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说译丛》是一本由鲁迅 / 周作人 / 周建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271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小说译丛》精选点评:
●这也是一本许多很短的小说组成的书,因为是竖版,读起来也颇为费劲。语言虽然并不是文言,但是读起来还是有些难懂。 书里许多的故事都突出一种矛盾,一面是现实的状况,一面是理想中的自己。对个人的心理描写笔墨很重,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很强烈的矛盾纠结甚至绝望的心理。 也许只有这样把悲剧撕开流血的文字,才能让人引起反思吧。 医生里那种极度悲悯又无比痛恨的矛盾心理,幸福里那种麻木冷漠,甚至对自己都是如此,为了能获得一点点,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 每一篇故事都能让人痛苦,让人深思,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April 25, 2011以10元购得。 May 12, 2011读完。比较喜欢鲁迅和周树人的几篇。
●【藏书阁打卡】 2019.2.9-2.13 鲁迅共读,很久不用PDF阅读,竟然很舒服。 几乎都是我没有听过的作家,我对短篇的全部印象都来自于语文课本和《契诃夫小说全集》。平时很少看短篇小说。 刚开始读的时候,《黯澹的烟霭里》,《省会》最是喜欢。有几篇特别短小的印象深刻,《连翘》的活泼,《初恋》的苦涩,《幸福》的讽刺,总之读下来好感颇多,还有背景介绍。 选择这样一本入手很棒,希望全集可以跟下来。
●以白话文介绍被侮辱与损害的弱小民族文学之实绩。俄、波、保、爱尔、西、希、芬、亚美诸国。安特莱夫《黯澹的烟霭里》俄革命党人回乡离乡模式的再现。《书籍》文学者启蒙的幻灭,不识字的孩子。篇尾又是快活的空气里隐藏着大悲哀。契里诃夫《连翘》“人生这种卑下的散文”和卢卡契的散文旨意相巧合。雏形阶段的心理小说。《省会》和《故乡》一般返乡,却更为绝望:青年时代的峥嵘岁月构成中年警官一直回溯的念想,回忆却抵不过平庸无聊的现实:我们的生命是在太短,什么都和自己一同过去了。阿尔志跋绥夫《幸福》中烂了鼻子的妓女赛式加为求得生存而忍受施虐狂在雪地上的毒打。《医生》关于俄国犹太人被虐杀的历史背景。跋佐夫《战争中的威尔珂》亢德《疯姑娘》或影响祝福的创作。亚勒吉阿《父亲在亚美利加》父亲逃离饥饿的家庭,留下孤儿寡母。
●2018^105 三兄弟所译介的小说集中表现一种阴冷残酷的现实生活,人的困境,国家的困境,一窥当时世界之阴郁,人民之惨惨戚。联系本国之局势,颇有些“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意思。三兄弟各有翻译,鲁迅嘴里“十足犯贱”的周建人也贡献了几篇,可惜没能继续下去。
●唯一的三兄弟合作集子。老大九篇,老二十八篇,老三三篇。
●其序言颇有意思,周作人在介绍时写到有三篇是他的兄弟周建人翻译的,有九篇是鲁迅君翻译的,对于兄长和弟弟的不同称呼很可琢磨,鲁迅成名已久(称鲁迅君也看不出两人的关系),但周建人当时还籍籍无名。并且选取的篇目经过了精心设计,欧洲弱势国家成为底色,因此选择本身就颇有意味。至于语言,明显比此前的《域外小说集》舒服得多。
●有完整感受的是 fr Greece 伊拉伯亨.总之和西方文化还是有鸿沟啊,这不是周家兄弟能帮得了的
●尽管有些文章不太读的明白,不过整本译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都太美了。读鲁迅和周作人的译文,显克微支这个名字一下子就熟悉起来,最喜欢显克微支的《二草原》,正如评语所道“这种新作的古事, 犹如旧酒嚢里的新酒,有一种特别的风味”。尤其喜欢结尾:“生命又充满了生之原了,因为死之国虽然仍是那样的光明而且幸福,人们都怕这入口的路。”凡天地间所有景物皆可融入诗之境界。《幸福》一文写雪地上沦落的妓女和色情狂的仆人,几乎美丑泯绝。
●很意外这本旧译书中,仍有很多震慑的作品,俄国作家总有残酷的一面。
《现代小说译丛》读后感(一):鲁迅的风格从哪里来
《现代小说译丛》书中其他两个人的翻译只是草草翻看了一下,因为之前看过一些鲁迅,因而格外重视,尤其是翻译作品和他之后自己作品的相似之处。《黯澹的烟霭里》像《孤独者》。《书籍》像故事新编。《连翘》有一点像野草。《省会》有彷徨的感觉。
在一个朋友那里了解了《幸福》“曾否因为生产而取过娱乐与娱乐过路人”是否因为“夜茶馆的明灯”忘记雪地里的毒打。
从《疯姑娘》知道,要么高贵要么卑微,某种人的生命注定是一次冒险,没有平凡,平平淡淡的可能。没有任何幸福的可能。
《现代小说译丛》读后感(二):抉心自食
《现代小说译丛》远没有《域外小说集》佶屈聱牙,但语言仍与如今不同。如《省会》里“悲凉的夜晚,笼罩了懒懒的摇荡着的伏尔迦的川水,和沿岸的群山,和远远的隔岸的森林的葱茏的景色”,读出来险些要闪了舌头,然而细品却又是朴拙的优美的,忍不住一读再度。
印象最深的一篇是阿尔志跋绥夫的《幸福》,读得时候总想起那句“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不知鲁迅翻译时是不是这等心情,“然而人是默着,只是痉挛的咬紧了牙关”,我读到这儿时,真感受到了创痛酷烈。
契里珂夫的两篇在集子里算是非常清新了,《连翘》实在动人,“阿阿,春天一清早,连翘花香的怎样的非常呵!当你才二十岁,和温文美丽的少女同了道,每一互相瞥视,互相微笑,便喜孜孜的发抖的时候。”甜而不齁。《省会》同样是写革命者,却又与安特来夫笔下的革命者大有不同,这里的革命者,似乎有更多的“人气”,契里珂夫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描绘自然风光的文字也令人心生向往。文章最后“在人生的长途上早已失掉了生命之花”让人几乎落泪。
第一次读周建人,《微笑》的绝望沉重可比《幸福》,唯有死才能脱离苦难。
显克微支的两篇,《二草原》《愿你有福了》,印度神话题材,很有意思了,奇艺又发人深思。
《现代小说译丛》读后感(三):两种法门可以免除人生苦恼,第一是美,第二是空想
读这本应该就是为了了解周氏兄弟在小说上的品位。但是因为太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其实我自己读起来是并不怎么享受的,权当研究……说错了,权当打卡。
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省会》,把一个回乡人对过去及青春的思绪刻画得栩栩如生。但是整篇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小说”,有点像散文,或者说,流水账?《微笑》很好,那个自卑的、胆小的、怯懦的、不合群的少年成长到青年,仍然是那样自卑、那样胆小、那样怯懦、那样不合群。所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都应该感同身受。另外就是《老乳母》和《疯姑娘》了,依稀可以看到对女性的讨论了。
另外就是译者会在每个原作者的文章后给一些补充材料,有些还是蛮有意思的:比如在俄罗斯文学家Fedor Sologub和Mikhail Artsybashev的时候,提出了他们的作品有一种“厌世文学”的特质,再仔细去品,其实是有一种对世事的绝望感。
我蛮感兴趣的是Fedor Sologub(《微笑》、《白母亲》)。译者说他是一个厌世家,一个死之赞美者(Peisithanatos),他的作品中表明了人生的恶浊无意义,要脱离这些苦,只有死路一条,或者发狂(祝福的狂气)。此外还有两种法门可以免除人生苦恼,第一是美,第二是空想。呀,突然想去找来读一读了。
《现代小说译丛》读后感(四):培种与浇花
这是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合作翻译的一部小说集。对比以文言形式翻译的《域外小说集》,这本《现代小说译从》是以白话文形式翻译。
为聚焦,仅专注于鲁迅部分。
对鲁迅选取的翻译而言,虽说是“现代”,却大部分是俄罗斯文学的作品。
这其中包括对鲁迅创造影响较大的安特来夫和阿尔志跋绥夫、以及当时的文坛新星契诃夫。
安特来夫的作品象征印象气息与现实交织。
《黯澹的烟霭里》从来没有正面描写,却从各色家人对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反应「很高妙的写出一个俄国的革命党来」。通常小说塑造人物往往是主人公非全知、而随时情节与读者同步更新认知,而这篇小说却反而将主人公陌生化,就如同标题在「黯澹的烟霭里」,最后才猜测出身份来。这种「坚决猛烈冷静」乃至不近人情的态度,正是俄国革命党人的特色。
其中不乏许多极为入境的环境描写:
街上完全没有人,两端都没在徐徐的静静的飞下来的雪花的洁白的大海里。《书籍》一篇点明了文艺工作者对意义的虚妄,「是颜色黯澹的铅一般的滑稽」,让人想起鲁迅死前「莫作空头文学家」的遗训。
契诃夫两篇各有特色的小品。
《连翘》借着对一个可爱少女想要那朵花的描写,点破了一个想成为「勇士」的男人的梦,是诙谐讽刺下小品级的唐吉坷德:
唉唉,所谓人生这一种卑下的散文,……这常常干涉我们的生活,我们向着辽远的太空的莽苍苍的高处,刚刚作势要飞,正在这瞬间,这便来打断了我们的翅子了这篇在相反的性别视角和可以芬兰小说家明那·亢德《疯姑娘》形成对照,一个老去的灰姑娘的梦。
《省会》一篇,在结构和关系上,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鲁迅模仿和借鉴创造《故乡》的一个范例。主人公在返乡过程中,对昔日少女爱的回忆,对破败故景的目睹,对革命过程参与者身份变迁的荒谬进行了揭示。全都因为变革,《省会》中原来的革命者变成了警官,而《故乡》则是原来的伙伴变成了隔着阶级的主仆。
为要防止和扑灭那一切无秩序而设的警官,却回想起自己所做的无秩序的事来以为痛快,而且仿佛淹在水里的人想要抓住草梗似的,很宝贵的保存着这记忆,这委实是不可解的事。或者也如我一样,因为他也已经白发满头,在人生的长途上,早已失掉了生命之花的缘故罢?却一样带着无奈的惆怅和思索与回忆。
阿尔志跋绥夫在译后,鲁迅进行了详细介绍,如时代肖像一般的写实扫描,生动地写出苦难,让人不忍,行文却又不煽动,没有红色文学那种意识形态或苦大仇深,只是写实。
《幸福》中的妓女,同情得几乎让人落泪:
凡有太饱的以及饿过的人们,自己一想,至少在精神上,曾否因为生存而取过这类的娱乐与娱乐过路人,只要脑子清楚的,一定会觉得战栗!《医生》中的医生,也如活生生的人一般真实在责任、人情、性欲、道义中间辗转。以俄国人「异常残忍性和异常的慈悲性」,最终更大的慈悲占了上风,诉诸了残忍。
鲁迅作品包括杂文一直专注于现实批判,对底层人民深切同情,可以在阿尔志跋绥夫上找到影子。
止庵曾经说过:
作为一个有思想家灵魂的艺术家,鲁迅更接近于安德列耶夫;当这个艺术家置身现实社会之中,他更接近于阿尔志跋绥夫。可见,从鲁迅翻译小说开始,这就不仅是端倪了,翻译的双向选择与影响,就是同时培种和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