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十二國記:風之海·迷宮之岸(上)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31 03:59: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十二國記:風之海·迷宮之岸(上)读后感精选

  《十二國記:風之海·迷宮之岸(上)》是一本由小野不由美著作,尖端出版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 200,页数:2004-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國記:風之海·迷宮之岸(上)》精选点评:

  ●见上的附注

  ●跪求填坑……

  ●小小的泰麒萌得让人要发狂!!

  ●《风之海,迷宫之岸》讲的是泰麒与泰王骁宗的故事,话说性格温柔就会拼命自责道歉神马的,叫他人很困扰啊泰麟。

  ●比起泰麒,我更爱看被仙女欺负(?)的景台甫怎么办!!!(抓头

  ●很可爱

  ●其实泰麒很可爱,就是和阳子那一部比起来情节太少了一些,一度看得想睡着= =

  ●泰麒和骁宗真是……【捧大脸

  ●泰麒成长的故事,选王的故事

  ●2.泰麒与泰王骁宗的故事

  《十二國記:風之海·迷宮之岸(上)》读后感(一):泰麒的爱

  泰麒故事在动画片里更生动了些。因为动画片在铺述阳子故事时新增了两个角色:她的两个同学(书里,四卷故事是各自独立的,互无瓜葛)。动画片一方面经由阳子的同学在日本观察泰麒,一方面由景麒和蓉可讲给阳子有关泰麒的故事。这才让我们遇上史上最萌麒麟:怎么看,怎么可爱,怎么心动。

  回首这前四卷内容,最有道理可言的是第一卷,最无道理可谈的就是这第二卷。究其原因:前者是奋斗史,有许多道理可言;后者似是“恋爱”,根本毫无道理。也是透过这一部明白:所谓麒麟择主,实际就似是寻找自己命定的“恋人”——见到以后会情不自禁,会莫名相向,会拼命守护。而所谓王气,说到底也不过一种感性直觉。比起景麒等成熟的麒麟,年幼的泰麒尚不能很好的把控这种情感倾向,所以才会像泰王所说的:不自觉,很可怕。

  我相信所有看过十二国记46集动画片的朋友们都会对泰麒留有极深的印象,但也同样不觉得他有用,甚至觉得他最窝囊。但就像很多人很多事不见的有用,却照旧能横亘人心——约摸世间还有那么一种单纯叫做“美”的东西,无所谓值不值,只有其最特别的存在。

  《十二國記:風之海·迷宮之岸(上)》读后感(二):关于时间线的一些困惑

  第二部的主角这次从高中生阳子,转换到了一个时间坐标不甚明朗的小男孩高里。与阳子一样,这个叫高里的男孩在生活与周遭格格不入,虽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身边的人对自己关注友爱,可是却不得。几经辗转回到本是自己出生地的蓬山。

  由于看到网上的翻译本的原因,对于故事的时间线略有疑惑,故作梳理。

  译本中玉叶劝诫景麒需待人处事更热情宽和些时,有如下描述:【景麒闻言,再次叹了口气。“汗!不只在阳子面前叹啊,原来早就叹气了。”】结合后文戴国国君即位时庆国宫殿里的描述【“戴国一声泰王即位。”景麒一时间就看着凤,过了会嘴角露出了丝丝笑意。景王舒觉为自国麒麟难得一见的笑容迷失了。】以及第一部中关于前任庆国予王因爱慕景麒而消亡的信息,可知此处出现阳子有误。 综上,迷宫之岸的故事应发生在影之海之前的几年之间,时值庆国予王主政,而非阳子。

  上部时,延麟对阳子解释十二国的世界时提到了四个“胎果”,其中就有泰麒,并暗示出戴国由于泰麒年幼及其国君的失踪而陷入混乱的种种。迷宫之岸应为这一暗示的解释,窃以为故事应沿着泰麒未按“天启”选择君主,违抗天命,造成前文提到的戴国由于泰麒年幼及其国君的失踪而陷入混乱的种种。不过可惜的是,看到的翻译版本在结尾处以大团圆式结局,将之前因泰麒自作主张而产生种种悬念推翻,而景麒对“天启”的解释对戴国之后的灾祸则无法解释。或许此处作者有其他更好的说法,而没有看到。

  《十二國記:風之海·迷宮之岸(上)》读后感(三):十二国记物哀

  《十二国记》一直以它独特的设定所为人称道,藉由十二个国家的命运交互展现了一个绮丽的架空世界。

  个人感觉,《十二国记》中的世界是按道教观念搭筑起来的——侍奉神明、得道修仙、长生不死,都是典型的道教教义。《十二国记》中君王本是人类,君之所以为君要经过神明大赦,一旦成君即可升仙,不老不死,永世为君。

  不过,《十二国记》中的“道”并非全然承袭自道教,而更多地借鉴自儒教思想。譬如“恭行天罚”在《尚书》中可考,以“仁政”“民本”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方针治国则出自孟子,“仁兽”麒麟的原型很可能正是儒教圣贤。

  小野曾专攻佛教,一直以来佛教与道教、儒教就有诸多渗透,很多教义礼仪也相互承袭。所以以上任何一种主张在《十二国记》中的展现恐怕无法一一指认。(顺带一提,我认为《十二国记》的世界并不承认佛教。小说主要参考的历史时期为周朝,当时佛教还未进入中土。)

  因此,与其说这十二国是天马行空的架空设定,倒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教义交互构建的理想的国家形态——道教司仙界,儒教司人间,妖怪传说司飞禽走兽,大约如此。

  汉文化始于上古神话,发于商周,历经春秋战国,兴于隋唐,承于南北宋,几度沉浮,最终落在满清人麾下。满人君临皇位三百年,政治的惨败加速了汉文化的衰败,不能说蛮夷文化不美,只是那连日本人也心心念念了上千年的文化瑰宝,最后竟在华夏大地上流离失所了几个世纪,“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也不失为一句箴言。

  日本人早在盛唐时期,就已深谙汉文化的精致,以古代中国为舞台的历史小说也数量颇丰。其中井上靖、司马辽太郎、宫城谷昌光等人前赴后继,小野更是萃取其中一二便描摹出了一个华美的异世界。作为轻小说,《十二国记》终归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在大呼其为神作的同时,或许也该闭门读读圣贤书了。

  ————————胡思乱想了一堆之后的分割线————————

  非常喜欢日本文学,“物哀”“轮回”这些古老风物,至今发展繁衍、生生不息,美丽至极。

  日本文学自古受中国文化影响,《源氏物语》中诸多意象都可在汉文化中追本溯源。遥想唐宋王朝,当时中国文学已经过千年的繁衍,到达了巅峰;而日本文学尚在蒙昧。

  我不禁想象若是没有元、清时期数百年的文化断层,华夏文明得以一脉相承,时至今日,该是怎样的文化盛景啊。若真是那样,想必我也不会痴恋日本文学,多半瞧不上眼了吧。

  话说前两天还在日本人面前得瑟曹操的《短歌行》,这种抒发雄心壮志的古诗词你们没有吧嘿嘿嘿诶呜呜呜呜……边哭边跑圈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十二國記:風之海·迷宮之岸(上)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