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是一本由顾颉刚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页数:2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精选点评:
●考据的部分很精彩,也是我唯一喜欢的历史学的地方。
●幸未生活在旧往中国知识体系中:领土偏狭,动机不纯,拓新不良,工具方法不可靠。我自己读书路数仍是偏食、任意、敬信接纳,当广开门类,从尝味嚷嚷好吃不好吃,渐至可俯瞰其由自,在思想文化史中的路石位置?否则,仍是八卦读书众以之消遣逃避。
●正大光明无过「通经致用」,生吞活剥亦无过「通经致用」。宋儒、清儒和疑古的「想象的汉学」。
●本书即《汉代学术史略》
●言繁意少
●学术史完全是愤青之作,在引文献时还故意用白话;辨伪史不错
●15/08/26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此书前后分为两个部分,正文旨在揭露汉代儒家杂糅阴阳,墨,道家思想的本质,点出了辨伪的原因,问题。这一部分显然顾先生接受了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影响,否定古文经,并一概斥之为刘歆伪造。后一部分是为崔述的书做的序言,勾勒辨伪学史。从康有为今文经学到古史辨,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学术史的变迁。大家小书,不能算是正式的史学著作。不过,读起来很流畅。
●在两汉这种经学至上的社会以及秦汉方术入儒的趋势下,一切作为都与方术、经学相缠绕,不懂方术与经学就摸不透秦汉时期社会心理的中枢。此书用语浅白畅达而史识深邃明澈,实乃治秦汉史必备良品。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一):沚堂读书:秦汉的文化运动
是书将秦汉之学术、经学、管制等展现无遗。顾氏本疑古学家,书中时见先生疑古之思想。又其沿康南海《新学伪经考》思想,宗今文一派,尤其是书的后半部分主要围绕王莽篡位而改一切之制为话题展开的。这本书对于了解汉代文化和学术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今古文学和谶纬等汉代学术思想问题写的很有逻辑,毕竟是大师的著作!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二):此版甚差
内容很好,在此不论。说一下这个版本。
不能不说的是,出版社什么的简直差劲极了。作为05年出的新版,而且是上古社这个名社,实在很不合适!所有繁体字及非常见字都是空格!比方说榖梁的榖居然打不出来。一做成大规模的文库就太不上心!通病!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三):抒发一下久不遇好书的激动先。
今年读到的第一本好书~激动ing。史学类,时间段如题是秦汉时期,部分上溯到春秋战国。内容不是志怪,说的是方士啊儒生啊对朝代政治体制的影响,恩,还有许多澄清与辨伪。图书馆居然把它归类为巫医巫术orz……不过写的真好,不愧是史学大家,比百家讲坛之类的要好,本来是讲义的么,由老师无私的发给学生们的。还真是上世纪初的治学态度啊,反观现在老师照本宣科还遮遮掩掩说什么个人创见知识产权,啧!
这本书几乎符合我认为优秀作品的全部特点:通顺、简明、严肃、内容丰满、观点突出,甚至连不易满足的世界观和幽默感亦不缺,值得一读再读,大读特读。
恩,通读之后会详细的分析,抒发一下久不遇好书的激动先。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四):读经的用处
现在,如有人拿了许多经书堆在我们的面前,问有什么用处,那么,我们可以干脆答道:用处不大。因为《诗经》里的诗已不能唱了;《易经》里的占卜是我们不信的,《礼经》和《礼记》中许多琐碎的礼节,看着也头痛,《春秋》中的褒贬予夺,完全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尊严,决不是现代的伦理;《尚书》里记的说话,动不动叫着上帝和祖先,我们的理智也提不起这种信仰了,这种东西,实在只有一种用处,就是它的史料价值。汉以前的材料,存留到现在的太少了,除了甲骨文和钟鼎文之外,可见的只有这几部经书了。甲骨钟鼎的材料固然可靠,但都是零碎的,而几部经书则是较有系统的,把这较有系统的书本材料来联串无系统的地下实物,互相印证,于是我们可以希望写出一部比较真实的上古史(完全真实是不可能的)来,使得人们知道我国古代的民族和社会究竟怎样、我们的先民辛苦缔造传给我们的是些什么,这是它的唯一的用处。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五):读经的用处
现在,如有人拿了许多经书堆在我们的面前,问有什么用处,那么,我们可以干脆答道:用处不大。因为《诗经》里的诗已不能唱了;《易经》里的占卜是我们不信的,《礼经》和《礼记》中许多琐碎的礼节,看着也头痛,《春秋》中的褒贬予夺,完全为了维持统治阶级的尊严,决不是现代的伦理;《尚书》里记的说话,动不动叫着上帝和祖先,我们的理智也提不起这种信仰了,这种东西,实在只有一种用处,就是它的史料价值。汉以前的材料,存留到现在的太少了,除了甲骨文和钟鼎文之外,可见的只有这几部经书了。甲骨钟鼎的材料固然可靠,但都是零碎的,而几部经书则是较有系统的,把这较有系统的书本材料来联串无系统的地下实物,互相印证,于是我们可以希望写出一部比较真实的上古史(完全真实是不可能的)来,使得人们知道我国古代的民族和社会究竟怎样、我们的先民辛苦缔造传给我们的是些什么,这是它的唯一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