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的现代性》是一本由江弱水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典诗的现代性》精选点评:
●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读法,富有启发性
●有所得。
●学术书,我居然读完了。
●按需。
●很不错~
●征引驳杂,行文多趣,分析时有精见。但整体思路却停留在了100年前:西方有物理学,我们有墨子;西方有欧几里得,我们有周脾算经。如果是这样,古典诗对现代诗仍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只有类似现代诗的某些特征,却无法提供任何新鲜的东西供现代写作汲取。像在戏剧舞台上耍花枪。
●个人风格非常明显,读到一半以后才开始喜欢,对李商隐的解读深合我心。
●很有趣的书,补标
●書名異常誘人,可不忍細看。書袋掉得不及鐘書先生;言詩情不及迦陵先生;尋切新解視角不及宇文所安。
●三星半,修订版重读,装帧倒是精美了不少,但是内容还是差不多,甚至把两篇后序删掉了。
《古典诗的现代性》读后感(一):《古典诗的现代性》随感
才子文章,视野开阔,纵横捭阖。作者具备深厚的古典诗学、现代诗学、西方诗学功底,因此往来其间,毫不凝滞。从阅读体验来看,第一章最惊艳,以现代性特征释诸南朝,类次分明,恰切妥当,为古典诗之现代性的源头作了极好的说明。此后关注中晚唐诗及南宋词,分析路数皆从首章而来:李贺之幻灭颓废,李商隐之罗织互文,周邦彦之戏剧叙事,姜夔之情感逃避及私立象征。此数番阐释多令人耳目一新。
唯晚期杜甫、吴文英二人之分析,有些含混不明。以标准而言,吴文英全面具备现代性特征,然其艺术水平极低,可谓无其才而强为之词,是失败的现代性。以其作例证,反消解了现代性的意义。对晚期杜甫的分析则颇为晦涩,不论是三种声音的套用,还是苦吟作风的对比,都显得牵强。可能因为杜甫本身的容量巨大,并不易轻松把握。
全书最后之余论更有价值,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写作与批评,在对现代性之把握,对古典诗之现代性的认识,及中西汇通的创作尝试上,已是高峰。古典既有现代的因子,就必然要通向新诗之现代性,所以此处之衔接性或引申性论述,至关重要。 做一补充:此后40年代则进入真正屏蔽古典的时期。艾青与穆旦皆有意识地远离古典,并进而成熟,这实际上走上了另外一条路。这不能说是错,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再作补充:此书所梳理的“南朝—晚唐—南宋”线索,并非无根之论,按书中余论所述,民国时期已见其端。如此系统说出,虽避不开牵强,但积极意义更为明显。读书者何苦作冷嘲语。
《古典诗的现代性》读后感(二):最细微处最可贵
第一次读江弱水的书,是《陆客台湾》,时值第一次入台自由行前夕,对这个选题感兴趣,但说了些什么,后来基本忘了。倒是上半年看《诗的八堂课》,甚为惊艳,才有了这本书的阅读。
《诗的八堂课》立论之新,解诗之妙,贯通古诗今诗中诗西洋诗的格局视野与气魄,都令人赞服。但那本书是课堂讲稿,课题选题的自由度高,体系性就有不足。而这本《古典诗的现代性》作为专著,体现了作者搭建体系的野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以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柱,有套用理论的嫌疑,很容易产生削足适履的弊端。
南朝宫体诗固然有文字的自觉,但比起后文的唐宋诗人,是否真具有现代性,个人不是很信服著者的论断。
从南朝文学到唐诗到宋词,著者想要拉出一条时间线,大概可以说史的自觉,但是单章一位诗人,又显出总体体量的不足,缺少群体的观照。
但本书绝对值得一读。这是本“深刻的片面”的作品,毫无陈词套语,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气。
贯通中西的视角,打破古典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文学等等的条条框框。这些人为割裂小车间,只是对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自适应而已,固然解决了信息爆炸的人力有时而穷,但如果以故步自封偏狭寡闻为代价,就得不偿失了。但可惜的是,这条路反而越走越隔离,研究古典文学的看不起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看不起中国文学,比较文学的看不起外国文学,妥妥的一条鄙视链下来。而本书贯通中西、融汇古今的尝试,在方法上很有启发意义。
时时闪烁的精绝之见。如果说本书在理论的架构上瑕瑜互见,甚至力有未逮,那么作者的文本细读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是全书最大的亮点所在。比如对杜甫的《秋兴》八首的诠释,从冥想的气质、内倾的声音、音乐的思维、心理的逻辑等方面,揭示晚期杜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相通互应的特点。又比如对周邦彦的解读,指出其词以小说入词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叙事视角的切换,叙事语言的节制等等。对李贺的解读,见出音律和句式之“拗”,字词的独立,等等。基本上每篇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解读。
这本书充分展现了一个诗人的直觉,和一个学者的功底(前者大概更为重要一些)。
《古典诗的现代性》读后感(三):浮光掠影,偏见忒多
【1】盲目把古典诗与西方理论比对,意义不大。「现代性」的内容远比作者分析的要广阔,而且更关键的是精神维度的区别,而非修辞术。此书里的几家,靠得上边的可能就二李,但本书的处理颇为粗糙简略,读完也不会有什么新的进益。这本书与作者的另外一本《诗的八堂课》一样,都属于才子文章,看一看,好像东西很多,中西标举,但仔细咂摸咂摸,真正称得上有心得的地方有几何?
【2】杜甫章。比《兵车行》一类于「新闻报道或时事短评」「记者系列专访」甚无谓。「三种声音」之说尤其方枘圆凿。都是为强行划分夔州为特殊阶段。P131-P132论变动词序,谓「对语言秩序的破坏」,举例「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给的理由是「现代主义诗语往往晦涩难懂,因为诗人遵守的是感觉逻辑,反映的是心理真实,倒未必是刻意地要在表层语言上去追求震惊效果,“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中国诗中的炼字,跟现代主义诗歌语言可真的不是一回事。诸君试着比较葛晓音《杜诗艺术与辨体》一书中对这几句的分析——从五律一体的变化谈起,远比什么现代性不现代性来得强。
212:
无字之处的“神理”蕴含在文字的选择和连接之中,五律的字序组合可以自由变化,这就是它比别的体式更讲究炼句和炼字的原因。杜甫的一些五律正是通过打破语法常规次序来表现其内心的深层感觉的。214:
五律字句的组合变化自由,因而在表现“理、事之入神境”时,会使用一些如前所举的不合逻辑的词语配搭或非常规的句法结构。不过,杜甫五律中的“理”更多地是由他对物色生态的细致观察见出,且蕴含在精确传神的炼字之中。也就是说,他的炼字不同于传统五律的炼字仅止于追求极貌写物的准确生动,而是能在形色、动态的刻画之外,传达出事物内蕴之理。219:
能利用五律句字组合不受散文语法逻辑限制的自由度,使其所造之境的象外之意和所写事物的内在之理包含在无字之处。这就突破了传统五律限于描写可视、可听、可解之事物的层面,使五律进入了更深邃的表现层次,从而更充分地发挥了五律自身的潜能和特质,使之能从现实生活和万物之理的不断发掘中获得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3】李贺章。对韩愈、白居易的偏见就更明显了。为了本书主题,否定韩白也行,但得有点正当理由吧?反反复复说这两个人「说教」,「训导」。
160「拿《秋怀诗》十一首与杜甫的《秋兴》八首相比,可见韩愈实在缺乏一种冲融的心怀,当然也就无暇去作情思的酝酿和含蓄的表达了。」
按:写《秋怀诗》的韩愈多少岁,写《秋兴》的杜甫多少岁?能这么比?
165「白居易是在用低缓的语调说教,韩愈则高亢而急促。韩愈《答李翊书》云:“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可是我们得清楚,只有教训人的人才可能气盛的。」
按:槽点太多,无处下口。
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也可以说,韩愈重视一切生发之气,作为艺术灵感的来源,写日常,写险怪,审丑,这些是不是也可算是「现代性」?更何况,韩愈诗中一方面与外界对抗,产生极强的自我意识,但又有大量的自嘲乃至自我消解,川合康三称为「自我漫画化」(《终南山的变容》P192),这种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性」之一端?换上西方理论的武器,戴上「文以载道」的有色眼镜看韩退之,引两句周作人,就还是一种充满偏见的文学史观。
作者一方面极力推崇南朝文学之「新」,一方面极力贬低韩白,不太适当吧?韩白作为中唐两盟主,极力引导的「险」和「俗」,也是求新求变。玩「关公战秦琼」的游戏,没劲。
引几段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作结:文学创作的核心既然在于不受理所当然的纲领羁束的情感的自由发挥,其精神也就导向否定性的。(P184)我们要打破从宋人立场用逆光效果造成的韩愈形象的框框,回到韩愈本身。他从根本上比谁都具有承认发自人性的种种情动、任其自由奔放、肯定人性的精神,于焉勃勃搏动着甚至过剩的旺盛的生命力。(P188)如果搁置是非判断不论,白居易诗歌的艺术表现确实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新局面。在勇于打破定型带来的稳定的审美意识,导人异质的言语这一点上,他与韩愈等人是相通的,甚至不惜以牺性余韵的效果来投入过剩的语词,其背后无疑有着精神奔放的跃动。(P287、288)
《古典诗的现代性》读后感(四):《古典诗的现代性》第一部分摘录
绪论
传统的活力来自不断的再解释,这是一种拂拭与擦亮的行为,它将使疏离的传统与当代重新发生关系,从而激发出活性并生成新的意义。(p2)
本书讨论的问题,用最直白的话说,就是在西方现代诗人的写作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特质,如何同样在部分中国古典诗里得到体现。这些特质拢在一块儿,我们即以"现代性"为名。(p6)
西方诗的现代性的基本特质:从象征主义之后,诗的现代性的大致走向是:意象派专注于取消语言的连接媒介,追求意象的直接呈现;表现主义则转向内心,并主张抽象的智力倾向;超现实主义以不连贯的内在心理逻辑取代表层语言的客观逻辑。(p9)
近五十年来,海外华裔治传统辞章的学者,却能够就近以西方现代文学为参照,每于专论某一诗人或流派之际,自然述及其于现代西方诗相通相应之处。例如陈世骧、刘若愚、高友工、梅祖麟、叶嘉莹、叶维廉、孙康宜等。(常受具体问题制约,不曾形成系统性认识)(p9-10)
试图回答的问题:中国古典诗审美的现代性及其具体表现,现代性的渊源,具体诗人之间的联系与传统。1、界定现代性写作的萌生时期为南朝,几种具体特征及其在南朝作家作品中的一般表现;2、讨论唐诗和宋词中的几位重要作者(杜甫、李贺、李商隐、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并分析其突出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现代性要素。(p12-13)
第一部分 南朝文学
概说
1、从根本上说,南朝文学之所以被认为失败,是因为南朝政治的失败。
2、色情主义的指控:
宫体诗实以文字把握瞬间的姿态,汉魏诗有动作而无姿态(参考陈世骧《姿与GESTURE》);"人所感到的自然"中一些刹那的形象也被摄入文字。
波德莱尔:"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南朝诗人文字的"多姿",正表现了这种现代性,即在转瞬即逝间把握"感官的现在"(sensuous present)。
3、形式主义的问题:
中国古典文学中,诗分古体与近体,文分散文与骈文,其间的分殊,取决于语言上的声音和意义的对仗,而音义对仗的结合,正是南朝作家了不起的贡献。就骈文而言,南朝是成熟期;就律诗而言,南朝又是孕育期。
4、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南朝文学的价值:南朝文学构成了中国古典诗的现代性的起点。(儒家意识形态的缺位➡️放荡颓废的文人精神与追新逐奇的文学观念➡️文字的自觉时代)
一 颓加荡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颓废"(decadence)。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
魏晋时期虚无主义导致的颓唐和放荡,在人不在文。(鲁迅概括魏晋文章为"清峻""通脱")齐梁立身谨重,文章放荡。(萧纲)
南朝文学颓废的现代性品质,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
1、艺术的综合化。引王瑶对南朝文学隶事、声律和宫体的评论,指出这都是为了包举各类艺术之长;引用波德莱尔视"艺术的混血"为"堕落"和"颓废"的观点,以钱钟书《论通感》所引陆机"哀响馥若兰"和庾肩吾"已同白驹去,复类红花热"为例。
2、感觉和表达的过分细化。引用何其芳《忆昔》:"苦求精致成颓废,绮丽从来不足珍"。以戈蒂埃论波德莱尔评论南朝文人体物工细的努力➡️"锐精细巧,必失体统"(《文心雕龙·附会》)。
3、人工化。隶事的功夫、裁对的手段、声律的技巧,都是为了实现语言的美感潜能而发展出来的。(从波德莱尔说化妆,讲到南朝文学描写化妆,以"化妆"的隐喻完成了很巧妙的连接。)
二 讹而新
现代性的反传统精神及其眼花缭乱的文学实验,构成了现代性更为本质的一面。先锋。(《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标准的现代性以乐观的精神,主张线性的历史进步是无限的,现在是对过去的否定,正如未来将否定现在一样,历史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而自我实现。➡️"新奇"。
现代主义文学依赖的特殊阶层➡️南朝文学的文人圈子与良好的批评机制。
"影响的焦虑"(anxiety of influence)➡️近附远疏,追求新变。(鲍泉《春日诗》频用"新"字;《玉台新咏序》亦然)
诗之所以称为"新诗",在当时语境下,要么具备了宫体的感性形式,要么使用了永明的音律技术,要么是两者的结合(新色与新声)。隶事也是求新表现之一(庾信《谢滕王赉马启》,用马事)
悖论式的结果:雷同。单一的生活形态造成了单一的题材,单一的语言口味形成了单一的文体。
三 断续性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写作的零度》,以"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解释文学语言之古典和现代的差别。
对于中国古典诗文而言,语言的"断"与"续"问题的核心,是对偶所起的作用。单行散文与双线平行的骈文(指涉模糊,语脉错综)。引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说》"骈文之弊",吴兴华《读国朝常州骈体文录》,高友工《律诗美学》。
以蔡邕、陆机、陈叔宝《饮马长城窟行》对照(解陈叔宝诗有点意思)。
现代中国学者的直觉评论:以点、线、面说诗人之异。➡️时间性与空间性。
四 互文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Julia Kristeva:"任何文本都是一些引文的马赛克式构造,都是对别的文本的吸收和转换。"结合了米哈伊尔·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经由罗兰·巴特(《文之悦》:"文即织物",任何文本都是由过去的文本中引出而重编的新的织品)、热拉尔·热奈特等人发展而流行。
从西方现代主义者的写作实践上看,互文性即使不是现代性写作必要的条件,至少也是伴生的特征。(Ulysses、The Waste Land)
南朝文学中的用典问题。以《文心雕龙》之"隐秀"为两种表达方式。秀,皆出直寻,自然英旨;隐,引乎成辞,举乎故事。
钟嵘追溯源流的努力,正是艾略特所说:"(一个诗人)他的作品中,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他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现他们的不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