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牡丹亭》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1-03 02:53: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牡丹亭》读后感锦集

  《牡丹亭》是一本由(明)汤显祖 著;徐朔方,杨笑杨 校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牡丹亭》精选点评: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无怪乎人们拿莎士比亚比之汤显祖。 才疏学浅乃至不敢出语评价。

  ●我水平不够。。

  ●从春天到秋天,终于读完了。。 杜丽娘这个角色太耀眼了,以至于柳梦梅差点成了谁都可以替代的花瓶(其实我觉得就是= =) 杜丽娘伤春而死后,之后的三十五齣除了给这个惊世骇俗的故事一个世俗的结局,以及加深我对柳梦梅的厌恶外,好像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一个看法不一定对。。) 9.19补充:可能主要原因是我还没法理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种没来由的爱恋吧,缺乏足够铺垫的喜欢让我觉得惶恐。。

  ●情不知所起,罗浮梦边,竟也一往情深,心有戚戚然,生死两重天,有情人叫出有情人应,作夫妻,才有这牡丹亭上三生路的姻缘。只是,丽娘若不姓杜,不是南安杜宝知府之女,不知道那阴曹地府的衙官们在冥判时,还会不会看面子——“也罢,杜老先生分上,当奏过天庭,再行议处”,我觉得这里很有意思。

  ●径曲梦回人杳,闺深佩冷魂销。似雾蒙花,如云漏月,一点幽情动早。

  ●草草看罢人民文学63年出版的牡丹亭,却深深被这出戏所吸引,立刻买回家这本带注释的版本仔细捧读。有了注释就是不一样,较容易理解所引用的典故和语言,不再有傻子吃蜜,牛嚼牡丹的感觉。汤显祖大才。

  ●看毕 青春版《牡丹亭》,再回过头来读此书,妙哉。

  ●【2015.11.25 — 2015.12.2】结尾不喜欢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

  《牡丹亭》读后感(一):蘸客伤心红雨下 勾人悬梦彩云边

  近者分明似俨然

  远观自在若飞仙

  他年得傍蟾宫客

  不在梅边在柳边

  没有嚣张声势的张扬 只期盼自己的爱能出现 即使舒途遥远 仍然可以以爱为终点

  《牡丹亭》读后感(二):美在语言,非止一“巧”字了得

  本来爱情故事多相似,不过文采各不同。都说牡丹亭好,我想应该是它的语言,读来精妙,感觉流畅,如水滴流不断,雨绵绵丝丝随风卷。虽然没有红楼梦的宏伟和庞大,但在用词方面也可堪比。特别是引用故人诗词,很是恰当,是部耐读的作品。

  《牡丹亭》读后感(三):梅下柳生

  梅下柳生

  烟村酒巷千帆过

  原来相似的只是你我

  我们的爱只有一种颜色

  红是红尘褪去的光泽

  红是红楼埋藏的秋歌

  我的好姐姐,今夜良辰

  你为何梦深依然沉默?

  再多悲伤的预感

  也流下欢乐的泪吧

  我们只有同一枝杨柳

  我们的爱只有一种颜色

  《牡丹亭》读后感(四):原来都是梦惹的祸

  不可理解,只不过是做个梦而已,丽娘就这样爱上刘梦梅???真够离谱的,试问现实中有谁会单凭一个梦仓促开始自己的爱,不过也可谅解,毕竟是文学作品,夸张是一种写作手法。不过觉得丽娘还是蛮可爱的,虽然花痴,但喜欢她的勇敢和执着,还有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这种叛逆的斗争精神难能可贵。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很多好的诗词,值得一看。

  《牡丹亭》读后感(五):《牡丹亭》读后

  对于这种经过历史的积淀而久负盛名的书,向来都是没那么“敢”读的,内心有种敬而远之不愿冒犯的感觉。而今读下来,只觉大失所望,或许是我对它期望值太高了吧,以后还是死心塌地追随《西厢记》吧,想当初读完西厢,真真是好几天口齿生香,而《牡丹亭》只《惊梦》那一折让人惊艳了一把,还只限杜丽娘游园的部分。

  剧情老套,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这等化了那么长篇幅可是却波折甚少的故事已经无法满足观众读者的胃口,而曲辞间的插科打诨也已无法让人发笑,这不经让人反思,经典该如何存活下去。我原以为不学文化产业就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了,而今,大错特错。

  人物形象不饱满,让人觉得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根本不是爱而是欲,枉我在读完作者题词之后惊叹道到底怎样的深情才能超越生死,让“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唉,一句“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冤枉了多少天下有情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牡丹亭》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