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帝国》是一本由罗兰巴特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20元,页数:1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符号帝国》精选点评:
●西方姿势分子肉身入侵东亚疯狂攫取异质文化的实践范本。。。。
●巴特写的不是日本的符号,而是他心中构建的一个反叛于西方符号诠释模式的乌托邦式的日本的符号,但这也可以是这本书的有趣所在,从中我们窥见到了的是另一种文明。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在与欧洲思维完全不同的东方视野中尤其如此。
●看巴特对日本日常生活的种种分析,寿喜锅啊、文乐木偶啊、城市的中心是车站而非像西方那样是教堂和市政厅,这些和中国也有啊哈哈(日本俳句怎么看起来像我们玩的三行情诗?)。巴特可太喜欢日本了,日常生活现象都是能指符号,但是所指消逝,意义被免除,也就是空无的符号。
●汪民安,吴亮,南帆的范本
●无论罗兰巴特在写什么,对象都并非日本,而是观想中一个与西方对立的国度,这样做也未必是虚构与假想,只需要特定的寻觅和解读。
●符号学阐释/讲到寿喜烧天妇罗木偶戏徘句/肯定有过度阐释之嫌/不过读来还是颇为有趣
●看完了,没看懂。看不懂,但也还是撑着看完了。我真棒。
●我只是想看看和建筑相关的内容,结果大篇幅的日本饮食相关意识符号让我胃液活络了起来
●可以视作Barthes对他“作者已死”观点的提前预演实践,阅读时似乎有点读马可波罗游记时体会到的那种对不吝溢美之词地赞扬东方的感觉。切忌将此书视作了解日本文化的著作,而应该看作一个焦虑的知识分子试图变换场景以求再度自洽的表达。书本身体量小,但担起了Barthes对能指的执著,这基于日本文化。当“作者”的阅历等都被主张抛弃,即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语境的被忽视,如何在缺少相关知识的情况下像Barthes一样让樱花在空洞的能指中飘浮,学会作为观众(读者)的再创作,应该才是这本书的“潜在”部分吧。
《符号帝国》读后感(一):符号帝国--日本文化
刚开始看还以为看错了书,里面讲的怎么都是日本的文化,查过后,没看错,就硬着头皮看完了,看到结尾译者写到这是罗兰用日本文化来作为例子来阐述符号,虽然对符号还是没怎么搞懂,收获的是一些日本的文化符号和作者对周围事物的态度,收益匪浅。
《符号帝国》读后感(二):转载 桑格格
其实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读小说,它文字量太大,不是每句话都精彩,有时候它靠渲染情节,第二次再看就没有新鲜感了。而且我不是一个特别沉着的人,我喜欢一句话就告诉我真相。我是一个爱看评论的人,比如罗兰·巴特那种,他用自己的方法给你解析一个日常的东西,法国的红酒、英国的下午茶,他就像手术刀那样把那些隐藏的文化信息剖开来。这很过瘾。我现在就很迷写茶评,评论自己喝过的茶。
《符号帝国》读后感(三):semiology
没有力荐是因为,对哲学这个纯理性的东西,爱,但是有理性地平静地爱,别人选不选是别人的事,我只会推荐给人看到,不会力荐使劲推给你,就像..."他们用筷子吃饭对食物礼待的态度,和我们用刀叉切割,撕裂不一样。“ 另外巴特也写过一次中国,八十年代的时候,但是那个中国没有让他像安东尼奥尼那么兴致勃勃,他很失望地形容,大概是,”到处都是农村,一无所有的旷野“。遗憾,想看到他怎么说宋。和大家一样,对书中”空无“的美学概念印象深刻,豁然开朗。
《符号帝国》读后感(四):与其说这样的日本
现有手中资料下的国家。
无。
语言与言辞。
食物。清汤,白。
筷子,优雅的亚洲行使的工具。
鸡素烧里的生鸡蛋,边吃边炸的麦麸罗。
触手可得的弹球游戏。
性行为只存在在性之中。
与古中国的城中心一样也是空的不可进入性。
手绘的动作下如何给街道命名,和关于地图的设计。
车站。
包装,无轮廓线,外皮,遮蔽物,面具,保护,推迟时间。
人偶。
鞠躬,礼貌,软软的折叠的腰。
俳句,反描写,无束缚,分散的互不干涉。象征,推理,隐喻。
能乐,歌舞伎,文乐。
房屋是移动的家具。
都是符号。
《符号帝国》读后感(五):浪漫疾病
看巴特的这本书让我不断想起卢卡奇。卢卡奇在《小说理论》开头畅想原始洪荒年代,认为那时候,人没地方住,睡在野外天人合一;人没精美食品吃,直接吃野生的东西天人合一;没有任何东西玩,躺在草丛里打滚天人合一,美不胜收。一个蠢货吃饱了撑的没事做,大概就无所事事;一个半吊子文人吃饱了撑的没事做,却会开始胡思乱想。
巴特也犯了同样的浪漫病。他说,西方的游戏机是性,日本的游戏机是艺术;西方的饭菜是商品,日本的饭菜是艺术;西方的浓汤是庸俗,日本的寡水清汤是有深意;西方的刀叉吃饭是野蛮争斗,日本的筷子吃饭是智慧。日本许多城市街道没名字提供一种新的人生观;,不管怎么说,聪明人或说艺术家在每个层面上都高出一般人一筹,哪怕是在跪舔上,巴特这样的大家跪舔起来也是无人能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