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如果说,天下有一样东西可以让所有人都获得治愈,「美食」一定榜上有名。
今天这篇文章来自樊登的妈妈,70余岁高龄的王欣老师。
整装、启程、跋涉、落脚,不管停在哪里,她都会燃起灶火。
本文约5000字,字里行间皆是爱与感动,希望你也能耐心读完,或先收藏起稍后细细品读。
作者 | 樊登读书 · 王欣
主播 | 樊登读书 · 简宁
这是我交给樊登读书的第四份年终总结。
我在这份总结里讲的是关于我的一大爱好——下厨房。
民以食为天,我以饭为先。
我这个人生物钟特别准,尤其表现在吃饭和睡觉这两件事情上。
一日三餐,顿顿按点。到点儿不开饭,肚子准造反,咕噜噜,咕噜噜,响个不停,如果敢再饿一会儿,血糖马上就低了……所以,我每天都一定要按时吃饭。
就这样,因为“饿”不起,做饭很积极。
“厨”道酬勤,六十多年下来,我成了家庭厨房里的一把好手。
我不但有能力,而且极有爱心和耐心。这样的人干什么都容易创造故事。
我所喜爱和热衷的陕西饮食,相比于今天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的饮食文化,它更质朴,更中国化,更能体现国人的勤劳与爱的美德。
时值今日,外卖、快餐已经占据了小一半的中国人的餐桌。
而我,却还要在这里喋喋不休地讲述家庭厨房里动手做饭的故事,有些人可能觉得不合时宜,有些人可能觉得难能可贵——
不管这么多了!本老太太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来爱做饭,喜欢把满腹的爱意铺撒在饭桌上,然后又特别喜欢讲故事……
爱上做饭
我常常给人说,我喜欢做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嘴馋,是呀,哪个孩子不喜欢不同口味不同花样的饭菜?
但是,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困顿的生活条件极大地限制了我的口味我的胃。
真正到了不用粮票购买粮食和一间让我挥洒自如的厨房的时候,已经是八十年代中期。
我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做了丈夫和两个孩子的厨娘,也极大地满足了自己青少年时代对美食的向往。
那时候的厨房设备极其简陋:一个炉子一口锅,一张案板一把刀。
即便如此,家里的一日三餐,餐餐出自我的手,而且餐餐味道香。
为了给大家做早饭,我早晨四五点钟起床是经常的事情。
把馒头搭上锅等着蒸熟的间隙还要至少批改10本学生作文。
那时中午只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从单位到家,来回骑车就要40分钟。
经常是进了门,抄起围裙往身上系,同时用脚尖勾开蜂窝煤炉子的“封门”烧开水……
一通忙乎,半个小时左右就能把饭菜端到了桌子上——
我敢说,在厨房里如此这般神速的人为数不多。
再忙再累,但我做的饭菜里没有一顿夹杂着疲惫和抱怨,因为它们是我爱的产物。
爱家人就要给他们提供最可口的食物,爱做饭就要把它调配得色香味俱全。
我常常一边做饭一边唱歌,一边陪着家人吃饭,一边构思下一顿的新花样。
即使没有大鱼大肉,我家的餐桌上准保是咸淡适中,香味四溢,无论是谁见了都会垂涎欲滴。
我做的饭菜再香也终究留不住一双儿女,他们逐渐长大,住校,工作,成家,有了自家的厨房。
我没问过他们是否留恋妈妈曾经做过的饭菜味道,但我的心里却始终存储着儿女在我的面前津津有味、大朵快颐的画面。
于是,当儿媳怀孕后,我干脆辞了返聘的校长岗位,走进儿子北京的厨房,为他们掌勺烹饪。
我是真心不愿意失去为儿女尽心的机会!
有人说我没有活明白,其实,我的“明白”别人不明白——我一岁上离了妈妈,从小到大都是个没娘的孩子。
我当了娘,就要把我没有享受到的母爱尽可能多地给了我的儿女,再给我的孙子。
孙子还没出生的时候,儿媳的口味是我做饭考虑的重点。她是南方人,口味淡,喜欢喝汤。
我就在网上搜集各种南方食物尝试,好在厨艺底子不错,儿媳很满意。为了兼顾儿子的口味,我一顿饭可以做出好几个品种来。
有了孙子,更到了我施展厨艺的时候了。
当年物质匮乏,没有东西可给儿女做过多的花样。
今天不同了,想吃什么有什么,最重要的是,想学什么做什么,网上应有尽有。
中餐就不用多说,应有尽有的花样不断翻新,连西餐里的什么牛排、披萨、汉堡、蛋糕、咖喱饭,本老太也能玩得转。
有一次,孙子想考验我的能力,他希望一周早点不重样。
这有何难?
我稍动脑筋,稍作安排,两个星期我让他没有吃过一次重样早点。
孙子竖起大拇指说:
我奶奶,真是一位厨房大咖!
今年上半年,因为疫情难得跟儿子一家亲密相处六个多月,又做了一回大厨。
我每天乐乐呵呵地进出厨房,欢欢喜喜地推陈出新,甚至连大龙虾都上了我们家的餐桌……
其实,我的厨艺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我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而成的。
最重要的是,我对孩子们有爱,对食材有爱。
带着爱,哪顿饭都是春暖花开!
哪里都有我的厨房
2012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冬天我都到三亚去过冬。那里的温暖阳光和迷人沙滩让我和老伴的身心都得到最好的滋养。
刚一落地找到住宿,我就建设了一间厨房。
就是在这面积很小,灶具很简单的一方天地里,我不光解决了我和老伴的饮食问题,还把结伴旅游的朋友的伙食也包揽起来。
我蒸的馒头又白又宣,包的鲅鱼饺子色白如玉,擀的面条细如发丝……
虽然我们远在天涯海角,虽然每天面对的是碧海蓝天,虽然日子换成了踏浪游泳日光浴,但是,每天胃里装的都是可口如意的家乡饭。
它将我们和千里之外的家乡紧密相连。一起去的朋友们都说,只要有王欣随团,吃饭就不是个事儿!
大概是2014年吧,我和老伴在三亚过春节。在我租住的四十多平米的民宿里,前前后后接待了不止四五拨亲人和朋友。
元旦的时候,儿子一家和亲家去三亚旅游。他们在这间民宿里喝新鲜椰子汁,吃海鲜饺子,好不快乐!
寒假到了,老同学两口子飞到了三亚,住了半个月时间。老同学喜欢放风筝,每天带着我和老伴在海边沙滩上大放风筝。
那高高地飘在蓝天白云间的长尾巴凤凰,彩色蝴蝶,黑色老雕等,让身旁的一个个游客羡慕得手心发痒。
做饭当然还是我主厨。我把四个人的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让大家每天都过得舒舒服服。
半个月旅游结束,老同学两口子走的时候,好一番依依不舍!
春节前夕,女儿去桂林,绕路三亚去看望我。我陪着她过了几天在沙滩踏浪看海,回到家里食鱼遇鲭的轻松日子。
女儿前脚走,干女儿后脚带着丈夫和儿子进了门。
这回,我把厨房的主导权交给了干女儿,任由他们煎炸烹炖,生猛海鲜。我和老伴跟上吃香的喝辣的就是了,倒也十分清闲自在。
后来,又有一位年轻朋友打听到我在三亚,马上买了机票飞了过去。
我给他在同一个院子里找了一间房子不说,还包揽了他的一日三餐,甚至连他脱下来的衣服都洗了。
年轻人自有年轻人的回报。他后来租了一辆小车,带着我和老伴绕着海岛旅游,去了很多人间仙境和世外桃源,我们一起过了几天悠闲自得的日子。
……
天涯海角的那间小小客栈,至今不光让我难以忘怀,凡是在哪里住过吃过的人,每每提起它还是一副心驰神往的样子。
按说,固定住在一个地方建设一个厨房当然很有必要,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即使我出去旅游几天,但凡能找到厨房,我就要露几小手。
2017年春天,我和老伴在苏州旅游。儿子的两个朋友陪着我们游览了水乡园林的苏州美景,同时品尝了各色苏式小吃。
看着孩子们那样辛苦,我有心表达一下谢意,却又不知从何着手。正在踌躇之中,恰巧有一天去拜访一个年轻人的家庭,发现他家有现成厨房。
说干就干,马上有人陪我去菜市场购买食材。回到家里我就抹胳膊挽袖子干将起来。
除了副食,这天摆上餐桌的主食,是我的保留节目韭菜盒子,同时配了一盘芹菜麦饭。
两个家庭一共来了7口人,我的作品一上桌,转眼盘子就空了。他们说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韭菜盒子。
吃惯了大鱼大肉大快餐的年轻人,对着这来自十三朝古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食品,和我这位年已古稀的老妈妈,
心生感言:“阿姨,您身行一例,胜似千言哪!”
士为知己者死,食为知味者喜,本老太深感自豪!
2018年的7月17日,我以71岁的高龄做团长带领一个由八个人组成的,跨越六个年龄段的(分别是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旅游团从北京出发去菲律宾的锡基霍尔岛旅游,那里有儿子的朋友接待。
走到哪里都得吃饭不是!
上岛之前,我这个爱操心的人就早早做好准备。
第一顿饭就是自带陕北挂面配锡岛特产西红柿鸡蛋,一碗色香味俱佳的家乡面一下子就勾得“岛主”馋虫挠心,也给人困马乏的团员们打了底气,有人说:
有这碗面垫底,直接出溜到果冻海里去撒欢什么也不怕了!
从这一天开始,我在岛上大展厨艺,不光天天吃海鲜,还把陕西的牛肉泡馍,岐山臊子面,韭菜盒子等等美食一起搬到岛上。
让“岛主”美美地享受了一次“儿子的待遇”(他要求的),让全团的老老少少个个心满意足。
旅游回来,我们一起创作了一本书,书名叫《那海,那人,那些我们》。
2019年12月,我和我的两个朋友在广东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考察学习一周时间。
有一天,在餐厅吃饭的时候,我在几个领导面前将自己如何蒸得一手好馒头的事讲了一箩筐。这下好了,学校领导当即拍板决定:请王欣老师给咱蒸锅馒头打个样!
是盛情难却还是正中下怀说不清楚,反正我接受了任务。
从来没有在那么大的餐厅做过饭,从来没有和过几十斤面粉。人说艺高人胆大,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手艺到底高不高,反正胆子是不小。
我和朋友一起动手,除了蒸几笼屉白光光圆溜溜的馒头以外,还给一部分面团里垫上一层“老干妈”,卷吧卷吧,剁吧剁吧就成了辣子花卷。
看的人目瞪口呆,吃的人津津有味。
我家的朋友特别多
我自小爱交朋友,读小学有小学的朋友,读中学有中学的朋友。
参加工作以后走的单位不算多,但是,每走一个单位就会积攒一批朋友。
近几年,随着儿子事业的发展,我又新结识了一批年轻的朋友。
人家都爱攒钱,我却爱攒朋友。
朋友多了来往就多。当年家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就那样,只要有远一点儿的朋友来家里,最次,也要给他(她)吃一碗开水泡馍我才心安。
如今日子好了,我也退休在家,有的是时间,每顿饭我都会花心思做,常常是吃一半剩一半。
望着桌上精心烹饪的饭菜,我不检讨自己拿捏不好两个人的量,反而指着老伴说:“就凭你,还能用得起我这样的厨师——”大有怀才不遇的感觉。
所以,我十分欢迎有人来我家吃饭。
我还有个毛病,那就是朋友们来家里吃饭之前,我一定要弄清楚上一次他们在我这儿吃的什么饭,吃的什么菜。
除了保留节目,我的菜品一般不重复。
每次把饭菜端上桌子,总会让大家眼前一亮:
哇,这个菜从来没有吃过,好好吃呀!
我笑在脸上,甜在心头。
其实说起来我也没有做饭的天赋,之所以厨艺不断长进,除了兴趣,还因为我有一颗愿意学习和进取的心,而且不断地刻意练习。
每次出去聚餐,只要看到桌子上有我没有吃过的,而且在我家的厨房能生产出来的菜品,我一定要把它记下来。
没有手机的时候是写在一个小本子上,有了手机以后是拍张照片存下来,回到家里就照葫芦画瓢。
后来是互联网时代,本老太从来都不怵学习,所以电脑越用越薄,手机越用越新。
当然做菜更能用得上,想吃什么菜就网上搜,配料、程序、效果无不明了。
起初是在百度,后来是“下厨房”,“小红书”,还关注了北京卫视“暖暖的味道”,信息爆棚,看得我眼花缭乱。
只要学会了一道新菜品,我就要呼老朋友们过来品尝。
有时候我打电话约人,对方常常会问一句:
“是不是又出了什么新花样让我们去鉴赏啊?”可见这些人吃了我多少回头饭。
我说:“是的,我又学了一种花生米的新做法,你们说来不来吧!”
“去,去,去,当然得去!品尝您一次新手艺,抱回来一大堆挫败感——我们乐此不疲。”
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吃了她做的猪蹄,说实话,味道不好。回来以后,我竟然趟在床上竟然睡不着,翻来覆去地想:那猪蹄怎么那么不好吃呀!想来想去的结果是,我一定要尝试做出一道美味猪蹄来。(因为我不吃猪蹄,从里没有做过)
第二天一大早,我跑到菜市场上买回来几个新鲜猪蹄,根据昨晚的构思,加了很多作料,不出意外地炖出了一锅超级好吃的秘制猪蹄。
两个人享用不完,我打电话请那个请我吃猪蹄的朋友,让她带几个人过来品尝——结果很简单,这道秘制猪蹄成了我待客的保留节目。
好客,爱学习,加上小通厨艺,来我家吃饭的人络绎不绝。
时间长了,老朋友之间形成了一个惯例:每次我从北京回来得把朋友们请一回,离开西安,得把朋友们再请一回。
如果常驻西安几个月,那就更好了,大家想什么时候聚,想什么时候吃,尽管说,我来者不拒。
外地的年轻朋友到西安来,最喜欢吃的就是陕西小吃。
我做的“腊汁肉加荷叶饼”,馍软肉香;
我烙的“韭菜盒子”,不煎不炸,皮薄馅多;
我蒸的“甜盘子”工艺独到,甜而不腻;
更不用说我做的“秘制猪蹄”色泽鲜红,入口即化;
还有我新学的“扶风一口香”精工细作,色彩分明,引人入胜……
有一本书上说过,什么是一家人?大家围在一起吃饭就是一家人。
这句话,我感受至深,每次看着老朋友、大朋友、小朋友在我家、儿子家的饭桌上狼吞虎咽,我的心里就十分温暖,有说不出的高兴。
这,不就是一家人吗?
有人这样评价我,他说我走到哪里,就把饭做到哪里,是在传递一种人生态度。
他说得没有错,几十年来,我在厨房里的忙碌,就是我对社会生活所持有的总体意向——爱劳动,爱他人,爱与人分享快乐!
(本文图片均由樊登老师妈妈提供,均为樊登老师妈妈亲手制作的美食。)
往期文章精选
自 律丨早 起
婚 姻 | 养 育
幸 福丨情 商 | 沟 通
格 局 | 思 维 | 选 择
内 向 | 焦 虑 | 自 卑 | 废 掉
改 变丨认 知丨独 立 | 断 舍 离
长按下方,关注樊登读书。每晚7点,陪你用读书点亮生活。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