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The Complacent Class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21 00:57: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The Complacent Class的读后感大全

  《The Complacent Class》是一本由Tyler Cowen著作,St. Martin's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8.99,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Complacent Class》精选点评:

  ●精英日课解读: 1.美国没有户口,城市限制人的办法是直接限制城市开发。邮政编码区分街区,好人更想搬离,收入隔离越来越严重。社会分成三级:上层是好人,中层是忙人,底层是老实人。 2.美国近50年创新停滞,大企业垄断行业。美国GDP增长停滞。后石油危机和后嬉皮士运动让美国小富即安。 3.美国现匹配者多奋斗者少,匹配是对现有资源进行调度,它可没有创造新的资源。从安全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没有企业家精神。 4.美国如今是建立在低社会流动性上的文化。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是美国追求安定的结果。反信号是有钱穿破衣服这让人没有奋斗空间。 5. 强制性支出大,美国背上福利负担。也许在未来十到二十年的时间范围内,美国就有可能会出现混乱。当然美国藏富于民,国力仍在,一定程度的混乱也不见得就是灾难,也许会是活力的重生。

  ●听课。1.科文从美国社会发展角度来分析美国经济和科技“停滞”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美国大多数人,不管是富人、中产、还是穷人阶级的心态是处在“自满”状态,本身不幸进步。2.企业的无形资产越来越值钱,大企业会阻碍创新,小企业没有发展机会。大公司寿命越来越长,新创业公司少。3. 追求安全感。美国人经过石油危机和嬉皮士和反战运动,老百姓身心俱疲,追求稳定。|| 你真以为现在公司里地铁里,穿正装的越来越少,穷人富人大家都穿体恤牛仔裤是好事吗?

  ●完美的素材书,为您提供一切末日危机论的大数据支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阶级固化后的丧气,几十年后的中国,也就是现在的美国吧。

  ●其实这个题目是个很好的题目:比如人为什么会满足于现状,为什么适当的对社会现状的愤怒和不满是健康的。但本书对现状的描述和分析都较为浅薄零散。本以为是是三分之一的福柯或者赫胥黎或者哪个经济学家,结果是个公众号媒体。这本书没法说服我是因为书里展现的证据,1.来源不详,2.far-streching,3.正反两方的解释皆有可能,4.行文结构不行。总之是个令人失望的读物。

  ●素材书

  ●看了三分之一放弃了,给我感觉像是先找了个貌似令人眼前一亮的观点,然后想了几个好像还行的论据,然后从高级数据库里拉了一堆高级数据装饰之,终于拼凑出一篇又长又散的blog

  ●稳定的代价,阶级的固化

  ●阶层固化的美国

  ●硅谷标榜男女平等,族裔多元,鼓励移民,甚至还说什么四分之三的程序猿出生于国外。但是,像观念保守的人、无法适应精英竞争的人、硅谷认为智力平庸的人、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等等,这些人在硅谷没有空间 | 休闲文化看上去平等,其实遮盖了森严的阶级差别。这就是反信号,也就是你特别在意地告诉别人,你一点也不在乎 | 明斯基认为,恰恰在经济繁荣期孕育下了危机的种子,因为乐观与自满的情绪不断高涨,会让人不知不觉提高对风险的容忍度,增加风险偏好,结果催生经济中的投机与泡沫,最终引发危机 | PS : 还记得上次在三藩 Uber 司机的 “for tech people? Yeah, it's good for tech people."

  《The Complacent Class》读后感(一):稳定的代价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是泰勒·考恩(Tyler Cowen)的正式工作职位。而他赖以成名的身份,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博客“边际革命”(Marginal Revolution)的主要作者。考恩是位博学的天才。在这个学科分工日渐精细化的时代,他不仅对经济学各个子学科有深刻的把握,有能力跟踪最新的学术进展,同时在哲学上造诣颇深——不是每个经济学家都能像他一样与年初仙逝的伟大哲学家帕菲特合作论文,以及在重要的哲学期刊上独立发表文章。

  《The Complacent Class》读后感(二):50年前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今天几乎一模一样

  本书说今天美国有相当数量的人处在自满的状态,不想进步所以美国也就没有进步。举个例子,科罗拉多州有个博尔德市(Boulder),风景漂亮。Google想在这搞个研发中心,但该市政府一直不让,好不容易才谈下来。

  博尔德市有大量空地,但人们不愿意搞新区开发。因为博尔德有大量的老房子,价格很贵,如果城市扩容,老房价格就会下降,这会损害老业主利益。人们普遍认为现在日子挺好,不必新增变化。美国现在的跨州搬迁率与70年代之前的平均水平相比已经下降了51%。 从1900年到1950年的美国和从1965年到今天的美国,发展速度可谓天壤之别。可以说,1965年的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今天一模一样~除了多了手机和互联网。从1969年到现在,美国男性收入的中位数(按可比价格计算)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的增长是由女性收入的增长带来的。 美国的行业结构已经早早定型,主要的手机公司只有两家,航空公司只有四家,医疗保险公司快要变成三家了。美国没有央企国企,但行业垄断之路不比中国好到哪去。 在互联网领域,美国创业成功的人比如扎克伯格、比尔·盖茨、贝佐斯等他们都出生在美国中产、甚至是上层家庭。新行业的发展并没有提高美国社会流动性。富有是可以“遗传”给子女的。 另一方面,作者说,过去你娶了镇上最漂亮的女孩你就是成功人士,但现在交通便利还有了互联网,你会发现,镇上最漂亮的女孩不算什么,有的是美貌女孩比她好看。你永远别想满足,不断的追求只会收获痛苦。

  奋斗越来越无趣,有了成就的人会发现比你强的还有很多,而平平凡凡的人也能发现全世界到处都是他这种人,大家都很普通,其实没有那么多焦虑。当社会过分固化,奋斗就显得格格不入。 在这样的“不变”结构下,美国社会的稳定依靠的是福利。

  但混乱将至,越来越多的福利项目都面临被缩减,美国政府财政支出的赤字越来越大,债务压力越来越大,强制性支出项目越来越多,一旦政府支出项目中没有多少利益是可供两党讨论分配的,那么也就失去了民主政治的自由度,两党民主政治就更像是一种表演,其实背后的财政支配结构早就被“发改委”紧巴巴的安排好了。

  《The Complacent Class》读后感(三):从《自满阶级》中谈加拿大的发展思考

  

这本书是从得到的“精英日课”上看到的,我随便说几点看法吧。

作者是美国经济学家,他主要表达了对美国社会现状的担忧。他认为美国的上层是好人,中层是忙人,底层是老实人。

他这话说对了一半。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的上层确实很多好人,在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下,富人积累了财富以后就想要做慈善回报社会。但他们也是一群有着很强的危机意识的群体,也有着资本家的剥削和对别的国家的警惕。可以说美国立国几百年来不断成长为世界霸主的过程就是由他们的危机意识推动的,而不是由危机推动的。美国精英们总会在事情发生之前就先谋划好一套战略打法,并围绕这套战略配置资源,阻止别的国家崛起。

同时,美国乃至加拿大的底层人民是满足现状的,不思进取的。这不是一个好事,因为社会财富的割裂会越来越大,底层人民看不懂精英的思维,也嫉妒精英们侃侃而谈的学识,阶级对立和固化会加大。

但仅就加拿大而言(因为我目前住在加拿大),国家的未来仍有变量存在。

加拿大的问题在于:

一,地缘政治上过于依赖美国,一旦美国经济崩溃立马会影响到加拿大的企业。

二,底层白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在变化中求稳定,则稳定存。在稳定中求稳定,则稳定亡”。加拿大人太有安全感了,以至于有点忘记了危机的存在。

三,人口过少,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工业革命4.0时代,缺少人口红利和规模效应的加拿大是否完成产业升级尚存疑。

但是我也同样认为加拿大存在以下几种机遇:

一,人类在努力减少碳排放,但是这个进程太缓慢了,随着气温奇点的临近,全球气温上升将是本世纪将要发生的大概率事件,那么农业种植区将向高纬度地区转移。目前俄罗斯和加拿大将有望获得大片适宜耕种的土地,占据全球粮食供给主产区。

二,加拿大自由党一直推行的移民政策为加拿大带来了大量比本地人更能劳动更能吃苦的劳动力。只要移民政策不变,这些劳动力将源源不断为加拿大市场注入活力,实现“以变化求稳定”。只要保持移民数量在一个适中的范围内,就可以既不使本地人过于不安又可以激发他们心中的危机感,促使他们工作去创造价值。

  《The Complacent Class》读后感(四):为什么美国人需要提防自满

  有人说,美国是一片充满机遇的土地。美国人在开国元勋们的雄心鼓舞下尽情挥洒自己的活力。多样性是美国的优势所在,也写在了美国的国家格言——E pluribus unum(“合众为一”)中 。美国人拥抱变化与再创造,而他们也乐意认为这一点将美国与欧洲或亚洲国家区别开来。

  经济学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认为这种完美之说是洋洋自得的无稽之谈。他说,美国正在失去激情,美国人也渐渐安于停滞。在他的新书《自满阶级》(The Complacent Class)中,考恩表明,美国人搬家比以往更少,穿越州界的频次是1948年至1971年间平均频次的一半。他们持续做一份工作的时间更长了。美国的创业精神也陷入了困境。市场正变得越来越集中。新创立的公司更少了,许多创业公司为了增长而苦苦挣扎。即使在志得意满的技术行业,新公司创建和扩张的数量已在2000年达到了顶峰。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增长缓慢让美国变得更像欧洲和日本了。

  从表面上看,美国人享有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从音乐流媒体服务Spotify上提供的超过1400种音乐类型,动动手指就可挑挑拣拣的约会人选,到点一个按钮就可阅览的绝版书籍,消费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优越过。但是,能够选择完美的产品、居住地或伴侣也有其阴暗的一面。自由选择意味着人们从来没有像这么容易地与同类人结婚、聚居或把孩子送入同一所学校。在南部,白人占多数的学校在1988年时黑人学生的比例为44%,而2011年这一数字为23%——比1968年时还低。因收入造成的隔离在过去几十年里急剧上升。美国的精英们在餐桌上交谈时可能会歌颂多元化,但实际上美国人正在把自己封闭在志同道合者的小圈子里。

  隔离会抑制增长、阻碍创新。贫穷的州以前还能够通过提供有前途的就业机会加之更便宜的住房来吸引优秀人才。但现在,没有人觉得路易斯安那能赶上硅谷。考恩说,过去几十年间,较贫穷的州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人们不期望它们能够赶上,这使得它们更难翻身。

  就经济隔离而言,市场力量帮不上什么忙,至少在许多仍限制建造更多廉价房屋的市场里是这样。将最好的住房分配给出价最高者的住房市场将不可避免地把穷人推到视线之外——于是眼不见心不烦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富裕人群希望相互比邻而居,高房价很方便地防止了穷人在旁边煞风景。

  考恩说这会带来严重后果。在大萧条时期长大的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有一套理论,认为金融稳定会滋生过度自信,撒下未来不稳定的种子。他不认同高效市场能保护资本主义社会免受灾难这一流行观念,因而他生前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直到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实了他的理论,他的思想才得到了广泛的承认。自满的金融家、监管机构和央行行长听任风险累积起来,将整个体系置于危险之中。

  像考恩那样用这套理论解释全社会就有问题了,因为要区分自满、知足与屈服并非易事。他并不清楚自满阶级具体是谁,以及到底谁该为这个烂摊子负责。是美国人背叛了追逐美国梦的传统,还是因一个腐烂的体制而受苦?(银行家们是贪婪,还是对激励做出了反应?)

  尽管如此,考恩的诊断,即美国的优势被分裂和保护强者的意愿所削弱仍有一定的道理。考恩说,美国富人的钱袋,以及被钱袋拒之门外者缺乏机会是一个不断恶化的问题。在危机时,体制的腐朽会让它没有能力应对。他在最后一章中揭示了他的担忧,即过去15年中最重要的事越来越可能是“历史的周期性模型的预测能力比持续进步模型更强”。

  考恩提出的主要问题是,一定量的无序能不能震动美国,使之重新恢复优势。他提供了一个乐观的情景:无人驾驶汽车让美国人摆脱了通勤距离加长的痛苦,或全球危机让他们相信自己应该活在当下。人工智能、清洁廉价的能源和阿片类镇静药物的替代品都可能让美国找回失去的活力。

  但在这些美好的情景中,他的分析仍然不安地表现出了悲观的情绪。更有可能出现其他形式的混乱,如民粹主义政客播撒分裂的种子甚至是跨国暴力。要从这样的状况回到一个恢复元气、充满活力的美国,路途似乎更加遥远和坎坷。在周期中,上升之前往往要下跌。

  《自满阶级:适得其反的美国梦之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The Complacent Class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