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平家物语》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1-02 01:39: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平家物语》读后感100字

  《平家物语》是一本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著作,24.80元出版的39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家物语》精选点评:

  ●到最后,除了翻译,什么都没有。想起傅雷,想起王小波说的那句话。

  ●只译了一半不到,文风艰涩。

  ●果然这种古老风格的小说不符合现在的阅读习惯

  ●日本古代。。一犯了大错就出家么

  ●不懂

  ●我读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的 申非的翻译也非常优秀

  ●物语这个词,很文气

  ●只有6卷不幸福。。

  ●一个人物可以多达11个称谓令人简直想边看边做笔记的书……

  ●孤墳。

  《平家物语》读后感(一):周作人的《平家物语》为什么只翻译了一半啊???

  我,我,我无言了。书到手才知道周作人的《平家物语》竟然只翻译了一半。人家好不容易才在二手书市场淘到周作人翻译的《平家物语》,哪知道,哪知道,那个哭天抢地啊,翻到最后一页,才知道周译不完整,竟然只有全篇幅的一半啊,后面还有七卷呢。查了查资料,原来周作人由于某次运动爆发的缘故,只翻译了前6卷,还来不及都译完,就去了另一个世界了……

  早知道不完整,还缺一半篇幅,我就不买了啊。这个二手书又贵,现在半吊子的胃口吊在那,情何以堪呀?!!!

  这书本来要给4星的,但老周你只翻译了一半,我也只好分数减半了。杯了个具,有没有湖南张家界的朋友,这书可以转让,支持自取。

  《平家物语》读后感(二):历史的残酷与无奈

  帮助了解日本历史之书,如果起个更通俗的名字的话应该是平氏家族盛衰记。从文学角度来看一般般吧,开篇的那首诗定了全书的主旨:骄奢之人不长久。从平家一开始的飞黄腾达,权倾天下到最后男丁丧尽,女院在寂光寺老死。武士的勇武,谋略,忠贞与风雅基本上是作者歌颂的主体,一如西方对于骑士。我对书中刻意描绘的武将披挂也没啥兴趣,更多的是当历史来读的,虽然本身是小说,但感觉七分的史还是有的。几点印象深刻:寺庙力量之强,已经是不可小觑的政军力量。斗争的残酷,人命的草菅人命。日本之分裂,地方之割据,天皇之无用。日本史短,文化落后,故书中常以中国史来引喻,而平家最后战败太后抱年幼天皇跳海的一暮,却又仿佛是宋朝崖山的预演。开创镰仓幕府的源赖朝无疑是大赢家,但最后也落得非常可疑的坠马而亡,断子绝孙的下场,不知作者是如何感想。

  《平家物语》读后感(三):知堂译本《平家物语》记

  知堂译本《平家物语》记

  扶桑诸作,正合知堂转文。非止状于形貌,实体彻风神。三昧之味,含咀不匮,审辨于阴晴闪霎之间,每有新得。

  其转得者,非止东洋之固有,犹为一家体说。览其译或如观其文,译者之如作者,知堂东洋诸译本之谓也。而其于西洋诸作,皆不合味。所译莎士比亚剧本,尤惨不忍睹。此不合其性情,亦不合于文性,文化故也。

  《平家物语》所云无非极盛衰,录兴亡,详灾异也。

  西洋录史,贯若小说,以人事领经挈纬。中国言史之法最侈,小说家语情同西人,而迁班各异,鉴考互参。东洋“物语”之法,虽出盲师鼓弹,非为大道,它玉于中西,聊具一格。其行文如小品,事如接云,时兴逸笔,观之有出意之美,使人暇观如缀片玉。知堂擅精微,重交感,审细喜异,《平家物语》正合其性情。故所译情悟文合,体具兼美。虽译本非全,亦具瑕玦之美。时时观之,颇为观止。复重考据,后注故实,为文参看更备,此亦知堂之特意也。

  此书之译,始于国朝十六年。乃应人文社之约也。自建国后,前文坛诸公,多弃文从译,况知堂以叛臣罪子之身乎。知堂晚岁,为文颇废。此书未尽,已为“文革”所辍,竟成绝笔。而翻观此六卷残章,犹能得其壮时之影也。

  2018,1,27

  《平家物语》读后感(四):只说说此一册之因缘

  这是最好的《平家物语》中译本,可惜只有原书的前六卷,非足本。日本古典文学的名作《平家物语》版本复杂,日人点校过的通行本一共十二卷本文加灌顶卷。周作人大约译出了七卷,今存六卷。

  十九岁的时候,认识W君,向他请教了解日本古代史的入门书。W君借我此册翻阅,也不是他的私藏,是浙江图书馆的馆藏。借我的另一册是赤军的通俗书《宛如梦幻》。当时遗憾:《平》不是介绍战国的啊。虽然古代文史时代段落之间都有着莫大的关联,文化更是承启难以割裂。只觉得一册清新、版式舒朗,读了后记,正文也没能细看。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当时这一系列周作人珍贵的译作,今天都不易直接购入。旧书网品相好的也不多,算是憾事。丛书中还有《枕草子》《浮世澡堂》《浮世理发馆》《狂言选》等。周作人对《平家物语》等日本古典的理解非常深刻到位,所谓大师级。能由他来翻译相关古典,是很适合、很值得读者称幸的。

  后来读到的是署名周启明、申非译的《平家物语》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蓝色封面。有精装本,也有平装本。本科图书馆借阅而读。虽然署名是周启明,但前六卷已经为人所改动,周作人本身的尾注也荡然不存。周的原注的特点在于,每一条注文都是他自己的所知所感及所“荡开一笔”,好比一篇小小的笔记散文,读来很是享受。不是后来的注释可以比的。

  后来大陆还出版过一些《平家物语》中译本,无甚价值,只能拿来阅读。因为往往是据申非本改译的。都可以属于申非派。

  台湾郑清茂译本也属于佳品,由郑先生在彼岸独立译出,文字很有灵性。收过台版,是上下册,后来译林出版社也给引进了,厚厚一册。如果要举《平》中译本最好的“足本”,只能是郑清茂本。

  止庵先生后来出了周作人译文的全集,虽然知道此后会出单行本,但是当时还是果断收入了。可即使如此,关于《平家物语》,日思夜想的还是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这个单行本。

  如今跟随先生读书,发现先生的研究所里、角落里的日本文学译本相关架子里,也收了这最可贵的一册,惊喜惊艳。品相也很不错。虽未能购入此书,但也可常常翻阅,来满足想望了。

  《周作人译文全集》所收《平家物语》在全集第六册,文字进行了校对,内容和这一册完全一样,周自己做的注释也全,只是缺少了周作人写给《平家物语》的一篇小文,甚是可惜。

  W君和我熟识以前,也在图书馆见过无名氏译的《平家物语》,那时却因为不了解其书其史其情而没什么兴趣。想来,W君是最早介绍此本给我的。从十九岁时代的W君到如今,自己与《平家物语》之间,又经历多少故事。

  《平家物语》读后感(五):盛衰无常,恰如春夜之梦

  读的并不是周作人翻译的版本,而是在日淘到的原版,在此评价请多包涵。

  平家物语给人一种战记物语中少见的哀伤,这种哀伤脱离了帝王将相的光环,成为镇魂曲一般的特殊表达形式。本来平家物语的写作目的为慰劳平家死去的魂灵,这与西方的战记史诗和中国的史书有着根本上不同的写作目的,从而奠定了平家物语本身的基调——相比体现人物的武勇智慧,更着重与对死者的怜悯与超度;不同于成王败寇的简单逻辑,作者将每一个死去的人物平等相待,纵使最终失败,笔墨依然不在体现其英姿上略作削减。平维盛的自杀,平敦盛的少年英杰形象,乃至风评不佳的木曽义仲,无不在死时多有惋惜之笔。甚至不惜笔墨记载平重衡死前与一位侍女萌生爱情,这位侍女闻说重衡死去,于是自己毅然出家的情节。之后的坛浦之战,当我读到平知盛明白大势已去,于是打扫船舱,年仅八岁的安德天皇先是朝东拜伊势神宫,又朝西方念佛,母亲说“波の底にも都の候ぞ”,在那波涛的下面,就是你的宫殿,黑色的幽默,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日本式的哀伤情感使我不能自已。然而之后也有西方式的武将最期:平教经左右肋下各夹一个源氏武士,大喊“死出の山の供せよ”,消失在了濑户内海的波涛中。

  对于无才无勇的武士,作者也不乏讽刺,例如平宗盛。早先在以仁王举兵时被源赖政手下武士渡边竞骗走一匹马,尽露丑态;在坛浦之战这以平氏的最期时,对于是否跳海依然犹犹豫豫,最终被活捉砍头,笔者对于此种“非武士”虽然没有用明文贬斥,但是与平氏其他将领比较也是高下立判。平家物语的世界观中,死者为大,然而拥有非壮烈,亦不值得同情的死亡则不会被称颂。

  在灌顶篇(最后一章),已经出家为尼的平德子(安德天皇的母亲,平清盛的女儿,跳海自杀未遂)与后白河法皇相遇,二人相顾垂泪。后白河法皇是讨伐平氏的院宣的发起人,然而他的儿子高仓天皇的妻子正是平德子,二人的儿子乃是化为水屑的安德天皇。在权力面前,亲人亦会成为仇人。二人是否达到了一定程度的谅解,我们不得而知,然而物是人非,平家已亡的当时,会面的二人又会作何感想呢。

  从1180年到1185年,短短5年时间平家灭亡。历史总是充满了偶然和必然;之后,正如许多其他权力的游戏一样,源氏陷入内斗,源义经兔死狗烹,腐烂的头颅从陆奥带到了镰仓;梶原景时亦不得好死,流放过程中被乱刀砍杀;源范赖,畠山重忠也没有安然度过他们的晚年;赖朝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血脉在儿子这一辈就将断绝,天下将交给北条氏管领上百年,这正好呼应了本书最开始的几句话:

  祇園精舎の鐘の声、諸行無常の響きあり、沙羅双樹の花の色、盛者必衰の理を表す。おごれる者久しからず、ただ春の夜の夢のごとし。猛き人もつひには滅びぬ、人へに風の前の塵に同じ。

  盛衰无常。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平家物语》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