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由陈旭麓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精选点评:
●深感以前历史教科书的缺憾。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教科书,当年教师讲课的时候能多一点激情,当年的历史就不会成为需要强制背诵的东西,而能够真正的启迪心智。 原来我们不是一直就这么麻木的,原来100多年前的中国人是那么努力的在乱世中为国家谋出路。 PS:无知果然是罪恶
●第十六章まで
●缅怀大师,筚路蓝缕!
●我们的初高中教科书都是跟着他写的吧,总感觉自己是在看高中历史书…在唯物史观,阶级分析,辩证法的桎梏里或多或少写出了点新的东西,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大成之作,这样的赞誉也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衰落。当然,这毕竟是二三十年前的书,不敢苛求太多,能写成这样也不错了
●翻过
●顿悟
●80年代近代史的巅峰。
●能在无处不在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子下对于近代史处处都有独立思想之阐述,特别是在讲城乡社会演变时谈到的阶级与经济地位的关系,能做到这一点非常不易。
●辩证法治史 语言生动有趣 很棒~
●不错的书。不少新颖的见解。但作者太想把历史解释得全面了,反而淹没了许多出色的观点。让整个书失去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力量。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一):近代史的脉络清晰呈现
在这方面,是我见的最好的一本书,同时也对中学教育形成的历史理解产生修正(有的地方产生了剑锋指心的效果)。
好像是大学历史专业、或者某些专业研究生阶段的用书。有些不明白了,书中道理不难懂,甚至可以说是常识教育,为什么要到那个阶段去学习?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二):随手几句
太平天国:“……其用意在于以多数人的卑贱来衬托少数人的荣光却是确然可见的。”(关于太平天国中的繁琐而苛细的称谓)
洋务运动特点:布新而不除旧。
好像——没看完呢~~
不过这本书的引用文献,文章结构可谓是教科书级别的。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三):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近代社会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那是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统治之下,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人民不满清政府的统治,在孙中山带领下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后来又由蒋介石建立民国政府,最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系列事情,对我们研究近代社会有重大帮助。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四):如果读过
1988年,陈旭麓老师辞世。2008年,陈旭麓老师的弟子集聚上海纪念陈老师。今日,陈老师的弟子大都功成名就:以《天朝的崩溃》闻名的茅海建;《史林》主编熊月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强...
如果读过陈先生的这本书,你也许会发现,陈先生的弟子都在追随着陈先生的脚步,茅海建以《天朝的崩溃》尽可能客观地描绘了鸦片战争;杨国强则就曾文正公的思想进行了尽可能的解读;熊月之先生的作品没读过,但看其所编的《史林》,仍能感到其对学术的严谨。
作为一部近代史纲要的书,此书客观、详实。但也有很多遗憾:前八十年详,后三十年略;对太平天国特殊性的描写我觉得还是不够;一些细节,比如“康熙杀鳌拜”也不太准确...但,这些都只是吹毛求疵,不能影响这部著作的完整。
我印象最深的是其对社会三个阶层的划分,“上层”、“中层”、“下层”,这其实也不是陈先生的独享,很早梁启超就已经提出。听朋友说,罗志田老师常问“为什么近代中国是既得利益者造反,而不是最底层的人造反?”我想读过这本书,看过陈先生的三阶层划分,应该可以对此问题做出一些解答。
此书还有一个好处,它提供了很多题目,可供给后人发散、研究。比如清末新政时增加的赋税,比如马噶尔尼使华。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五):原来茅海建老师的风格得自陈旭麓老先生的真传呀
陈先生的文笔如此优美,又处处闪耀着思想的火花。初读起来,这本书既是高水准的学术著作,也是文采飞扬、滋润心田的历史散文。现在才明白茅海建先生的著作读来那样引人入胜,又启迪思想,原来得自他老师陈先生的真传了。
难以想象这是一本1988年完成的著作,时至今日我们还被《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样的垃圾恶心着,却又不绕不开。在1988年是刚刚从文化的地狱中逃出来还没多久,陈先生居然能够写出这样思想新锐、充满真知灼见和个人领悟的著作,当时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是多么敏感的课题。除了一些概念还受制于当时的学术环境,如陈先生还把中国古代称为封建社会,但是整体上陈先生的概念建构和叙事风格是完全自由的,几乎见不到什么意识形态的语言在束缚陈先生的思想。从史学史的角度看,陈先生的治史手法也是兼采中外,颇有新文化史的味道,严格意义的史学论文是排斥使用文学作品作为证据的,但是陈先生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引用古代诗人、文学家的句子,这样的引用既增添史学的美感,也表明陈先生能够不拘一格,认可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史学价值,特别是描述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时候,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有时反而比史家记载要可靠得多。西方新文化史研究手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对于文学作品、图画、艺术作品等等,中国传统上认为不入流的史料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