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0-12-12 01:43: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读后感100字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是一本由石川祯浩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4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精选点评:

  ●觉得石川的独门绝技,就是文字考证+图像考证的“二重考证法”,后者图像考证之前在系里的讲座上已有所领教。而这是国内学者所普遍忽视的。此书最喜欢的还是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文本略有删节,未有大动。可供各领域史学初学者的入门,尤其是一章的大格局和三四章的考证做得很好【史料多少各应如何处理,考证到哪里就可以收手等等】,拆解回忆录那段真的精彩!可以说是「大处博贯,小处精细」的典范,无怪敝系不少老师大力推荐。非专业人士不敢评价结论如何,不过基本上是完全在读前的预料之中。强调把中共成立放在国际范畴内,把文件和人员上与苏俄、日本、欧美的联系,观念、人际上与安那其主义、世界语运动、韩国复国运动等的串联呈现得很复杂【这事情不可能那么简单】;施存统个案的描述在全局中显得脱线,放在附录单独成篇似更佳,算是少有能批评的点了【本就是单篇论文,没有整合进来,大概是为强调日本元素的重要性?】绝对不能跳过注释!绝对不能!附录一二资料性很强,外行深感惊讶。有精力敬请读原文。

  ●石川老师在党史考据上可以说是非常细致详实,功力炉火纯青。 大概能捋出来如下的线索: 早期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共产主义运动实际都是苏联主动扩散的产物,“南陈北李”所显示的“内生说”实际难以站住脚。同时,东亚各国早期共产组织的派系斗争,实际也同苏联早年负责革命输出的对外工作机关政出多门有密切关联。 不可忽略的是,在确立上海共产小组唯一的党统之前,共产国际曾经有试图把一些社会主义色彩的政治组织改组成共产党以及试图整合无政府党与共产小组为一党的政治考量(因为共产国际是遵循一国一党原则),同时也抬出来某些早期党员的案例证明了中共与安那其思潮和日本左翼的联系,早期共产组织在组织建设上更是“摸着石头过河”。 另外,日本的马派知识分子与中国的非马派知识分子在引入马列思潮上也发挥着重要中介作用,这点也不容忽视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完全是学习来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唯物史观,阶级斗争论以及革命完成后,出现共产主义完美世界的预言,提供了根本解决方案。中共一大是在共产国际的指令下召开的。直率的讲,中共一大是在后来才被赋予超越实际的象征意义。

  ●另:《红太阳》条目被删。

  ●我说吧,像这样的书,日文原版和中文翻译版对照着来看真有意思。中文改动了、删减了的东西,观者自明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考证中共建党日期的那部分被删节。

  ●被石川先生的考证工夫折服,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信息。

  ●考据扎实。最值得注意的三点是:1、中共的成立是苏俄革命的溢出结果,如果没有苏俄和共产国际的组织和资源,就不会有“这个”中共。2、列宁主义在“五四”开启的政治思潮中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所以成为主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北洋体系的松散和中国人的政治偏好。3、新传媒对推动革命的巨大影响力。

  ●作者对中共的研究细致入微,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更是条分缕析。但是作者似乎忽略了一点:中国的历史,是否都是由日本影响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读后感(一):真实的历史让人冷静,并且思考

  看了过多的主流作品后可能大家脑子里都是僵化的,共产党走到今天其实并非偶然,当然历史书应该客观的记载史实,并非研究一些偶然性事件,本书的作者态度非常严谨,不漏过一丝片断,这让我看书的时候抛掉了偏见和激愤,平静的复习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我想,这应该是历史著作带给我们的感觉吧。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读后感(二):罕见的诚实力作

  此书的考据功夫足够金冲及们学几辈子,而知识分子的良心更是不可多得。不知为何杨奎松,王奇生从来没有关怀过这个发生的瞬间,里面扑朔迷离,很多细节至今尚未揭晓,比如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亲自参加,以往考据提供理由非常牵强,难道他们根本不重视这件事吗?有待研究。

  同时,关于荷兰人的考据也相当不充分,感觉一切心怀尊敬的人是无法探寻真实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读后感(三):看了之后也没有什么教益!

  大部分问题早被国内学者考证清楚了,不过适合小白阅读而已,至于很多学者评价很高,也不过是作为一个外援,毕竟,外来和尚会念经嘛。本书里面,作者代入了过多的意识色彩。一、一大的重要地位是否为了抬高太祖?我觉得不是,一大之前,cp就是个杂志党、小知识分子沙龙而已,一大以后,cp步入了轨道、有了实质运作和体系,成了运动党。这一点,俞秀松30年说的很清楚,“cp的正式存在是21年一大以后”,他是20年cp成立最早5人之一哦!正如公司的生日,大家表露正式意向这天、拿执照这天、资本金到位这天、开始做生意这天,都可以吧,只要特别说明陈李为最主要创始人就可以了。二、小组称呼的出现也是为了抬高太祖吗?不是吧。一大结束后,参加者撰写的报告里面清楚的说了各个小组,这是21年8月。陈独秀21年 6月给一大代表书面交代,说“本党尚未成立”。三、定七一为本党节日也是为了抬高太祖吗?我们今天占有如此多的资料,还有5月、6月、8月、11月多个说法,30年代你让毛怎么确定日期呢?在当时,比较合适的就是定一大嘛。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读后感(四):一流著作的艰辛之路

  如何写就一流学术著作,石川桢浩或许给了我们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首先是视野要宽宏。作者一改之前简单把中共建党与苏俄相联系研究的办法,“在世界规模的思想流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中展开”分析,打通共产主义在美国的流传路径,以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进而对东亚的影响为背景,来考量建党前中国国内共产主义思想来源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跟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有相似的地方,跟杨奎松的《中间地带的革命》也有相近之处。

  其次是通晓多门语言。近代以降,整个世界的融合与联通日益加快,没有那个国家的大事单是因为本国内因而起,作为研究者而言,通晓二门以上的外语几是必要工具。但就本书而言,作者引用了中文、朝鲜语、日语、俄语等方面的资料,作为常有出国交流的学者,作者自然也通晓英文。

  三是很俗套的一句话,“坐得住冷板凳,守得住寂寞”。看作者行文及引用文献就可以知道,作者在查阅档案、甄别史料、研判他人学术成果方面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这只是读此书自然感觉到的,在这背后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恐怕十倍不止。

  正是在以上基础上,作者大胆的就“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中共成立时间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自信满满的说,“我相信,本书的学术水平将超过中国为纪念中共成立八十周年而计划出版的有关中共创建史的最新著述”。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读后感(五):石川祯浩的几个重要结论

  在北京,陈溥贤为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是他影响了李大钊转入马克思主义,虽然陈后转向KMT,但不能因此忽略了他的贡献;在上海,戴季陶、朱执信、胡汉民等热心地宣传着社会主义学说,尤其可笑的为戴季陶充分地将马克思主义传授给了陈独秀,以此可见CCP与KMT为一母之同胞;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献知识传递史的考察,发现陈独秀先是接受布尔什维克主义,后来才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苏联在远东早期的活动使者有布尔特曼(华北)、波波夫(上海)、阿格辽夫(上海,原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长、孟什维克)、波塔波夫(上海、福建),而苏俄正式派出的第一位使者是维经斯基;在建立正统CCP前,旅沪朝鲜人士如朴镇淳、李东辉与大同党姚作宾、黄介民(没赶上第三次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且涉及高丽CP本土海派之争,实质上为伊尔库茨克同赤塔的纠纷,即舒米亚茨基的俄共西伯利亚局与克拉斯诺晓科夫的俄共远东局之争)接触,在共运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严格来讲,在上海建立CCP前夕,参加Comintern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张太雷、俞秀松,旁听的瞿秋白、陈为人都不算是中国方面正式派来的D的代表,其甚至为了与齐聚莫斯科的各色CCP如江亢虎、姚作宾等争夺D的正统位置;在正统D史的一大观念里,马林是远东国际派来的全权代表,但实际是尼科尔斯基,他负责监视和援助财政的作用,光CCP初期的活动经费有94%是远东国际资助的,故在伊尔库茨克远东书记处的一封信中,将CCP的成立视之为远东国际中国支部的诞生;以一大“十三人说”“十二人说”史料49前后鲜明的对比,说明诸夏政治意识污染的严重;对施存统这个典型54青年的个案研究,说明了当时54青年从尊儒、反儒、无政府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心路历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