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29 04:12: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锦集

  《梁实秋散文》是一本由梁实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87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200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梁实秋散文》精选点评:

  ●没有功利性 而且会玩麻将

  ●老豆很喜欢看的散文,我大学发现,老梁人才啊

  ●没想到这竟然是我的一部耐读之物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绝对的精品~!

  ●比较喜欢其中的《槐园梦忆》,平淡的叙述中足见温情,数十页文字写尽作者半生,“少年夫妻老来伴”,此生有你同行,足以。

  ●很多道理还是要增加足够阅历才能切实地懂得

  ●5

  ●散文系列看了好多遍,喜欢呀!

  ●天杀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什么烂鬼插图珍藏本,拉大行距字距把字都排成了扁平的,我不就是想买本藏着吗,也不用这么坑我吧?没看到实物直接在网上下单果然是不可靠的。 2012-3-18

  ●梁先生是很风趣的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一):学问与趣味

  因为这个副标题:学问与趣味,借了书。《雅舍》中提到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今在医院读此篇,着实觉得梁先生之山坡简破雅舍胜过医院最豪华的病房。天地是人的旅馆,终不过要check out,许多人是在医院办理的这项业务,最终不要钱只要命。本觉得梁先生写的生动有趣,但文末引用的这句李白的诗句却以至纯至美的性质压过了正文,可见引用需谨慎。

  医院有一处地方“男士止步”,正应了《男人》这篇。梁先生说男人脏,不爱洗澡,现在已经不是了,爱洗澡香喷喷的男人大有人在。脏,并非完全贬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是脏得很,却成全了干净。若男人脏,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使命正义,如抗洪抢险的解放军,则是上善若水的大境界,几于道。

  医院这“男士止步”的地方,男士会止步吗?答案在图中。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二):凭文吊人

  现在想起来,其实我小时候就在叔叔的书架上翻过梁先生的若干散文集了。只是当时人生资历不够,文学功底几近于无,不得欣赏其文风,更无从感受其内容,以致印象不深。我曾列过我此生无缘得见的作家逝世简表,梁先生卒于1987年4月23日,比我出生早了半年。

  梁先生生于1900年,几乎目击或亲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他生于北平,是受五四运动影响的一代,文风半文不白,后在种种战乱机缘下来回辗转于南京、上海、青岛、四川、香港、美国、台湾,曾在哈佛大学修习英语及英美文学,教书育人之余用了三十余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我这回重读他的散文,合书之际不由疑惑为何印象中中学课本并无其文,在网上查找后方知当年他与鲁迅先生的不和乃至论战。具体情形由来我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课本里没有他的文章不管是否因为此事都是遗憾,如果真是因为这种事情实在是无聊得紧。不管政治见解、左右偏向如何,两位先生都心怀国事,文化道德修养甚高,为人均可为后人景仰——这从两者的文中都可见一般。其他诸事无关紧要,我一样高山仰止。

  这本选集里有先生散文六十四篇,脍炙人口之章均入其列,绝大部分我都有熟悉感。绝大部分却也同时让我汗颜不止——先生引中文,我往往只懂一半;引典故,我觉从未见过;引英文,我连一半也不懂,不但对典故出处一无所知,连意思都要仗先生流畅绝妙的译文辅助才可全盘理解。不时还有几个字词蹦出,我识其面却已忘其音。就是这样的中英文双语造诣,先生还说:我读书不多。那我辈之人岂不等于大字不识?

  《槐园梦忆》是所有文章中先生其人显现得最明显的一篇。我记得自己以前没耐心去读那么长的文字,到现在终于有了能理解的态度、心情、知识修养。读到最后一页时情难自抑,不自觉地随之潸然泪下,且非片刻能止。先生辞世也已近廿年,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国沧桑巨变,不知他见了有何话要说何文可做。思此悲从中来,百感交集,乃作此感一篇。才疏学浅,词不达意,连成语都要到GOOGLE上一搜以确定用法,实在是自惭无已。但愿我能日夜勤勉,至此生终了之时才学能及先生之万一。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三):樸實的梁實秋

  已經養成了這樣的一個習慣,讀書之前,特別是第一次接觸某一位作者,必定會先看一看他的出生籍貫,再細細端詳一下他的照片。帶著一些猜測去閱讀其文字,往往其文於其人八九不離十,梁實秋便是這樣的。

  看相本就是一個和善、無甚脾氣的老好人,眼睛柔和泛水,生着一張飽滿的臉,自然笑容可掬,雙眉清淡、眉頭舒張,所以待人待己也不會較真到哪裡去。

  他的文字十分樸實平淡,題目也再稀鬆平常不過,無非是生活中那些老生常談的種種小事,但是讀來卻有些大智慧、小幽默在其中,沒有經過生活的滄桑、歲月的洗禮、人生的折磨,以及些大澈大悟,難寫出這樣的文章出來。他不浮華,不求詞藻之豐麗,也不刻意地引經據典,這些只不過是形式罷了,我還是堅信林語堂的說法,寫出好文章的不二法門自是一“真”字,梁實秋確屬“真人”,寫的盡是“真性情”!

  這本散文集中,感觸最深的當是“槐園夢憶”一文,追述了他和妻子從結識到分離的日子,也差不多跨越了一生。是啊,有這樣的一位妻子自是難求,更何況兩人互相攙扶直到白頭。不幸的是最後竟以這樣的結局收尾,老妻被倒下的梯子擊中隨即過世,但仍然在進手術臺前留下了最後的微笑。夫人含辛茹苦為家庭忙里忙外、操勞一生、兼顧着人情世故,還識得女紅、花草、旅行之樂,先生坦蕩為人,與妻兒同甘共苦,不求名利、只求一家幸福平安,這樣的生活是多麼的理想、讓人羨慕。當然,背後的付出,雙方的理解包容,所經過的坎坷是不為人所知的呀!

  往往細節之中見真情,有一處,梁實秋提到了他們退休時新居的安排-妻子有這麼一個要求,想時時刻刻都可以望見對方才心安,於是乎,新房的書房與臥室是相通的,讀書的他看得見臥床的她,反之亦然,也是感情至深,發自內心之為啊!

  生活是瑣碎的,所以要有寬容的心;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所以要看得開、看得透;家庭婚姻也不是隨心所欲、率性而為的,所以要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梁實秋的文字有一種魔力,初看極其平淡、甚至有些囉唆,讀着讀着就發現字字皆有其用,講得是很簡單的道理,但愈是簡單的道理往往愈難參透。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四):公寓隔壁的老绅士

  小学时就学过梁实秋的文章,记不清题目了,只知道是有趣的一篇。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先生著的《味至浓时即家乡》,甚感亲切,翻开目录,更是逗人阅读,于是借下。

  后来又陆续的读了《雅舍小品》、《雅舍遗珠》和新近的选集《生活的艺术》,都很喜欢:虽然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梁实秋的文字本身有什么分外特别的地方——睿智幽默不若林语堂,乡土诗情不若沈从文,也不如张爱玲的瑰奇隽秀。可是每每读到,都觉得很有味。

  学术上的梁实秋我并不了解,有些好奇,但也不会在意他与鲁迅的那场惊动文坛的论战。我脑海里的梁实秋应该是那样的一位老爷爷:他头发花白,神态安详自在;生活悠闲,穿着十分考究但并不奢侈;他读小说,带着金丝花镜,兴许还哼着小曲;他热爱美食,有些挑剔,却不算苛刻;做事不急不慢,爱讲好听的故事。他是个和蔼的老绅士,就住在公寓隔壁。

  总觉得只有这样的人的文章,才能这样“闲”。他有闲分别糖汁与蜜汁的味道,有闲观察胖人的脾气与心思;有闲比较各国各地人的吃相,有闲讲关于签字的趣闻;有闲调侃暴发户,有闲在萝卜汤中得出启示……他的风趣是很自然的,是在于言简意骇、生动形象的表达和跳跃的思想中的。他视角精锐,总能发现日常平庸中的趣味,津津乐道、论断精辟。我常常在读他的文章时不知不觉笑出声来。

  梁实秋先生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有闲阶级如能普及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罪恶。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的忙起来。我们并不向往六朝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

  这话我是赞成的。我也相信,只有像先生这样将“人人能有闲暇”作为最高理想的人,才能生活的富有颜色,心情快活。也才能这样通过文字,将生活的“闲”的艺术传递给每一个读者,并被深深感染。也才能使文字组合成轻舞的音符,清新隽永。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五):落笔无声

  如果你认真读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不难发现在那些鲁迅先生深深埋藏在平静的文字底下的一种慷慨激昂。

  如果你用心翻翻《听听那冷雨》,就不避免会沉醉在那些富含音韵的高低吟诵和抒情写史,精理为文,变化万千的词句中,因为这是余光中先生的风格。

  细细品味,无论荷塘月光下的朱自清,还是黄昏中的季羡林,抑或游离文字于大漠秋霜,驼铃阵阵里的余秋雨……作家一直在构造属于自己的散文。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觉得很随意,其自言“长日无俚,写作自遣,随想随写,不拘篇章”。芝麻小的事情都可以“侃”成一篇大散文,例如胖,例如考试,还有更甚于骂人这个话题,也照样写得有声有色:“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个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可以说,在他的眼中,似乎没有不入文的事情,生活的艺术,在乎作者自己的感受。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人生感悟,也就有了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姿态万千。

  与鲁迅的笔为枪刃,茅盾的浑厚淳朴,巴金的娓娓而谈,冰心的真实自然相比,梁实秋平实的文字,给我的感觉。虽说是落笔无声,却依然可以在读者的心中产生不息的回音。

  经意间想到中国的一些电影,喜欢模仿好莱坞式的风格刻意制造一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壮观场景,却把其精髓本质抛之九霄云外,最后造成抛“玉”引砖的局面,其实,电影就如文章一般,虽然说可以有很多的风格,但平静之外求共鸣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于它想告诉我们什么,而不是让我们看看它有多么的华丽。

  国文的魅力,不在于豪华的词句,在于运筹它的那一颗永不衰老的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梁实秋散文》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