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全二册)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14 03:18: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全二册)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全二册)》是一本由中共党史研究室著作,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9.00元,页数:8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全二册)》精选点评:

  ●官宣。

  ●读过两遍,梳理清楚了党史进程,涉及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很宏大,但官方出版书籍更加准确,涉及党史上的事件更加多,也更加详细。

  ●草草刷完第一卷(1921-1949),既是党史,其实也是建国史。正如此卷结束语所说:“中国革命所走过的道路是极其曲折和艰难的,中国人民为赢得革命胜利和社会进步付出了巨大代价。”在下一卷中,应该就是新中国建设发展史了(1949-1978),且是在曲折中探索发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

  ●这书应该是用来查阅的,而不是用来读的,很详细,每一场战役,每件事发生的时间,一本很标准的教材。

  ●中国的未来是奋斗出来的

  ●每个人的眼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我只读完了第一册上卷 其实很好 若不是没有时间就继续读了 个人觉得写得不错 还算客观 执政党能如此写已经很进步了

  ●内容上接近大学政治课本,形式上类似《上下五千年》。既吸引不了普通读者,恐怕又不能作为文献被引用,搞不明白史学家费大力气编著的该作的受众到底是怎样的人。

  ●读这个算不算行为艺术?

  ●长辈办公室长年落灰的门面读物,被我偷偷拿过来看了。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全二册)》读后感(一):个人对书中见解

  因为看过明朝那些事全集完后,想在了解一下近代的中国,所以看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中脉络很清晰,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背景再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都是一段曲折的过程,从国共一次合作再到中国共产党被5次围剿。从万里长征再到建立新的根据地。从国共二次合作再到全面抗日。从抗日胜利再到全面解放,让我看到共产党跟国民党的区别。一个是处处为了人民,而另一个是不断贪婪的剥削和卖国。但书中文本过多强调作用和影响,忽视了较多的个人案例,所以读起来不像明朝那些事那么有趣。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全二册)》读后感(二):政治

  写得还比较事实求是,比较符合历史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1]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已于2011年1月11日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记述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全书分上下册,共98.8万字。为方便读者阅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也经党中央批准校订重印,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一并发行。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于2011年1月11日下发《关于认真组织学习宣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通知》。《通知》指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出版发行,对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高中级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党的历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素质,将发挥重要作用。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纳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关安排之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进行学习。要把该书作为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史的基本教材,纳入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全二册)》读后感(三):我从中共党史中所读到的

  

人们都说在官言官、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但作为一名在基层吃体制饭的人,一名中共党员,我对党政、理论一类的书籍一直都极不喜欢——总感觉都是些又大又空的官样文章,于工作无所促进,于生活无所裨益,有什么好读的呢?所以除了完成工作所要求的必读书目之外,基本都没怎么涉猎过,直到我拿到这套《中国共产党历史》。

这是第一本让我硬着头皮开读、不由自主深读、念念不忘再读的党政类书籍,而且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党的知识。嗯,这是一本中共党史,记述党的发展历程本就应该其应有之义,但它又远远不止于此。它详细记述了党从诞生到改革开放前——从星星之火到掀起燎原之势,从了了十几个人到成为千万人的大党,从偏居农村一隅发展到执掌全国政权,引领中华民族发展方向——的发展历程,深入阐释了为什么有党、为什么是党,以及党为什么、党怎么样等等问题,说明了党为什么能、为什么如此,让我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是一部党的百科全书。

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这么一路走来,其历史已深深嵌入了中国百年以来的发展进程。从1921年登上历史舞台起,党就在矢志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找出一条改变自身命运的道路,直至一步步走向现代中国舞台的中心,成为当之无愧的主角,开创自己的时代,从党的发展历史、奋斗历程中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史,实质上其本身就是现代中国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党的奋斗,就是中国的奋斗,一部党史就是现代中国史。读完这本书,在加深认识党之外,更是重温了中国现代史。

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励志鸡汤。党从成立到夺取全国政权仅仅用了28年,因此曾经有人非常形象的把其比作史上最强创业天团。党在波诡云谲的历史风云中,经历了大革命、反围剿、万里长征等艰难困难,但党始终矢志不渝、初心不改,谱写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足以催人奋进。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革命先驱们,为了心中的主义,为了民族、国家和人民,便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抛头颅、洒热血,直至献出生命。这真正让我领略了信仰的力量,也使我深深地鄙视时常纠结于个人进退留转的自己。

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方法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次次的危机,又一次次地浴火重生,变得更加强大,当然有历史机遇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地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采取了最合适的斗争策略。不管是农村包围城市,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不管是抗日持久战,还是民族统一战线,中共的策略从来都是跟着形势转、奔着问题去的,始终注重从残酷的斗争中总结经验、寻找解决办法,很多策略都是党在成长壮大过程中的血的教训。所以毛主席才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实质上,我们现在工作中所采取的很多方式方法,基本上都能够在党的历史中找到出处。而读党史不但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其背景、涵义,而且也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策略做好当下工作。

读罢《中国共产党历史》,本人深感汗颜——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竟对领导核心的过去知之甚少,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竟对党的历史不甚了解,确实有失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水准。还好,现在我补上了这一课——虽然只是浮光掠影,但总算是读了,还很有获益。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全二册)》读后感(四):1929,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1929年,中国没有发生什么广为人知的大事,在历史上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然而,这一年有可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为重要的一年。

  8年前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的一支游船上宣告成立,全国党员有50多个人。

  3年前的1926年,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口号中,第一次国共合作下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2年前的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发动“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等反革命活动,对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群众实行大逮捕、大屠杀。

  同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但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接连受挫,部队损失严重,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走向井冈山。

  1929年初,在数倍敌人的第三次“会剿”中,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人撤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踏上转战赣南、闽西的艰难行程。

  面对革命的巨大挫折和低谷,成立8年的中国共产党急需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这个问题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据说是林彪提出的,但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止一个人,也不止一次。这个问题的提出源于巨大的压力。

  一是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国民党政权建立后,使用法律、行政、特务、军事等手段残酷镇压任何革命活动。中国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加入共产党成为最大的“犯罪”。根据中共六大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余人。据1927年11月的统计,党员数量从大革命高潮时期的6万人骤减至1万多人。

  二是革命形势转入低谷。“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样寂寞生活的终了。”这看起来像是深夜里朋友圈的牢骚,或者十年前的QQ签名,但是实际上是毛泽东写于1928年的《井冈山的斗争》中的感慨。为什么呢?他还写道“我们一年来转战各地,深感中国革命潮流的低落……工人农民以至民权派的资产阶级,一概没有言论集会的权利,加入共产党是最大的犯罪……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之后,才慢慢地起来。和敌军打仗,不论哪一军都要硬打,没有什么敌军内部的倒戈或暴动”。革命,是多么的寂寞。

  三是战斗生活条件的极端恶劣。被白色政权包围的红色根据地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战斗压力和被消灭的风险。“四月以后……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军队,随时都有八九个团以上的兵力,多的到过十八个团。然而我们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和敌人斗争了四个月之久”。“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营养不足,病的甚多,医院伤兵,其苦更甚。”(《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以上三点,总结起来,就是:敌人很强大,形势很低迷,我们很弱小。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取决于中国革命能不能找到一条胜利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之前,有几条道路已经先后失败。

  一是妥协退让求合作。1927年,反革命事变后,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在苏联代表鲍罗廷等人的指导下做出的一系列决定,企图以妥协退让和束缚工农运动等消极措施拉住即将叛变的同盟者。结果,“自愿地放弃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毛泽东《当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使党在大革命的危机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二是以城市斗争为中心。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设定的目标都是攻占大城市。1928年2月,《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要求中国党“反对对游击战争的溺爱”,强调要以城市为中心。6月,共产国际领导人布哈林在中共六大上作报告,仍认为中国党应以城市为中心,反对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主张红军走州过府、流动游击。当时,四万万中国人中只有200万产业工人。单纯依靠工人力量,在敌人已经建立暴力机器的城市暴动,力量对比太过于悬殊。事实证明,希望以攻打和占领城市发展革命的尝试都失败了。

  1929年,在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的实践中,毛泽东愈发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此时,农村游击战争已经广泛地发展,并且有力地显示出它在中国革命中所占据的突出地位。到了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系统地阐释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也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文中指出,要把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这段话总结起来,那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那么,为什么这样就可以了?这条道路能够走向胜利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一文中引用了春秋时期“曹刿论战”的故事,想阐释的是以战略退却实现以弱胜强的作战方法。这个故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回答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正如在这篇写于1936年总结分析革命战争经验的文章所说,“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在“曹刿论战”的故事里,秉公办案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那么在当时的中国,老百姓最需要什么呢?当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的军阀长期割据混战,而广大农村的性质仍然是封建地主制度。社会的主体仍然是受到压迫的广大中下贫农。所以,才有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党和红军在革命根据地的拥护和支持,一个是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主要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就是土地问题,要开展土地革命。政治上翻身做主,推翻地主阶级;经济上独立自由,农民分到土地,摆脱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统治。二就是切实服务人民,与群众休戚相关,生死与共。正因为是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他们谋利益的,因而积极地从事各项工作,参加红军,支援前线。

  这是当时农民对党和红军的支持情况:“江西的长冈乡,福建的才溪乡,扩大红军多得很呀!长冈乡青年壮年男子百个人中有八十个当红军去了,才溪乡百个人中有八十八个当红军去了。公债也销得很多,长冈乡全乡一千五百人,销了五千四百块钱公债。其他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成绩。”(《关注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中,在不断被围剿的境地下,红军靠什么能取胜呢?来看这样一段话。

  “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够坚固吗?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皇帝还有没有呢?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关注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就是制胜之道。正因为如此,在政治上被孤立、在军事上被围剿、在经济上被封锁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才能够生存下来,发展壮大。1929年,只有3600人的红军主力被迫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仅仅20年后,1949年,就有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这其中的沧海桑田让人感慨唏嘘。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这个在1929年前多次困扰共产党人的问题,到了1930年上半年逐渐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不是书本里来的,而是从调查实践中来的。认真调查研究,独立思考革命,从服务中国最广大人民的需求出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全二册)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