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是一本由志原者讲述/国别:中国大陆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精选点评:
●哭了,比陆川的电影更感人,因为更真实
●很多时候初衷是善意的,结果却未必如人所愿。志愿者口头呼喊着环保口号,在“圣地”洗涮了一把蒙尘的灵魂,却仍无法戒断对现代工业下舒适生活的依赖。现代工业已经碾断生态链条,当资源耗尽时请人们坦然面对末日的审判。
●读这本书时始终十分郁闷,为什么关注环保的都是个人和外国公司
●赞
●保护站由民间出资建造管理大约算其幸事也免不了最后移交管理局
●我志愿精神的开端,引领我进入一个真正残酷而现实的志愿界。
●那时 血是沸腾的
●这是一群志愿者对在可可西里的环保和反盗猎行动的自述。文笔各不相同,却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绿色江河,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在青藏高原建起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旨在保护藏羚羊和关注长江源。我想起上大学时,曾有环保人士来我们学校为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做过宣传。05年还看过电影《可可西里》。 不知现在的情况又是怎样了。
●可可西里在我心中是一个符号。荒原的静夜,深深的叹息
●想起了2月底在武侯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的绿色江河的培训。朴实的文字和富有活力的志愿者一起把人的思绪带到了青藏,促使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读后感(一):做你认为该做的,值得的
我也同意,他们自己本身不会觉得自己伟大,如果他们那么觉得,那他们就不是这群人了。
书里面有很多触及心灵的地方,很真实也很现实,没感觉人性闪闪发光什么的,他们很真实、热情、勇敢、不傲慢,所以很感人。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读后感(二):坚定的公益之路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读后感(三):用这本书和电影比就没有意思了
用书和电影的方式来传达这一现实,已经很奢侈了.假如不是有着宣传和筹款的目的,恐怕这些形式,志愿者们也是不会用的.什么是行动者,行动者的行动本身就是最接近诗意的事件,无须采取另外的方式迂回.对于志愿者来说,书和电影都有昨日黄花之感,当然,城市人很容易感动自己,也有能力编写出更感人的书,编导出更震撼的电影.但正如看过明信片再去看九寨沟,你永远觉得不虚此行,身临其境时丰富的信息反馈总是远远超乎电影人和作家的想像的.也许这本书,就是一个初行者的入门,而这部电影,则是城市人的思乡情结吧.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读后感(四):面对可可西里,我们不仅仅需要感动.
面对可可西里,我们不需要感动.
我是绿色江河的志愿者。对二楼的观点不敢苟同。
绿色江河凭什么能在可可西里坚持十多年?凭的就是一种平淡,平淡中坚持自己的梦想:踏踏实实地为可可西里及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仅仅是追求一份“感人”,是很难扎扎实实的开展生态保护工作的。 志愿者追求的是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仅仅是一番感动,很难让我们在上面坚持十多年。
《可可西里》这部电影,让可可西里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让有些人很感动。但那毕竟是艺术创作。这本书是一群志愿者的真实写照,也许不会感人,但绝不是拼凑,而是用心在写。
面对可可西里,如果仅仅是感动,那我们真的有点对不住美丽的她了。让感动终归感动,让浮燥终归浮燥,志愿者会年复一年的在上面坚守,也许没有感动,只有平静。
面对可可西里,我们曾经感动,我们更会一直平静。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读后感(五):百感交集的旅程
我是以焦虑的心态读完这本书的。
恶劣条件、优美自然风光、志愿者所遭受的高原反应、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站的困难重重、以及野牦牛队的命运多舛&队员的伤亡、志愿者的坚守,前赴后继藏羚羊被猎杀,,垃圾污染,由于青藏公路&青藏公路致使藏羚羊无法在产羔期如期迁徙,这些自动形成画面在我脑中播放,途径那片土地时的窗外景色慢慢浮现于自己的脑海,可是当时经过的时候,对着窗外这片要么荒芜,要么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原,时不时冒出的牦牛群,完全没有什么感情,我不知道藏在其后的故事;经过的每一寸土地,对我来讲也只不过是仅仅是我慢慢旅途中的一个标记而已,完全领略不到其中的种种艰辛。
当我阅读了这些文字后,我再也无法平静,我渴望再次回到那片土地,用我的身体呼吸那里的空气,用我的双手为保护这片土地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这是我向往的。再一次深刻的体会柴静的那句:能放弃狭隘的一已之私,予人以温厚亲爱的情义,是幸福的唯一来源。。
生命需要向外不断地延伸,才会使人变得大气,不失生命的本色;
生命需要向内不断地自省,才会不使自己迷失了方向。
永不停歇的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