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03-28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读后感100字

  《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是一本由(法)加缪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017-5,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能有帮助

  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精选点评

  ●没看懂....

  ●我特别认真的看了半个月 真的好难懂 为什么觉得自己越大越看不懂哲学了 没资格评论几分是真的 只能懂4成

  ●囫囵看了一遍,果然不懂

  ●晦涩 不知道译文问题还是原文风格亦是如此?

  ●书店随手挑中买来看完,很不错

  ●上帝被赶出人类世界,人类的命运开始属于自己,于是命运的尽头有意义,人类所做的一切事物无效,生存也就充满了荒谬。但人类的伟大之处,正是在于那义无反顾激情,与生活本身的斗争,就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本来这本书就不是很好读,还被翻译成这个样子估计直接谷歌翻译的吧。书或许是好书,生活为自己而活,及时面对的苦难我们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哲学真的是神奇东西,往往书中带有哲学,境界就不一样了。《卡拉马佐夫兄弟》告诉我们要有仰,而这本书告诉我们信仰就是眼前的生活,不要期望未来,不要幻想未来的苦难,活在下。就像西西弗坚定走向不知尽头的苦难,努力不复停歇,他知道自己是命运的主人永远前进。

  ●嗯,依旧拗口

  ●序写得很好,荒谬的推理这部分可能是翻译原因可能是我的原因,比较理解,荒谬的人这部分就很精彩了。荒谬,很适合现阶段精神状态,“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放弃追寻意义和目的,就只是尽力去经历,去感受

  ●荒谬是更高的理性。荒谬的人并不进行这种消除差异活动。他承认斗争,并不绝对轻视理性,并且承认非理性。荒谬,其实就是指出理性种种局限的清醒的理性。荒谬的人是绝不拔一毛以利永恒的人。勇气教他义无反顾地生活并且满足于他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推论则教他知道他的界限。在荒谬精神看来,即使存在着各种责任,那也不存在什么罪责唐璜:没有比希望另一种生活更虚浮的了。不相信事物深刻的意义,这是荒谬的人特有的个性。他感受了这些热情或令人称羡的面貌,把储存起来并越过它们。时间与他并进。荒谬的人就是与时间须臾不可分的人。唐璜并不想“收集”这些女人,而是要穷尽无数的女人,并且与这些女人一起穷尽生活的机遇。收集,只是能够与其过去一起生活。而唐璜拒绝怀念,他认为这是希望的另一种形式。他从来不知道要去看她们的肖像

  《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读后感(一):在现实虚伪的西西弗代表

  说来好笑,这本书是去年书展买的,九月开始看的,当时大学新生入学军训,我还壮志满满,想着就算不是那么如意的大学,我也可以闯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其实细细想来,也是,在大一上我也的确常常在内鄙夷他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可是除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好学校以外,我还有任何过人之处吗?我就像伤仲永一样,早已泯灭了自以为是的才华,我以为我很聪明很能干一学就会,然而事实摆在面前,不努力,最好的你就别想要。

  哈哈,有些偏题,就当是我释发意识流了。这本书是我很少看的那一种,纯哲思类,但静下心细细品读,却别有一番风味。里面关于荒谬的探讨看的我头疼又欢喜,谁又不荒谬呢?仔细想来,我不如那些极端荒谬者,我也不如西西弗,他们要么在幻想中逃避,要么在破裂中永生,我都做不到。我时而逃避时而雄心壮志,三分钟热度,可是我跑不过时间跑不过荒谬更跑不过自己的心。人还是要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光想是没有用的,要在实践中得出经验并思考。

  这大概是假期里看完的最后一本书了,新学期也要好好阅读,书真的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在高考后又一个平等的永恒。

  《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读后感(二):不能相信明天

  阅读他是因为在图书馆那排书中他很独特,以我的经验,越是薄的越是难读。简而言之,现在的我,至多只理解了一成的加缪。

  我想在某时某刻,或多或少,人都被陷入自杀的阴霾。在阅读加缪之前,我对自杀的定义还停留在对生活的逃避和对生命无力的绝望。在浅读加缪之后,我感觉他真是个妙人,在思想的死胡同中砸出一条希望的道路,哦不能叫希望,而是追求。当读到“ 自杀,就是承认被生活超越或是承认并不理解生活。“时,似乎有声音在耳盼轻唤,你还没有到极限没有到极限!生活不就是穷尽自我,不顾未来吗?

  一切伟大的行动与伟大的作品都拥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也应该拥有一个微不足道的结束。我想既然出生已来,死亡既定,难道不是只有今天在脚下吗?昨日与明天都像是虚无。

  就像加缪所说, ”我存在”的观念、我的行为方式,这一切都被可能死亡的荒谬感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揭露为谎言。顾忌明天,确认目标,有所偏好,这些都预先假定了自由的信念,即使人们有时确认并没有感到这种自由。死亡作为唯一的实在存在着。在它之后,一切皆成定局。

  我们为了转身即逝的欲望,放下了自由,去追寻那些象征性的东西。人的存在有时候被忘在天边,也有时候被挂在嘴上,少有的是把他作为行动的标准,思想的前奏。

  快读着加缪,恍若趟过荒谬感堆积的河流,一生的存在,几万个日夜,不过是一阵春风,委婉酥面。事事难舍,则自由难得,次次争先,乃步步落后。以天地之博大,包万物齐荣,我亦放手,静默无言。

  《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读后感(三):伟大的作家必是哲学家

  可能是梁静茹给了我勇气,让我选了这本书,本来以为是一篇神话抛出来的哲学讨论,结果呀,那篇神话在全书末尾最后一篇,前面铺垫深入讨论了关于荒谬,关于反抗,关于自由等。本来就属于进阶有些着急了的我,又踩上了个翻译大坑,这个翻译版本真的让我都能看出破绽,一定是非常差得了,我选书的失误让我自己看得云里雾里的,当然我觉得译文作者可能也没看懂这书。译文不是说翻译出来句子就行,里面的意义,思路,流畅感都被译者的水平给过滤没了,如果有机会决定看看别的译文作者的版本。 荒谬是全书主要讨论的点,作者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唯一的联系,人一旦在平庸无奇、习以为常的生活中提出“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意识到了荒谬,荒谬就开始了,而人也就清醒了。只要你生活着,就是使荒谬生活着,荒谬只有在人们离开时它才会死亡。于是就关联了这本书探讨的另一个点,自杀。因为生活的荒谬性会通过自杀逃离。在这里,我不敢说我完全看懂了这部分,我把这里,理解为抑郁症人群心态,当抑郁症患者对自己问出了“为什么”,那么就意味着他开始了他的荒谬生活,也就埋下了自杀的种子,且这种子为内心酝酿,个人本身不会察觉。他每天自我怀疑,逐渐放弃征服,放弃反抗,在希望与死亡之间来回拉扯,终于有一天他认为他的生命不值得继续下去,因而结束了生命,他选择逃离,荒谬也随着他的死亡而死亡。但如果,你也开始意识到生命的荒谬,在每天自我怀疑中,逐渐学会反抗,渴望自由,拥抱希望,可以凭他自己的意识活动把邀请他走向死亡的东西变成生活的规则,这样也是拒绝了死亡的邀约。荒谬不可怕,被荒谬支配住才是悲剧可怕的开始。 既然荒谬的开始我们无可避免,那么在过程里我们就别那么执着去在意。你可以像李诞那样,洒脱的发觉人间不值得,活着从没容易过,将你的希望与理想改变成与你现实生活中能融洽相处的样子。而不要像太宰治,即使他更早的发觉了人间不值得,却没有拉扯过荒谬的邀约,懦弱妥协的逃离了。

  《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读后感(四):【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二十一期】加缪《西西弗神话》沙龙总结致辞

  感谢刘成富老师和刘一戈博士对于加缪名著《西西弗神话》的精彩解读,也感谢葛丁超同学的出色主持和控场。眼下正是11月份,而这场沙龙,恰好也是我们梅园经典共读小组成立以来的第21期沙龙。尽管因为我个人的特殊情况,今天未能到场参加,但还是要对一直关心和支持小组运作的良师益友和广大书友们,道一声诚挚的感谢。

  《西西弗神话》是对我个人影响非常之大的一部经典著作,关于这本书,我先后接触过广西师大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和北京出版社等多个不同的版本,在最近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当中,这本小书,自己至少通读过七八遍。每当自己身处困顿、迷茫和绝望之时,我脑海里,总会自然而然地,出现那个不断徒劳而返、而又不断推石上岸的西西弗的形象。某个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跟西西弗有惊人的相似。我们不断地去跟既定的环境、组织与命运抗争,我们不断地去跟日常工作生活的枯燥、重复与无聊抗争,我们不断地去跟那些生老病死的诸多苦难抗争,即便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徒劳而无效的,我们却在这种抗争之中,实现了生命的价值,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西弗神话》值得每一个遭遇过困苦和劫难的人阅读,每一个怀疑过日常生活意义的人阅读,也值得每一个反抗既定命运的人阅读。无论你的生命处于顺境或逆境,充实抑或虚无,富足抑或穷困,相信你都能从这本薄薄的小书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

  我当下正在策划组织一本关于香港BEYOND乐队的小书。其实BEYOND乐队作品里一直倡导的超越精神,跟西西弗的抗争精神,也有着某种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无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多少阴暗与不堪,无论我们自己的生命状态,有多少艰难与虚无,好在我们身边,还有类似BEYOND乐队的音乐、类似《西西弗神话》这样的经典作品,不断带给我们继续负重前行的力量。经典,如果只是供人束之高阁的尘封案卷,而不能时时跟当下人的生命状态与情感体验发生直接互动与关联的话,那么这样的经典,就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用。以此而观,《西西弗神话》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是永恒的经典之作。它不只能够激励一代代读者,而即便对于同一位读者来说,在生命的不同状态与阶段去阅读,相信也会获得不一样的感悟与力量。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典常读常新”的意义之所在。

  回顾小组举办过的这21期沙龙的历程,无论是像鲁迅《呐喊》、卡夫卡《变形记》这样的文学作品,还是像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福柯《规训与惩罚》这样的社会学作品,抑或是像王明珂《华夏边缘》、戴锦华《雾中风景》这样的历史学、艺术学作品,它们关心的,都是人类社会与人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重大命题。包括我个人在内的广大书友中,绝大多数都并非从事学术研究工作,那么我们通过梅园经典共读小组这样的平台,来共读、研讨这些经典作品,实际上,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基于这样的初心和宗旨,我们这样一个以经典共读为使命的读书平台,只要不受到外力的干扰,就可以一直读下去、讲下去、聊下去,让经典的阅读、让经典与我们心灵的碰撞与对话,成为我们生命当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接下来,我预告一下小组接下来的沙龙安排:12月15日,同样是在小红梅二楼,我们将带来小组第二十二期沙龙,共读旅美华人学者黄仁宇先生的经典著作《万历十五年》一书,由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李小波主讲,我本人客串评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明清史方向硕士在读的姚丞华同学主持。在这场沙龙过后,临近寒假和春节,考虑到本人年底本职工作非常繁忙,因此明年1月份和2月份,小组将暂停活动两个月。有了这两个月的冬歇期,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谋划明年的后续活动。2020年3月份,小组将重新开始举办共读沙龙,3-6月的四场共读沙龙安排,最晚将在2020年春节前后,在小组微信群里公布。

  最后,再次感谢书友们对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的支持、关心与参与,我们12月15日,小红梅,不见不散!

  2019.11.16上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是蓑翁因赴厦门参加活动,无法参加本场沙龙,提前准备的总结致辞,现场配图为小组志愿者吴欣欣拍摄。)

  《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读后感(五):梅园经典共读小组第二十一期沙龙——加缪《西西弗神话》讨论纪要

  时间:2019年11月24日星期日15:00-17:30

  地点:小红梅一楼红梅礼堂

  对谈:刘成富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一戈 南京大学法语系

  主持:葛丁超 梅园经典共读小组

  与以往常见的讲座形式不同,本次采用了对谈的形式。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进入到本书的思考语境当中。

  葛丁超:

  欢迎大家在这个阴雨的下午来到梅园,一同感受加缪来自地中海的阳光。

  进行文本的分析时,常常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讲究“知人论世”,一种提倡“作者之死”,我们今天不妨先后从这两种解读方式入手,以获得对加缪以及《西西弗神话》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了解。那么首先,还请老师为我们简单地梳理一下加缪的成长经历,以其与他的创作里路和思想形成之间的联系。

  刘成富:

  我们可以从地中海的文化身份的视角来研究存在主义作家加缪,从作家的出生以及后来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来考量。众所周知,地中海曾是罗马帝国的内海,北非曾经是白人的天下。不同的民族和种族生活在那里,不同的文化因而会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摩擦和冲突。19世纪上半叶,法国人重新占领了阿尔及利亚,加缪就生活在那里,生活在文化冲突的环境里。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里长大的人,尤其是没有移民经历或旅居过国外的人,是很难切身体会少数族群在国外的生存状况的,也难以想象加缪作为外国人在阿尔及利亚的遭遇的。不同于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对第三世界进行的局部战争,二十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是列强之间为了重新瓜分世界而挑起的一场全面混战,是千百万白人兄弟之间的一场自相残杀。面对这种难以理喻的战争,整个欧洲被强烈的荒诞感笼罩了,失去了前行的方向,对他们千百年来奉行的价值理念产生了怀疑。所以,在加缪的作品中,“荒诞”成了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关键词。加缪的创作倾向与他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当时复杂的阿尔及利亚的社会文化环境给这位存在主义作家加缪产生了巨大影响。

  刘一戈:

  除了文化身份之外,战争本身对加缪也带了很重要的影响。加缪出生于1913年,他的父亲在他一岁时死于刚刚爆发的一战。他跟随母亲生活在阿尔及利亚的贫民区,靠奖助学金读到中学后,在一位恩师的劝说下继续读书,在阿尔及尔大学学习古典哲学和文学。成长环境的影响与加缪日后与萨特的分歧息息相关。加缪面对阿尔及尔的海滩、阳光、身体裸露的人们,面对这个生于斯长于斯,有阳光有芬芳的城市,他是难以接受战争的残酷的。而萨特则相对激进的,他认为,为了实现人类未来的理想需要牺牲今天的一部分人和道德。在刀剑与思想之间,加缪相信思想的力量更为强大,他在1951年时写作《反抗者》时,与萨特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并导致两人的决裂。在对待荒谬的态度的上,我们可以看到加缪身上有一种地中海式的阳光。

  刘成富:

  跟萨特不一样的是,加缪后期的抗争是“纯抗争”,是非暴力的抗争。萨特从小随母亲过继到另一个男人家,与继父之间关系极为紧张。“拖油瓶”心理和痛苦的童年经历严重地影响了萨特后来的社会行为和文学创作,尤其是对社会既定秩序的反抗。在法国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社会运动中,我在常常能看到萨特的身影。相比之下,加缪的存在主义是道德层面上的,有着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反抗方式的不同认识和对革命中的暴力行为的不同态度造成了观点的分歧,导致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葛丁超: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活在以汉族为主的环境中,相比成长于地中海的加缪少了很多跨文化交际的经验,这值得我们更多地阅读人类学的民族志或出门旅行,在异文化中更好地了解自身。在《夏天集》等加缪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他关于地中海的描写,这种温暖的气候对于他每时每刻的心境状况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影响了他在人生态度上的选择。接下来,请老师们为大家解释一下存在主义这个概念,以及加缪与它的关系。

  刘成富:

  存在主义这个词来源于Existence,所以存在主义思考的是人的存在、人的生命,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To be or not to be”的发问就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们加缪意识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荒诞,但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有发现悲观主义,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人文情怀和地中海式的热情,是他对生命独特的、富有激情的感知。二战期间,希特勒奉行极端的种族主义,将犹太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认为他们先天就有着邪恶的本质,就是个坏种。这种观点导致数百万犹太人死于惨绝人寰的纳粹集中营。而存在主义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善恶,人的生命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存在主义是对纳粹种族主义的有力回击。存在主义还强调,我们的选择构成了人生价值的形成,无数的选择构成了今天自己的本质。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在性别研究方面,波伏瓦的《第二性》值得关注,因为这位女作家指出女人之所以是女人,是后天的影响,当然波伏瓦在这里强调的是女人的社会性别,而非生理性别。相对说来,我偏爱加缪,因为他希望通过抗争来证明生命的意义。在他的眼里,生命本无意义,但需要我们赋予它意义,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刘一戈:

  在我看来存在主义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加缪与萨特的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加缪的反抗更多是在精神上的,就如西西弗无法改变他的行为,选择保持幸福本身就是对荒谬的反抗。在我刚开始接触存在主义时,很容易将它与虚无主义混淆,当代大学生也常常有着“空心病”的问题,而加缪强调的恰恰就是要拒绝虚无。

  刘成富:

  我很喜欢西西弗这个人物,从这个人物不同版本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热爱这个世界的人。在我看来,西西弗就是加缪他自己。加缪清醒地意识到荒诞,但并没有陷入虚无主义,而是积极地面对它。

  刘一戈:

  就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用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葛丁超:

  本书开篇第一句便是:“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除了生理上的自杀,加缪还用了一些篇幅谈论“哲学上的自杀”,那么请问老师这两者有什么样的区别?

  刘成富:

  加缪的作品少而精,而且作品与作品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很多学者希望从互文性的角度研究加缪,他的作品中很多地方也是围绕着自杀两字展开的。谈论哲学上的自杀就要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在生命的思考中获得更多人文的关怀。

  刘一戈:

  如果说《局外人》中的莫尔索在结局时是肉体自杀的话,那么如果西西弗因为惩罚陷入虚无悲观的状态的话,应该就是哲学上的自杀了。加缪在讲人如何意识到荒谬时提到了“陌生之感”和“觉醒”,我们在某一时刻也会有对生活本身的疑问,在外部世界与自我的错位与对外部世界的陌生之感就会带来“荒诞”。

  葛丁超:

  我们刚刚很多次谈到“虚无”,其实时常面对“虚无”的人并不一定是虚弱的,尤其是当我看到当代大学生在很容易对人生意义有疑问的群体在校园中迸发出的活力,在社团活动与参赛作品中表现出的想象力与生机。“演员与布景的分离”也形成了审美活动所必要的距离,所以人与世界的紧张关系不仅产生了荒谬,也产生了美。

  就本书的核心概念“荒诞”,也请老师继续谈谈对它的看法。

  刘成富:

  我去先锋书店做过几次讲座,书店通道的墙上写着几句很醒目的话,其中有一个词给我印象很深,也就“大地上的异乡人”。加缪的《局外人》其实有很多译法,可翻为“异乡人”、“异邦人”之类的。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有时会感到孤立无援,或多或少的会有荒诞感和荒诞的行为。我曾写过《二十世纪法国“反文学”研究》,其中论及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法国的荒诞派戏剧。这种戏剧通过荒诞的语言表现荒诞的内容,与加缪笔下的荒诞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葛丁超:

  老师之前谈到从互文性研究加缪,我们可以看到在《局外人》和《西西弗神话》有很多关联。在两本书的结尾处,莫尔索被宣判死刑,而西西弗仍在无止尽地劳作,那么为什么加缪还能说他们是幸福的?

  刘成富:

  人无法选择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但能选择自己如何离开这个世界。莫尔索被处决是他的选择,并且在临刑之前拒绝了神父要求的忏悔,这些选择表达了他对这个“一个人在他母亲的葬礼上一定要流眼泪”的世界的蔑视。就像《红与黑》中的于连,在开枪打伤市长夫人之后拒绝她和侯爵女儿的帮助,选择接受死刑,以自己的死来抗拒这个不公正的社会。他们的选择完成了自己的反抗。西西弗同样表现了加缪“我反抗故我在”的精神。西西弗在绷紧肌肉推石上山时是在与他的命运抗争,这让他的生活变得充实。所以可以说,他们是幸福的。

  葛丁超:

  我们会在包括加缪在内的法国学者的写作中看到文学性与哲学思辨性之间的相互纠缠,请问老师如何看待法国文学与哲学合流的现象?

  刘成富:

  对于这个问题法国有两个时期值得我们考量,一个是十八世纪启蒙时期,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的写作既是哲学的也是文学的,不同学科都要研究他们。另一个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法国新批评派。尤其是围绕在《无限》杂志主编索尔莱斯周围的人,比如罗兰•巴特、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等人的写作是带有跨学科的属性的。法国哲学与德国哲学有着鲜明的区别,后者强调逻辑性,前者则较为包容和发散性。今天,法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学界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葛丁超:

  感谢老师这样一批优秀的学者为我们带来了法国这么多优秀的译作。在座的很多书友可能是在八十年代以后出身的,我们可能听说过在当时有一股存在主义的热潮,请老师谈谈当时对这一热潮的感受。

  刘成富:

  这个我是亲身体会的,感受很深。我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当时的各方面条件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之后,存在主义进入中国,引起了青年学生的热烈反响,人们有了更多对个体生命的关照。包括性在内,过去被忽视或压抑的问题得到了关注。被认为负面的情绪有了排解的渠道。到了九十年代,人们更多地谈论现代派文学与后现代文学。今天,又有了回潮现象,人们又热衷于存在主义,热衷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葛丁超:

  我们知道刘成富老师有一本非常重要的译著,就是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面对日渐兴盛的消费社会对于人的异化,我们可以从加缪的思想资源当中获得什么样的启发?

  刘成富:

  我觉得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我们被当代社会生活卷入,被迫远离简朴自然的生活,不断地与他人比较。很多商品价格与使用价值的巨大反差,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加缪所言的荒诞。我们要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在体谅他人的过程中成长,通过读文学作品反思过去固有的思维,让自己的生活世界丰富起来。

  刘一戈:

  我们人是社会的动物,有自己的本我同时又身处于社会当中,难以完全施以最彻底的反抗。符号的诞生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是消费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人们为商品符号价值承担着额外的负担。加缪生活在地中海,有着对人类原始社会的向往。在对社会作出妥协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像加缪保有对于原始美好的憧憬,并在两者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随后观众对于今天的话题提出了各自的疑问,两位老师给予了详尽的回复。在问答结束后,主持人宣读了来自梅园经典阅读小组创始人许金晶的致辞。最后,主持人表示: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解答。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也会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们共同面对类似推石上山的困境时,可以在阅读经典和相互勉励的过程中找到前行的动力和方向。同时,每个人都有各自具体的生活境遇,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需要自己探寻的理想生活,我们要成为自己的普罗米修斯,成为自己的西西弗。

  在热烈的气氛中,本次活动圆满落幕。

  (整理者:葛丁超;核定者:江海一蓑翁;本纪要经对谈人刘成富老师和刘一戈博士确认;现场照片为小组志愿者吴欣欣拍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西西弗神话/大家小书译馆》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