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西弗神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25 00:47: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西弗神话》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西弗神话》是一本由[法] 加缪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西弗神话》精选点评:

  ●网上有张图。以前的我: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瘫)。现在的我:生活是没有意义的(赞)。就是这本书的读后感。“征服者知道行动本身是无用的,只有一种有用的行动,就是重塑世人和大地。”“人们试图以某种好形式赋予感受的东西,就会给体验引进‘体系’。这样荒诞问题便可归结于一种表达问题,完美的荒诞则是沉默。”“把我们推至世界面貌之前的冲动感不是来自于世界的深度,而是世界面貌的多样性。”

  ●要说加缪,我认为他最有意思的是不被一种固定的意识形态的框架左右。别人说他是存在主义者,他非说自己不是,认为自己是荒诞主义者。被人说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也说自己不信马克思。但看他年轻的时候为了某种理想加入法共,我感觉他或许也应该是一个自法国19世纪的社会主义思潮的熏陶下标准的社会主义愤青。而且有些他关于人的机械化的论述也让人想起老马。加缪的论荒谬真是可爱,他认为“人认清荒谬” 是一种最人道主义最积极的的价值观,这样起码能让一个人舒服一些。他把西西弗斯的故事当作人的宿命。或许很多人看到的都是一个男人推着巨石不断往上爬,觉得荒谬的人有多么的可悲。但是他却总向往着那动人的海岸线,或许是那是一种美妙的理想,人还会感到可悲吗?人或许还会反抗!但是对于加缪的唐璜主义,我觉得这个男人也有点太纵欲。。。

  ●其实很多地方真的就是完全没读懂。。。但是总体来说就是觉得说了好多深刻的话

  ●百无聊赖带来意识活动的产生/消解无用的激情/要么自杀要么康复/“我 完 全 康 复 了”/值得过的犬儒生活/“啊 赞美苦难”

  ●2018.02.07 没看懂。大概得重读。

  ●所有这一切好得很 我等着你们继往开来 但你们对我说有一种见不着的星球系统 有不少电子围绕一个核团团转动 你们用形象向我解释了世界 于是 我看出你们是在作诗 那我就一辈子也弄不清楚了

  ●对小学生不是太友好,觉得看完头昏昏,荒诞的是我根本不懂。西西费还有石头推,我们连石头都没有。

  ●「对荒诞人而言,问题不再是解释和解决了,而是体验和描述了。」

  ●剩下的就是命运了,其唯一的出路是必死无疑。

  ●“虽然确信他的自由已到尽头,他的造反没有前途,他的意识可能消亡,但在他自己生命的时间内继续冒险。” 丧丧的浪漫本质还是很燃,是的,聊着哲学还是很燃,毕竟法国人~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一):推完一颗石头后

  一个词语Trivial我特别喜欢,意思大约为“无关紧要的、琐碎的”等。加缪的荒诞论在我看来起始于这样一种Trivial的状态。可以说生活多半是琐碎的,而重复的琐碎感觉造成了荒诞感,荒诞感将人推至相异的境地强迫其做出选择。

  加缪对于荒诞有一个类比式的定义为:当演员突然认识到出戏,这就是一种荒诞。这实际上已经是荒诞感知的体现。每个个体原来的语境都是Trivial的,大多由于一种习惯的力量在支撑。好比说轻易陷入周期与贫乏的学习或者工作,或者日复一日的“生活”。这就是最好的一出剧,而人们依据着习惯进行排练。然而,一旦认识到这种境况,人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时候,猛然生出倦意。这种疲倦与“烦”是一种意识活动的开始,而往往许多人止步于此。在加缪看来,人急于在时间线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而长时间日复一日的重复又会心有无聊。加缪书中举例极其好:“一个男人在封闭的玻璃亭中打电话,他的声音听不见,但看得见他拙劣的模拟表演。我们不禁想问:他为什么活着。”这种无厘头的发问,就是意识的开启,也是感知荒诞的开端。

  或言常人无思考,盖出于此。平常人能够拥有无聊感,但无法真正地组织思维进行思考,通常只能做到情绪表达与思想的复制。所以他们还是不能够感到痛苦,故而如常返回时间长流,做着Trivial的事情(在这里,不以价值计算,而以语境估量),在没有思维的语境下,任何的生活都是Trivial至极。

  而能够拥有荒诞感知之人,通常两种分野。一种是生理的自杀,一种是哲学上的自杀。自杀命题复杂不已,类似于一种信号:生活这般,不值得过。加缪无论是在这本书或其他著作中都反对自杀,他的态度是一种觉醒之抗争,艰辛而伟大——任何对抗Trivial的行为在我看来皆有其悲壮与伟大色彩。

  西绪福斯在法文中变体为西西弗,已然融进了法国的成语。故而加缪对于西西弗的理解难免具备自己解释的色彩。西西弗行为有一面难以被想象——并非提香所画西西弗,肌肉紧绷,发丝卷乱,脸上神情道不明为麻木或是悲恸,这成像不难。我不曾想过西西弗两手空空,步履缓慢地走下山,正如我想过精卫衔来碎石小枝,却不曾想其如何振翅从海上飞回。这段回程才最为艰辛。加缪之主张于此具有其特有意义。

  认识到瞬间荒诞之人,不再身负重石、嘴衔枝木,这些常规与Trivial再不能与其相干,反倒是空无与无聊将人打倒,沉入深渊。而加缪则是要表达,在这样一种荒诞感觉中,坚持燃起一点微暗的火,以悲剧英雄式,断然去抗争。这亦是加缪动人之处。

  然而大多数人永远推着石头,偶在中途停留稍作休息时感觉无聊与烦恼,然后继续推着石头走下去。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二):未了

未了(Endless Story Live)8.8苏打绿 / 2016

未了

——读西西弗神话有感

诸神判罚西西弗斯,令他把一块岩石不断推上山顶,而石头因自身重量一次又一次滚落。诸神的想法多少有点道理,因为没有比无用又无望的劳动更为可怕的惩罚了。

神话之所以悲壮是因为西西弗斯是有意识的。他每分每秒每日每月每一年每一个轮回都蹒跚着将巨石推上山顶,看着巨石滚落回去,然后慢慢的下山重复这一举动,他自己支撑自己度过每个日光子夜。在西西弗斯下山的过程中,他在思考什么,或者说他没在思考什么。推着巨石上山是西西弗斯反抗、轻视众神胜利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一生的烦恼。就在这种思考中他感到快乐,感到忧伤,感到愤怒,感到悲哀。有些下山的日子是痛苦的,而有些又是幸福的。

西西弗斯在到达山底重新推动巨石时他在想什么?我觉得他应该在感到希望,被耗蚀的残忍的胜利。也就是在这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中西西弗斯渐渐否定了那些否定他的,懂得了他走下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他找到了自己的意义,不求永恒但求现在脚下每一步真实活着的人生。这里的每一部分都是他一人世界的组成部分,西西弗斯应当是幸福的。

后记:为何将题目定为未了

未了其实就是指永远不会结束。西西弗斯推动巨石的行为不会结束,他的精神不会结束,众神的狂欢不会结束,荒诞不会结束,思想不会结束,贪婪也不会结束,一切都是未了,所以故事未了。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三):《西西弗神话》读后感:一点浅显的梳理与思考。

  针对这部作品,一个十分经典的问题便是:”我们为什么应当认为一遍又一遍将巨石推向山顶,做着看似徒劳之事的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呢?” 为什么说西西弗斯是幸福的?我认为,若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要理解提出这个问题的原因和背景,加缪在他那本书里开篇提到了自杀,他认为人们不会为了本体论而自杀,却可能因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而自杀,的确,我们人类就是一种喜欢追问本质的生物,总是试图追寻生命背后的意义,或许是习以为常,或许早已麻痹,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本不会过多在意,但是近几个世纪以来,一方面随着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人的异化越来越明显,我们每个人都如庞大的社会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一样,不断放弃作为个体的本性而为社会所左右,正如加缪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生活在当今时代便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工作,吃饭,娱乐,睡觉,第二天醒来然后又开始循环,从周一到周日,我们过着相似而无趣的生活,于是乎,人们在百无聊赖之中便会开始追问“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另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催生了西方人对建立于基督教之上的西方文明的不信任感,如加缪在他的另一本书《鼠疫》中描述的那样,神父为了拯救孩子而向上帝祷告,他请求上帝免除孩子们的苦难,然而当他见到一个孩子因感染鼠疫而死时,便开始动摇对上帝的信仰。也许基督徒们也会有着类似的疑问,既然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他为什么要允许苦难存在呢?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但这似乎恰恰能够告诉我们,信仰是优先于理性的,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最初也是排斥和反对理性的,在最初的几个世纪里,罗马的基督徒完全是在被迫害的岁月中度过的,痛苦的灵魂无处安歇,而他们又明白,理性是无法穷尽一切的,正如巴掌大小的瓢无法舀出大海所有的水一样,于是乎,面对世间的苦难,他们创造了彼岸世界和上帝,试图换取永久的幸福。而到了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又被作为国教保留了下来,为了巩固基督教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那些神学家们便开始用理性来支撑教义,试图通过古希腊的智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然而,倘若基督教本就与理性背道而驰,那么理性的不断发展,是否又会导致人们对基督教的猜忌呢? 终于,上帝“死了”,被我们这些现代人亲手埋葬,作为精神支柱的宗教开始瓦解,人们无所依托。尽管这时上帝仍向苦难的人们施舍天上的面包,可现代人太清醒了,他们知道只有地上的面包才是唯一真实的东西,他们不再追求来世的幸福,而只关心现世的快乐。没有了上帝,便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旷野,正当人们为挣脱束缚而欢呼时,殊不知一场精神危机正悄然靠近。很快,清醒的现代人发现自由的代价是如此昂贵,没有了上帝,便也无所谓秩序和希望,他们渐渐变得无所适从,开始堕落。尽管部分人可以宣称自己内心足够强大,不需要任何信仰作为支撑。可是,这世上的多数人却是脆弱的,他们软弱无助,精神贫瘠。可是难道仅仅因为这样,他们便不值得被拯救吗?加缪的答案是否定的,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他开始试图寻找一种可以否定一切神明以及任何信仰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这样的方式才是最最真实的。当我们开始思考时,便能清楚的知晓,通过逻辑是无法推导出生命的意义的,我们只能够超越逻辑地去感受生活,当我们开始进行理性思考时,得出的结论往往都是虚无。于是乎,我们感到恐惧,缺乏安全感,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所谓荒诞之感便从这虚无中诞生了。而我们个个却都选择如同局外人一般,麻木地欣赏着人世间一出又一出蹩脚的演出,演员在台上卖力表演,可幕布却被无意拉开,你我都能够看见幕布后的工作人员和道具,你我却都选择无视,仍然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演出中去,直到有一天,如同克尔凯郭尔所说的那样,我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觉醒来发觉自己已经死了,才知道自己的存在。一个人至死却未曾发觉自己的存在之根,这是可怕的。 缺乏对自己命运的掌控,人类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因此,对世间一切苦难和虚无发出挑战,不断向命运抗争,这样一种态度本就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勇气。我们未曾察觉荒诞时,悲剧尚未酿成,而当我们意识到时,它便成为了悲剧,而倘若面对这样的荒诞我们能够像西西弗斯一样,义无反顾地带着对神明的蔑视一遍又一遍将巨石推向山顶,那么我们便拥有了反抗命运的权利,无论我们从事怎样的职业,过着怎样的生活,只要我们未曾放弃抗争,我们身上便彰显着人性的高贵。荒诞哲学是多么的可爱啊!它的思想竟能够如阳光一般照耀在每一个备受煎熬的人身上,使他们能够带着对生活的激情和肯定,在真实的痛苦不惮于前驱,永远带着病痛而又满怀希望地活下去

  《西西弗神话》读后感(四):文学作品中的唐璜

  加缪在书中单独写了唐璜主义,正好外国文学上到拜伦,就在这里整理一下吧。

1、莫利纳(1583-1648)的唐璜

  出自西班牙戏剧家莫利纳的喜剧《塞维利亚的嘲弄者》,本书译者译为《塞维尔的骗子》,似乎没有中译本。应该是文学作品中第一个唐璜形象,后世大都仿照此剧中这一形象而写成。

  在此书中,唐璜被塑造成一个恬不知耻、玩弄女性的男人,用伪装成她们爱慕者、许诺与其结婚的方式诱骗女性。他的斑斑劣迹留下一大串受伤的心灵和愤怒的丈夫与父亲。最後毫无疑问的岗萨罗(Don Gonzalo)招致被杀的命运,随后岗萨罗的鬼魂邀请他参加教堂晚宴,唐璜因不想显得懦弱而接受了邀请。

  可见,最初的唐璜是被塑造成为负面形象的

2、莫里哀(1622—1673)的唐璜

唐璜——石宴6.8[法] 莫里哀 / 2009 /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莫里哀的唐璜以主角身份出现,一个充满诱人魅力,却厚颜无耻、到处窃玉偷香的西班牙贵族。故事中,情场上数之不尽的胜利与征服麻木了唐璜,使得他丧失了爱的感觉。最后,唐璜落得身陷地狱的结局,却至死不悔。

  在这里,唐璜形象正负面很难评判,偏向正面形象一些,符合古典主义的特点。

3、拜伦(1788—1824)的唐璜

唐璜8.9[英] 拜伦 / 1980 / 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个作品将唐璜描写成为一位无意识地一次又一次坠入情网,拜伦笔下的唐璜是个牺牲者多于好色之徒,其行为都来自于他不幸的境遇。

  拜伦在诗中彻底将唐璜描绘成了正面形象,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

4、普希金(1799-1837)的唐璜

  选自普希金的戏剧《石客》,加缪在普希金逝世一百周年时扮演主角唐璜。

普希金戏剧集8.3(俄)普希金 / 1982/12 / 漓江出版社

  在此,普希金实际上是模仿拜伦的《唐璜》,并试图把《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为第二个唐璜,普希金和拜伦的唐璜都是当时浪漫主义的代表。

5、巴尔扎克(1799-1850)的唐璜

巴尔扎克中短篇小说选8.7巴尔扎克 / 1997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选自巴尔扎克的中篇小说《长寿药水》,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让唐璜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被金钱异化,几乎完全退去风流的外衣,披上了吝啬的囚衣,视亲情和爱情为无稽之谈。

  在这里,唐璜已经没有了人性,成为抨击现实的有力武器。

6、米诺兹(1877-1939)的唐璜

  书中还提到米诺兹的唐璜,选自《米盖尔·马纳拉》(据说是唐璜原型),塑造了一个孤独而烦忧的唐璜原型。

  科普一下,这里被翻译为米诺兹,是立陶宛籍法国诗人,翻译为奥斯卡•米沃什就很好认了,实际上是大名鼎鼎的美籍波兰裔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的远房表亲,奥斯卡•米沃什对切斯瓦夫·米沃什影响很深。

  好了,差不多就这些,莫扎特的歌剧我就不说了,唐璜形象真的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太经典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西弗神话》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