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关系的重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25 00:41: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关系的重建读后感摘抄

  《关系的重建》是一本由[美]阿米尔•莱文 / [美]蕾切尔•赫尔勒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系的重建》精选点评:

  ●民科版依恋理论,以为成功的亲密关系就是连连看/对对碰/消消乐么,快赶上星座配对了。评分这么高,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鼓励那些遇到问题的人认为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找错了伴侣,而不是先对自己负责。推荐《连接感》(Anxious in Love),比这本靠谱多了。

  ●偏科普,但是略去了实验部分,稍显啰嗦,但是很实用。 相比之下,有的书写的跟邪教一样让你修这个练那个还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功夫都花在煽情上面了。 总结:回避型VS焦虑型,大概率玩完。其他就是普及《非暴力沟通》 缺点:回避遇上回避、焦虑遇到焦虑,这两种没有相关分析。

  ●读这本书,恰逢自己的第一段恋爱关系,很大程度上来讲是非常受用的,发现我和他都是安全型依恋性格,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得温暖又体贴,能够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有效地传达给伴侣,同时对伴侣的情绪暗示也有着比较强的解读和反馈能力,与他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反思,同时也会在对方需要自己的时候给予支持。很大程度上,他做得比我要好很多,很庆幸能够遇到这样一个男孩子。

  ●觉得这部是把自我和伴侣分析的最为透彻的一本书了。焦虑型和逃避型人格真是相爱相杀。

  ●191123 疯狂批注了一天。 回想起来,我和我舅妈算是家族里最接近安全型的人了。我们一定要记住下面几条: •你的亲密需求是合理的。 •不要因为自己依赖亲密的人而感到不安——这是你的基因使然。 •从依恋理论的视角来看,一段关系应该让你变得更加自信,给予你内心的宁静。如果并没有的话,你就应该警醒起来了!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真实的自己——玩一些感情把戏,只会让你距离终极的幸福目标越来越远,同时也会让你错过真正对的人。 191121开工 19-11-12新锤子get√

  ●用于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不错

  ●非常科学地解释了什么叫性格不合

  ●卡伦霍妮的对人格的分析更深入,这个其实还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爱还是卡伦霍妮 阿姨了!

  ●还有点没看完 真是好笑,焦虑型也好,回避型也好,都是建议最好找安全型,感觉安全型可真是冤大头 这个逻辑太简单,说服不了我 人的感情,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

  ●感觉自己是个回避型。然而这本书的意义不是,啊,我是回避型/焦虑型,所以我每次都会搞砸,注定孤独终生。而是努力意识到自己每次可能的反应,识别自己的模式,并努力地fix掉。感觉两人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有效的沟通。最后,适合你的人有千千万万,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to myself)

  《关系的重建》读后感(一):一遍的感悟

  系统的了解了依恋关系的类型,并把自己与前任对号入座。需要再读,再深加思考。虽然每个人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同,不过从很多事情上可以反映出书中所体现的依恋关系。为思考失败的感情提供了理论依据,哎,看多了了解了,也就放下来。这些类型的书对于不能把握与恋人顺利交往的同学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迷局,并得到解决方法,如果我们在以后的经历中能够应用,我觉得两性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关系的重建》读后感(二):用成人的态度理解亲密关系。

  一

  最早学发展心理学的时候,为了考试我也背过三种依恋关系,安全型、矛盾型、回避型。当时的脑回路是,安全型多好呀,一听就很安全,其他听起来就很不好。

  我先是贴了标签,随后分了好坏。一点也不“心理学”。

  很早我就意识到我可能是“回避型”的,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因为我不需要关系。前三十年的岁月我致力于让自己足够坚强、独立。直到三十岁如梦初醒,即便我可以一个人活在原始森林,也不能说明什么。我依旧以“回避型”为主导,但我也开始接受在关系中是有闪闪发光的东西的。

  二

  依恋的类型来自于母婴关系的研究,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对于母亲离开和归来的态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一直倾向于这是基因决定的。这一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不必为我的回避负责。

  最近对依恋这个词充满好奇,看到八月书单的这本便鬼使神差的提前打开了。确实,我们的依恋类型会从婴幼儿期延续到成人期,但这是一本对成人依恋关系进行解读的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已经有能力去重建自己的关系。

  至于如何重建,书中写的十分详细,我实在也没啥可说的。

  只是,无论你是什么类型,都很好。无论你是什么类型,你都有能力为自己建造一个安全基地、为你的亲密关系建造一个安全基地。用成人的态度去理解亲密关系,可能你会有新发现呢。

  《关系的重建》读后感(三):《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关系的重建》读后随想

  回避型真的是“魔鬼”。 我自己在经历过几次强烈逃离潜在对象的过程后,逐渐认识到了自己就是回避型。 我在和前任的相处过程中,确实内心深处一直在想着逃离。就是那种一旦你变心,我便立即离开,不再爱你,从而避免伤害。(其实这不是因为不爱,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回避是一群不知道如何表达爱的小孩,但这也着实伤人。) 回避自己就是兵荒马乱,因为亲密关系打破了回避奉以为行的独立。所以她自身难保,也就忽略了伴侣的感受。确实是回避自己选择忽略的,因为回避没办法面对,解决这件事。 回避型的人做出回避的行为,多是因为童年时期:比如,父亲没有带自己去幼儿园,小孩自己慢慢在心里得出了一个结论,爸爸并不爱自己。以至于长大以后甚至对于所有权利型角色,比如领导,产生恐惧。 童年时小孩产生回避是因为觉得悲伤太大,无法承受。成年之后,这些伤痛其实不像童年之时那么难以承受了。这个时候是可以换一个应对策略的。 本回避确实是:不谈恋爱,屁事没有。

  但其实内心是很像谈恋爱的,到别人一靠近自己,就会下意识的往外推。

  其实回避也不是屁事没有,只不过是这些事被藏在了内心深处。当开始一段亲密关系时,这些事情才开始浮现出来。亲密关系是我们人生的第二次机会,去改变那些童年创伤的机会。

  我得那些童年创伤一直存在,我大概大一的时候看到原生家庭几个字泪就会止不住的掉下来,当时的我已经知道有问题了,到还没发现是什么问题,也没有勇气,没有能力去改变。

  而那些所谓的“童年创伤”,我去年过年的时候也和父母聊过,母亲说,如果我一直不说,她就不知道事情是这样的,在她眼里,我一直是那个省心又优秀的女儿。那些创伤对于小孩来说是确实存在的,在一个童年的小孩的世界里,这些事情确实很大,大到她无法承受。而父母又不是神明,不可能面面俱到,体查到孩子所有的情绪。所以在这里就会出现双方认知和体验上的偏差。这里也是破路的关键。

  确实是像《亲密关系》这本书中说到的那样,亲密关系是人生的第二次机会,让我们有能力与勇气去重新面对童年创伤,抱抱那个童年的小孩,治愈自己。我确实是在遇到星哥(现在已是前任)之后,开始像大爆炸一样,认识到我自身的很多问题,也正是因为他,让我有勇气来面对这些问题,并探索解决之道。而作为一个典型的回避,回避很难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从来没有告诉过他我能有这些改变其实都是因为你。

  像《关系重建》这本书中提到的那样,回避型的人本质上奉行的是那种独立的信念:这世界上除自己之外的人都是不可依靠的(父母兄弟亦是如此),这大概也就是我前任一直觉得我不依靠他的原因吧。

  亲密关系本身就是对回避型奉行的独立政策的一种挑战,所以在亲密关系出现时,回避型的人会很慌乱,会疏离。这也就是上文为什么会说回避在亲密关系中一开始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状态。回避也同样具有爱与被爱的需求,只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去表达,面对着爱与疏离的矛盾,回避就是群没有学会去依赖他人的人。

  对于伴侣表达出的爱意,回避因为无法处理,所以会选择忽视。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热烈又冒进的追求者在一开始就会吓跑回避。

  但是,但是,但是

  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当一个回避意识到自己是回避,改变的第一步其实就开始了

  加油!

  《关系的重建》读后感(四):36 《关系的重建》 书摘

  

赞誉

1. 这是一本建立完美恋爱关系的实用指南。

导论 关于成人依恋前沿科学的介绍

1 解密亲密关系行为

2. 安全型依恋的人群非常享受亲密行为,而且通常都温暖而有爱;焦虑型依恋的人群十分渴望亲密,常常对恋爱关系全情投入,但是又非常担心伴侣是不是同样地爱着他们;而回避型依恋的人则将亲密行为等同于独立性的丧失,他们总是尽可能地减少亲昵。

3. 在非常危急的环境中,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在一个人身上,就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毕竟他或许并不能长久地伴你左右;或许这时候人们就会想办法不那么依恋他人,随时准备离开(这也就是后来的回避型依恋风格)。

4. 而在艰难条件下的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生存选择,就是在依恋对象面前,表现得过于警觉(因此,焦虑型依恋风格就应运而生)。

5. 而在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下,人们普遍愿意与他人结成亲密关系,这样对双方及他们的后代来说,都能谋得更多的裨益(自此,就产生了安全型依恋风格)。

2 依赖并非是件坏事

6. 依恋,是我们用尽心思寻求伴侣的支持,并且通过确定伴侣的身心都与我们亲近,来印证这种支持。若是伴侣没法令我们安抚下来,我们就会再三地寻求亲近,直到伴侣做出反馈。

7. 依恋理论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很多人苦苦所求的都是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若是他们的情感需求已经尽早尽快地满足了,他们也就不会执着于此了。

8. 我觉得和别人亲近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非常享受那种与别人互相依靠的感觉。我也基本不会担心自己被抛弃,或者别人离我太近这类事情。(用以测量安全型依恋风格)

9. 我有时候会对靠别人太近感到不适。我发现自己很难做到完全信任别人,也不放心自己完全依靠他人。别人靠我太近,我就会开始焦虑,但是通常来说,我的恋人又会提出一些令我不适的亲密请求。(用以测量回避型依恋风格)

10. 我总觉得我想靠近他人,却对此有所迟疑。我经常会担心自己的伴侣不是真的爱我,或是想跟我分开。我就是渴望与他人融为一体,这种渴望常常把别人吓到。(用以测量焦虑型依恋风格)

11. 理想的恋爱关系必须建立在两个自我完善的人之间。这种关系非常成熟,相敬如宾,而且彼此保持着清晰的边界。

12. 许多研究表明,当我们开始依恋对方,两个人就会建立一种生理上的关联。我们与伴侣之间在血压、心率、呼吸,甚至血液中的荷尔蒙分泌都会互相影响。从此我们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了。

13. 这项研究结果显示,两个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他们真的会影响到对方的心理和情绪。每当彼此互相靠近,陪伴对方时,能够削弱原本的紧张感觉。

14. 若是你想要踏上幸福与独立共存的道路,你就该找到那个对的人,并且与之相伴,携手前行。

15. 孩子的探索进程,或者说学习与玩耍的能力,是完全会被母亲的在场与缺席左右的。母亲在场时,孩子会从容地探索和求知;而母亲离开后,这种求知也会被扼杀。

16. 依恋对象的存在,足以促使孩子到一个预先未知的环境,并且带着自信去探索未知领域。

17. 安全基地其实是我们的一种认识,我们确定有人会在身后支持我们,而且我们百分之百可以在有所需要的时候依靠这个人。“安全基地”的存在,是孩子们探索、发展与学习的先决条件。

18. 在他的一项研究中,费尼博士让伴侣们在实验室中,与对方讨论彼此的人生目标以及发展机遇问题。当参与者发现伴侣对自己的目标表示支持,在讨论后的报告中,他们会感到自尊增强,情绪也随之高涨。

第一部分 亲密关系百宝箱:解密依恋风格

4 第二步:揭秘另一半的依恋风格

19. 获知对方依恋风格的技巧之一,就是细心观察,并且仔细倾听。

20. 这个人到底是不是诚心开始一段感情?他只是在混淆视听,还是真诚地想和我在一起呢?

21. 事实上,人们的依恋风格与性格特征并不一定完全相同。一个骄傲自满、自命不凡的人,也可能同时非常需要亲近。而反过来说,一个看上去非常软弱或者木讷的人,也可能非常抗拒亲密行为。

22. 这也就是为什么决定一个人的依恋风格的,并非一种单一的特征,而是多种行为和态度的集合,才能形成某种风格的综合范式。

23. 一开始他是对阿曼达非常着迷的,但当关系越来越亲密以后,他就会发现对方身上有令他失望的地方。而在关系日渐亲密之后对恋人的兴趣减弱,就是回避型依恋风格人群的典型特征,

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三种依恋风格

5 与危险的第六感共舞:焦虑型依恋风格

24. 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巴鲁克·斯宾诺莎(BaruchSpinoza)说过:“一切的快乐与痛苦,都取决于我们所爱恋之物的性质。”

25. 实验发现,带有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倾向于比其他人更早地察觉到情绪的消解。

26. 这项发现表明,带有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确实是对于他人的情绪化表现更加警觉,并且对他人的线索有着更高水平的精准度与敏感性。

27. 研究表明,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倾向于过早得出定论,而一旦如此,他们往往容易误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28. 在你产生反应或是过早下定论之前,但凡是多等一秒,你都会获得一种解密周遭世界的超能力,并且利用之汲取优势。但若是鲁莽行事,你便会处处做些错误判断,从而伤害到自己。

29. 在产生矛盾以后,等着对方先开口“破冰”,否则就一直采取冷战。

30. 防御行为就是那些试图建立与伴侣之间的关系,或是引起他们注意的行为。防御行为有很多表现形式,毕竟很多举动都可以促使他人注意到你,或是对你产生回应。

31. 随着恋情的开始,若即若离的感觉也会应运而生。对方会打电话给你,但是时间却不一定;对方的确喜欢你,却让你感觉到他仍在游戏人生。

32. 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会更容易主动结束自己的亲密关系。

33. 因为他们容易抑制自己情感,因此很快就容易和现任伴侣闹僵,同时也能快速开始另一段关系。

34. 回避型人群很容易长期流于广大交友队伍中,寻觅新的伴侣,因此,遇到他们的可能性就更高。

35. 在遇到一个对的人之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一般不会时常游走于不同恋人之间。一旦认准了一个人,他们会开始长久而经得起考验的恋情。

36. 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结束恋情并且重回单身队伍的时间间隔总体来说比较长,因此不太容易遇到他们。

37. 两个回避型依恋的人由于缺乏亲近的动机,是很难彼此相爱的。

38. 首先你得明白,你与生俱来的焦虑型依恋风格,在恋爱中有着明确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你是不会感到真正快乐的。

39. 为了找到这样一个满足你所有需求的伴侣,你的第一要务就是充分了解恋爱中的需求,包括亲密感、存在感以及安全感。与此同时,你也要相信这些需求都是非常合理的。它们并没有好坏之分,仅仅是你的需要而已。

40. 在单身的时候,别为这种所谓的“不完整”而自卑,同样地,也不要因为对伴侣的依恋和渴望而羞愧。

41. 你可以对伴侣满足你需求的能力,进行一个评估。而不是像那些书中的建议一样,一味地改变自己,以求取悦对方。你要考虑的是:对方能够满足我的需求,让我感到幸福吗?

42. 这些证据表明:你遇到了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

传达不清晰的信息:包括对你的感觉,以及对你们未来的承诺。

一直对理想恋情抱有幻想:某些微妙的线索却表明这美好的一切并非与你共度。

非常渴望遇见一个“完美恋人”:却总是对身边的人吹毛求疵,让这个完美的标准看上去难以企及。

忽视你的快乐:即使你说出来了,他还是一味忽视。

抱怨你太敏感、太粘人、太矫情:贬损你的真情实感,让你对自己有所怀疑。

嫌你提的要求太麻烦,从而置之不理:不予回应或者转移话题。

对你像法官一样铁面无私:从来都是就事论事,不会考虑到你的感受。

不会在意你传达的信息:就算你很努力地寻求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对方也会装傻不为所动。

43. 约会新技能:做真实的自己,进行有效的沟通。

44. 因为表现出自己的需要,是一件一石二鸟的事情。首先,表达需要正是在做真实的自己,而真实的自己才能够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感,一个洋溢着幸福与满足的人,才能在伴侣面前展现出最大的魅力。第二点也同样重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即使发现对方并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对恋爱关系的诉求,也可以尽早发现,做出决断。

45. 如果不能合拍,那就放彼此一马,或许双方都能找到让自己从容应对的幸福伴侣。

46. 你要知道,世上有多少独特而优秀的人,都可能成为你的最佳伴侣。试着多接触一些人,而不是早早就吊死在一棵树上,一定要在诸多“冒着烟的枪”中,多多尝试,才能更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合适对象。

47. 在互联网和社交软件盛行的时代,多了解一些人,也可以让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你也不用担心表达自己的诉求,会让珍视的机会溜走。你不需要再如履薄冰,不敢表露自己的所想。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感情覆水难收之前,甄别出那个契合你需要的人。

48. 她开始发现,自己其实可以吸引很多的人,即使最后发现彼此并不合适。因此,她不再将进展不太顺利的约会,归咎于自身的内部成因。她的自信心很明显地就建立起来了。

6 恋情尽在你掌握:回避型依恋风格

49.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在游记中写道:“只有能和他人分享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50. 一切的阅历,是因为与他人的分享,才被赋予了意义。

51. 回避型人群会很敏锐地发现伴侣的消极一面,将伴侣看作是依恋自己、缺乏独立感的,而这种观点占据了他们对爱情的理解,从而忽略了自己对于恋情的需要和担心。

52. 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群很容易接纳自己恋人的好与坏,很容易对伴侣表现依恋,也相信自己的恋人是独一无二的。

53. 对于回避型人群来说,这看似容易的一切反而是个巨大的生活挑战。

54. 很多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都将所谓的自我依靠与真正的独立性混为一谈了。虽然自我依靠在一定的程度上,的确有助于人们自食其力,保持独立性。但若是过度地追求自我依靠,就会大大减损来自他人的支持。

55. 过度“自我”会令你忽视伴侣的需要,而完全关注自己的诉求。它会让你失去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种体验,那就是和伴侣一起感受“一加一大于二”的愉悦感。

56. 回避型人群普遍觉得,即使他们对异性图片表示着迷,伴侣也不会有什么反应。而事实上,他们的伴侣心中是有些不快的。

57.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跟一个心中无限爱慕的对象一块出去,但随着接近和了解,你感觉他完全不是你想象中那么迷人,从而陷入无限的失望。

58. 不过成功的基本前提是,你必须提升自我洞察意识。你将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那种长久以来形成的、令你抗拒真正亲密关系的固化思维。

59. 提醒自己:即使亲密关系令你不快,可你仍然是需要亲密感的。如果你一开始觉得对方还不错,那么着急地推开他,只会让你损失更多。

60. 对于伴侣行为和表意的消极解读,会为亲密关系注入荼毒,因此一定要改掉这种思维方式!

61. 时刻提醒自己,对方是你的爱人,你选择了和他在一起,就更应该相信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62. 我们并不否认,世界上的确有灵魂伴侣的存在。相反,每个人都热切地相信自己能遇到灵魂伴侣。但是这种信念,一定要靠自己的行动才能够实现。

63. 事实上,当你将一个人从茫茫人海甄选出来,允许他靠近你(或许需要同时使用这里提到的一些策略来帮助自己),让他成为你生命中特别的一部分。此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找到了那个灵魂伴侣。

(未完待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关系的重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