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是一本由Robert M. Pirsig著作,Harper Perennial Modern Classic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3.95,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精选点评:
●Chris died..T_T
●太特么无聊了
●近期看的最好看的最有深度的哲学书。最后一部分一般,看的不是很懂。但是前三分之二是很值得一看的。
●旅行篇神清气爽,哲学篇迷失方向
●终于看完了,断续几个月放下又捡起简直像修行。公路小说和哲学探索的结合,有点苏菲世界的意思。用英文读哲思部分有点晕,好在坚持下来没绕糊涂。作者反复强调的那种追求卓越的Quality,不就是现在复兴的匠人精神。不管做什么,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无愧于心就好了。自勉,为新晋开始的职业生涯,做个负责的文字匠。
●最大的感受是对于事物的理解,从外部的角度和从内部的角度,理解完全是不一样的。一般人的理解都是从外部的,但是专家,技术极客们通常是从内部去理解。比如你如何理解一辆车,一个手表,一台洗衣机,甚至一件衣服,等等。你很容易获得直观感受,但是从当你从内部理解了他们的构造,运行的原理,你就会惊讶于这个世界其实都是一个个你未知“黑盒子”。用这套方法去理解整个世界的话,你会得到有点神秘主义的世界观,承认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不那么理解这个世界的。而认识这个世界的方法论却是极其工具主义(参考杜威的工具主义),也就是说把理论当成认识世界的工具,结合手上具体的对象,获得认识。 另外,我也特别想有段时间和自己的亲人、爱人,去搞个摩托车旅行啊~~
●最喜欢的部分其实是后记。
●好书
●看我装文青//14年就Mark在读了,终于看完了哈哈哈。蛮好的,熊市散心读物。
●两三言语难讲清,工作时候看这个,系统流程突然变得异常清晰可见,但这仅仅是此书的表象意义。文字的简洁和精确度在论证"Quality“的时候,体现的多美完美啊!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读后感(一):想来也并无新知啊
1. 大叔的被害妄想症有点annoying,但在路上不知为何不知何去何从不知如何保护家庭的茫茫然,在雨夜里深深滴体会到了。2. 用先于诗歌先于神话先于修辞的良质,来去回答对于绝对的追问到底给了你什么好?相对于二元论,the One真的能给人更多心静自然凉让科技不生异化的能力吗?虽然二分法的确无法。3.用心体会而不是照本宣科,才能修好模特车这件事情,honestly it’s just u smart people talking. 4.本能的感觉是这里的quality也是不稳定不绝对的,虽然善被降维打击成了道德,但它和道德一样随着人类的认知演进,也会掉入men is the measure的陷阱。5.赫拉克利特的水或者也是个美美的比喻,因为被称为神的绝对最高无法被言说,那大叔好像也就没讲出啥新意来啊~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读后感(二):并不确定自己听懂了,但也不想去确定了
是这个礼拜陪着我睡觉的一本高深的书,据我肤浅的半梦半醒的解读,这本书讲的是这么一个事儿:
作者是一个刚刚复健成功的精神病患者,他和似乎也有些遗传到他精神病的儿子,还有另外一家人骑着摩托车横跨美国。最后他找到了自己,但是我感觉,他又疯了。
关于禅:他把复健之前的自己给忘了,一路上一直在努力把那个自己给找回来。这期间就有很多完全不知所云的哲学思考,禅,quality , 亚理斯多德。他好像就是被那些否定他深刻思想的academic bully 逼疯的? 不是很确定,不敢不懂装懂。
关于摩托车的维护: 他的朋友开的是新的BMW,满腔文科生的浪漫,觉得车子能开就开,坏了再修;他自己带入理工男,一路都在密切关注车子的状况,不断调整,让车处于最完美的状态,并在这些机械中啊科技啊,这些"dehumanized world" 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可,这和禅和整个故事有什么关系呢?别问我,我哪儿知道?
关于这本书:作者的初稿收到了126 封拒信,第127个慧眼识珠的编辑也没指望能挣钱。可它还就偏偏成了史上最畅销的哲学书。
关于BBC制作的audiobook :是支撑我听完的原因。BBC制作得也太高端上档次了,每一个演员的声音和每一个音效都完美,伴我在精神病丰富的多维度的不知所云的世界里云里雾里到终结。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读后感(三):我的疑问
在P113 - P114
这两页讲的关于phaedrus注意到的关于科学发展的问题。
他的意思是说,科学在不断的寻求答案的时候,也在不断的制造出更多的问题(假设 hypothesis)。由此呢,他的结论是:通过科学,我们不是在朝着最终的不变的答案(unchanging truth)前进,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接下来又讲 it is science itself that is leading mankind from signle ABSOLUTE TRUTHS to multiple, indeterminate, relative ones.
这个地方让我读的云里雾里的
如果你不知道最终的答案在哪个方向,仅仅凭借着 科学存在的这些年 越来越多的伴随着科学出现的问题就判定科学不是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这之前还说爱因斯坦说的只是时间的问题不对,可是现在他也在说时间啊! 他的概念就是: 这么长时间里,科学一直展现出这样的一个pattern,所以认定,科学以后也是这样。 他怎么给这么长时间下的定义,他怎么就知道过段时间之后这种状况不会改变? 很奇怪啊这里,根本不make sense。
下面那句也是很奇怪,他到底如何判定什么是truths? 要是他不知道这truth是什么,他怎么知道我们现在走的方向不对? 就凭借着现在出现的问题就说明了? what if 现在的问题很正常呢,就是有这么多的问题,但就是有个limit,咱们的science还每到那个地方,所以看起来无尽。 他这个结论,关于science每解决一些便产生更多问题的结论很intuitive。
不知有没有人有同样的疑问?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读后感(四):让霍金都敬佩的颠覆性巨作,今天见识了!
中文版省略了很重要的作者序。西方读者谨慎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得不让人叹服。序言中作者承认了自己在上一版犯下的两处重大错误。只有认识到了自己错误,才能成长。
游记中,看似一部闲云野鹤的游记,实则在悠闲的当探讨人生、生活、婚姻、信仰、文化、社会等重大主题。很随意,很自然。
作者提出了很多颠覆性的观点。除了科学家,几乎没有人敢质疑之前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也许这正是西方学者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本书的唯一不足之处在于,作者对于旅途中风景和摩托车维修的描写过于冗长,尤其是摩托车维修这件事与论点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在做着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也许是作者的隐喻,把旅程必做人生,把旅途中遭遇的困难比作人生当中的困苦,把维修摩托车比作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于是在舟车劳顿过后,风雨平息过后,美丽的风景出现,沉淀后升华出精炼的人生感悟。也许只有这么理解,我才能耐着性子读完大篇幅的无关描写吧……
而相比起这种写作手法,我更喜欢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风格。相信采用这种手法,也更能让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的人们更加受用。恐怕不是有很多人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挖掘它的美。
A seemingly casual travelog, but a brilliant work about life, marriage, culture, belief, technology, society, work, and etc..
In the preface, the author mentioned two error he made in the previous edition. One could not grow if don’t admit his error.
The author posed many subversive opinions, such as the belief in gravitation and in ghost. Except scientists, nearly no one dare to challenge former well established scientific theories. Western scholars are very admirable.
Compare the tedious descriptions, author’s opinions seems more precious. Too many trivial stuff to be needed. Readers may prefer straightforward conclusions. The work, called for much more patience for its very detailed description, should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s and try to fit the rhythm of modern life.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读后感(五):哲学与精神分裂的自我康复
“未来正在我们背后追赶而来,过去则从我们眼前缓缓走远”
关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我和它的姻缘已不可考。约是大二或大三的某个段时间,从各种程序员推荐书籍中摘出来的相对有趣的一个。同时期看过的书还包括《黑客与画家》,看完后开心的学了几个月lisp,相对的SICP却只看到第二章;《哥德尔艾舍尔巴赫》,图书馆借来的那本纸张过于古旧,看了几章稍微窥见了一些递归道理,没有坚持下来就还书作罢;《暗时间》,初看之下觉得自我时间管理的道理讲的很棒,却自愧执行力不足,也就在几章后失去耐性。倒是这本摩托车,在断断续续的搁置与重拾之后,借着飞机上没什么其他事做,于今天也终于一口气看完了。
这是讲什么的书呢。如标题所写,它讲禅,也讲了修摩托车。引申一点,是东西方哲学的融会贯通,和用心投入去做事情的一种精神。明线是作者骑摩托车带儿子Chris从Minnesota一路开到San Francisco,沿途穿越森林、城镇、村落、雪山、荒漠、海滩等各式各样的景色,在旅途中发生的各式各样的故事;暗线是作者年轻时对哲学中Quality这一概念的,即What is good这一问题,进行过的探索,从最早教写作时让学生们感受什么是好的文章,到自己尝试去定义、构造甚至推翻Quality的概念,最终在某所大学学习古希腊哲学时领悟到Quality与各种哲学系统中概念的联系,却因为无法将Quality与逻辑系统统一而精神崩溃,被送入精神病院。
这种笼统的概括对于理解这本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帮助。甚至于我在长时间读完整本书后,努力回忆关于各种概念的讨论,也只能回想起轮廓,记不清楚细节。此处有两个选项,一个是回去翻原书,挑一两个例子来解释作者是怎么在旅途中穿插讲各种哲学思辨的。另一个是凭印象随便扯两句应付了事。因为我比较懒,所以决定选第二种。
稍微有些印象的像是一开始提到对于摩托车这一“系统”的剖析,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物质上的、组成上的,由哪些部件分别组成,螺丝,铁片,充满机油味道的修车工人视角;另一角度则是概念上的、结构上的,把摩托车分成提供动力的部件、给人控制的操作部分,充满了设计感的架构师视角。这就好像写代码时你从每一行开始看问题,考虑他们做的都是些什么事情,和从整体视角看问题,每个类,每个函数,各自的目的是什么。某种意义上,这就好比bottom-up和top-down之间的区别,它们之间其实没有绝对的界限,即使你从零件开始构建,最终也能得到整个摩托车;从总功能往下划分,也能划分到每一零件的作用。这些看问题的角度只是为了方便我们自己思考,而实际构造出来这一整台摩托车,肯定也是多种角度共同考虑的结果。
而从上面这些概念出发,讨论就向着二元对立的方向越走越远。除了bottom-up和top-down,还有看问题是从感性出发还是理性出发,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和众人相处融洽的新人格,第一人称的“我”,与只探求真理处处刁难他人的旧人格,幽灵一般的“Phaedrus”,的对立,等等。无形之中给人一种错觉,这世间的一切都在逻辑这把刀的划分之下,井然有序,形成一副纷繁复杂却规整的结构图。
然而,世界本身并不是这样。受现代教育熏陶的我们,很容易把世界就理解为这种系统化、条理性、用逻辑堆砌而成的世界,也许学理工的人更甚。实际上,这些逻辑从一开始就是人造的产物。书里讲到了哲学的发展,是起源于古代人们的信仰、神话传说,经由古希腊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派将逻辑辩证定为哲学讨论的基调。而这些在书中靠后的章节成为了旧人格Phaedrus极力想要攻击、驳倒的部分。
对于这些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介绍,即使作者使用了相对容易理解的语言,对于没什么基础的我来讲也略有难度。相对的,在讲Phaedrus过去的故事时,有些片段却在暗中为这些主题做了注解。Phaedrus年轻时读的是化学学位,因为天资聪颖,很小就开始在科研上有很大的起色。然而在科研中他发现了一个初看很有趣,仔细思考后却很绝望的现象。他发现科研中观察发现的现象可以有无数种解释方式,即我们可以提出无数种假设,哪怕听起来很荒谬,但假设终究是合理的,不去证实证伪就无法断言是真是假。哪怕如生活中简单的打开开关灯会亮,也可能是背后有一个反应敏捷的人看到开关的变化立刻接通了灯的电路——即,在人类有限的观测面前,现象背后宏大的未知都可以算作一种黑箱。类似的观点还有穴中人或者三体中提到的蚂蚁。而这里,Phaedrus关注的不是更高维度的未知,而是科研中可以提出假设的速度远大于验证它们的速度,而科学家究竟怎样才能判断一种假设、猜想是好的,是值得去验证的,是更可能像自然界规律的?
We just know.
这样的回答没什么帮助,但也不算错。Phaedrus从这里引出了Quality的概念,即我们的判断会基于各方面考量,经验、好恶、文化教育背景、有没有睡一个好觉,等等,这些统一到一起的判断标准,成为了我们筛选更有价值的假设的依据。我们心中自然而然会有一种对Quality的判断,我们也许讲不清什么才算是好的假设,就像我们有时候讲不清一篇文章,一首歌曲好在哪里。学校的教育,用理性用逻辑去分析事物的这一套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什么是更好的科学、文学、艺术,诸如形式优美、辞藻精妙、思想深邃,却不能真正讲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事物就是好多,即,我们只能知道什么是美的,却讲不清楚什么是美。
很Tricky。
但就是这么个道理。这种“感觉”是独立于逻辑这套系统之外的。Phaedrus拿出几篇文章给学生们评判,最后大家更喜欢的选择总会趋于一致——大家都知道什么是更好的。他通过这样那样的侧面验证,还考虑了反证法,即如果Quality不存在,世间的艺术、优劣、意义都将不复存在,但逻辑却还在,冰冷,却坚固。
但这不意味着Quality就站在理性的对立面。理性的对立面是感性,用Phaedrus的话讲,classical的对立面是romantic,客观的对立面是主观。
但同时,Quality又是独立于主观存在的。即使没有我们观察者的意见,我们都知道万事万物该存在各自的好坏与价值。我们的主观评判,正是从Quality而来,或者说,Quality即是主观意识、观察到客观时发生的这一事件。
单纯从Phaedrus论证的过程来看,推出Quality的过程很神棍,对它的定义也很神棍。而其实,Phaedrus从来没有去定义过Quality。他认为Quality是无法被定义的,因为尝试去定义它就是在用逻辑去框柱这个概念,而Quality,注定应该在逻辑之前存在。
可是,没法定义的东西怎么去讨论呢?
haedrus虽然没有找到合适的用逻辑语言解释Quality的方法,却依旧在逻辑框架下尝试为它做注。最终,他把Quality看作至高无上唯一的存在,把它和道家所说的“道”,和各种原始信仰中的唯一真理相比,而偏执的对其他无法理解自己理论的人产生敌意,最终被别人当成疯子,送入了精神病院。
于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人称视角,眼前这个与旅途同伴友善相处、谈笑风生的人格,这个与儿子相处不恰却处处想要教育、指挥他的人,已经是曾经的人格被迫放弃原本对真理的执着,妥协于这个世界后剩下的人。他记得曾经Phaedrus思考的过程,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失去了热情,失去了目标,失去了对Quality的执着。
这样好吗?
我们读者可以各有各的想法,但却没什么资格去下判断。
随着旅途的进行,我们的主角逐渐能感受到原本Phaedrus人格的苏醒,甚至在说梦话时Phaedrus会和儿子Chris交谈。当他们到达西海岸,Chris不再能忍受这趟旅途,而主角和他讲出曾经被精神病院“治疗”的事后,Phaedrus的人格终于回到了身体。他有着所有被认为发疯前的记忆,也有着这之后的记忆。他是Chris想念的“曾经的父亲的样子”,一瞬间改变了交谈的气氛,改变了下一站要去哪的决定。
但这是一个人格取代了另一个吗?
我想,也许这只是精神分裂出的人格,回到了主人格,所谓的合并回来了吧。
所谓的新的人格,自然是在高压环境下,为了从精神病的电击治疗下逃离,而创造出的设定。他温良无害,能说法医生们送他回家,继续抚养Chris。但他依旧保留着所有原有的记忆,只待这一天重新回归。
就像所有的二分法分出来的二元对立,其实他们本就是一体。只是人为的操作定义出来的,不一样的概念。
而Quality不是。它理应单独存在。
正如这世间从来没有什么自然存在的“科学”。世界有其运行的法则,而人类所作的无非是通过自己的定义,来解释世界。用二分法创造出来的概念,用各种逻辑分析创造出的概念,那注定不是Quality。
也正是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尝试用逻辑去推敲理解Quality,去辅以各种旁征博引的论证,是变相的去定义了Quality,违背了Quality的初衷,才让Phaedrus最终走向了崩溃。
而当他接受了这些二元对立,意识到所谓的逻辑只是手段,不过只是因为趁手大家才用;自己的Quality的概念也是,它对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意义,自己不需要从别人处寻求理解,别人也不需要他来指手画脚,每个人都在心中有一把“What is good”的标准。
正如他自己的定义,Quality is what you like
好了,故事到这里接近尾声了。二分的人格回归一体,和儿子的关系恢复和谐,旅途剩的不多却还在继续,然后呢?
回到最开始的部分,这书究竟讲了啥玩意?
禅,好,东西方哲学的概览与杂烩,用各种生活中的例子,和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把比较核心的哲学思辨给呈现出来。这些思想贯穿了全书。
摩托车,好,主要是技术相关的部分,叙述也集中在书的前半部分。大部分和摩托车相关的部分,都可以类比到技术领域的问题。而事实上,主角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所重点关注的几个概念,辩论、辩证与修辞,修辞反而是前两者的基础,尤其是类比这种方法。
不论是对系统的把握,还是对“什么样的代码才算是好的代码”这样Quality的某一种表现,都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新手开始学习修摩托车,书中也提到了“跳入其中去感受Quality”是一种更直接有效的方式。当人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眼中只有目标一个,从而感受到Quality,才产生了所谓“灵感”。所谓英语的语感,各学科刷题的思维培养,或者经历足够多项目后对架构的认识,这些都需要投入进去,才能get到。
再然后,维修与艺术。维修,简单翻译就是对Quality的追求。而艺术,则是我们在追求Quality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态度,也就是刚才讲的类似物我两忘的状态。作者用了gumption这个词,而有些地方叫它匠人精神,说到底就是对自己在做的东西认真对待。其实这种态度,自从70年代这本书出版后,今天的我们很幸运能看到许多充满设计感的高科技产品,那自然也是经历了“维修艺术”的处理。
至于为什么我们会有不得门路的时候,或是徒然地盯着眼花缭乱的事实,看不到他们之间“感性”的联系,或是只看到了表象,想不到蕴含的道理。也许单纯的说“要多想”于事无补,但这确实是最正确的态度。用心去体验,用脑子去想,Quality就在那里,该下的功夫到了,它自然会让你感受到。
读后感讲了那么多,再来说说书的内容之外的东西。
其实这本书,市面上会买到的都是后来的版本,修正了一些错误,有了作者的前言和后记,也一定程度上算是为原著做了注脚。在开始阅读前稍微翻看前言,就被剧透了一脸主角精神分裂的事。好在看这书都不是为了剧情去的,何况稍微查一下作者的人生经历就能知道个大概。另一个被“剧透”到的是后记。我大概在很久前因为看不太动关于哲学的大段文字,而去翻相关信息找乐子。然后就在Wikipedia上翻到Chris被抢劫时被杀的事。作者自己死于去年2017年,他儿子Chris却早在1979年,成书5年后,就不幸离世。当一直将整本书读下来,顺着他和儿子的旅行与互动走下来,很难不对他们代入感情。因此这场惨剧也就更加让人不是滋味。
后记中的前半部分还是和书的内容相关的——比如作者曾经经历过的电疗被判定不人道,如今已取消;又如这本书的意义,给迷茫中的人指明一些方向,不论是追求物质成功与享受,或者只会鼓吹自由的不务正业年轻人,他们都可以选择另一条路:专注去做眼前的事,追求Quality,所谓的“人生有个奔头”。
后半部分就是和Chris相关的。作者一度迷茫过,Chris死后究竟去哪了。套用《挪威的森林》中的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延续下去。于是,冥冥之中,作者仿佛感受到Chris的影响,决定保留高龄得到的孩子,并在女儿身上看到了曾经Chris的影子。
我们并不会去相信什么“迷信”。所谓的神鬼,是我们对这世间还存在的无数未知,保留的一种美好幻想。
正如千年前的古人一样。我们对这世界仍知之甚少。我们用哲学,用科学,向这片黑暗打出有限的几束光芒。猜想观察验证的科学手段,与用心感受的美学手段,不过是有些微不同的两束光。也许他们之间有一些矛盾,可终究没有割裂,或者放弃哪一个的必要。
本就是,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