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新闻学》是一本由李希光著作,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6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型中的新闻学》精选点评:
●所谓的脸谱化,尖叫原理,沉默的螺旋……这让我觉得很形象很稀奇。果然纯理论让人乏味,这本倒完全不会。通过对比会发现它的不足。不过,就是那样。
●扯淡扯得好了,那叫大师,李希光的价值就在于此
●哎~~~唯一舍不得买地考研书目,霸占川外唯一的一本,耗到明年吧
●深刻且不晦涩
●大段的重复和逻辑混乱。。好吧 还是承认大师的思维毕竟充满灵光,提出了在新媒介环境下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写书的话不喜欢这样个人主观色彩太重的情绪
●废话多呀废话多
●典型的翻译腔,不过也挺好
●大一大二的时候觉得这本书好牛逼哦~现在觉得一般了
●说实话,以记者身份来写的书,经验性感受就很多。虽然说经验性感受很重要,但是学理性就很欠缺,不是吗?
《转型中的新闻学》读后感(一):转型中的中国,转型中的新闻
清华的大牛李希光先生将他之前写过的几本书的一些部分重新融合了,然后又加入了很多内容成了现在这本书。
对于要写论文的人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有很大的益处。但书中的一些观点值得我们商榷。
《转型中的新闻学》读后感(二):《转型中的新闻学》语段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记者必须是社会的镜鉴,批评者和弱势成员的辩护者。
•在商业媒体社会里,记者已经演变成为一个仅仅为养家糊口而日夜四处奔波的人。
•记者代表着社会良知,新闻的根本原则是真实性、准确性、平衡性。
•报纸的存在不再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对政府和工商企业舆论监督,办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告商的需求。编辑记者不再是独立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只不过是为报纸的广告填补空白的人。
•人们关心自己命运的注意力在缩短,而关注他人丑闻的注意力在拉长。
•今天商业化媒体的新闻不是报道出来的,而是策划出来的。
•眼球经济——眼球经济是指公众的注意力是广告商投放广告的依据,是订户订报的决定因素。
•新闻出售的是真实的信息,而媒体竞争的是速度即实效。
•新闻是历史的记录者,记者只可以报道事实而不可以发表观点。
•娱乐性的都市类市民报纸,严肃的商业报纸。
•媒体不再是靠事实来引导观众,而是靠情绪来引导公众。
•如果记者缺乏强有力的人格尊严和人权保障,他如何能在新闻报道中坚持平衡和中立立场。
•自有勇气的记者不仅要独立于政府,更要有胆量独立于公众的情绪,独立于媒体的商业压力,独立于发行量的压力,独立于广告的压力。
•未来主流媒体与新兴商业化报纸的竞争与其说是商业竞争,比如说是争夺未来的人才,是人力资源的重新调配。这种人力资源的配置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争夺下一代精英。第二,争夺下一代新闻人才。
•越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问题越是被认为是政治敏感问题。
•《中国青年报》要体现其全国大报的气质,在于其选题的重大性和视角的独特性
•中外新闻工作者长期以来的自我标榜或努力追寻的“新闻独立”或者“新闻自由”其实并没有真正获得。这是因为商业在操纵媒体,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为广告和娱乐的囚徒。
•新闻应该让害人者痛苦,让受害者得到安抚。
•未来来自商业对媒体新闻报纸的控制将不亚于政府的控制。对于来自商业的压力和控制,从媒体老板到不同编辑却是张开臂膀迎接,因为与商业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他们口袋里的金钱。
•明星主持人不是建立在超人的道德魅力上,而完全建立在媒体制造的一种浮华上。
•在全球化商业化的一种大潮里,新闻自由正在演变成为少数大企业集团对全球主流媒体新闻流通的控制,作为民主保障的媒介手段正在演变成为少数商业机构为了追寻商业利润而损害全球民主话的手段。
•新闻自由意味着媒体拥有诚实和勇敢的记者。媒体到底是干什么的?在大力提倡市场化和媒体产业化的今天,毫无疑问,媒体就是一个商业企业,作为一个商业企业,目的就是为了利润和金钱。
•好新闻在于促进那些掌权人对公众负责。这些人塑造着公众的大众文化。
•媒体也有一种作用:传递政府不想让人民不想知道的信息。
•中国新闻媒体的命运最终取决于中国人的媒介素养。
•哲学家clifford chrisians说,一个有社会责任的记者必须是社会的镜鉴、批评者和弱势群体的辩护者。
•新闻使用街头巷尾流通德语言。
•记者最珍贵的素质是要有一个善于与人相处的品性,善于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许峰在《谁来保障都市报记者的合法权益》中指出,在众多的记者把新闻事业看得无比神圣或者把当一名记者看作无上光荣和无比骄傲时,中国越来越商业化的新闻媒体的老板们的做法。
•记者活的越来越痛苦,新闻报道的质量越来越低劣,而媒体老板过的越来越安逸。
•中国新闻记者在媒体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压力下,整体新闻职业道德缺失。
2010年3月3日
《转型中的新闻学》读后感(三):《转型中的新闻学》读书报告
《转型中的新闻学》一书,主要从现代传媒环境出发,具体讲述新环境中新闻学的发展。全书从四个环境中阐释新闻学:商业环境中的新闻学、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学、全球传播环境中的新闻学、党报中的新闻学。同时,作者根据新时期新闻环境的要求,提出了好新闻的标准,并对新新闻观与新闻教育做了介绍。
书中首先提到的是商业环境中的新闻学。这部分主要讲述了市场经济中的新闻运作和功能,对媒体、新闻、传媒人、新闻人、新闻自由、新闻公正、新闻平衡等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媒体的产业化、商业化给新闻界带来了新的运行模式,新闻媒介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新闻记者争抢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促使大量偏离传统新闻学的坏新闻不断涌现:不核实、不准确、不公正、猜测、低级趣味。新闻报道的焦点和视角大多也随波逐流,追求丑闻化、片面化、脸谱化、简单化等。这些被商业化了的新闻学正在改变公众的胃口,传统的公共精神新闻学正在让位于驱动的商业化了的新闻。作者阐述了商业环境中新闻存在的问题,同时,在书中摆明了观点,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次是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学。该书讲述的新媒体指的是互联网。传统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出路就是上网,互联网代表着新闻传播和民主社会发展的未来,这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大潮。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人们把娱乐当成新闻来看。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及选题的趋势在朝生活方式、社会名人、娱乐、名人逸事、丑闻方向发展,慢慢开始远离国内政治、政府活动和外交事务的报道。毫无疑问,今天的新闻媒体越来越贴近受众,贴进社会。特别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东西冷战的结束,很多传统上有新闻价值的事情,不再被看作新闻。同时,这种趋势使新闻更具阅读的戏剧性,从而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的陈述与写作上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新闻播报者。
再次是全球传播中的新闻学。当今社会已经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传媒也不例外。新闻传播具有了全球化的特制,信息的传递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传播。新闻自由、新闻品质、新闻构架等,都染上了全球化的色彩。同时,全球传播对新闻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力,该书以中国媒体“非典”报道为案例,利用数据和案例分析,阐述了这种新闻的无关化、娱乐化、丑闻化和全球化对中国公共健康的消极影响,剖析了处于全球化和商业化冲击下的中国传媒和记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缺失,并提出了长期作为全球化媒体新闻框架的娱乐化、极端化、消极化报道不是适于公共健康的新闻报道。该书还介绍了“9•11”后,新闻传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如直播与倍增的传播效果、感情渲染与一边倒的舆论等。
最后是党报环境下的新闻学。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应该最能代表公众的利益,更具有社会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功能。但由于现代传媒的管理与经营体制都产生变革,党报的地位也开始动摇,受众对党报的关注度日趋下降。在这种受到传媒环境下,各级党报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在于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媒体会不会被高度商业化的媒体和窄众化的媒体所取代。面对这激变的媒介环境给党报、党报工作者及传统新闻价值观提出挑战,面对萎缩的传统主流媒体,党报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改革,如加强正面宣传、关注底线、增加透明度等。要更好地改革党报,要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改革,从满足最广大的公众利益、需求和知情权出发,为复兴传统的主流媒体并创造一个新的主流媒体环境开辟一条新路。
该书讲述完四种环境下新闻学的变化与发展后,作者还对好新闻的标准进行了表述。好的新闻首先要注意它的叙事框架。新闻框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幕后管制着新闻。新闻的框架设计是为了使新闻稿件条理分明,逻辑严密,对读者更有诱惑力,但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了记者的偏见。其次还要注意新闻的视觉化、感觉化、故事化,从细节上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给予读者一种现场感。记者要创造鲜活的场面,制造兴奋点和卖点,将可视化与现场细节放入新闻文本中,要把“僵尸”变成活人,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不要拐弯抹角处理新闻。新闻记者还应该随时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加强新闻洞察力及创作能力。
书中的最后一个部分还介绍了新新闻观与新闻教育。真正的新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记者,他们通过挖掘真相,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实现。但媒体的商业化进程使得新闻教育出现了问题,新闻教育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在教学实践,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无人敢作实质性的改革。作者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我国新闻教育的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