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是一本由新井一二三著作,大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TWD 260,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读后感(一):不忍去看!
不忍去看,并不是这本书如何不好,而是我自己的原因。我忽然发现我的神经是如此脆弱,每次看这些天性自由的人娓娓讲述他们各地行走的见闻,那些个美景趣闻,那些个孤身一人的各国历险记,我就开始浑身不舒服。沮丧,懊恼,嫉妒,伤心,迷茫……种种不良情绪一并滋生蔓延,让我大脑短路,抑郁万分。
就好像别人过着你一辈子都无法实现的梦想生活,而且把这些梦想炫耀般的说给你听……我会一遍一遍的问自己,为什么我必须过这种朝九晚五的生活,为什么我不能自由自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为什么我必须呆在这个我不怎么喜欢的城市,为什么……只是为了谋生吗?
我也常常给自己分析,去做一个自由行者,特立独行的人,所放弃的东西和承受的压力是我能承担的起的吗?想来想去,我其实就是个懦夫。
这本书分很多次看的,每看几页,就受打击一次,因为这作者是个牛人,我承受的打击不是一般的大。终究还是承受不住,所以没看完就还了。我想以后如果想自找虐受,还可以继续看看这本书。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读后感(二):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
一个人的内心成长,可以经历多种方式,旅行也就成了对于三十而立的单身有一定收入的女性来说到是个不错的选择。一个人的旅行我们需要面对很多人,很多事,为什么旅行?这也是自己这几年在寻找的答案。
新井的生活状态有点倒立,为了逃离母亲而离开日本,一个人都外漂泊了十多年后,再次回家重新去认识日本,这可以能和日本人本身在我们看来接近非人性,只理性的文化背影有着深远的关系。
或许看完此书最大的收获,应是其中的理念与生活方式。
文化的平等主义,每到一个地方,本就不应以偏见的思维与眼光去看待当地的人和事,平穷也好,富贵也好,每个地方本就在其地方特性,而这种特性一定与其地理、历史参入的人有关。这本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或许这样,很多事,很多的景自然就会有解。
另一份收获,应是有时间,该尝试着一个人出门了,此想法和孤独无关,因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份真正的思想的独立,一份内心的自由。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读后感(三):自由,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大学开始,我就习惯一个人做些事情。学校离家远,往返30余个小时的火车时间确实难熬,但是也是一种休息和放松。不用面对熟悉的人,不用扮演熟悉的角色了。
真正一个人去旅行还是来北京之后了。因为旅行嘛,总要有交通工具和地点的转换才算呢!一个人旅行的好处 ,我再清楚不过了。就像之前说的,卸下角色,只要扮演自我。不用CARE别人的感受,专心体会沿途风景即可。有时想想心事,捋捋脉络,再合适没有了。而且自由,想去哪儿去哪儿。想进哪家有兴趣的小店便进,不用考虑时间。自在!唯一不便是有时美景处,难免想自恋留影。除了劳烦别人代劳,便只好自拍啦!以后考虑买个便携三脚架吧?
知道新井一二三老师和这本书,还仰仗凤凰网办的读书会。老师虽是日本人,但流利的中文和森女的态度都很让人欣赏。当时还有听众戏称她为“新井小丸子”,可见大家对老师的喜爱。
看书的过程比较坎坷,拖拉很久,总算读完。看到老师最终选择回到日本,我了然,故乡,还是终其一生要回去的地方啊!
会坚持一个人出去逛的~
:今天重温了沈奇岚在《那个姐姐教我们的事》,她把“独立”定义为:独立意味着,自己读书,自己工作,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对自己负责。一个人面对所有的孤独,一个人解决所有的问题,一个人承担所有的选择。
吾深以为然~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读后感(四):Better Me
这本书看完了好久,当时看的也挺快的吧,没有用多长时间。当初看到封底的文字,还感动了好久,想说这种感觉终于有人懂了。但是,大概应为新井桑还是日本人的原因吧,中文不是母语,内容是挺有趣的,跟着她走南闯北,到了很多地方,向往很多地方,但始终觉得有点像在记录流水账一样,感悟甚少,只是一味在描述看到的景色,大概是语言运用的还不算是熟练吧。哈哈~相反而言,从很久之前开始,我就很喜欢枫子写的游记,去年从杭州,苏州,南京,上海再到北京,今年的云南西藏之旅,我总是和她说,多写点,让我多看看。怎么说,有些城市,我也去过,但是在她的游记里,我总是可以看到很多自己没有想到或者感受到的盲点,比如杭州西湖边的一次定律,比如看完魔都之所以称之为魔都之后,觉得上海这个地方还真的有魔力。枫子说南京是一个需要做功课的城市,带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更能了解这个地方,很遗憾,我也没有做到。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本身就是学媒体的原因,视角还是和我们一般人不同,所想到的也不同,常常让我受益匪浅。我想游记的目的就在于此吧,有眼睛用心去感受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写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单单只是介绍有多美,多特别。林枫子,你常常说,喜欢看我写的东西,很容易产生共鸣,喜欢和我交谈,因为我总是淡淡的语气,让你很安心,但是我想说,看你的文字,才让我觉得感激,感谢让我遇见你,通过你的眼睛,你的文字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心里一旦有了念头,就不想轻易放弃。当初心里约定,看完这本书就一定要来更新逃亡日记,所以赶在出差前,写点东西,虽然这次无关南京上海之行,但是约定的,我一定会补上的,I promise!
从2010年出发前写下第一篇逃亡日记【旅行的意义】开始,到目前为止一共有七篇,两年前写:这个陌生的世界,找回最最干净的自己,这,就是旅行の意义。今年出发前和自己说:有没有单反其实都无所谓,重要的是一颗说走就走,勇敢的心。你看,心情一直在变,但也一直都没有变。小太阳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旅程总会有终点,故事总会走到剧终,落幕的时刻有人微笑有人泪流,只是这人生走过这一遭,因为那些和梦想有关的小事,让无法回头变成了义无返顾,让曲折漫长变成了高潮迭起。说好,下次带更好的自己去旅行,去见你们。
完了,我觉得我已经写的语无伦次了,怎么办。。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从10年,写到今年五月,发现我仍然再找答案。从前,是希望通过独自旅行,让自己独立起来,去体验一个人的生活,不想做温室里的花朵,那也只能身体力行的去感受。那年杭州之行,在火车站外雨停的天空,我想我一直都会记得那样的情景。那是最后一晚,要做火车回武汉,傍晚刚从嘉兴回来,在大巴上累得不像话,杭州又刚刚下过雨,我坐在火车站外,孤单,害怕,疲惫席卷而来。我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的折磨自己,错过了奶茶武汉的演唱会,五月天南京的演唱会,当天还是世界杯的总决赛,最后还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伤痕累累,这样的一次旅行真的值得么?直到耳机里传来相信的音乐,第一次在异乡的火车站门口,我一个人听着这首歌,泣不成声。因为阿信唱着:黑夜终究要黎明,如果我,如果你,天一亮,要往哪里去。我会去哪里,我哪里都不去,一直守在这里,守护那个最最干净的自己,就像,风筝从来没有离开天空一样。
而现在我却告诉自己,只有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有理由去逃亡,这样算不算进步了。我想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去看更美好的世界,而不是用旅程上的景色去疗伤。当然,疗伤也是可以的,哈哈~
所以,回到书开头,新井桑提出的问题,人为什么要去旅行?是要忘记现实?还是要面对自己?
你认为呢?
我果然是语无伦次了。。好吧,那就这样吧~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读后感(五):开始
新井一二三长了一副典型的日式面孔,而她用中文写著的《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和她的面孔一样平淡无奇,就像海伦•凯勒对于色彩的描绘是多半是些瑰丽形容词的堆砌,即使文字内嵌的情感是相当动人的——大约这也是我读新井这本书时候的感受。当然,除去用非母语著书的作家身份,新井作为一个旅人可谓十分称职,起码她大半生所累积的旅程已可供我终身仰望。
阅读这类旅行记录片式的文字,除了开拓一点纸面上的见识,或者产生类似精神鸦片的激励作用,偶尔也会帮助提供一些读者往日记忆的片段。对我而言,结伴出行意味着安全、有趣以及制造和家人朋友的共同回忆,而唯一的个人行走经验反而发生在15岁,当然,也不过是在上海市内悠转或者去到周庄这样位于边界处的小镇,总归不会太出格。但年纪尚轻,总有些有恃无恐,经常坐上相反方向的公车、迷路或者深夜在地铁站口为陌生父子带路,并不觉得如何恐慌,也喜欢缠着导游闲聊或者找不相识路人拍照,起码比现在的我更乐于和陌生人打交道。我并不可能如新井一般,让年少时的独自出游成为终身致力于行走的起点,对于一般人而言,出门在外的意义是有家可归。毕竟,变成彻底的流浪者可不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并且我们总可以编出太多的借口阻止奔向自由行走的脚步。
静静躺在我抽屉里的,还有一份从去年就计划起的重庆寺庙游览行程,也许我应该翻出来,像这位足可尊敬的日本女子一样,至少,在阳光晴好的日子里,抛下纠结的论文和无休止的美国肥皂剧,去呼吸一点相对自由的味道(虽然在西红市这个地方,自由就是个笑话)。
《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读后感(六):独立,才是新井旅行的深层次目的吧
新井一二三同我之前所看的所有日本人的文字都有些不同,似乎,她不是日语写作的感觉。这本书,也不是一个人在国外生活12年的旅行。
新井是个文化人,她的第一次出国游,就是来中国。在第一部分中,中国游的部分读来很是奇怪。相较而言,更像是一个日本人眼中的80年代刚刚开放的中国社会,所行所走却是没有什么地域的印象,有的只是80年代的那些人那些事,于是,我,一个并不想考据那个年代印象的人,耐着性子读完了。
之后,却又峰回路转一般,笔法、感悟一变,不知何时,她去加拿大去南国,都渐渐地成了个人的旅游生活散文集了。而当她说出那句,31岁、32岁,开始转变后,或许真的“香港和澳门,是她青春期的终结”,不同于《迟到的间隔年》是要去出走,她这是要负起自己的责任什么的了。在她道出再回日本,如若不是已有丈夫,断断是不肯回的,我确信我略微能明白她此前说的用中文写作来疗伤了。再往后,去日本游、台湾游,已是一位母亲、一个儿媳晚辈的家庭游了,字里行间看到的确如她的身份所言。
一本书,这样的文字,能传达出这么多的情感,我不能不感叹文字于她的优厚。
这更像是一个个人的独立成章的经历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