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The Gods Themselves》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22 02:57: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The Gods Themselves》的读后感大全

  《The Gods Themselves》是一本由Isaac Asimov著作,Spectra出版的Mass Market 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7.99,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Gods Themselves》精选点评:

  ●阿西莫夫爷爷脑子里是要有多少乱七八糟的怪点子才能写得出这种东西,关于平行宇宙的生态构想和月球上的生活方式的构想都是了不起的。以及他在学界到底是看到了多少阴暗面才会对男性、对物理学家们抱有这样苛刻的批判精神……在第二部、第三部中都是女性显得独立而光彩夺目,社会主流中的男性则刚愎自用且短视而自私。《神们自己》用的仍然是爷爷喜欢的三部曲结构,第一部还像是通常的科幻小说,到了第二部第三部简直像是……你本来以为这个游戏只能在地面上玩,结果谁知道空域和地下都是畅通无阻的那种感觉,既觉得炫目肚子里又有点生气。而人物里我最喜欢第二部的杜阿,她那种特立独行的个性及绝望感,一度与我自身中的毁灭倾向重叠在一起。

  ●我喜欢那个平行世界。

  ●时隔多年,终于看完原版小说,阿西莫夫的文字能力实在太强大,寥寥数语就构建了一个平行宇宙的世界观

  ●这本赞哦!第一部分是为宇宙的安危而战的科学家,一个人对抗整个学界;第二部分是平行宇宙,外星生物的社会特点;第三部分是月球生活。超硬的!可最后结尾好仓促……妈蛋,我想看平行宇宙的未来啦!

  ●第三章差评,虎头蛇尾得有点严重啊!第一章中规中矩。第二章真的不是小黄书?听说asimov对第二章非常满意,也是很任性。很多人觉得能描绘一种跟人类那么不像的物种很牛逼啊,我倒是觉得这样的区分很刻意。asimov文笔真的不怎么样,所以还是要靠情节取胜吧!之前被这本书神一样的名声洗脑,看了还是不免有点失望。

  ●不错看,直男癌的自我完美,就是但第二部分过于华丽,第三部分简直读不下去……

  ●读过中文版

  ●Against stupidity the gods themselves contend in vain. 第一章节学术宫斗和第三章节和谐社会新方案稍显平淡 是因为第二章节平行宇宙的设定惊奇点略多了一些!

  ●比基地好多了

  ●平行宇宙~很好看的!

  《The Gods Themselves》读后感(一):一书三读

  读第一章,心有戚戚,阿西莫夫写人性可谓真是深刻得有些刻薄了,那些意气之争、勾心斗角,活生生的可以上职场电视剧的桥段了,不能不让人心喜,这一章胜在亲切感;

  读第二章,被彻底震撼了,对整本书的评价顿时上拉两个档次,对平行世界的生命描述奇异而合理,悬念设置也让人欲罢不能,更要命的是最后谜题揭开的时候,或者因为我蠢笨,之前居然真的一点都没想到,回头一想又觉得合情合理。用设定玩了一个让我头皮发麻的大局,这本来放在推理小说里,作为读者的我应该掀桌大喊‘不公平’,但是放在科幻里头,那把握的丝丝入扣的巧妙以及对‘规则’运用的在乎一心,让我在这场阅读里,输的心服口服;

  遗憾的是,第三章和前面比较起来,实在是有点过于平淡,至少对我个人口味来说,它的价值在于称职的说完了整个故事,并且,好吧,划下了一个亮色的结尾。但是,就为了前两章,这也是应该仔细读下去的书吧。

  《The Gods Themselves》读后感(二):幻想是来自现实的歌剧

  最终还是忍不住要写篇评论。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阿西莫夫的文字如此动人?第一部面对愚昧,无非是学术界的明争暗斗,却扣人心弦,读来意犹未尽。启人深思,却不知该往哪里思索。说来我却并不十分讨厌哈兰姆,反而有些不喜欢拉蒙特的某些言语。拉蒙特还是太年轻,太冲动,太情绪化(!)。学术界就不需要礼貌了么?即使你是对的,如果不能让别人接受,那你就有错。即使我们是对的,如果不能让reviewers认同,那我们就有错。即使我是对的,如果不能让xinyu认同,那我就有错。何况拉蒙特每次和别人说话,别管是谁,最后都要搞得双方愤怒,不欢而散。别人不能接受他的想法,他就骂别人是傻瓜。坚持真理很重要,拯救世界很重要,但身有棱角四处撞架只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糕。唉,面对愚昧,神们自己也无能为力……

  第二部是神作,奇异绚丽的平行世界生命,引人入胜。虽然是在描写另一种生命的生活,却字字句句都能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因为这其中的情感、这其中的所思所想实在太熟悉了:凭什么情者不能像理者一样思考和学习?为什么他们都不关心这个家?还有怀疑——“他们背叛了我”,还有对长老的尊敬(我觉得已经到了仰望的程度),嫉妒——我也许只是凡人中最好的……呵呵,外星人用的还是人类的逻辑和情绪。不过还是有些好奇,重生的伊斯特伍德还能记得杜阿的善良的愿望么。。。

  可惜第三部就显得逊色许多。匆匆为问题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匆匆对阴谋进行了处理,却显得很无力,似乎没能成功收住前面两部放肆的笔触。

  《The Gods Themselves》读后感(三):阿西莫夫的“玄学”科幻

  读完阿西莫夫的 The Gods Themselves ,又读出了一些新的感觉。他的的小说,似乎是介于硬科幻与星战那种”玄学“之间。

  阿西莫夫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基于物理学假说的概念,例如Cosmeg-universe, Para-universe, Cosmeg pump, Electron pump 。看起来很硬科幻,但他并没有花太多笔墨在这上面,因此也看不出传统硬科幻那种与物理假说相结合的关联度,反而有一层凌驾于科学之上的”玄幻“。

  作者花了更多的精力在人物塑造上。例如,怀疑自己是被制造为机器人的外星人、想让月球脱离地球轨道的物理学家、无法去地球却喜欢在畅想地球世界的“月球人”。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阿西莫夫关于外星人的设计:emotional、rational、parental三种不同类型的个体(soft one),经过成长、繁衍之后,再结合成为一个独立的生命(hard one)。这显然是作者眼中人类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这种人物设计方式,明显有很浓的心理学意味。不难看出, 这部小说延续了阿西莫夫在《基地》三部曲里创造的“宇宙心理学”这一脉络。

  几年前读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时,觉得他写科幻真是举重若轻,自成一派,有一种老杜写诗的感觉。他的小说,较阿瑟·克拉克、大刘少了一点畅快淋漓,更接近杜甫的诗,绵远悠长、回味无穷。或者说,科幻只是阿西莫夫小说的皮,他更加关切的,是人类的终极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难得的是,阿西莫夫总是能在最黑暗之处看到人类的美好和希望,这与大刘的“黑暗森林”假说是截然不同的。

  《The Gods Themselves》读后感(四):《神们自己》读后感

  我发誓,这是最后一次在手机上看书了。太毁眼睛了。老花眼无疑又深了好些度。

  这阵子一直在读阿西莫夫的自传《I. Asimov》,读着读着忍不住好奇,下载了《神们自己》读起来。就这样一边读自传,一边读这本。自传老厚了,600多页的paperback,以至于发现《神们自己》是193页,竟觉得好轻松。的确也是这本先看完。

  1972年的星云奖,1973年的雨果奖。期望还是蛮高的。

  故事是三部分。第二部分的外星人是三位一体,算是一种结构与内容的对应吧。

  第一部分其实是阿西莫夫在吐槽学术届内部的倾轧。把持权力和资源的学术领头人对异己的排斥和打压。自传我已经快读完了,所以这部分完全明白他在说什么。他在说自己在波士顿大学受到的排挤。从前仿佛在哪里读到过阿西莫夫离开大学,专事写作是他自己选择辞职的,读了自传才知道记错了。他是被波士顿大学解雇的。他深知自己不善做研究,却是个出色的大堂课老师,也积极写作科普书籍传播知识。但是大学教授如果不做学术研究,就不被上司待见。受学生欢迎和写书赚稿费只会加剧这种不待见。他最终与上司不欢而散。不然他自己不会贸然辞职,因为有稳定的收入毕竟是好的。他全职写作后特别高产,天才是一方面,喜欢写作是一方面,害怕没有钱也是一方面。

  因此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主角的愤怒郁闷不屑和抗争都是作者真实的情感。

  第二部分的平行世界,用大副的话来说:fascinating. 读的时候脑补的画面,也很接近《星际》原初集里头讲硅基生物那一集。虽然本书里的soft ones跟硅基生物的形态正好是两个极端,但是它们都是洞穴生物。这个世界的生物繁殖方式很有意思,细想又暗合他们基督教的三位一体(即使阿西莫夫一再说自己不信教,但他的确熟读《圣经》)。算是另一种三体好了XDD。

  这部分其实写得很性感。亏他一枚直男,怎么会把一种气体流体状的生命体写得那么性感。还是蛮厉害的。必须要赞。

  第三部分,则有点反高潮。其中的女性人物,虽然看上去独立聪明,仍然掉入直男(而且是老直男)性幻想的窠臼。并且有点让我想起《基地与地球》里一个叫做宝绮丝的人物。看上去是一个值得赞美的新女性,却让人尴尬,因为终究是幻想出来的。

  科幻的部分,Electron Pump的原理并没有说明,Odeen, Dua和Tritt他们怎么在melting的时候整出来的这个机器,完全没有提到。以及,那个世界的生物,邻居之间肯定是完全不串门的。不然,漫长的岁月里肯定会发生“你走进邻居家,却碰到一个陌生的hard one从里面走出来,过几天又走回去,然后消失了“这种事情。对各种平行世界的构想在1960和70年代是潮流吧。第三部分对月球日常的想象,我还是读得津津有味的。通过自传,我也明白了阿西莫夫对穴居的喜爱。要把整个月球推送(XD)出去的主意好!只是,Denison居然说月球可以离开,地球有没有月球无所谓。这也.......首先,整个地球的海洋潮汐就会完全改变,进而会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啊。

  最后,危机解决得有点太容易了。还有,平行世界怎样了呢?那个新诞生的hard one,他在想什么呢?

  阿西莫夫的故事总是有悬念,也很平易,因此即使眼睛花了,还是很快读完。这个必须要给他credit。

  《The Gods Themselves》读后感(五):人与神的距离

  说实话,阿西莫夫这本获雨果与星云大奖的作品我觉得并不如《永恒的终结》,主要是从行文的总体性考虑,《永恒的终结》停在希望的高音符号上,读完让人心潮澎湃畅想新世纪;而《神们自己》却落得个虎头蛇尾的身形,最后一部分本该是最完满的理论诠释,可前面大费周章建立起来的对宇宙交换的期待,竟在压抑中突然就实现了,太平淡,太容易,太仓促,读得人很不过瘾,结束得马虎粗糙。

  当然,造成这样印象的另一个原因是书的第二部分,平行宇宙,实在太强了。

  难怪阿西莫夫是科幻界的神拳泰斗,他总是能站到几乎神的高度审视全人类全世界全宇宙,不仅如此,他还生生造出了一个“平行宇宙”,那里的生物与我们相异又相通。相异在于他们的个体、家庭组织繁衍方式,竟然是三位一体式的:他们没有固定的形状,密度也能变化,如果依我们的男女性质来比照,他们是两“男”一“女”,一个负责学习思考发展逻辑思维,另一个只负责抚养后代,而喜欢八卦的特殊 “女”性,是将两位“男”性结合起来的媒介。如此奇怪的星球和生物却又与我们熟悉的社会体系传统脱不了干系,丝丝缕缕都让人熟悉又惊奇,比如这一部分的主人公们,奥登(Odeen),杜阿(Dua)和崔特(Tritt),其人格特征比其他的类似家庭成员们都更为强烈出脱,尤其是“女”性杜阿。她不喜欢聚众八卦,对饮食男女传宗接代也不甚关心,倒是喜欢思考,不满为什么只有奥登那样的逻辑体才能上学,她还喜欢偷偷挑战社会规范,不吃不喝把自己搞得形削骨瘦,然后尽最大程度的变薄,变稀,让自己的一部分同岩石融为一体——这要放到我们人类社会里来,估计就等同于钟情虐恋之类的道德禁忌。就是这样一位杜阿,固执而情绪化,个性十足,有如女权主义战士,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她悬心又动心,尤其是描述她刚从崔特布置的电极发光器中汲取了足够的光波(他们唯一的食物),容光焕发妖娆动人的文字。是的,妖娆,尽管她完全不是女体的形象,他们不过一团气,一群松散的聚合物质,或者,是意识形态的某种具象而已。而谁能想到,阿西莫夫这样一位生化博士出身的科幻作家竟能写出这么细腻而感性的文字来。他写“她就在他们中间,此时此刻,透过她的身影,崔特发出荧光,他的边缘在不可思议的彩晕中闪烁。”对光彩的捕捉一贯是描写人体之美的关键,比如“明眸善睐”“皓质呈露”之类,这里用到以食光波为生的软性气团体生物身上效果竟出奇得好。

  当然,这一部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外星人性爱。据说这是阿西莫夫对说他不会写性爱的批评的反击。外星人谁也没见过,用“物理”词汇聚堆的那种写法肯定没什么意义;而阿西莫夫厉害就厉害在他虽然明写外星人,但那种精神感官的刺激,那种在失去意识之前尽量延长快感的微小努力,那种严密交融后的巨大狂喜都是读者所熟悉的,新瓶旧酒滋味绵长,确实是科幻,但细节处几近言情般精致,难怪读者要拍案称快。

  这一部分除了语言的精准人物塑造的可爱之外,结尾也很令人激动,完全出乎意料,却又合情合理,早已铺垫得当。如果第三部分月球生活也能选择这种高潮结尾的方式,想来此书早该在大部分“最佳科幻小说排行榜”上稳得一席之地吧。

  同时,第二部分的成功也有赖于第一部分故事拓展的紧凑。拉蒙特(Lamont)这个人物塑造得真是出彩,形象栩栩如生,被学术大牛打压,郁郁不得志,暗自咬牙要做出成果震惊世界,可道路那么崎岖,小人物哪有那么容易翻身——体制之内的反抗往往都是同样的后果,这个固执的家伙真让人可怜。相对的,第三部分的主人公,月球移民丹尼森(Denison)的形象就弱化得多,起码跟第一部分中他的青年时期判若两人,什么棱角都没有了,冷静得让人生厌,四平八稳毫不可爱。

  不过人物塑造再怎样也是为情节发展和主题来服务的。比起书中最大问题的解决——平行宇宙的辩证关系,这个过程的仓促与不经心才是致命大忌。第一部分费了那么多周章讲宇宙物质交换的症结所在,第二部分刻画了平行宇宙的鲜明蓝图,可第三部分,不仅要解谜,还该展望未来,进一步深化宇宙起源的猜想,甚至还该强调神与人的关系,将故事上升到哲学思考的高度去;可惜,这些都没有,或仅仅是一两句话蜻蜓点水,草草掠过。这实在不够带劲。

  第三部分中π介子改变质量便成为宇宙间物质交换通道假说的合理性先不考虑,单就宇宙大爆炸一点,这明明是跟题目“神们自己”紧密相关的,怎好敷衍糊弄。考虑到书的整体结构,“神”该具有三层含义——我们这个宇宙的“神”,人类自己,还有未揭示出来追根溯源最最开始的那个“神”。如果阿西莫夫不停留在月球基地,而是接着写回地球,颠覆以神为本的宗教体系就好了,那就不仅仅是科幻小说,可能会演变成类似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颠覆性故事,彻底创建人类精神文明层次上的新天地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The Gods Themselves》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