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里尔克散文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30 01:33: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里尔克散文选》读后感精选

  《里尔克散文选》是一本由马里尔克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页数:399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里尔克散文选》精选点评:

  ●2005年9月25日

  ●不好懂

  ●译本水平不足。

  ●看过最好的译本

  ●给青年人的十封信 真是深刻又犀利,太伟大了,孤独是永恒的,不可能摆脱,也无需摆脱

  ●不是它不好。而是不适合。所以真是催眠好物。

  ●没看懂

  ●翻译垃圾。里尔克是天才。

  ●翻译还可以,里尔克我的爱!!!

  ●非常美丽的文字,让人想去学习德语,让人想抱着它入眠

  《里尔克散文选》读后感(一):由心灵而生的作品就像一道美味

  开始觉得很有共鸣,很欣赏,很享受那种沉浸其中感觉,但自己的心在这个跳动的频率上越来越疲劳,觉得越来越乏味,越来越觉得作者啰嗦,乏味,于是乎,终于有一天我看不下去了。。。。我知道里尔克具有天赋的敏感和令人艳羡的才华,只是浸淫在一种氛围里太久了,总是令人想出去透透气罢

  《里尔克散文选》读后感(二):里尔克的孤独

  里尔克对孤独的热爱无以复加,过了100年,看他写罗丹,写一个超越了自己时代的艺术家,知道了什么可以永恒,握住永恒的孤独,在与自己的对话里,找到人世的秘密。

  所以,里尔克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复信里,请他保留他的孤独,请他千万不要畏惧,告诉他在人群里会怎样一点点失去自己,而渐渐忘记找寻内心。他说自己每当和人多处了一会,就感觉到某种东西在离自己远去,就要独自多呆呆,回复些元气。他告诉那个年轻人,他所觉到的孤独,其实是一种美好的体验,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在人群里?

  他始终如一热爱着童年。赞同着对童年的找寻。那也是一个永恒,只有一次。那些远离人群的人,试图在内心里延续它,因为当他们遁入人海,他们只会离它越来越远,直到忘记它,以为不再需要它,被俗世越占越满,他们的眼睛满满的,他们的心纷乱纷乱的,他们终于像一个陀螺一样,忘了自己从哪里来,忘了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忘了自己,只知道旋转,没理由的停不下来的旋转。

  其实这不对。为什么当夏天如此热情的时候,你却忍受不了,诅咒它,盼望着它被台风刮得七零八落,风度尽失,你不得不承认,你是害怕这种热情的,你知道,热情并不总意味着喜欢。可能恰恰相反。所以避在自己的角落,却比任何人都可以了解些秘密。

  里尔克说,那些诗人不需要向外找寻,他们的内心就足够,可以创造一切,可以最是五色斑斓。你可以去观察,夏天里一个老年民工稀落头发的晒黄头顶,一个骑车的年轻人后背衬衫全部浸湿,诸如此类,但是它们都是一闪即逝,这也像灵光,而一闪即逝的灵光,总比什么都好。

  独一无二,你就是你。

  在罗丹的雕塑里,看到每一个自己,因为那是罗丹,一个花了很多时间在跟自己细心对话的人,他赢得了他自己的内心,于是也就赢得了你。

  《里尔克散文选》读后感(三):百花和三联部分译文的比较,以便选择喜欢的版本

  个人较喜欢三联版本的大体氛围,但百花胜在小处精妙

  如果您依靠那些跟我现在所着眼者相类似的事物,如果您依靠自然,依靠自然当中的单纯,依靠那不为人注意,却会意外变得很大而不可揣度的小事,如果您对于微不足道者都怀有这样的爱心,完全谦逊地,作为一个恭顺者,想去的看似贫乏的事物的信任;那么,对于您,一切都会变得较为轻松,较为一致,不知怎么的更易于调和,也许不是在愕然退缩的理智当中,而是在您最内部的意识,觉醒和了解之中。

  (百花文艺,钱春绮译)

  若是你依托自然,依托自然中的单纯,依托于那几乎没人注意到的渺小,这渺小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庞大而不能测度;若是你对于微小都怀有这样的爱,作为一个待奉者质朴地去赢得一些好像贫穷的事物的信赖:那么,一切对于你就较为轻易、较为一致、较为容易和解了,也许不是在那惊讶着退却的理智中,而是在你最深的意识、觉醒与悟解中得到和解。

  (三联书店,冯至译)

  因此,亲爱的先生,请您爱您的孤独,把孤独以悦耳的悲叹给您造成的痛苦承担起来吧。因为,您说,跟您亲近的人们都远离您了,那么您的辽阔就已经扩展到星空之下变得很广大了;对您那不能携带任何人同往的成长感到高兴吧,您要善待那些留在后面的人,在他们面前要定心沉着,不要以你的疑虑折磨他们,不要用他们不能理解的您的信念或喜悦是他们吃惊。

  (百花文艺,钱春绮译)

  亲爱的先生,所以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你说,你身边的都同你疏远了,其实这就是你周围扩大的开始。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广大;你要以你的成长欢喜,可是向那里你不能带进来一个人,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边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或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

  (三联书店,冯至译)

  《里尔克散文选》读后感(四):歌声以外的玫瑰

  我好象又回到了那个时期,怀着那种悄悄的喜悦,任言语在我心中久久地回响。有时候,这种喜悦太丰盛了,我忍不住要稍停一会儿,就在那一会儿,我抬眼看看半掩的门,好象有人等候在门外。有时候,我凭帘幕外咯咯的蛙鸣,还是呼啸不停的饿风,分辨出是夜晚还是另一个下午。然后,我们继续,在一个更像是现实的现实里,所有的话语再次响起,象很久以前,他第一次把他们从心底里拿出,一样的真。

  读《里尔克散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绿原,钱春绎,张黎等译),因为我还没有真正拥有,只是一次幸运的借阅。书可以以后买回来,可是,我总担心在书到手之前,我突然想翻翻它却发现它不在,就像和一个朋友说了句话,转身却发现他不在那样,怅惘会象一缕烟一样升起。让我现在就说说,这样离开之后,也能在谈论他的只字片语里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当他还是儿童,他已经进入了人类的青年时代,收集观察和体验的任何事物,沉默地纳入自身。当他是青年,他已如经历了一切的老人一样明晰,豪不犹豫地思想早就开始行动 。这样,他就能轻易地认出那个青年人,在几乎不可思议的诚挚中,他再一次完成了自己。读给青年卡普斯的信,我是多么激动啊,他都不知道自己无意中做了件什么事!真的!万福的卡普斯,烦恼的青年,你让怎样一颗成熟热切的心灵敞开说话。而他一开始说话,那回声就不再回响你一个人的心中:孤独的影响,永远在远方。

  “他的整个身心在长期孤独中变得有先见之明。 这些年来,他身上起了很大的变化,在他试图接近神的工作中,他几乎忘记了神,而他希望也许在他身上及时得以实现的一切,就是‘他支持一个心灵的耐性’ 。人们所重视的命运的偶然,早已从他身上脱落。” [1]

  不向任何人证明,除了自己 ,这样,他就能怀着那种儿童式的好奇而以艺术家的严肃,广泛地深入到音乐、绘画和雕塑中去,并借此完善自己语言的艺术。我再也没有看到哪个诗人,象里尔克一样,那样谈论到贝多芬,想想那句话!谈论凡高和塞尚。他向贝多芬学习艺术如何需要同生活的喧嚣隔开,听从内心的专横。认识美,存在于它的未完成,都是“爱与憧憬的一种静静的永续”[2],在那种尚一无所成,预感到自己而进行准备,既担心又懂得的本性之中。他向塞尚学习超越自己的喜爱,“把喜爱显示出来,这是判断而不是说明…至高无上的爱,存在于作品这外,决不进入作品之中”,学习他晚年的孤独“远远地走在我前面,孤孤单单,只有扔石头的孩子跟在他后面” [3]。再出没有哪个诗人象他那样,全心全意地接近任何一种已经伟大的艺术----他在罗丹身边,就好象忘了自己是诗人,而是一个雕塑家的学徒。但他始终就是个纯粹的诗人。茨威格说里尔克从罗丹的雕塑艺术中超越了自己诗歌的音乐性,而将其锤炼成一种语言的雕塑,我没有系统读过里尔克的诗集,不能说出这样的话。可是,我能感受到,在甘之如饴的徜徉里(里尔克短暂的一生中,不仅尽可能地进入到更多相关艺术的领域,实际上还周游了亚欧非的许多国家和城市,如埃及、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非洲,与许多艺术家会面),他和自己说的一样,“从一个日益伟大者成为一个深深被征服者”。有谁比里尔克更了解诗人的孤独,死亡和爱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有人读了《为了一首诗。。。。。》《对付恐惧的方法》、《被拆毁的房子:独居者的祈祷》其中的任何一篇,谁还敢说?有谁比里尔克更了成长是怎么一回事,那时才能说你比他更自信,因为“从他的生存之根生长出一种喜悦的壮实的常绿植物,他全神贯注于掌握构成其内在生命的一切,他不愿忽略任何什么,因为他不怀疑他的爱就在这一切里面并且增长着”(《浪人》同上)。

  “……只有一个惟一的办法:反求诸已”“沉静而严肃地从您的发展是成长起来;再没有比您向外界观看,指望以外界获得问题的答案更妨碍您的成长的了……”[4]

  和向内观看、反求诸已的困难相比,人们总是那样轻易地屈身于向外观看的诱惑。如今这样的诱惑更多了----到处是一片混淆,那些混淆起来的东西又是那样,不动声色地要求与之相似。要么忤逆众人,要么背叛自己,脆弱的不仅是组织的惯性,更是人易于服从的随同性。而荣誉,如果有人还不知道那是对于一个成长的人的公开摧毁,就请他去听听您对易卜生那混合了惋惜和忠告的赞叹,让他的心里产生一场暴风雨,让他在暴风雨过后仿佛丧尽元气的平静里,听到那一声呼唤。“别求任何人来谈论你,即使采用轻蔑的口吻也罢。如果随着时光的流逝,你注意到你的名字在人们中间流传,可别比在他们嘴里听见别的什么更当真。想想看:它变质了。扔掉它吧。再起一个,随便一个都可以,好让神在夜间呼唤你,可别让任何人知道”。[5]

  阅读成了一次倾听,一次夜深人静之时,倾听一个眼睛明亮、内心澄明的朋友的内心流泻。面对你这样的朋友,我们有必要反躬自问,我们,是否,配得上这份豪不迟疑的友谊?好象从来不会是那个滔滔不绝的布道者,不是那个慷慨激昂的演讲者,甚至不是那个一脸严肃坐在书后的那个人,他只是在我们谈话时悄悄溜进来,微笑着不说话,回到阁楼上认真地写信,保证孤独的人永远不会收不到他的信做礼物的那个人。

  我一再地读到,“把它写完了,我体内一切纤维和组织全都爆裂了----我从未想到吃东西,天知道是谁哺养我的。”(两三天里完成《杜伊诺哀歌》之后,分别给侯爵夫人与莎乐美的信),我就禁不住地相信,那朵最后带来死亡讯息的玫瑰,他一定是他用一生的精血浇灌了它,用最后一丝力气形成其中的一枚刺,他完成了自己,因此他倒下。倒下的只是一个凡人的幻像,而那朵玫瑰才是他,里尔克。如果要写一首诗,请别说致里尔克,致我歌声以外的玫瑰,我以为。

  [1]自《马尔泰劳里兹布里格手记•浪人》

  [2][3][4][]自里尔克书简

  [5] 自《马尔泰劳里兹布里格手记•易卜生》

  其余见随注

  http://fangtingguoyu.blog.163.com/blog/static/698449552008721442268/edit/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里尔克散文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