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是一本由萨孟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精选点评: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段:“汉学注意治平,并未忘记修齐之道;宋学注意修齐,而却忘记治平之术。降至明代,为人主者乃更进一步,要求人民修身齐家,以供他们治国平天下之用。”还有就是圣经原来有好几个版本的…
●用巴菲特的话讲,"钱是为了让孩子做想做的事情,不是为了让他无所事事的。" 有一个很清晰的隐喻:蜡烛高度代表能力;火苗是工作状态;空气是动力;二氧化碳则是压力。 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倦怠?因为高的蜡烛需要大空间,它们烧的最起劲,而最快感受到二氧化碳,当矮的蜡烛觉得空气十足的时候,高的蜡烛已经觉得窒息,最后停止燃烧了。 意识到自己烧得太猛?重新定义下工作的边界,调整下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最重要的压力源,完美主义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他们设置了很多根本完不成的任务,达不到以后又自我怀疑——是多种心理疾病的源头。调整一下工作进度,降低自己的完美主义,会很大程度降低自己的职业倦怠。
●有治学的严谨,大量引文,但读起来怪怪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对某一政治现象的论述,然后套到西游记的情节中。考据虽多,与西游记却并不相干。引述的文献范畴也比较窄,用了很多《韩非子》、《荀子》、《孟子》,宋以后的基本没有。我的期望本是作者从西游记情节通俗地解读政治现象和社会背景。没想到,他仅把故事情节当作历史的真实映射,列举了各种文献来证明。
●前面几篇还行。后面的就完全是借《西游记》引出话题,然后大论中国古代政治。在行文中,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心目中汉初政治是最合理的。
●作者有很强的理论功底,并不是为说西游,实则表述自己观点,很佩服!
●每个剩女都有一本自己的《西游记》:出身好、长得帅的那个铁了心去当和尚;本事大、地位高的那个一身缺点不说,脾气还坏;脾气好、会讨人欢心的那个长得丑还有点儿花心;人老实、身体棒的那个又没啥本事,最多给领导提提包……
●管中窥豹,见微知著。西游记中现状思想亦是吾国之现状思想。
●萨氏在我心中的地位直逼萧公权,就连张佛泉等也要次之了。
●休憩57th,标准杂文做法,西游是幌子也是引子,引出自己想说的话以后大说特说,旁征博引,当代梁文道最善此术,没说出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倒也颇有可观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是借用《西游记》的情节,借题发挥,说明政治的道理”。在作者看来,西游记中的神妖仙魔,不过是人世间的种种映射,故而玉帝单凭个人好恶重罚卷帘轻判天蓬,阎罗手下判官可以“人治”为唐太宗增收,佛祖身边照样养着阿傩伽叶这样的贪腐小吏,细想之下不无道理。萨先生生于前清,长于民国,在经历了帝制和伪民主后对政治体制优劣的了解和剖析自然要比当前一些坐而论道的“大家”强出百倍,或许这也正是五四时期人才辈出的一个原因。毋庸讳言,萨先生是法家乃至民主政治的推崇者,对其反复指出的“权力是限制权力的最好办法”,不能同意更多。同样是解读《西游记》,与《<西游记>与古代政治》相比,吴闲云那本满篇充斥阴谋论的《煮酒论西游》除了脑洞几乎一无是处了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读后感(一):有趣
萨孟武的名字略有耳闻,他的作品却是第一次读到。作为一个前辈学人,写这样的小书见解之精深,趣味之独到,令人叹为观绝。他是将这二本小说读成了历史著作、社会学著作、政治学著作,这样的穿透书本直指本质的眼光非有卓绝的学识是难以做到的。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读后感(二):聪明的昏君
这本书讲了一些古代政治现象,也分析了一些君臣之道,其中对于君王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
里面讲到玉帝。作者认为玉帝其实是一个没有什么主见的神仙首领,因为他什么都听太白金星的。而对于这种无主见却是有根据和有意识的。其一,做君主的不必太操劳,因为自有操劳的臣。臣的作用就是为君分忧。“人主之道,不自计虑”,“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君主只需作决定听或不听臣的建议。其二,可以保持君主的神秘感。“明而不察,智而不用”。若计虑不当,将有失去臣民信仰的危险。如果计虑由臣出,事后风险也是由他来担当。狡猾吧。其三,事事计虑容易为小利所困,不利于从大局把握。
可见,古代昏庸的君主有昏的理由,不一定如民间认为的“昏庸无道”那样恶劣。而政治是复杂艰险的,不是一般昏蛋能高高在上。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读后感(三):政局越乱、皇帝越喜欢任用贪婪或名声不好的大臣
《荀子》讲过“人主不必自为之”,就是说,君主要把具体的事交给别人去做。他的学生韩非子又发展了这个主张,说君主要保持神秘和安静,不能主持具体事务,不能亲自出谋划策,不要让人摸清自己的喜怒,这样才能使人感到高深莫测。有了功劳,是皇上贤明,出了问题,是大臣办事不利。
神仙的地位高低,乃至生命长短,都由法力的大小来决定。法力高的成仙成佛,享受荣华富贵,还能独占仙桃、人参果这类增进法力的道具。法力小的,只能化身妖魔,住进山洞里辛苦修炼。一些低级神仙,之所以要组队下界当妖怪,就是因为在天上吃不到仙丹,只好去吃唐僧肉。
皇帝最担心的,并不是大臣腐败,因为腐败的风险还在他的掌控之下。皇帝最害怕的,是那种有深厚政治资源同时又追求名誉的对手,这种人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才是他最担心的。
在历史中,有一个现象,是政局越乱、皇帝越喜欢任用贪婪或名声不好的大臣,这并不都是因为愚蠢,而是由于这个更深刻的考虑。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读后感(四):触类旁通
“我们不是研究《西游记》,而是利用《西游记》的材料,研究吾国古代的政治现象与政治思想。”
历史和政治学到深处,便能触类旁通。读一部小说,当我还在执着于故事情节的时候,厉害的人早已经抓住了更深远的寓意。萨先生以神怪谈政治,确实是能生花的妙笔。既然“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那借以其人尽皆知的形象,传播晦涩艰深的哲学便如虎之添翼,鱼之得水了。
书中言,吾国政治,总有人事来破坏制度,凡事不求于必然的制度,而求于适然的良心。(汗,想到钱穆先生)汉武帝乘舆马惊,廷尉依法处置,本为常理,千年来却被大书特书。看起来大家赞扬的是廷尉,其实却是对制度屈服于人事的默许。所以王安石变法,而他自己却不守法。乘马入宣德门被卫士诃止,竟然谓有特权,杖卫士,斥内侍而尤不平。其变法失败,亦可窥一斑。所以从古至今,我们期待“青天大老爷”更多过完善的制度体系,也是有原因的。
又说物权,欧洲各国受了罗马法的影响,学者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马基亚维利主张君主专制,甚至谓君主可以不讲信义,使用一切奸谋诡计,却绝不可侵害人民的财产。而在吾国,不以劳力为根据,唯视力之大小为转移。劳苦终日者,财产有丧失之虞,更兼社会上一种财富为不仁结果的观念,我穷我有理,使得财产不安定,资本无法蓄积,自然使各种产业不能“扩张再生产”。
又说道德。颜回屡空,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固然是道德的行为,但如果用这个来期待别人,却是“以圣人之所难,而望众人为之。”自然只有引起大众反感。汉代取士之举孝廉,用道德作为评价,至其末造,乃有许武自污以显弟,沽名钓誉而成风俗。须知,法律是律人的,道德是律己的。
诸此种种,对古代政治运作的利弊剖析,《西游记》的情节都是一个引子,真乃以故事浅入吸引读者兴趣,以学理深出令读者受教。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读后感(五):神秘的帝王
《西游记》中关于玉帝的背景出身,作者这样写道:“自幼修持,苦历过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该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由此可知,玉帝法力无边。可是,萨孟武先生评论道“我们熟读了《西游记》之后,又觉得玉帝只是庸庸多后福之辈……其有智慧而不用,有法力而不施” 玉帝庸庸而能永享无极大道,萨先生将其归结为 “无为”之治术。此“无为”并非指在位者尸位素餐,而是“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他认为,愚夫愚妇畏敬菩萨,其一就是因为菩萨绝不发言。通过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行为来让左右难探人主之心,从而营造“神秘感”,而“神秘感又塑造威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君主要树立具有“神秘感“的“人设”,以此来稳固自己的权力。 萨先生可谓是一语中的,道出了几千年来吾国君主心中的“如意算盘”。在许多文学典籍中,对此现象亦有所着墨。《孟子》中,孟子去见梁襄王,出来后就有这样一番感慨:“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南朝梁武帝萧衍,日落西山之际,家破国亡之间,犹能令前来逼供的侯景战战兢兢,凭借的就是帝王身上的“神秘光环”。 其实,关于这帝王身上的神秘光环从何而来,萨先生仅仅是道出了表层原因。读毕思考过后,我认为主要原因至少有两点。其一就是古代政治思维的影响——君权神授下,皇帝的权力如同宗教般不可参透,就连萨先生也在不自觉中将帝王和“菩萨”做类比,由此可见此思想之深入人心。其二就是中央集权导致的权力神秘化。权力始终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极度的权力垄断造成信息的极其不透明,使得普通大众一生都可能无法接触其运作与管理,不由得对此神秘之事产生畏敬之情。 恩格斯曾说:“按照哲学的概念,国家是‘观念的实现’,或是译成了哲学语言的尘世的上帝王国……由此就产生了对国家以及一切同国家有关的事物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这种将国家权力神秘化的举措远不止是导致民众盲目崇拜那么简单,它更是在封建社会,甚至在资本社会,成为纵容官吏腐败,转移资产的绝佳遮羞布。维持权力的神秘性早已成为统治阶级内部不可言说的秘密,而暴露秘密就意味着公开处刑。 意识到这种神秘性后,我愕然发觉此理念对当今中国仍影响广泛。最明显的就是“官本位”思想的残余,2017年我国国考报名人数高达133万人,招录岗位却仅1.5万;而据调查,美国仅有3%的高校毕业生愿意报考公务员。其次,就是我国政务公开透明度的问题。根据2012年国际预算开放调查显示,我国以11分的得分居一百个国家中的第85位,预算透明度不太乐观,而预算透明是公众了解政府未来方针的最有效途径,是政府应尽的社会责任。 古时,帝王为了权势熏天,有意经营自身形象,装饰上“神秘的光环”,以此来震慑人心,一统天下,永保太平。而在如今和平时期,无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度中,神秘感不仅不利于维持国家的权威,反而会降低国家公信力,制造矛盾与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