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是一本由艾瑞克.克林南柏格 / Eric Klinenberg著作,漫游者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330.0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精选点评:
●kind of影响婚恋观
●漫画
●无法自在地独处,就不可能与他人建立连结。
●社會學角度提供事實和數據,但深層分析一般,結論部分還可以。
●獨居的社會學研究,分析稍欠。
●只呈现了现象,隔靴搔痒。
●前部份比較繁瑣,動不動就擺數據在檯面上,後半部就講的比較實際,但沒有更加深入探討下去,好比生活在底層的人群以及受精神疾病所困的弱勢群體。
●关于独居的社会学研究,几天内读完,我还需要一些时间再消化内容
●实锤太少 一直在兜圈子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读后感(一):了解城市独居以及独居者方方面面的一本很不错的书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结婚与否,都会面临独居的状况。与其说独居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能帮你有效应对生命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故,同时,学会独处,也是一种自我修炼。任何人都应该尽早培养独居的能力。
同婚姻生活一样,没有一劳永逸的生活方式,正如婚姻以为着无尽的家务、缺乏个人空间、两性关系的处理等烦恼一样,独居者也会面临孤独、生病需要照顾的烦恼,无论如何选择,必然失去一部分,而得到另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努力工作,充实经济基础,同时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充满信心,毕竟,独居者数量增多是大势所趋,相应的福利和社会保障也会日趋完善,生活本应越来越好。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读后感(二):一個人生活,已成為時尚。
『一個人生活,已成為時尚』,這本書的主軸就是這段話了。
近幾年,討論『一個人的生活』的書愈來愈多,光是我讀過的,諸如~【敗犬的遠吠】、【一個人的老後】、【一個人的經濟】、【一個人的朝聖】、【一個人的旅行】、【寂寞,於是人生有更多可能】,還有這本【獨居時代】。走過書店書櫃走道,還會發現更多討論一個人生活的書,而那些書我都還沒翻過呢。看來,現代社會不斷地進化,獨身、獨居真有可能形成最大公約數。這股潮流,肇因於個體主義崛起、女性經濟地位提升、網路科技發展、人類壽命延長..等關鍵因子,其促成並形塑了都會人口的獨居風潮。而這本書的視角,便從相關統計資料與各層面訪談案例,來詮釋當代獨居現象的脈絡與趨勢。說到底,這本書比較接近是社會學研究報告,而非感性口吻的散文著作。
『一個人生活,已成為時尚』,若是如此,不知不覺中,我就已走入這時尚潮端了。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读后感(三):一个人住,现在还可以,以后呢
不止是感觉,数据也证实了我们的印象:“独居者占比在不断增高”。美国独居者占全部家庭户数的28%,已经和“无子女的伴侣”成为同等重要的居住形态。人类有几千年的群居经验,而独居只不过是近50,60年内发生的事情。引发这个现象的个人心理和社会背景的原因,以及我们从政治环境,社会反应,居住设计,到个人心理的认同,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试和改变。
居住者越来越多的原因,大致上是经济增长个人财富增加,以及个人更加追求独立自由。经济增长就不说了,只是说明个人有能力做出独居的选择,而不是必须。个人追求独立自由和自我空间,是现代人的核心需求之一。
现代人面临两个问题『孤立』和『超链接』。繁忙的工作,无处不在的社交网络,但仍然感到孤独。选择独居,可以卸下巨大的社交压力,独立自主增加自信,有权选择社交生活。与人合租并没有解决孤独的问题,因为绝大多数只是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并没有太多感情上的投入。与父母同住丧失了太多自主权。许多人选择离婚,因为没有比和错的人在一起更孤独的事情了。我甚至相信,现代的夫妻,应该隔段时间就各自生活一段时间,为各自松绑,两人的关系需要缓冲,唤醒原来独立的那个自己,再去吸引原来的爱人,营造那一点点陌生感。
独居听起来对单身的年轻人和中年人是不错的选择,他们可以得到比已婚人士更丰富的社交生活,性生活,幸福指数相当(结婚就会幸福是错觉,如果纳入已经离婚的人,结婚之后的幸福概率与选择独居相当)。
独居是一种选择,不是一个被动的选项。但同样不令人惊讶的是,成立过『乐单族』的社会团体鲜有成功。除了差异巨大的独居原因,主要是因为独居者几乎全都不独居认为会是最终状态。他们只是很享受现在独居的状态而已。
独居者对未来的担心一点没错。老年是对独居的终极考验:生活不便,疾病缠身,无人讲话长时间独自在家的孤独。最令我忧虑的是,目前还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对于女性,平均寿命比男人高近10年,已婚女性最终要面临很多年独居的经验;社会上对独居老人也缺少重视。养老院并不是好的选择,许多老人宁愿独居也不愿养老院里缺少私人空间的生存环境。书中的一个故事是子女由于在不同城市生活,送性格活泼但患了早期老年痴呆的母亲进了极为高级养老院(每年8万美元),老人一开始很容易交到一帮朋友,非常愉快。随着病情加重,养老院中的等级制度就露出面孔:健康的老人一起玩,不健康的坠入社交底层。这是老人经历的除身体健康外,又一次挫败。
也许老人公寓是一条路。每个老人有独立的房间,公寓周边有配套的生活设施,可以选择单独的护工对老人进行一对一的照顾。比之养老院,它没有完全封闭老人的社交圈,保留了老人应得的尊严。
独居时代的崛起背后有许多商业机会值得思考,我感觉这种机会被溶解到泛泛的强调经济紧凑的营销概念中去了。因为从根本上,广告商无法打造“独居是令人羡慕的”这一概念,群聚社会不能接受,甚至独居者自己都不接受,认为独居只是过渡性的状态。尽管小型车和小型公寓成为增长很快的市场。
结尾:我们独居,因为我们可以。虽然这不是我最后的状态,但这是现在的我能达到的最好状态。
《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读后感(四):Going Solo独居社会
现在城市中独居、一个人住的情况越来越多,根据美国作家克里南伯格在其著作《单身社会》的统计,独居人口的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长,1996年1.53到2006年2.02亿,十年间增长了33%,其中我国是独居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根据我国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
01 为什么独居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社会现象?
第一:经济发展创造的财富、现代国家福利提供的社会保障,使部分人们可以负担独居的生活成本。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基础单元的规模越来越小。
远古时代人类群落而居,进入早期农业社会后,缩小为大家族一起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家族变为大家庭,在工业社会大家庭变为小家庭,进入信息社会后,小家庭数量下降,独居势头快速上扬。
第二:历史文化转变为对个人主义的推崇,个人的能量和意识的觉醒处于历史的巅峰。
西方社会自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早期开始慢慢盛行对个体的推崇,至十九世纪下半叶时在西方社会及其他各地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由、适应性、个人选择,在现代道德准则中受到人们的重视。“个人最主要的义务在于对自身负责,而非对他的伴侣或者孩子”,这意味着当代社会对个体的推崇已经达到历史的峰值。
同时,有四个方面的社会变革也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1女性地位的提升。这一变革的影响不仅是女性获得受教育、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更表现在她们有权决定自己的家庭生活、性权益以及生育选择权。女性对于自身身体权益的主张也彻底改变了当代两性之间的关系。
2通讯方式的变革。在过去的十年间,通过互联网,个人不仅能即时与他人保持通信联系、更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上发布视频,展示个人的看法和生活。
人们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体验社交活动所带来的愉悦,享受多样的娱乐生活。对于独居的人们,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可行性。
3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中有各种活跃的社交生活,很方便可以寻找有共同爱好兴趣、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的人们进行社交、聚会,互相支持并生活。有数据表明相比其他人,独居者在社交上更为活跃,而独居者占比高的城市也拥有更为成熟的公共文化。
城市的生活资源充足、便捷,从健身房、咖啡馆、酒吧,到各种各样的服务(清洁服务、外送等),都可以满足独居者的要求。
4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这个因素起到了集合性的效应。人们更为长寿,女性的寿命一般更长。一方面,独居的老年生活越来越普遍,美国女性中有人生1/4 或者1/3的时间独自生活,已是常见现象。
另一方面,更长寿的人生里,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条件的人们愿意选择更加自由、舒适的独居生活。
这些社会变革交互作用并为彼此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共同条件。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预言了“资产阶级家庭的解体”将逐渐到来,因为独立思考的男女们将会选择另一种生活:“舒适、自由、不为关爱所牵绊的生活,以及越来越多的享受其他有趣、新鲜事物的机会”。
02人们为什么主动选择了独居?
据中国统计局2016到2019年的数据,中国的一人户占比持续增加,2018 年全国一人户的比例达到了16.69%,相当于每6户人家里,就有1户是独居家庭。在这些独居家庭里,单身独居青年的数目比空巢老人还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年龄在20-39岁之间的1人户有343.6万户,占了中国独居户数的三分之一,比60岁以上的全部独居总户数都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扩张,物质上更加富足的人们并没有选择更加靠近,而是彼此之间拉大了距离。 大部分的独居者主动选择了独居,这个现象不仅存在于我国,也是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中存在的现象和趋势。
上古社会人们群落而居,主要原因是离开群落,个人无法生存;古代人们家庭而居,因为家庭生活可以大幅改善生活质量,婚姻组建家庭的成本低、获益大。
进入现代社会后,女性地位提升,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拥有一定的选择权,不需要结婚也可以生活下去。这彻底改变了两性之间的关系,某种程度上结婚成家的门槛整体被提升了。
随着经济繁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快速变化带来的不稳定、不确定体现在各个方面:快速迭代升级的产品、高强度激烈竞争的工作、碎片化的信息和时间、五光十色的外来诱惑、个人价值的追逐、欲望的升起和蔓延、如芒在刺的不安全感。
在告别一天喧嚣、忙碌的社会生活后,人们渴望的是可以一个人静一静,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是放空也是放松,是焦虑疲惫的精神停下来休息和恢复的必需。年轻人有梦想有冲劲,向往自由和新鲜有趣的生活,如果有经济能力租房或买房一个人生活,有品质的独立生活带来的成就感是对自己的犒赏和认可。
单身青年消费的特征除了便利,还有“悦己”。比起非单身的人们,单身群体更舍得为自己花钱。单身青年计划购买衣服、电子产品、护肤品的比例,比非单身群体高了 10 个百分点左右。而在购买产品品质上,单身青年更倾向于买高品质的衣服、电子产品,对休闲度假的品质也要求更高。
越来越多有经济能力的年轻人选择独居,甚至带动了“孤独经济”的兴起。
既然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年轻人就不愿意为了“结婚”而结婚。有调研显示,年轻的男性和女性单身的最主要原因是“没遇到合适的”(女性76%,男性 67%)。另外,“性格内向,不善社交”、“工作太忙没有精力”分别占比 23%、20%,是综合排名2、3的原因。
“没遇到合适的”本身包含了主观上(择偶条件、性格、对爱情婚姻的愿望强烈程度)和客观上(没有时间、精力、社交圈子)的因素。
也可以这样说:年轻的男女们尽管向往爱情,但是也害怕被制约、被伤害,同时客观上时间和精力也力不从心。 现代社会中的爱情和感情,好像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液态之爱》中写的:渴望与人连接,却更恐惧被绑死。害怕孤单,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却从别处涌现。在液态的爱里,我们一次一次的聚合,一次又一次的分离,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结婚了的人们,虽然共同生活的经济成本可能有所降低,但生育孩子后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要维系一段感情、家庭,需要双方都投入相当大的付出,否则婚姻的质量就可能令人堪忧,家庭可能不再是避风港,而是又一个压力源。
二十年前,如果某人对于自己的伴侣不满意而寻求离婚,他必须为此做出合理的解释。而今可能相反,如果你对于婚姻并非全然满意,你需要提出理由来说服自己维持这婚姻,因为当代文化更致力于让每个人为自己谋求最好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独居生活,它有什么吸引力?因为人们相信,独居生活有其益处:有助于人们追寻现代价值——个人的自由、对自身权力的掌控以及自我实现,这些都是自青春期开始直到生命终结,具有重要意义的价值。
对很多人来说,独居生活可能只是阶段性的,人们在各个阶段变换生活状态已经变得司空见惯。比如单身、结婚或离婚、抚育孩子、稳定的爱侣,最终回归独自一人。每个人的生活安排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承诺也未见得是永久的,如今的人们改变了传统,却依然不确定新的生活究竟何去何从。
03 享受独处
在忙碌喧嚣的社会中,我们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紧张的工作、学习之后,往往精疲力尽,在剩下的碎片时间里,刷手机、打游戏、看新闻、追剧,只想放松、放空自己。
真正属于自己,有精力又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很多,在这些时间里我们又有太多想要去尝试、去做的事、去见的人。
如果在有些时刻,什么都不想做,放下手机,给自己泡杯茶,抬起头看看窗外的天空,心里平和又充实,觉得这样就挺好。恭喜你朋友,你开始享受独处的美好时光。
我们应当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卸下“面具”,放松下来,回归“如我所是”的自在本色。
不再为了别人眼中的羡慕与赞叹而努力闪亮,只是安静下来,给自己一点时间,真诚的面对自己。 独处时的孤独是和自己对话最好的状态。
让思绪涌过来,那些开心的、难忘的、遗憾的、激动的,去回忆感动的瞬间、温柔的细节,哪怕是尴尬的手足无措或者濒临失控的情绪。
去除对于外界评价的担心,去除不安的情绪波动,这一刻,只是接纳自己,去发现自己真实的感受,去探索真正的想要。
大多时候人们不习惯、不喜欢的是“寂寞”而不是“孤独”,好像陈果老师说的那样:
“孤独”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自成体系的完整。是一种将散轶于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回内心世界的专心致志,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给自足、清明安和而无所外求的精神圆融。
而“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空虚,是急于冲破的樊笼,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么好,做什么都沉浸不进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乐;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自厌”,那是自我心灵之火熄灭时的憔悴沮丧。
“孤独”是一种对自我充实饱满的精神生活的不紧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回味,娴静而从容。
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们直觉到生命的虚无,情感的真空使我们怀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种灵魂中空的干瘪,焦灼却疲乏。
“孤独”源于精神的自由自在,即使身处闹市、被人群包围,也依旧如急流中的一块浮木、沙漠中的一位托钵僧,穿行人世,心无纤尘。
而“寂寞”是一种病,源于心灵的饥饿、精神的营养不良,它需要用人群与喧闹来治疗,像病人一样需要身边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来送往来遗忘内心的狂躁不安。
区分出“孤独”和“寂寞”,也许有助于认识自己的状态。如果可以享受孤独,无论世事纷扰,犹悠然自得;如果不能,就去寻找那可以滋润灵魂的源泉,来填满内心深处。
强大的内心一定不是仅靠语言和形象撑起来的,也不是天外飞仙一蹴而就,更不是从外寻得。
孤独有助于培养内心的力量,尼采说:如果你知道为什么存在,就活的下去! 愿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内心所向,稳稳的行走在人世间,活出蓬勃绽放的人生。
写在最后:
在今天的时代,数字化媒体以及极速扩张的社交网络,独居生活给人们保持隐私与独立的空间与时间。
这意味着,独居生活令人们有机会探索并认知自身生命的意义与目的。
诚然,独居生活会面临很多问题和风险,需要认真的面对、去学习解决。就像所有的生活方式一样,生活中有好有坏、有苦有乐,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你选择的”和“你适合的”。
对于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此刻是独自生活还是与他人一起生活,不仅需要知道如何生活,更需要学会生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