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是一本由Robert Pirsig著作,Bantam出版的Mass Market 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7.99,页数:1984-04-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精选点评:
●神书
●这个世界会不会好是否全在于你信与不信。一念之间,你望向Chris的眼神是关照世界的元善
●:无
●从那年黄石公园就拿起来读,版本不好,字太小。现在才读完kindle 版。
●第一次读原版的哲学书,喜欢作者的文风,讨论也发人深思。后半部分是青海湖骑行回来以后看的,很精彩,感觉收益颇丰。
●感觉像在读我自己写的书 | 读完前25% 突然进入逻辑学
●彷徨了 上路吧
●有点矫情
●Need to revisit this book.
●过第二遍,英文第一遍,Kindle版。关于Quanlity,Value 之类的翻译中文几乎不可能处理好,原版有优势。不过不少纯哲学和哲学史的地方,看英文还是挺头大的。还需要再读啊…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读后感(一):BBC radio 4
在听BBC radio 4这本小说的广播剧
听得我毛骨悚然啊
每次“我”再说"it is not me, it is phaedrus"的时候,都有一股凉意涌上来。
即使这样,细致的心理描写和低沉的嗓音还是有一种魔力
决定把书看完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读后感(二):你若说,我便信
下午坐在music library古色古香的一片阳光里写完最后一段笔记,终于可以把摩托车还掉,开始下一段旅程了。
这段时间,有人问我怎么还在看,是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得这么慢。于是,我辩解,因为看到休谟康德丑恶不堪时,我无法平稳继续。我再辩解,因为一直以为菲多是柏拉图对话录中那一位被苏格拉底贬为男配角的智者,所以没有想过他会住在某一个偏执孤独的人心里,被关在一间无法打开的房间。(人们称之为精神病院。)
这是一本念起来很痛苦的书,这种痛苦,不是保罗蒂利希磨出存在的勇气的过程,不是舍斯托夫旷野呼告的疯狂,不是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战栗,到底是什么呢?我怎么说不清呢。可能全都是吧。只是,我以为作者比他们更加向前走去,随行还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子。
菲多作为他的另一种人格过着比他更孤独的生活。站在山巅长啸的狼是他描摹的形象。扎在现实生活中的他,亦或者转向现实生活中的菲多,都在挣扎。
或许是以往的哲人在我眼前都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这一位孤独的身影总伴着年幼的孩子。免不了会想到己欲立而立人。
理性与感性存在鸿沟,行文过半时,作者用Quality将之统起,一气呵成,还乘兴来了一段道德经。其后读通千古智慧的畅快一度让我觉得旅程将尽。
只是,人与人之间存在鸿沟,又当如何呢?真善美是否都无法将我们关联在一起。可是,父亲,您已然竭尽所能,精疲力尽,此时的每一句话,我又怎能不信?
这个世界会好的。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读后感(三):良质的大问题
本书是一位喜欢看F1的Performance Engineer老友推荐的,最近又重新拿来看。首先因为第一遍读的时候只看懂了摩托车修理的部分,其二也是想为最近的状态灌点鸡汤。性能优化和调整赛车一样,需要工匠技艺才能做好。这种原则和书里提到的摩托车维修艺术非常贴切,所以这书由那位老友推荐太适合不过。
在这样混搭的书名下,作者Pirsig把一趟与儿子和两位朋友摩托车骑行作为引子,然后进入良质(Quality)这个概念,再慢慢引申到其他哲学命题。对于我这样没有哲学基础的人来说,读起来有些散漫和艰涩,这种感觉会随着后半程涉及更多哲学的命题而更加强烈。不过作为一本哲学入门书,它至少能让积极参与的读者开始想这些问题,也算个不错的开始,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说回写作背景,书里传奇的故事并非虚构,而是作者自己的经历。书中经常提到的Chautauqua是在美国流行于十九及二十世纪早期的“成年人教育运动”。看WIKI上列着的最著名的Chautauqua看简介像是成功学演讲活动。Pirsig在书中把Chautauqua做为一次次哲学探索。
旅程一开始,Pirsig给我们带来的是理性(经典)与感性(浪漫)明晰分开的世界。骑行旅途中的好友John从浪漫世界而来,干着一份艺术相关的工作。John看待摩托车就是一堆不知道怎么焊接起来的铜铁,炫酷的外形,还带着点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基因。他看不到组成摩托车的功能和零配件,不清楚工作原理,不愿意看甚至都不愿意想象如何维修。
irsig困惑为什么会有人对经典的世界完全不感兴趣,在他看来所有这些都可以那么恰如其分地被一份份地划归到不同的模块功能中去。甚至连二元世界的感性和理性都是这么分出来的。与此同时,为什么同样拥有这些知识的专业技师不一定能够修好摩托车呢?
作者渐渐发现有一种理性与感性世界兼有的东西,不好解释,但又一定存在,在背后驱动着一切。他把这个叫做良质(Quality)。按作者的描述,良质是在理性之后(过去、经验),又在感性之前的那一刹那(未来、直觉)。从物体到达感官系统,直到大脑接收到之间的过程。这是一种既感性又理性,在二元的世界里也能指明方向的东西。至于如何发现良质,Pirsig推崇要后退一步,站到把感性和理性统筹的角度来看待。越是宁静的心灵,越能发现良质。
书说到这里,已经挺玄的了,后面更多的哲学命题方面的思考,估计得等到下次看的时候才能有更多体会。不过从现在开始,倒是尝试愿意站在经典与浪漫的角度,去发现事物,希望能有所收获。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读后感(四):作者发现了一颗樱桃,故试图证明
我是一个没有什么哲学知识储备的普通人。只是经常自己没事发呆,想一些有的没的。
作者的精神轨迹我特别能够理解,甚至共鸣。在我身上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情。我的家庭也因此受到困扰。我想努力摆脱,但是这座山谷一旦进去,就会沉迷。思考也会变成一种瘾,无论有没有意义。
这本书里的思考似乎分为两个部分,给我一种割裂感。第一部分相对坚实,也很有趣。我一直在等,作者修筑这座塔,到底是要供奉什么东西。
然后作者在这座塔顶放上了一颗樱桃。精致,可口,然而普通,不值得建造一座塔来供奉。
“用心去做”、“寻找内心的平静”、或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是每个人都清楚的 common sense. 试图去定义它,毫无意外的只能是 undefined. 这并不稀奇。
解释这种事情的价值,也似乎没有太大意义。会这样做的人总是会这样做,不会这样做的人有一百万种借口不去这样做。看完一本书就会改变什么?几乎不可能。
书中很多问题的答案是可以脱口而出的,用两三页来讨论并没有必要。比如
If eveyone knows what Quality is, why we seem to have so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it?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啊。到底是为什么需要讨论这种问题?与其如此,还不如提出下面这个问题:
If everyone knows what Quality is, why there are people who reluctantly chase it?
等价于:
Why there are people who don't care?
这是我内心的疑问。很遗憾,这本书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作者说,人类社会未来的进步依赖于每个人内心的提升,依赖于每个人对 quality 的追求。我简直不能同意更多。如果每个人都能完美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社会运行的代价会大幅降低。但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做?Why?
Uglyness of humanity.
真正的世界,是大多数追寻 quality 的人最终要为周围其他人的 stupidity 擦屁股。极少一部分人得到了 credit,更多人只得到绝望。
作者退出朝圣之旅也是,根本无需讨论。这个圣地对作者没有意义。阿尔罕布拉宫对没有看过那部韩剧的人没有特殊意义,少女峰对没有看过宝莱坞电影的人没有特殊意义,镰仓和江之岛对没有看过那几部动漫的人没有特殊意义。为什么要讨论这种事?
泡沫之塔。
第二部分的思考,我看不到它的意义。或许是我完全没有哲学功底,也或许是我终归更重视实践。
这颗樱桃究竟是要放在柏拉图的篮子里,还是亚里士多德的桌子上,还是诡辩家们的袖筒里,是不是真的很重要?
为了理解这一点我试着去看了一下斐德罗篇,也看了一点会饮篇。理想终归是理想。要吃樱桃的话,似乎也不太需要注意是否优雅吧?
作者为了展示樱桃有多么好吃,先打了一套太极,又来了一段热舞,最后手持拂尘胸前画一个十字大念弥陀佛。我很感动。然而樱桃很好吃这件事我早已知道了啊!同样,爱吃的总是会吃,不爱吃的也大概率继续不吃。
然而书里的句子,我确实 mark 了不少。作为警句时时提醒自己,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