但是这个人受到女孩格拉呵斥知道走而没有狗急跳墙……本质应该也不坏……吧……)

恩波则需要顾及的太多了……

也许这里面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真心和隐情,也许沐浴在宗教、礼制,或者他人的唾沫里,自己要体面,身边有牵挂,甚至是面对一些邪门的机缘巧合时内心涌起的恐惧(ps:医疗普及真的好重要,能避免人类胡思乱想)。

(有端联想)“在世人中间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收集起来人类的唾沫,当然也可以。

人都会很被动,能做的事情都有限,有些时候幸运地可以利用一些东西做点什么,有些时候也被动的因为一些东西必须割舍什么,淦,这他妈就是人啊……

我的话还是好喜欢少女格拉,呜。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随风飘散》观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