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意义》是一本由[美] 罗洛·梅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焦虑的意义》精选点评:
●很不可思议地发现这位先生在1942年写下的字字句句都是2018年的我的感受。21世纪初的当代人也同样面临着线上与线下、人与人工智能的两个时代和生活模式中,“没有标准、安全感,也没有最起码的共识”。于是我们产生了无意义感、虚无感、黑色幽默、无止境的忙碌、千方百计逃离无聊、填充孤独。
●学会与焦虑共处。
●对本书不感兴趣也让我有些焦虑
●there is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
●没病的就不要看了浪费时间
●行文清晰,案例部分的解析到位。翻译很顺畅。
●【冒险造成焦虑,不冒险却失去自己。/人类虽然往往不愿公开承认说,“我们的笑是为了不要哭”,但这就是他们的感觉。】
●我们有焦虑是因为有创造的可能,创造自己,意欲成为自己,以及在数不清的日常活动中创造可能。如果人没有活出自己心里的期望,就会陷入方向的迷失中,接着焦虑就发作了。现代人的焦虑主要与社会调适、疏离、竞争、成就等心理状态有关。文化上,作者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认为个人主义的出现和扩大让人变得爱竞争,人也仿佛只需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就能便利地探索世界百态,成为自身的刑塑者。可一旦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对抗的是一个无限可能时,焦虑便产生了。心理方面,焦虑是因每次分离带来的不安,它会携带在个体一生中以生的恐惧和死的恐惧两种形式出现,每一次陌生的经验,每个新阶段,个人都会想要向前迈进,实现他的可能性,生的恐惧就是伴随所有新生自立行动而来的焦虑。可无论哪一种都与人的自主性有关,“焦虑是自由带来的晕眩”。
●启示很多,翻译流畅且传达到位。书中提到多次的戈尔德施泰因的中文资料很少,也没有译著出版。
●感觉翻译很是问题,读不通顺,一句话两个逗号时间没有不然联系(也可能我自己理解太差)。“从与假焦虑对比真焦虑看来,控制他人是焦虑次要而非主要素质;是因为案主孤立无能的绝望所致”。接下来这句很绕口,但是意思可以理解“对我而言,为焦虑做准备是随机处置,但是焦虑的发的就不是了”全片这种逻辑语句,真心不太好读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一):在焦虑中寻找自我的意义,探索更多的有建设性的可能
《焦虑的意义》这本书是把焦虑当成一个“科学”或者“技术”来研究的。罗洛·梅在这方面总结关于焦虑的研究,焦虑是人身体里的一种状态,就如自然界中所产生的电能、光能这些能量一样。如果焦虑这种状态是处于“健康”状态下,那么这种焦虑得到良好的理解,并且能够为人提供更多的有建设性的可能,当然,有建设性的可能也同样会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带有一种内疚感,带有一种忧虑的感觉,不要去屏蔽这种感觉,试着去开发自己的心理,试着去带着这种状态寻找其他的人生自我实现,才是积极的发挥焦虑带来的作用。如果在面临焦虑的时候,没有经过尝试和自我探索,而只选择了一种“退避”的发生去对待自己的人生,这种焦虑可能会以一种稳定的、单一的选择来替换掉,但是很可能发展成失望、抑郁的状态,换句话说,也就是,总是在设想如果我“自由”了会这样。他们的关系是,自由的发展自我带来了焦虑,不自由发展自我带来了抑郁,所以,看你这么去平衡其中的关系了。来自书中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二):父母的焦虑下的畸形补课市场和欺诈游戏
现在我能感觉到的是,小学的孩子已经在明显地分化。 有些家长和孩子已经跟不上了,说起来,大家都是为孩子无限付出,但是在有孩子的前几年,大家确实都是无条件付出的,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现在的小学,老师只布置作业,根本不批改作业的,就是在家长群里说一下,家长你要没时间辅导,不跟老师进度,对不起,你的孩子就落后了,落后了,老师就更不关注。 而且,你真的别跟老师刚,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老师连作业都不该给你孩子留,全凭孩子自主,但是,这个年龄的孩子,哪有那么多自主性。 其实拼的是啥?拼的就是父母的投入,补习老师没有用的,找个大学生自己就没有多少教学经验,而且满脑子都是玩儿,至于社会上的补习,大部分都是糊弄孩子把作业写上,给你个答案就行了。 真正的补习,那都是天价,一般家庭投入不起,这时候就是看父母,一个是父母的学历,父母自己就是985,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可以讲一讲,至少能辅导到高中,另一个看父母的精力和投入。 所以很多父母,幼儿园的时候能拼爹拼妈,一二年级能拼爹拼妈,到了小学后面最需要拼爹的时候,拼不起了,时间、精力、财力都不允许。 这时候,孩子学习就下来了,而且不要相信孩子可以逆袭,不存在的事,一般来说,小学好就未必好,但小学差一般就是真的差,不可能说你孩子到11、12岁,忽然开窍了,就逆袭了。 而且你要知道孩子为什么差?小学那点东西,差只有一个原因,投入少,为什么投入少,很多家长会找借口,孩子挺聪明,就是不学习,以后知道学习就好了。我告诉你,这是骗鬼的,孩子没有不爱学习的,他正是对任何事情都可能感兴趣的阶段,怎么会不爱学习?不爱学习是因为以他现在的认知水平,理解这个知识有难度,所以他的投入没有用,必须更多的投入才能理解,但是因为看不到成果,他就不爱学习了。 于是这就形成了一个学渣循环,投入不够——认知水平低——学习差—更不愿意投入,这种循环很难跳出。 所以不要说孩子聪明,就是不爱学习了,没有这回事,能打破这种循环的只有家长增加投入,但是不能增加投入,肯定都是有经济和其他客观原因的,于是,分化就产生了。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三):当我们谈到焦虑,该谈些什么?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之中,身心俱疲,甚至无法自愈,只得求助于昂贵的心理咨询。如作者罗洛·梅一开始便声称的“心理治疗的核心问题在于焦虑的本质”,焦虑已然成为极为现代人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焦虑的意义》一书中,他将这一主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对于理解焦虑、面对焦虑皆有一定的启发价值。
焦虑是什么?罗洛·梅首先从文学中寻找焦虑原型,在奥登、加缪、卡夫卡、黑塞的文字中寻找答案,如奥登在《焦虑的年代》所写道的:“我们所知的恐惧/是未知”,在文学中,“焦虑”与“恐惧”的概念较为相近。而在罗洛·梅的理论体系中,则将两者进行了区分。虽然对象同为未知,相比较为具体的恐惧,焦虑则更为抽象,可引用克尔凯郭尔的观点作概括:他把焦虑作“对虚无的恐惧”。而至于更为直观的“惊吓”反应,惊吓太过具体与非常态,而焦虑则可能常态化。当然,作为不安全感的极致,焦虑虽然指向模糊,亦能从客观上有所反应,在罗洛·梅的阐述中,焦虑是自我面对冲突与危机的机制,“冲突在主观上是焦虑,在客观上便是疾病”,身体的不适甚至成为了焦虑的结构化形式,即所谓“癔症”。然而,疾病本身和焦虑并非属于同一范畴,如同人们对于未知的焦虑,人们对于焦虑同样充满未知。
幸好,罗洛·梅显然十分擅长辨析各种概念,他一直在努力去掉“焦虑”令人困惑的模糊外延。
由于焦虑的难以阐释,更多的人倾向于将其归为感性的情绪并力图避免之,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用理性克服抑制焦虑的做法并不积极,相反更像是某种逃避。在《焦虑的意义》中,更倾向于寻找焦虑的建设性意义,在罗洛·梅的语境中,焦虑完全可以转化为动力,这种说法很像我们平时常说的“化压力为动力”,但是,他同时指出,“压力”并不能包含“焦虑”的丰富含义,“压力”清晰而具体,强调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命运,而“焦虑”则显然更为广谱,焦虑的普遍性甚至被弗洛伊德概括为“出生”与“去势”,进入一个新环境担心难以适应是压力,而感慨人生不易则是焦虑。两者的关系可以更深一步进行阐释:“焦虑是个体连结、接受与解读压力的方式。压力是通往焦虑的必经之路,而焦虑则是我们处理压力的方式”。在这里,克尔凯郭尔的观点继续被援引,“焦虑”与“究责感”捆绑,源于自我觉知,而“创造性越高的人,潜在的焦虑与究责就越强”。焦虑可以成为生产力,在现代社会,焦虑极有可能产生于追求成功与自由的欲望难以满足,保持着一定的焦虑,能够有助于人类克服怠惰与颓废。罗洛·梅焦虑的原因其概括为三类:第一类是责任的承担,第二类为竞争的处境,第三类则是源于对功成名就的渴望。焦虑并非源于绝望,更多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局限性,变得更好。也正因为如此,中产阶级与个性突出的族群,焦虑最为明显。在对于未婚先孕年轻女性焦虑的个案研究中,这样的结论也得到了证实。
既然焦虑不可避免,甚至无需谈虎色变,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对待焦虑?罗洛·梅给出的药方显然比较开放:爱与敌意皆是双面刃,控制好焦虑的火候,不失为积极人生的方式。正如他所言:“当个人能够面对焦虑经验,并进而成功地走出来时,他自我人格中的正向层面也随之成长”。那些不足以打倒我们的焦虑,必将使我们强大。
《焦虑的意义》读后感(四):了解一下得病了都会焦虑
有些人焦虑一个月才赚二十个亿,有些人焦虑怎么实现一个小目标,而大多数人焦虑的订阅了很多自媒体的课程,反正现在你不焦虑都不好意思出门。焦虑的潮流中,你要追逐也是要付出点代价的,所以,一咬牙一跺脚,买一本《焦虑的意义》看看,到底这玩意焦虑究竟是个啥。这本书不负众望的给系统的介绍了焦虑,有焦虑的理论,焦虑的病例,焦虑的构成, 甚至还有焦虑的解决方案。好吧,有了这本书后,以后出门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们不懂焦虑了。 在《我们如何成为后人类》里解释焦虑就很简单了,意思就是一阵抽风的情绪化,但是科学的说那就控制论的系统工程也未必解释的清楚的玩意。有部电影叫做《银翼杀手》也翻译做《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是根据迪克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里面就提出了仿生人也是有焦虑了,而且一旦焦虑了那就很接近人类了哦,必须杀之。当然了,这也同时是个悖论,人类不焦虑或者焦虑成了后人类,那不还是人,人还是那个人,焦虑依然是焦虑,所以,要不要焦虑,哈姆雷特也是无语了。 大都市集体的焦虑是这样的,特里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一个城市:“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市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 人呆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名巫师、600座雕塑和纪念碑、30万只鸽子。。。。。。”,这段焦虑是作者对这座城市爱得深切,同样在书中对于这座城市的痛惜也是一样深刻,作者深怕人们焦虑的忘记了这座城市。人们的焦虑在这座城市里流动,这座城市也必须承载着这些焦虑,就像这座城市里的每个铆钉、每块砖瓦、每一寸建筑等等都被人们构建,被人们浇铸记忆。正如作者所仰望的和被遗弃的一样,每天都是这个城市新的开始,每天这个城市都必须这样运作。这本书就是《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继续焦虑的认知就来到了陈那大师这里,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形容“我”的作业,就把自己脱了个光光开始上下打量,脱了就脱了他也不关门关窗户,结果,如果路过的吃瓜同学们看到了,就跑去给老师打小报告,老师来一看,气不打一处来,一跺脚就把他赶出寺院了。当然了,后来遇到了大师世亲的教导,后来陈那也成为了一代宗师。这个故事里,说的就是我们需要找到“我”都焦虑过迷失过甚至不得其法过,所以,阿兰德波顿把世俗的焦虑聚焦到身份的上开始讲解,比较简单易懂一些,不至于脱光光被大家误解拍写真。这本《身份的焦虑》是可读性非常高,很吻合时下一大票人一边梦想着高大上,一边各种拧巴混日子,搞不清身份的人儿。 无独有偶买到《孤独的城市》也纯属给《焦虑的意义》凑单,这本书里的作者在失恋后搬到了纽约,在这座城市里,孤独的作者开始在这座城市里焦虑的寻找慰藉。从霍柏的《夜游者》透视出城市的处处透明,在安迪沃霍的复制里揭开城市的封闭,到了大卫沃拉维奇和南戈尔丁的隔离解析了城市的陌生,而亨利达戈展示出来的是城市真实的各种囤积居奇,克拉斯的音乐是在唱响城市的末日,哈里斯渲染的鬼魂是城市的网络,哈乐黛的缝缝补补就是城市里此起彼伏的挖建。作者用这些现代艺术家们告诫焦虑的我们,其实是很孤独的,而孤独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市里,孤独的城市里串串烧的焦虑日复一日。 哲学家焦虑起来就喝咖啡,这本《存在主义咖啡馆》就是按照龙树大师的八不理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什么这了那了都是概念,然而这些概念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连空本身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存在又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疑问去咖啡馆吧,来一杯咖啡打开这本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波伏娃等一大票的存在主义大师会从头到尾给你铺排开来唠嗑,当然了,听完后你能安心的是龙树大师说的你的房子车子信用卡统统扔掉,那些玩意都是不存在的,然而存在主义大师们会给你说,你的这些个物质都可以不用扔掉,精神上的玩意可以扔掉点,比如流行的焦虑,无法排解的孤独,吊诡的潮流名牌等等。所以,我们还是可以保留一些物质存在扔掉一些精神不存在,组合一些古今中外大师们的教诲,按照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这种模式生活的优雅一点点。
以上六本书都是有关焦虑都是给《焦虑的意义》做备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