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的生意》是一本由罗伯特·达恩顿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31.00元,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启蒙运动的生意》精选点评:
●很久以前读过的一本书,今天偶然遇到,令我想起北北老师的历史课,还有新馆我看这本书的那张木桌...玛格丽特小甜饼似的回忆。
●作得无比的细致。
●达恩顿最扎实的作品,而且仍然是出色的达氏叙事。能把一个其实很无聊的偏经济史社会史的话题写成一部出色的商战小说,这种文学能力无论在何时都令人艳羡。此书有着虽陈旧但永恒的话题:启蒙在旧制度中的位置、启蒙与革命是否具有联系,以及大革命是否导致法国的断裂。但是《启蒙运动的生意》充溢着20世纪下半叶史学复苏的生命力,僵死的学术史暂时被放在了一边,文化实践的路径通向一种更具体的、活着的、有血有肉启蒙运动,老问题在此得到了新的解答。
●史料翔实,方法论的借鉴,略有距离感,像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当成史学书来看就好啦,百科全书的专门史。
●已除草达恩顿。
●角度很新颖
●材料太具体太细致太微观了,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炫耀。那么宏观的主题,最后实现了它的论证。并不觉得可读性很强耶,prefer屠猫记
●很好玩的一本书,是的,只能用“好玩”来形容
●随便选一个点,钻下去,都是富矿。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后人是如此容易的给你寻找伟大和荣耀……
●百科全书的历史。。
《启蒙运动的生意》读后感(一):书以外,意无穷
《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一开始就是与商业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众多的商人出于牟利的目的,或者还有人同时对启蒙运动本身怀有兴趣,他们既是知识的热心读者,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数个角色兼于一身,他们嗅出了《百科全书》因其巨大的启蒙性知识性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他们赚了大钱,客观上,也成为启蒙运动的孵化者。甚至这作用可以延伸到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正是庞库克的新版《百科全书》以及其他版本的《百科全书》的巨大发行,1789 年以前,所有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的《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的手里。尽管这些《百科全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混乱不堪,内容错误,出于规避政府的审查宗教迫害而作出的自动或者被迫的妥协,但蕴涵在其中的精神早已冲破文字本身,感染了 每一个阅读过她的人。
《启蒙运动的生意》读后感(二):不是书评,是简介
纳沙泰尔印刷公司(Sociéte typographique de Neuchâtel,STN)是18世纪最重要的法文图书出版商。该公司的文件保存完整,共5000封商业书信。罗伯特·达恩顿以此为基础,写成了《百科全书》的生意史。该书从狄德罗的《百科全书》最后一卷出版的1772年开始写。介绍了1777-1782年间四开本(占该书销量50-65%)、八开本和《方法百科全书》(启蒙运动最终的《百科全书》版本)印刷、销售的历史。1751年,《百科全书》的说明书号称发行对开本文字卷8卷,图版卷2卷,总价280里佛,当年完成。但实际上,最后的《百科全书》发行了17卷文字版和11卷图版,总价980里佛,最后一卷1772年才问世。与一般人认为《百科全书》为启蒙运动结晶的观念相反,此书表明《百科全书》本质上是旧制度的产物。(478)
《启蒙运动的生意》读后感(三):启蒙运动的生意
标题很有意思,但内容更加有意思,我以前都不知道原来历史还可以这样观察与研究。 狄德罗编辑《百科全书》是耳熟能详的书。此书对人类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已经有着大量的了解。可是此书却从另一个方面,即此书的出版、印刷、发行入手,让我们了解到此书的另一面历史。 我读完之后的感想之一就是做一件事是如何的不容易,这些书商们的功绩不亚于拿破仑建立他的帝国。书商们为了自己的功绩(赚钱)而辛苦地斗争、策划、战斗、谈判、创造以及最终的成功,这是一曲人类进步之歌,与《百科全书》的成功相映成辉。其实要不是书商,《百科全书》就是个空想,事实上商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此书中表现得异常重要,可以说没有商人,就没有现代经济和现代国家。 另外此书也让我们了解一件事要做成的流程,《百科全书》太成功了,于是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于此,书中提到当年为了印刷此书甚至造成纸张的不足和价格飞涨,还有油墨、印刷工人等等。可以说围饶着此书的出版,一个初步全球化的商业链条呈现在读者眼前,出版业如此,其实别的行业也不也雷同吗?甚至大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我想那些呆在大学里书房里的经济学家们真能够理解什么是商业?什么是生产销售吗? 不过此书虽饶有趣味,不过也有些枯燥,书中大量的商业斗争,出版业的专业术语等令人头昏目眩。我想要不是有计算机,此书可以出现的我们眼前吗?很不错的另类历史研究书籍。
《启蒙运动的生意》读后感(四):但是否1789 年以前到达法国读者手中的11500部《百科全书》所能够启发的读者树木和当时整个法国的人口数相比仍显单薄?
但是否1789 年以前到达法国读者手中的11500部《百科全书》所能够启发的读者树木和当时整个法国的人口数相比仍显单薄?700到800里昂左右的售价使得她的读者门槛被客观的限定了。尽管出版商们的努力使得售价不断降低,但接触到她的读者数目仍然有限。我无意夸大一套书所能够起到的启蒙作用,但这样一个事件是否也显示或者代表了当时法国对于革命所做的准备情况呢?这场“急匆匆到来”的革命到来之前的法国是这个样子的:
第三等级们出于对现状改变的和第一二等级之间为了不同的目的,坐在了凡尔塞宫的国会里,这是一次被废除了百年的会议,上下交流的途径被关闭了太久,路易十五说:哪怕我死后洪水滔天!。这样一个烫手山芋交给了路易十六,他又在没有充分准备地情况下召开了这次会议。第三等级们包括了商人农民等除一二等级以外的所有人。客观上,这是有所区别的一群人。做为代表的是第三等级总的饿有知识的人 ,第一二等级的代表们其实当时也不是反对变革,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是当时先进性的代表者,很多参加了美国的独立运动,你不能否认不同等级的代表们之间是有很多的共同话题的,他们如果能够让广大的群众们安静下来,等他们把会议开完,就像美国人做到的那样,事情也许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但沸腾的群众们早已在火上烤了太久,耐心的缺失,启蒙的尚未普及,理性的不多见,他们打开了巴士底狱,点燃了革命的火焰。使法国陷入了一片血与火之中,使后来的革命者们陷入了谁比谁更革命的陷阱
《启蒙运动的生意》读后感(五):不太好读,但很值得一读
作为史书,比《中国出版业发展史》这样的教材体强多了。
作为商战实录,比《李嘉诚传》和“商场小说”强多了。
在图书馆苦苦折腾两个下午,最后觉得没白耗费脑细胞。但由此衍生出几个外行人关于出版业的想法:
1。从《幻灭》中可以得知,至少在巴尔扎克时代,书都不是定价,而是和股票一样,随行就市。这种运作的成本、盈利和批销弹性空间与现在的定价比,哪一种更有利呢?我自己觉得前者似乎更好一些。至少当年备受冷落的书可以有机会再见天日,而用不着用“再版”的手段来浪费资源。而书商的利润仍可随着书价冲顶而得到弥补。
2。严格意义上说,《百科全书》的批销方式更像现在的杂志,先预订得到部分资金,再进行有计划的生产。在没有更好融资渠道的时候,这当然是唯一的选择。因此也可看出现在的杂志虽然多数都进入了零售领域,但订户的多少依然至关重要,因为这部分是重要的预制资金来源。即使在商业方面很成功的杂志也应该尽力留住订户,而现在只从投递渠道上讲,这种非和邮政绑在一起的发行方式也变得不利于订户。在十八世纪,一本残书卖到了彼得堡,也得想法给人家换了。而我之所以不愿意订杂志的一个原因就是,每次从邮局收到的报纸刊物似乎十有八九会有些许残损。难道订户就只能忍受这种说不清责任方的“正常损耗”?假如邮政系统不能提供质量过得去的邮递服务,那么刊物方面应该建立自己的送递系统来保护订户的利益。尤其是一些高端杂志,完全是可以办到的。
3。就是应该让所有的写书人理解:书商绝对是商人,不一定是好人,可能是狡猾的人。但这是他们的职业要求。在想当一个写作者之前,最好把他们想得稍微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