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苏格兰女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20 03:2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苏格兰女王的读后感大全

  《苏格兰女王》是一本由茨威格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318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格兰女王》精选点评:

  ●作者的文笔比这位女王的故事精彩

  ●她人生中的每一步都是刻在历史上的烙印,精彩自不必说。所有的繁华与落寞到最后,终归是在侩子的手中尘归尘、土归土。 书的最后描写她赴刑时的场景让人震撼极了,美丽女皇和血腥场面的参合,在眼前一一浮现开来,不自禁的一阵悚然后,是长长的磋叹和惋惜。

  ●高二上学期每周六中午借着睡午觉的时间偷看完,全然不顾书橱上的封条。

  ●悲剧的一生。

  ●不幸的是我看的是盗版

  ●#厕所读书#,花了N个月读完了三个女王的传记,最喜欢热情奔放的玛丽,不喜欢但不得不欣赏人格分裂病兼选择困难症的伊丽莎白,维多利亚实在乏善可陈但笨女人总是会嫁个好老公。然后一查,果然玛丽是俺们射手座的,果然伊丽莎白是处女座的...维多利亚传和伊丽莎白传是由英国传记作家Strachey写的,他的著作基本仅此两部,维传正统而有趣、伊传十分吊诡;玛丽传是由奥地利的茨威格写的,没错,就是那个大文学家先生。还好我先看了维传和伊传,因为玛丽传的视角更高更犀利,随手抄哪句都够发来微博当喻世明言和男女关系指南了。显然,茨威格先森流亡英国自杀于巴西的人生,非常有助于他理解那位同样颠沛流离的女王并描绘她一生的迷离乱世情和家国狗血史。

  ●茨威格选择玛丽斯特亚特的短暂一生来写,并不明智,很多时候,他写的太啰嗦,还经常像是言不由衷的称赞玛丽,从男性角度不认同杀父的女人。我觉得这本书的优点在于,他在重点放在了玛丽和伊丽莎白的斗争上,以及最后神奇的历史结尾:玛丽的儿子继承英格兰王位!

  ●上帝要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多么鲜活的一个人,多么色彩的描述。。。。政治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别指望它跟你讲道德,华丽的表象下掩藏着太多的丑陋

  ●3.5

  《苏格兰女王》读后感(一):薇讀書——《蘇格蘭女王》

  共同擁有都鐸王朝的血統,但是跟她的表姑相比,她缺乏的不僅僅是政治頭腦,還有缺乏這個家族遺傳的聰慧頭腦。歐洲歷史上的兩位瑪麗,一個女王,一個王后,最後都被處以極刑,但我還是覺得蘇格蘭女王的的愚蠢讓他的命運最終走向咎由自取的結局。空有美貌,一事無成。

  《苏格兰女王》读后感(二):命运的宠儿也是宿命的必然

  地位纠结如苏格兰君王,倒是如女神般得以装法国度过青春年代,给了女王同时代的君主都不能企及的辉煌。苏格兰既是一个累赘,也是一个资本。在如何权衡利用的时候,女王放弃了,或者说弃绝了君主的责任,任由心性恣意而为。这也许和她少年时的经历有关。作者也提到,她和英王较量的失利历史选择的必然,君主制向着立宪制转变,这点是无疑的。只是,女王如果不是为情所困,是不是向伊丽莎白一样会有另外的成就?可惜历史人物往往难以挣脱时代的束缚。最意味深长的一点是女王的儿子继承了英国王位,这是不是二位争得你死我活的没有预料到的?历史啊历史,让人掩卷长叹。

  所有的冲突来自人性,贪婪,虚荣,冲动,让人不能自拔。怎么活法,才是明智?

  《苏格兰女王》读后感(三):一点随想

  去图书馆续借了一次,读完了《玛丽•斯图亚特:苏格兰女王的悲剧》全书,后半段的阅读速度明显地加快了,是否是阅读已渐入佳境,还是人物命运的吸引。

  传记文学的精彩,就在于人的一生可以浓缩在几百张书页中。在这几十年的岁月中,得意的、失意的、精彩的、困顿的,人生的种种,只换作了一个俯视的角度去观看,就变成了几幕简单的舞台剧。

  一个人的命运,放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多么渺小,而时间是最好的解说者,几十年还是几百年以后的旁观者,借着传记的火光,可以看到所有命运跌宕起伏的枝节脉络,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神奇的事。

  关于苏格兰,除了风笛、格子裙之外,知晓的真地是不多,那个位于英格兰北部的岛国,留给人的印象是苍凉和悲壮的,这样的印象和风笛有关,还和那部《勇敢的心》的电影有关。

  不说玛丽•斯图亚特和伊丽莎白之间的恩怨了,书里已写得相当清楚。关于玛丽•斯图亚特,全书看完,有一个个人体味的影像。她好象是一只有着丰华美丽翅膀的蝴蝶,在她25岁之前的青春岁月中,她自由、丰美、高贵和幸运。她翩然飞舞着,快乐、美丽、到处受人欢迎,让人倾慕。但是她轻率和冲动,她这样的性情,如果是一个平常的女子,牺牲的仅仅是爱情或者婚姻,但她是头顶王冠的女王,置身于政治的旋涡的中心,于是悲剧在不远处等着她了。

  25岁之后的玛丽•斯图亚特依旧丰美、高贵,但她已失去了最宝贵的自由,幸福也不再眷顾于她,她颤动的双翼依然美丽但已无力飞翔,她日夜想着挣脱,但身上的枷锁越来越紧,直到把她送上不归路。

  在玛丽•斯图亚特的命运中,伊丽莎白是不容忽视的主角,两个女人,一场纠缠了几十年的战争,然后是两个完全迥异的命运。整个作品的风格,是介于史实陈述和小说之间的,但关于女性心理有着较长篇幅的描写,茨威格的语言因为熟悉和喜欢的,所以读起来还是比较从容。

  《苏格兰女王》读后感(四):被‘血腥’的玛丽

  历史上我知道的玛丽有两个,一个是血腥玛丽,另外一个是玛丽·斯图亚特。前者是亨利八世第一个皇后的女儿,因为不满亨利八世休了第一个老婆并且砍掉那女人的脑袋而嫉恨在心的少女,在当政后一手推翻了亨利建造的一切规矩。爹做过什么,女儿就反其道而行之。而后者,完全是另外一个典型,她出身极为高贵,而且婚姻对象又条件极好,所以总体来说,她想不出名,想不和别人争斗那是痴人说梦。综其一生,玛丽·斯图亚特几乎从未为自己决定过什么。年少的时候因为政变,她必须听从别人的安排,订给别人。并且开始流亡。长大了当了女王,也没什么政治野心,但却注定必须卷入政治漩涡里。一个从未安定过的人,是不会有什么主见的。玛丽·斯图亚特要么在流亡中,要么就寄人篱下,想让她拿主意,真是太难了。而且她太天真,性格也太单纯。能活到25岁也算是奇迹了。

  她最大的失误,就是明明没有想当帝国女王的念头,却偏偏要傻了吧唧地打出招牌说:伊丽莎白,我要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岂是省灯的油,不杀你还等你来杀我不成。所以玛丽·斯图亚特是必死的。这游戏从最开始她就输定了。伊丽莎白是看着血腥黑暗、纠结缠绕的政治斗争长大的孩子,而玛丽·斯图亚特在不断地流亡和寄人篱下中,总是有人挡在她身前,保护她,或者蒙蔽她。她所见到的世界,就是学习宫廷礼仪,然后嫁给一个好女婿。后来大臣们上奏要求她夺回英国女王权利的时候,她完全没料到这是一步死棋。一个从没参与过政治大事的人想斗一个从死人尸体上爬起来的人,结果多么明显。她实在不适合生活在皇室。如果她的身份不是那么敏感、让人无法忽视的话,或许她还不会死。但是皇室争斗是不允许失败的。失败就是死。下赌注的时候,这个天真的女孩或许还想着:我的远方亲戚姐姐怎么可能杀我呢?!

  她长得那么美。她的性格那么好。她是那么天真单纯。就好像童话里完美的公主一样。她实在是不适合皇后的,她只适合被一辈子宠着,保护得好好的。

  那么,goodbye,玛丽。死去未尝不是幸福,不是么。

  《苏格兰女王》读后感(五):茨威格与他的断头情结(上)

  战争可以破坏,亦可以创造,从古往今来的各次大战役来看,烽火连三月给我们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城池的破坏,经济的凋敝与人民的流离。爱琴海边的诗人荷马早在公元前几世纪就用他的伊里亚特描绘了一场旷世的人神战争,浪漫的法兰西吟游诗人也在遥远的蒙昧时代唱出一首激荡的罗兰之歌,远在东方的中国,位列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那周郎赤壁的一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又是何等的豪迈。

  约一个世纪前,音乐之国的奥地利,曾两次饱受战争的蹂躏,可正是在战争的阴霾下,一位伟大作家应运而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可若从这位作家的个性与人格看来,一切却又如此顺理成章。

  在那个为煽动家们蒙蔽了双眼的年代,他保有冷静的头脑,作为一位反战主义者向四面楚歌的境地呐喊,冒着生命危险与一位敌国的作家见面——那位作家正是罗曼 罗兰,他一生的挚友,他至始至终以民主与平等的人道主义信念忧虑着欧洲与世界的未来,可最终,就在法西斯快要灭亡之际,他却与妻子双双服毒。这位忧国忧民的作家一生都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却受到全世界读者喜爱。

  他,就是斯蒂芬 茨威格。

  许多人应该都对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并不陌生,文中那痴情又坚忍,命运多羁的女子的遭遇是那么的催人泪下。在茨威格的笔触间,这般个性细腻又激烈的女子比比皆是,她们追求个性,追求平等,本着“不自由,勿宁死”的信念展现出一个个柔情似水又渴望自由的心,无论是陌生女子,堕胎妇女这些隐了名的,出生下层的平凡女子,抑或玛丽 斯图亚特,玛丽 安东内特这些真实存在的,立于统治颠峰的贵妇,在她们荡人心魄的倒影中,却总有着男子般的刚毅。

  若说万字的文章只能白描出一个“扁形”的角色,那么,像断头艳后与断头女王这两部传记文学,无疑能够更好彰显出一个女性多角度的形象。

  玛丽 斯图亚特与玛丽 安东内特,两位玛丽,两位曾经的法兰西王后,两位绝代风姿倾国倾城的女性,最终的命运亦是双双在断头台上香消玉殒。

  诺恩斯女神总爱创造如此之多的巧合,这似乎是故意让缪斯选中的凡人去发现这其中的隐密,而后,缪斯在万人之中选中了茨威格,让这位善写女性的高手去为两个注定在断头台上殒命的高贵女性著书列传。

  可以说,玛丽 斯图亚特与玛丽 安东内特的命运都具有传奇般的色彩,作为一个时代的最后化身,她们无可避免的,终将走上穷途末路,在历史这个舞台上,命运既然选中她们演出一幕“落红满地归寂”的悲剧,那么她们便无法后退,即使在她们面前俨然耸立一座冰冷的断头台,亦无法躲避。那便是她们的宿命。

  宿命给了这两个柔弱女子一个巨大的考验,一个关于时代与变革的考验,前者给了玛丽 斯图亚特一个激烈冲突的宗教改革,后者,则给了玛丽 安东内特一场震憾的法国大革命,这本不是巴洛克与洛可可化身的女性所能承受的,可是她们,却身不逢时。

  玛丽 斯图亚特的父王在临死之时曾作了一个预言——我的国家,因女人而生,也必因女人而亡!青年的歌德也曾因看到那幅不幸的壁画大惊失色,从而昭示了玛丽 安东内特最终不幸的端倪。事实上,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这两位王后未来可能遭遇的悲惨结局,除了她们自己。

  站在时代浪潮顶端的两位女性,以她们无比充沛的活力,追求自由的信念,以及无与伦比的魅力,企图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却不知深渊已经在暗中一步步向她们走来。

  如花朵般娇艳的玛丽 斯图亚特与玛丽 安东内特亦如花朵般脆弱,只是一场凄风惨雨就足以使她们那脆弱的躯体如落红凋零满地。可正是在这风姿绰约,万千迷人的娇弱外表下,却深深隐藏着两个敢于追求,个性自由,不受约束,又自尊强烈的心,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她们不约而同地以作为女性的魅力,而不是作为女王或王后的威严去折服她们的人民!要知道,这般魅力是如此不可靠,一如她们那华丽却空洞的外表,仿佛一座架空的日式浮桥,美妙,却易于倾倒。

  是的,她们的美貌足以倾倒众生。杜倍雷曾赞叹玛丽 斯图亚特这朵苏格兰蔷薇:看着她吧,我的双眼,就此满足吧,你再也看不到比她更美的尤物。女王众多的肖像画也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这般动人的容颜:妩媚的脸庞,略尖的鼻子,温柔的双眼,恬静的红唇,并不光彩夺目,却又充满魅力,上帝在创造她时定选用了他最珍贵的材质。另一位本身便是洛可可艺术化身的王后玛丽 安东内特,虽没有斯图亚特女王那般倾国倾城之貌,事实上,她继承了哈斯堡家族的所有容姿:扁平的额头,薄薄的嘴唇,可只一眼,却让人难以忘怀,尤其是她那双楚楚动人的双眸,时而清泪盈盈,忽而喜气洋洋,深度近视又使得它在微微眯着时美目流波,荡人心弦,丹青难写。

  若我们用某些现代的言语来形容这两位迷人的女性,那么,勤学好问,谈吐得体,在艺术上颇有造诣的玛丽 斯图亚特可誉为知性妩媚,而耽于玩乐,活力四射,与悠悠沉思从不沾边的玛丽 安东内特则可誉为前卫可爱。

  两位个性上迥然不同的女性却在某个方面颇为类似,以致于当她们走过了不同的风景最终面对那座冰冷的断头台时,表现出了同样的坚忍与尊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苏格兰女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