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经典
日期:2022-03-29 03:02: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经典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是一本由“名家领读经典”课题组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精选点评:

  ●李零的很好,真正不拘泥于形式 温铁军的洞见甚佳,醍醐灌顶 金一南从自身经历出发到时让人记忆深刻 其他部分教授从自身具体切入的都还可以 但是讲大形势,大历史的简直不能看 总得来说,提出问题有比较中肯,但是显然没有与之匹配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有些嘴脸实事求是不要了,有些是又蠢又坏,有的预见被今年的现实打脸 还有最后一点,被污染的知识图谱,可能很多教授为了讲座的趣味性添加一些小知识,但是这些往往是他们自身不经考据道听途说的,而读者与听众往往记住的就是这些东西,所以请长点心吧,苏轼没活到80啊

  ●梯队之外李玲、李稻葵,医改和经济结构改革,过于专业,不太好评价。 第一梯队温铁军,见解独到、分析深刻,为这本书贡献了50%的价值。 第二梯队邓小南、李零,立论平实,不谄不舔,为这本书贡献了30%的价值。 第三梯队金一南、潘维,常识大师,水分过多,但基本不太胡说八道,为这本书贡献了10%的价值。 第四梯队,剩下的一批人,为这本书贡献了60%的废纸,让这本书看起来不至于太单薄,能卖个好价钱。其实如果单纯需要充页数的话,可以删掉这些人,采取大字、注音、宽边距的做法,也一样能达到这个效果。

  ●不读书人的大脑是很浅的,看问题都是浮光掠影夸夸其谈/其实有很多问题的并不是很深刻,只是这个角度的内容已经被可以回避了太久,很多人也不愿意跟着思考。本书内容宽、博、杂、精、深,却并不会晦涩,我目前读了三分之一,根据自己的感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可以无障碍阅读,但是需要精心阅读,因每一篇都比较长,涉及的历史、人文,军事、政治,甚至哲学层面的逻辑比较多,需要慢慢看。

  ●本书表明,当前就是社会大变革时代,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老韩的历代治理与得失,温铁军的中国经验,再结合易中天中华史,品读五千年来,梳理中华的命运与选择,真是酣畅淋漓啊!

  ●抱着想写公文文章的心态打开来看,最后却折服在有料有思考的论述中。尤其是温铁军先生的论述,强烈推荐。

  ●李零、金一南、潘维、温铁军老师的几篇最为精彩

  ●老韩、温铁军和李玲篇甚好。

  ●这书真的很不错。 温铁军教授的观点很新颖。 《危机治理中的中国经验》让我们有一种全新视角审视前30年的发展,错误和危机的必然以及领导人的大局观和超越时代的前瞻性! 因为有农村集体化,所以经济危机的矛盾就能有一个缓冲,才使中国在多次经济危机中挺过来,发展壮大!看的人这么少,真的可惜!非常可惜!

  ●胡鞍钢最垃圾,温铁军写得好。

  ●李零硬气!放在第一篇 后面完全不想看了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读后感(一):读书改变“睁眼瞎”

  不读书人的大脑是很浅的,看问题都是浮光掠影夸夸其谈。

  其实有很多问题的并不是很深刻,只是这个角度的内容已经被可以回避了太久,很多人也不愿意跟着思考。

  本书内容宽、博、杂、精、深,却并不会晦涩,我目前读了三分之一,根据自己的感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可以无障碍阅读。

  但是需要精心阅读,因每一篇都比较长,涉及的历史、人文,军事、政治,甚至哲学层面的逻辑比较多,需要慢慢看。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读后感(二):人民公开课读书笔记:

  人民公开课

  由北大教授讲授,看这本书会获得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如果说平时了解的历史,是基础。那么这本书就是对历史的一个提炼。让我们从不一样的角度,比如政治,经济,管理,制度,去发现更大的世界。

  我认为这是本从上往下看社会的书籍,我们看书,就是为了从历史中了解生活,从国家层面学习处理事务的方法。所以这本书,对于我们来说是良师益友。

  再者,作为中国人,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了解共产党的诞生、发展、未来的规划,更加坚定了我对党,对国家的忠贞,爱国及爱家。

  (附)《人民公开课》读书笔记:

  4马克思主义是西学之一,P17北大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

  20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P24现代科技起源于工匠文化,P26为劳动人民做学问不符合中国国情?P42宋代读书人缺乏治理能力,P48中共振奋中华民族武德。

  72柳宗元《封建论》的现实针对性,P74制度与人的区分。

  91宋代扁平化的政治架构,P101宋代的各种制衡。

  106美国中国研究学者的排序,经不住推敲,P109中美国家力量的对比,P118一盘散沙的中国人,P119中国伪军超过侵略军,P122邹容也是共产党人?P133战争与中国人集体自尊。

  139对自由的理解,P148不同国家的生死对比。

  185流动性过剩问题,P186资本过剩与亲贫困,P195新中国的艰难起步,P200大跃进的历史脉络。

  232改革开放的三大危险。

  257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

  300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历史性和演进性。

  322赤脚医生的伟大贡献,P325前三十年为后三十年累积人力资本,P340三明医改的成功。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读后感(三):各章节读后感

  刚看完李零第一篇。倒也没有那么红,该讽刺讽刺、该批评批评,不做梦,不撅起,非常通俗,没事儿看一看也还不错。

  第二篇韩毓海。水平断崖式下跌。讲课毫无章法,东拉西扯。而且显然,他把宗教改革的影响,附会到文艺复兴,我怀疑他是不是根本不知道宗教改革是怎么回事?

  第三篇杜晓勤。长篇大段讲中国古代史,叙述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是最后从《封建论》中得出了加强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唉,这种话何必要你一个搞古代文学的老师来说呢?

  第四篇邓小南。讲宋代的中央制度安排、皇帝了解问题的渠道、科举制的新发展,处处谈的是历史,但却都暗暗落在了权力制衡和保障公平上。对宋代的小故事也信手拈来,专业人说专业事,体现了“知名学者”的水准。

  第五篇金一南。典型的近代史主流官方叙事,即使穿插了许多小故事,但基本内核还是不变——晚清屈辱、民国腐败、中共救世。有所不同的是,把中共救世的意义,真正提高到了“神创世”的高度,从而获取了永恒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总之,可看可不看吧。

  第六篇张文木。韩非子式学者,讲中国特殊性,讲毛泽东思想,讲斗争哲学,讲一带一路。想从历史中提炼智慧,智慧好像也有,家国情怀好像也有,但就是缺了一点东西,缺了什么东西呢?哦,对了,不是缺了什么东西,是没人性。

  第七篇温铁军。从经济视角出发,理解中国历次变革,分析到位,有理有据。从本质上来看,这其实是“最马克思主义”的思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分析出来的“中国经验”,不空洞、不浮夸、不恶臭,和同样标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话语根本不同。只可惜这里收录的东西,似乎是对温铁军老师各种讲座的拼接,详略失当,略显破碎。

  第八篇胡鞍钢。这比前面那些已经很离谱的更离谱,基本逻辑是——因为我们未来要做这些事,而且我觉得我们能做到,所以我们牛逼???

  第九篇潘维。讲共产党的执政任务,讲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还讲自己身上发生的各种小故事。如果说,他对家国情怀能打50分,那么他的国际视野就可以打30分,对中国的观察和认识可以打25分,对历史的认识则可以打5分。对了,满分是150分。

  第十篇卢周来。紧紧依靠***的相关论述,讲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不公正的负面影响以及党的举措。令人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一句话是在说自己的见解——字字落空,20几页纸就像是一大堆摊开的高中政治参考答案?就这还开篇就说自己是经济学出身,不说外行话???

  第十一篇张宇。这篇应该定名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入门概论之导言”,并“结合中国最浅表国情之最一般论述”。整篇文章,大篇幅的解释什么是马政治经济学,它为什么好,它有什么用?但是用在哪儿呢?为什么它这么好还被人误解?为什么顶着“官学”之命却没有做出应有贡献呢?对这些更要命的问题,一句也不提。基于此,我愿称此人为“马克思主义经学家”。

  第十二篇李玲。这篇文章在整本书算是一个异类:其他的文章都在谈政经大事,只有这篇文章谈了一个相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医改”问题。但是,也不全是在谈专业问题,在谈到历史、谈到国际政治、谈到社会弊病——客气点说——依然是说不到点子上。但谈到医改专业问题的时候,但是帮助我了解了一个新领域。总体来说,还可以。

  最后一篇李稻葵。经济专家,讲得也是比较纯粹的经济问题——经济结构、经济增长趋势之类的问题,论调非常乐观,中国必然稳中向好。其实这些比较专业的经济问题我也不懂,但是看的时候我就冒出来一个问题:以中国目前的经济能力,在广大人民的福利问题上,究竟做的够不够呢?还有没有能力做得更好呢?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读后感(四):《人民公开课》:探究中国的长治久安之道

  当今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倾向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分布态势,在网络媒体和市场化媒体的场域当中,自由主义占据着重要位置,对广大知识阶层,产生着持续性的重大影响。由于自由主义历史叙事的这种主导性,中共赢得政权,仿佛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而中共执政以来的种种失误与错误,也被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予以放大。

  这样的舆论生态,对国家政权之于普通民众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来说,显然是一种极大的威胁。新一代领导集体上台之后,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的巩固与重建工作,在各种媒体场域当中,试图夺回由中共主导的话语权。高校是意识形态话语争夺的重要阵地。要想夺回话语权,如何采取让大学生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来在广大大学生群体当中传播中共的意识形态,就成为摆在各级意识形态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6年,北京市委教工委组织的“名家领读经典: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开课,就是这样的尝试之一。他们邀请了李零、胡鞍钢、温铁军、邓小南等13位在京知名学者,来共同为北京八所高校的大学生授课,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将这一公开课的讲课实录结集成书,以“人民公开课”为名出版。这样一本从国家治理能力角度,关注中共和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的新书,非常值得关注。

  书中讲课的这13位学者,专业领域从考古学、军事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到中文、历史、哲学、社会学,各自不一,但他们普遍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正视中国发展的历史路径、传统资源与现实国情;第二,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拥有热爱祖国,与祖国发展同命运、共呼吸的基本底线立场。正是基于这样两点,他们在讲课过程中,就不会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立场,将中国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近百年的变迁历史全盘否定,也不会采取一种简单化的制度决定主义和贴标签的方式,认为中国当下的种种问题,是照搬西方的某种制度或模式,就能够一夜之间全部予以解决的。相反,无论是韩毓海老师对于中国历代王朝治理能力的得失分析,还是金一南老师对于晚清以来中国因国家治理能力弱化造成的一盘散沙、任人宰割局面的论述,都能清晰地导出中共构建一个治理能力强大的现代化国家的逻辑必然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从国家治理能力变迁的视角,梳理中共从古至今,尤其是近百年的发展变迁史,足以让读者明白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也会让其对于这一变迁历程的成败得失,多一份同情与理解。

  尽管讲述的都是非常严肃和深沉的主题,但书中的各位学者在分享时,尽可能地做到了深入浅出与趣味横生。以开篇李零先生的讲课为例,他采取其惯有的戏谑怒骂、纵横捭阖的讲课风格,用最为简单的白话,讲述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中西发展对比的理解。本书还没上市,这篇讲稿就在微信上广为转发与传播,足可证明其独特授课方式的受欢迎程度。

  2017.8.13下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刊发于2017年9月27日出版的《南风窗》杂志,欢迎交流。)

  (附)《人民公开课》读书笔记:

  4马克思主义是西学之一,P17北大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

  20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P24现代科技起源于工匠文化,P26为劳动人民做学问不符合中国国情?P42宋代读书人缺乏治理能力,P48中共振奋中华民族武德。

  72柳宗元《封建论》的现实针对性,P74制度与人的区分。

  91宋代扁平化的政治架构,P101宋代的各种制衡。

  106美国中国研究学者的排序,经不住推敲,P109中美国家力量的对比,P118一盘散沙的中国人,P119中国伪军超过侵略军,P122邹容也是共产党人?P133战争与中国人集体自尊。

  139对自由的理解,P148不同国家的生死对比。

  185流动性过剩问题,P186资本过剩与亲贫困,P195新中国的艰难起步,P200大跃进的历史脉络。

  232改革开放的三大危险。

  257社会主义与公平正义。

  300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历史性和演进性。

  322赤脚医生的伟大贡献,P325前三十年为后三十年累积人力资本,P340三明医改的成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人民公开课(中国共产党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经典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