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齐泽克对话》是一本由[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 [英]格里•戴利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177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齐泽克对话》精选点评:
●最早接触的一本,初步领略这家伙的狂言
●反对虚无
●没明白...我对现代科技有种不信任感,刚开始用电脑的时候在现实里也老想按“后退”键,现实和虚拟紊乱。现在据说5年内物联网将大行其道,家里的冰箱、洗衣机、汽车都可以上网了,电充多了可以联网卖掉什么的,就像齐泽克说的,什么克隆啊虚拟啊量子力学啊,所有科学问题都是哲学问题。
●最后两页说挺好,单就本书而言前面不觉独到 感觉就是快餐哲学,包夜都够呛。
●齐泽克思想大纲。在某种程度上,齐泽克类似《黑子的篮球》中的黑子,一个绝佳的传球手,充当他人思想“消失的中介”,这正是他的魅力。
●会在某一天重新翻起,重新感悟
●2011年二月于长沙读完。
●一个很实诚的,描述了自己成长的胖子。好吧其实是我在回归老本行。
●用距离作为一种规则,那它典型的形式就是,这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制,而是一种模糊的条件性:你先赞同其中一部分,然后你说海德格尔在这方面研究得还不够深。马克思主义者会说:存在与时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他用抽象的自我概念即此在作为感知的主题,参与或投入到世界之中,但他们又会说海德格尔缺少社会维度。苦难实际上是化身而来的幸运,从末世论的角度解读,一直都是上帝之手在幕后操纵人生,起先那些看起来不幸的东西最后都变成了神的赐福。真实界就是创伤性的他者,你是不可能正确的回应他的。经验的物体永远不会和真实界相一致。你应该接受真实界的空白和填充它的偶然物之间的差别。这个特定的物体是真实界的替代物,是分裂的,拉康重合,这是物体内部的安全距离。不可能性是符号空间的条件产生的。真实界的终极悖论纯粹正式的结构上内在的自我封闭
●看着本可以比较快速准确地把握齐泽克思想的几个关键点。
《与齐泽克对话》读后感(一):最簡單也是最根本
我一直覺得
齊澤克的大部分書籍對於讀者的要求其實挺高的
(對於譯者的要求更高:p)
除去他那些運用大眾文化元素的例子
旁徵博引、倏乎來去的理論概念
只有同樣浸淫在類似思想脈絡中人能夠真正掌握
本書也許是個例外
在本書中
對話的進行並無嚴謹的章法或架構
恰好符合齊澤克天馬行空的論辯風格
在Zizek其他書裡令人頭痛的跳躍
在這裡則成為活躍
在其他書裡時而令人費解的轉折論證
在這裡全都被濃縮在三五句的長度
生動且深刻的例子留下來了
複雜的思辯全都變成大白話
這可能是最簡單的齊澤克
但若如他在書中說
哲學家都是抓著一個想法
卻用各種方式不斷反覆論說的瘋子
那麼這本書裡的齊澤克
也許也是最根本的
《与齐泽克对话》读后感(二):翻译勘误
31页: 1、齐泽克用了i wasn't,言下之意是我当时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现在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2、“即使我不赞成阿尔都塞”错了,通过原文可知齐泽克当时是赞同阿尔都塞的。 32页: 1、不是“照看”,是“监视” 51: 1、在提问的那段话中,不是“选择运动”,原文是“alternative movement”,类似于“第三条道路”这种。 2、“组织斯洛文尼亚变成另外一个克罗地亚”打错了,不是“组织”是“阻止” 53: 1、第六行,不是“基层工作”,原文为“dirty job”,意思是脏活,但不是中文语境中的“脏活累活”,而是通常被视为违“法”(打引号是因为这种“法”通常本身就是非法的)的行为。 2、<Historische Aufnahmen>本身就是那个CD的名字 75: 1、第二段第一行,this is why i am so deep in this problematic of 'love thy neighbor',意思是这就是为何我对这句话的“问题域”如此痴迷的原因。problematic不是problem。 78: 1、拉克劳、墨菲涉及的理论叫“antagonism”,中文翻译为“对抗”。在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这是公认的译法。 148: 1、强调一下,这里的“痛苦的能力”是capacity to suffer,我倾向于翻译成“受苦”。 149: 1、第9行,“道德论点”应为“道德观的基础”。 2、稍微对巴丢和朗西埃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被排除的不是“立场”,而是“位置”,此处原文为“position”。 152: 1、第1行的“个性”应为“身份/同一性”。 155: 1、“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理论家”应为“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家”,这是一个骂人的话,没译出来不行。 163: 1、问题部分,是在问文化自主性是不是最好要保持无效。 166: 1、第二段第一行,仍然是“问题域”而非“问题” 168: 1、第一段,齐泽克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在伊斯兰被视为法西斯的同时,其实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成为共产主义。 2、“就需要确认被排除在外的一刻”中,不是“确认”,而是“认同”。就跟认同症状一样(identify with the Symptom)。 3、BTW,齐泽克提到的朗西埃的这本书有中译,名叫《歧义》,西北大学出版社,引自台译本。 172: 1、回答部分很有趣,但被删节,英文本163页自己翻吧。 以及,所有的他人/他者,都是大他者(the big Other/ the Other);“精神分析不是心理学”,因此绝对不可以翻译成“心理分析”。笔记找不到了,书上就标了这些,有机会再补充。2016/1/5
《与齐泽克对话》读后感(三):哲学家或者游牧人
正如阿基米德的那句名言:“给我一根杠杆,我就可以撬动地球。”从古典时代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确立了以人为主的本体论,经过中世纪神学哲学的漫长统治,再到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人性论,哲学一直围绕着“是什么,不是什么”的杠杆撬动着整个认知体系的核心。到了二十世纪,哲学所走的道路越来越表现出反核心的特征, 哲学家们不再试图建立一整套政治,经济,道德以及文化艺术领域内宏观的理论帝国,意识形态所延伸和控制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历史上前未所有的地步,这与资本主义以自我复制为特征的生产模式相一致。当意识形态完成了国家所赋予它的理想时,我们却惊异地发现它的消隐:日常生活中最隐秘最微妙的自主性和宏大的意识形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当代哲学批判的矛头也越来越趋向日常化大众化。
和当代大多数批判型思想家一样,齐泽克也敏锐地剥离着日常信息的表象。早在这本《与齐泽克对话》面世之前,齐泽克就以《易碎的绝对》《快感大转移》中所体现出的大胆犀利的语言风格和新锐见解引起了西方思想界的广泛关注。他的哲学散文大多短小精悍,表现出一种对世界纷繁表象的丰富解读。
当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席卷全球,全面瓦解传统文明时,哲学家们对自我身份的界定反而溯源而上。游牧人,作为原始文明的象征和遗留物,从当代哲学家的自我实践中得到了重新诠释。在《对话》里齐泽克展示了哲学家和游牧人在存在本质上的亲缘关系。“我在多个领域内进行着独特的游弋:政治学、哲学、心里分析、符号学、电影研究以及大众文化等方面,没有边界、也没有实际目的,只有在思想地标上不停的移位。”游牧人的存在即是通过对地域的越界以及对文明禁区的颠覆来完成的。这样,游牧人这一群体始终处于已知、稳定和整合的对立面,他们与世界的真实性之间保持着幻想的距离,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地出入对真实的预设和实践的不可能之间。当代哲学家的精神探险与游牧人的迁徙:反思、破坏、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一切价值。
现在让我们来返观这些越界行为的主体。齐泽克在《对话》中举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当他欣赏一部有趣的侦探电影或恐怖电影时,除非他对自己说“行,也许我可以用它举例。”否则他甚至无法以平常人直接的、天真的方式来观赏它。“我总是生活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中,几乎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齐泽克坦诚的说出了自己的矛盾,这种紧张实际上源自对世界的真实性有意识地保持着怀疑和距离。哲学家不是一个主体,而是关乎主体性的概念。哲学家只有在对他物紧张的凝视之中得以存在。因此这一奇特的文化族群是距离而非自我的产物。从这点上说,游牧人的越界生存和哲学家对真实性所保持的距离在本质上趋于一致。然而,当越界行为完成之时,当颠覆成为现实经验之时,对某一固有存在的逾越反而变成了不可能,这就决定了哲学家从不可能的实践和虚幻的经验里不断汲取越界的动力。他们永远在通往目的地的途中,停留在某个停滞之处。正如游牧人总是不停地越界一样,每一次到达的不过是预设目的的替代物和填充物,因此他们总是处在迁徙的状态中。而哲学家存在的深度便在与假想目的的距离中无限充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