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5-28 02:09: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的读后感大全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是一本由高王凌著作,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精选点评:

  ●基于口述材料写作的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地下经济的调查报告,很有学术价值。我做两勤运动研究的时候已经发现,即便是农民中的劳动模范,在五十年代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已,一般普通农民生活更是极其困苦。但这么西溪的生存环境又为何没有触发全国性的民变(地方是有的,尤其是浙江)与持续性的饥荒呢?只能如这本书所言,当时的社会存在成规模的“地下经济”,农民们向政府隐匿了相当部分产量。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隐匿的方式很有意思:一般的村子瞒不了太多,只有干群关系好,没有明显族姓矛盾,亩产高的富裕大村或天高皇帝远的小村才敢大规模的瞒产私分。私分时干部自己怕别人告发也不敢多分,全分给农民才行,还得照顾弱势群体利益。人民公社的集体优越性,在地下经济中反倒体现出来了

  ●: F325/0213

  ●读的是《中国农民反行为研究(1950-1980)》

  ●这部书正如作者所说并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报告文学。书中主要描写了人民公社时期我国农村农民是如何通过小伎俩对抗和修正人民公社这一制度的。偷粮食、瞒产私分、借粮这些现象都是那个时期真实的历史,我个人觉得这个研究题目很好。就本书而言,还是缺乏严谨的访谈分析和资料整理,所以不能称得上是学术著作。但是对于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和农村仍然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只是不知道这一话题还有多少人会有兴趣。

  ●修正了吴思的观点。

  ●反行为=counter action=偷+瞒产私分,感觉挺简单一问题,勾兑一些地区的特殊情况,比如湘省的土地自留地化问题,然而,因为只是报告文学,阐释也不深入。不过不论作为文学还是史学,叙事和装帧水平都太次了,大概是年代和阉割的原因吧,有空看看港版。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确实很糊弄。。

  ●从下往上的研究思路弥补了宏观历史的灯下黑,农民作为事件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不过却有叙事概念的影子,作者的代农说话也需要借助学术体系展开。

  ●2011-09-02读毕,作者对反行为的研究类似于赫希曼的呼吁和退出机制,但是作者好象对激励机制的理解可能是有没题的,不过他提出了一个难题:为什么一直说提高人的积极性,而人的积极性没有提高呢?是不是根源不在激励机制?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读后感(一):一本激发你想更深入了解人民公社时期社会情况的书

  作者通过对山西、云南、广东、内蒙等几个地区实地走访,通过记述被访人及当地一些志上的数据,反应农民在人民公社时期通过各种“反行为”来填饱肚子,维持基本生活的情况。

  本书围绕偷、借、瞒等几种情况在不同的地区的异同,反映当时各地农民的手法,同时也反应了在当时特殊情况下农民对偷等情况的定义和界定标准。

  这本书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人可能会更好理解,或者说感受更深刻一些。我自己是一个80年出生的,上天没有让我经历过那段时期,但根据我在农村长大的一些零散的记忆,本书还是让我在脑海中沟画出一些当时的片断。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读后感(二):转贴:南都周刊上的书评by王晓渔

  quot;2004年,一本《中国农民调查》刺痛了很多读者的心。虽然“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说法流传已久,但是通过这本书,公众才明白“三农问题” 到了怎样一种危险的境遇。相比之下,高王凌的《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以下简称《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鲜获关注,在年终盘点时我只看到《中国读书报》把它列入“2006年度百佳图书” ……"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读后感(三):三有 四母 八百斤

  1 1963年在勐海,曾问老百姓,你们心里到底想什么?农民回答说:三有四母,八百斤,有田地,耕牛,房子,母猪,母鸡,母马,母牛,八百斤粮食。

  2 借粮,每年借,借上不还。

  3每年秋天扣,春起不够吃上再借。

  4 孟连,瑞丽两县各跑了一半。思茅两个月跑了4万多人。

  5缅甸北部边民说:要以听到狗叫,就知道中国的口袋队来找粮食了。

  6

  正月莫讲起,二月吃借米。

  三月餐搞餐,四月难过关。

  五月吃积谷,六月饿的苦。

  七月禾熟了,八月吃个饱。

  九月平的住,十月吃红薯。

  十一月冒得进钱,十二月过不得年。

  一是人口增长太快。该村土改时不到200人,此时已经1100人。二是单产基本没有提高,甚至有时还下降了。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读后感(四):事实的另一面

  记得当年阅读《山乡巨变》《暴风骤雨》《创业史》,看电影《金光大道》,似乎我们的农民政策是那样的深得人心,是那样的光辉灿烂,是那样的丰功伟业。

  然而,据剑桥中国史所载,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及其后,有许许多多的农民饿死。。。

  现在看这本有关人民公社时期的书,才真的想起当年农村的日子,想起事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饿死,我没有经历过,但我清楚的记得挨饿的滋味,隐约记得工作组到田间估产、指定交公粮、购粮地块,也吃过农业社麦忙季节的大馒头(半斤重的)

  农村政策在一伙人的妄想中与农民愈行愈远,所谓“反行为”,也只是农民们无力的抵抗,反而延长了人民公社的寿命。这算不算反讽,对农民行为的反讽?

  帝力与我何干焉!!

  房屋升值与我何干焉!!

  实际上,这本书罗列了大量调查结果,并没有做出系统的总结;语言之朴素,层次之模糊,实在与作者的水平不很相符

  不过,这大概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吧

  好在,他为我们做出了一些事实的陈述,让我们知道:原来,事实是这样子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农民“反行为”调查》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