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是一本由萨孟武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精选点评:
●出文入史,旁征博引,古文功底深厚.
●购于JD,出文入史,很有趣味。
●经典的另一层秘密
●赋税和神仙长生不老,小时候我也觉得是这么隐喻的来着;有一些有些过于联想了
●一篇西游引发政治文章,作者举重若轻,佩服。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举一反三,知古鉴今,有趣有料的书籍,想看汉书韩非子晋书。
●深入浅出,浅入深出。
●古文功底扎实,分析鞭辟入里
●出文入史,以小说谈政治,妙哉。老一辈的学养难以企及。
●在小书店邂逅这本书,因为小时候特别喜欢读西游记,看到这本书,感觉正合口味就入手了。一看作者,方知乃是民国时期政治学家和法学家,果然读此书,正显民国学者风范。旁征博引,学贯东西。谈西游记,从西游记里面读出了古代中国为君者的心术、也读出了官僚政治的缺陷弊端,更读出了对真正民主社会的期待。特别喜欢萨孟武先生在里面说的“离题远了”,那是一种多大的知识储备量啊!见一叶而知森林,谈一滴水而延展至汪洋大海。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读后感(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看古代政治
萨老师提出的观点很见解,每次都给我意想不到的冲击!
把西游记中天马行空的章节跟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起来,我感觉被狠狠的补了一堂课。
从玉皇大帝为什么请显圣真君来对付孙行者,之后又不封赏;为何作为仙界的首领,自己不出手;为何要请跟外来宗教,佛祖来收服孙行者;为什么前面一味诏安,直到最后不可收拾了才动真格。
这一切的剧情安排,都影射着当时古代社会的特有种种现象,文化,帝王的心态等等。
西游记能作为四大名著,当然是有道理的!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读后感(二):由小见大
今天总算是读完了《西游记》这本。三本名著里,对我而言,最熟悉的莫过于《西游记》了。从小不管是真人的电视剧,还是各个版本的动画片,《西游记》都是热门IP,每年暑假档的钉子户节目,小时候真真是看腻了。
但小孩子,看的都是一个乐子,比如猪八戒又在瞎说了,孙悟空很酷,沙和尚呆呆的总是被人欺负,最喜欢的还是白龙马。
看了萨先生的书,才发现,原来还能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不过确实是这样,书是人写的,仙佛不是凭空得来,天国总是建立在地上王国之上。从天国中的种种现象,便可窥视当时社会的种种情境。
天国的各种官职和人间的政府一一对应,借佛祖来镇压孙猴子,隐喻着华夏在争夺政权时,总会借助蛮夷的力量,即借助外力来平叛内乱。
玉皇大帝身为天宫的最高统帅,却在面对孙猴子的时候,次次忍让,在电视剧中更是被塑造成了一个窝囊废的样子。但殊不知,为君者,重在可以御下。事事交由臣下出面办理,成者,功在帝王,败者,罪在臣下。而且玉皇大帝即为天界法力最高者,却一次都不曾出手。这便是隐藏实力,让人捉摸不透,毕竟古代帝王的威信,有一部分便是靠神秘来营建的。我不轻易出手,你便摸不透我的虚实。如果你看着这个人与你一样,也需要吃喝拉撒,便很难产生崇敬之心吧。故距离产生美。故少言慎行者往往看起来比较高深莫测(?喵喵喵,一时想不出来用什么词了)
除此之外,萨先生在好几节里都提到了法治的重要性。法治,分权,民主。中国古代之法律,颁发者和执行者并为一人,所以法便很难产生其应有的效果。想到了之前忘了在哪里看到的,中国古代之社会,是靠伦理道德来治理,虽然有法律,但是具体事件的裁决是否公正,还是取决于执法者的个人修养,所以古代的好官被世代传颂。如果法律可以起到起真正的作用,那么官员的个人修养似乎便不会如此的被重视,只要依法办事,便是平庸之辈,亦可为明断是非的好官。所被大力宣扬的东西,正是其所缺乏的东西。
书里以小见大,看书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自我反省的过程,在人生的这条路上,自己走的还是太短太浅,要以谦卑的心去学习,多看书,多感恩前辈做出的贡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远。
(喵喵喵,其实是因为要给老师写邮件,每次看完一本书,老师就要让我简短评论一下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读后感(三):谈谈萨孟武的聊名著系列
李北源
佛教有一个术语叫:一法通时万法通,意指一个人如果能把一个法门学到明心见性的境界,那么其他法门的修行方法就能明白。中国的历史、国学和政治学,一般而言,一门读通,其他的也能够登堂入室。金克木先生写了一篇《书读完了》,书为什么能够读完,因为中国古书就那么几十种,而经史子集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结构,走好路径,就能一路打通了。所以,中国的学问大家大多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什么题目都能写上个一二三来。
萨孟武先生的聊名著系列:《<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水浒传>与中国社会》、《<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三本薄薄的小书,就是萨孟武先生作为学问大家,打通文学与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范例。萨孟武在《<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中一文提及:“阅者须知本书不是以文艺的眼光,批评《西游记》;也不是以考证的方法,批评《西游记》;而是借用《西游记》的情节,借题发挥,说明政治的道理。”这毫无疑问是明智的方法,作为著名政治学家和法学家,萨先生扬长避短,用擅长的中国社会政治史来解读,既能解出新意,揭露出情节里蕴含的社会学政治学道理,令读者耳目一新,更有着《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妙处,借名著而浇块磊,谈古人而论兴亡,引故事而抨时弊,一举三得,会心读者自然能联想浮翩,获得增益。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以一本神怪小说来谈中国古代政治,乍看之下未免突兀,细思之下却非毫无来由。《西游记》谈仙说佛,但这仙佛不是凭空得来,天国总是建立在地上王国之上。故天庭有皇帝,有官僚,有属吏,也有凭借身居高位的主人为非作歹的亲信宠物,也有不忿地位而谋夺天下的叛贼。故鲁迅先生也说《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萨孟武在文中以孙行者大闹天宫谈权力的谋夺决定于力量,姑息政策历来无效;以玉帝的至尊地位,请如来救驾等谈古代帝王统治之道;以沙和尚打碎琉璃盏,唐太宗延寿二十年等谈中国古代法治的缺陷,以如意真仙不许孙行者白手取水谈中国产权所有制的缺位。诸如种种,西游的情节都只是引子,其论述的重心都在于后续的文史互证,对古代政治运作的利弊剖析,以故事浅入吸引读者兴趣,以学理深出令读者受教,端的是行文的好手段。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和前书一样,十七篇文章都是以水浒故事作为由头,来谈中国古代的社会构造,阶层分布,文化心理,婚姻宗族等问题。如《梁山泊的社会构造》《王伦何以不配做梁山泊的领袖》谈古代三大阶级地主、流氓和士大夫在时局中各自扮演的角色;《由潘金莲与西门庆谈到古代的婚姻问题》《小霸王劫婚与中国社会之“性”的缺点》谈古代婚恋观念及形成原因;《林冲的地位何以在关胜之下》《吴用何以只能坐第三把交椅》《燕青何以能列在三十六天罡星之内》以梁山排位次序谈门第观念和阶级地位。此书还有一长处,即将史实组成表格来佐证观点,如明太祖于士人尊孔立学招贤、于农民减租免税、于灾民赈灾免税的诸政策列以年表,一目了然地阐明了朱元璋如何来巩固统治基础,建立明朝的合法性。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众多古代小说,萨孟武偏爱《红楼梦》,认为其是写得最好的一部,有三大特质:虚构写作,入情入性,悲剧色彩。以《红楼梦》论中国旧家庭,恰如其分,因红楼一书本就是写四大家族的兴衰成败。《大家族制度的流弊》以贾府为例,批评大家族三大缺陷:抬高踩低,损公肥私,帷薄不修;《贾府子弟的堕落》谈古代大家族的教育问题;《贾母在贾府中的地位》谈母权,让人想起《孔雀东南飞》的焦母,可见妇女在古代不仅只有三从,亦可凭借《孝经》等儒家道德而握有大权;《贾家的姻戚》谈婚姻后的家庭关系。总体而言,本书的发散不多,多是就事论事,不如前两书之天马行空,洞幽烛影。
三书合在一起阅读,亦可发现其中颇多交通之处,如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官场的复杂关系,所有权在中国的缺位等等。如前所述,本系列的优点在于旁征博引,挥洒自如,让读者思接千载,体察到小说之后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行文又流畅活泼,可读性强,论证讲理让人如沐春风。略有不足在于,有时未免跑题过甚,需要读者沉心静气,慢慢清理思路,不然极易被作者开阔的思路带到爪洼国。因此,若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基础,则事半功倍,更易为作者的深邃洞见而击节赞赏。
lt;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出版社
2013年1月第1版
《<水浒传>与中国社会》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11年3月第1版
《<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5月第1版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读后感(四):政治视角的《西游记》
一直听别人说《西游记》是一本讲政治的小说,但未曾有机会了解其中缘由。跟随萨孟武先生这本小书,也从政治的视角看了一回西游记,收获颇丰。全书共十八篇文章,但并不成体系,每篇文章都是由《西游记》的一些细节为切入点进行拓展,杂以史料来说明我国古代政治的一些问题,以为今人借鉴。摘抄了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因为是看的电子书,复制粘贴起来格外的方便。
1. 于是无拘束的妖魔便变成有组织的仙官。战国时代的养士,秦汉以后的官僚制度,目的都是一样。即由政府征收租税,以充禄俸之用,使豪杰之士有所衣食,不至横行市井,为奸作邪。而人民缴纳租税犹如对神供奉香火一样,积极地求福如不可能,亦希望他们消极地不来降祸。欧洲各国在十九世纪初期法治国时代,政治的目的不在于积极地增加人民的福利,而在于消极地排除人民福利的障碍。吾国古代政治又退一步,不求官僚排除人民福利的障碍,只求官僚不来侵害人民的福利。如何防止他们不敢侵害人民的福利,则需要一种法律,有似观世音菩萨交给唐僧,戴在孙行者头上的紧箍帽了。(第十四回)。
2. 政治不过“力”而已。最初还是物质上的力,积时既久,人们对“力”发生了畏敬情绪,于是物质上的力变为精神上的权威。物质上的力是有限的,精神上的权威则莫测高深。孙行者最初还惧“惊动玉帝,性命难存”,就是因为玉帝高高在上,尚有权威。但是吾人须知最能表示政治之力者莫如军事。军事失败,将令人们怀疑政府的统治力。隋炀帝时,役繁税重,“百姓思乱,从盗如市”。(《隋史》卷六十四《鱼俱罗传》)然而此辈只是饥寒交迫之徒,其势虽足以扰乱社会,而却不足以变易皇朝。到了大业八年车驾渡辽,亲征高丽,大败而归,皇室的权威便降低了。所以大业九年第二次讨伐高丽之际,世家子弟的杨玄感就乘机起事,而乱事规模亦忽然扩大。
3. 臣篡君位,在吾国历史上固然不乏其例,然而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皇室式微,君主失去权威;二是臣下建立武勋,苟能树奇功于异域,则人望已归,禅让之事更易成功。司马昭平蜀之后,才敢接受九锡,传至子炎,方能称帝。……孙行者如何呢?玉帝尚为群仙尊敬的对象,孙行者固然名注齐天,官封大圣,然而未立大威于仙界,又未树奇功于西天,只因蟠桃大会未被邀请,冲冠一怒,只为佳酿,是直子公之流,何能博得群仙同情,其觊觎帝位,终归失败,可以说是理之当然。
4. 刘洎上书谏曰:‘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伏愿略兹雄辩。’”(《旧唐书》卷七十四《刘洎传》)此戒人主多言也。老子其犹龙乎,其所著《道德经》不过五千余言。孔子至圣也,观《论语》所载,孔子之言往往只有结论,而不说出理由。“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何以故?至圣不言,后儒言之。这便是好辩的孟子只能退居亚圣的理由;也便是《南华经》不及《道德经》奥妙的地方。
5. 人主之道,不自计虑。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
6. 第一次不识朝仪,犹可说也;第二次不识朝仪,不无蔑视朝廷之意。似此枭鸱,而乃待以殊恩,开府置吏。(第四回)玉帝此举,由我们研究政治的人看来,不能不说他犯了极大的错误。政治不过“力”而已。凡倚力而取得大位者,不是用力以拘束之,就宜用术以折服之。韩信归汉之时,汉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为大将。(《汉书》卷三十四《韩信传》)英布归汉之时,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见”。(《汉书》卷三十四《黥布传》)盖韩信身无一卒,而英布早已为王。无一卒者,待以殊礼,信必心悦。已为王者,难免不自尊大,故宜峻其礼,令布折服。(《汉书》卷三十四《黥布传》)
7. 所以周亚夫之兵一出武关,七国之乱即平。由此可知国家发生外患或内难之时,倘力不能制,必须一方宽忍,一方准备。只宽忍而不准备,国必亡;只准备而不宽忍,国必危。勾践卧薪尝胆,何曾让夫差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为国者固不宜逞一时的意气。
8. 现今的人常把宽大认为姑息,又把姑息认为宽大。其实,两者完全不同。冯唐讥文帝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汉书》卷五十《冯唐传》)汲黯谓武帝用人如积薪,后来者居上,(《汉书》卷五十《汲黯传》)两帝皆能忍受,这是宽大。盖冯唐官不过郎中署长,汲黯虽为右内史(即京兆尹),而无迫主之势。“众辱我”而能忍受,这反可以证明天子之阔达大度。反之,臣下苟有所恃,而乃不守朝仪,或出不逊之言,则忍受不是宽大,而只是姑息。由此可知同一言也,出之于属官,语虽不敬,亦可优容,优容乃表示吾之雅量;出之于政敌,语虽可采,亦应拒绝,因为采纳之时,世人将谓吾畏政敌,而证明政敌之力在吾之上。这是政治上的秘诀,奇怪得很。
9. 其实,玉帝这种担心乃是看错了小圣之为人。观世音菩萨推荐小圣之时,曾说了一句话:“奈他只是听调,不听宣。”(第六回)调是他率兵勤王,宣是宣他入朝觐见。“听调不听宣”就是孟子所说“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孟子·万章》下)之意。无事不入公门,危难不避危险,行谊如此,可以称为骨鲠之臣了。
10. 群仙沉默,谁能保证他们的想法不与李林甫相同。在这种官僚政治之下,小圣建立大功,玉帝纵欲提拔,亦必受了群仙牵制,而不敢举不避亲了。
11. 欲赏一有功,翻虑无功者反侧;欲罚一有罪,复虑同恶者忧虞。罪以隐忍而不彰,功以嫌疑而不赏,姑息之道乃至于斯……此义士所以痛心,勇夫所以解体也。(《旧唐书》卷一百三十九《陆贽传》)。
12. 其实,吾国自西汉以后,当国力薄弱之时,常倡华夷之别,以唤醒民气,而征服四裔之后,又倡天下一家,以消灭异族敌忾之心。固然尚有华夷观念,然此观念非以血统为基础,而以文教为区别。陈黯在其《华心》(《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七)一文中,说道:苟以地言,则有华夷,以教言,亦有华夷乎?夫华夷者辨在心,辨心在察其趣响。有生于中州而行戾乎礼义,是形华而心夷也。生于夷域而行合乎礼义,是形夷而心华也。
13. 我们再看美国独立时代许多政治家之言,例如哈弥尔顿(A. Hamilton)说:“我们人类最强烈的感情乃是野心(ambition)与利害(interest)。然而这两种感情每可刺激吾人活动,所以贤明政府应利用这两种感情,求其有助于公共福利。”为政之道固须利用人类的弱点。
14. (张释之为廷尉,)上(文帝)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我马,马赖和柔,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汉书》卷五十《张释之传》)
15. 由此可知孙行者固然要受紧箍儿咒的拘束,而唐僧如何应用紧箍儿咒,似亦有拘束之必要。否则他将不听良言,自作主张,其尤甚者,或将利用咒语以控制孙行者之神通广大,做出各种枉法之事,以满足他个人的野心,这是《西游记》的漏洞,其实就是吾国政治思想的漏洞。
16. 我研究汉宋学说,以为汉学所注意的,是治国平天下之术,而非修身齐家之道;宋学所注意的,是修身齐家之道,而非治国平天下之术。汉学注意治平,并未忘记修齐之道;宋学注意修齐,而却忘记治平之术。降至明代,为人主者乃更进一步,要求人民修身齐家,以供他们治国平天下之用。政有不理,则曰非我之罪也。有治平之权,而不负治平之责,则连宋学都没有念通了。
17. “善”不足以为政,小善只足以误国。孙行者“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吃尽千辛万苦”,(第二十七回)积了许多经验,而后劝告唐僧收起善心。取经尚且如此,何况治国平天下!
18. 汉法,郡县秀民推择为吏,考行察廉,以次迁补,或至二千石,入为公卿。黄霸起于卒史,薛宣奋于书佐,朱邑选于啬夫,丙吉出于狱吏,其余名臣循吏由此而进者,不可胜数。(《文献通考》卷三十五《吏道》引苏轼言)因此之故,贤士大夫不但不以屈身于胥吏为辱,且多借径于胥吏以发身。武帝讨伐匈奴,师出三十余年,征发无度,“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汉书》卷七十五《夏侯胜传》)而国内晏然无事,即因贤士大夫愿先为郡县胥吏,而地方行政甚见健全故也。唐太宗虽然知道,“治人之本莫如刺史最重,县令甚是亲民要职”,(《唐会要》卷六十八《刺史》上,贞观三年)而对其人选却不甚注意,有如马周所说:“今朝廷独重内官,刺史县令颇轻其选。刺史多是武夫勋人,或京官不称职,方始外出。边远之处,用人更轻。”(同上,贞观十一年)同时士君子也不乐外任。
19. 吾举这种历史,无非证明肉食之流要取得官职或保全地位,不能不巴结天子的奴才,大臣的奴才,甚至于奴才的奴才。这样,文殊菩萨坐下的青毛狮子一旦下界,变为全真道士,难怪城隍请他吃饭,十殿阎王与他拜把。何况文殊菩萨又是来自西天,其青毛狮子又会说舶来话“南无阿弥陀佛”呢!
20. 孙行者降伏全真怪,讨得太上老君的还魂丹,救了乌鸡国国王的生命,又使其复国(第三十九回)之后,国王愿以王位相让。孙行者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只是我们做惯了和尚,是这般懒散。若做了皇帝,就要留长头发,黄昏不睡,五鼓不眠,听有边报,心神不安,见有灾荒,忧愁无奈,我们怎么弄得惯。你还做你的皇帝,我还做我的和尚,修功行去也。”(第四十回)
22. 其尤甚者,自我陶醉以为天下莫己若也,“独任己意,恶人攻难”。王安石变法所以失败,史家谓其刚愎自用。刚愎自用与意志坚强不同,意志坚强出于自信力,刚愎自用又混杂以自卑感。一方因自信而自尊,他方因自卑而怀疑别人轻视。故凡遇到别人攻难,便愤然变色,以为侮辱。此种人物得意还可,一旦挫折,更由自卑感与自尊心的交杂作用,而趋向于刚愎自用。
23. 吾国先哲主张仁政,不遗余力,而暴君乃层出不穷,为什么呢?有理想而无办法,知抗暴不知防暴,吾人研究孟子思想,就可知道。生在今日,倘犹取古人之言,断章取义,以为吾国老早就有民主思想,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语。
24. 乾德初,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宋史》卷二百五十《石守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