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的悲剧》是一本由艾勒里.奎恩著作,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53图书,本书定价:18.00,页数:20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X的悲剧》精选点评:
●好喜欢雷恩~~~~
●2017.12.4-2018.4.15.
●看得仔细点谁都能破案,真的。就可惜懒人太多了
●后半段才入戏~ 决定看y的悲剧~
●三星有个人因素:电子版居然把结尾提到了开头,跟摘要是的,被剧透真难受。总之是我的悲剧。
●推理严谨,精彩绝伦
●看过留脚印
●神作!每一桩案件的推理都如同数学证明题般严密。
●棒棒棒,虽然作者对x正面描写不多,但是通篇看下来,X无处不在
●非常喜欢奎因,可是这翻译不能原谅……还是选择新星出版社的吧。
《X的悲剧》读后感(一):一部充分证明作者是美国人的小说
一部充分证i明作者是美国人的小说。若再加上点儿枪战、搏斗、追车、谍战,就可以彻底投在冷硬派门下了。
看了这部小说不由得让我想起侦探推理小说的戒律。如不要用‘双胞胎凶犯’,不要有‘化妆伪装’等等。一个人推理小说作者如果写出这些破戒的东西,还真不如去玩儿‘叙述性诡计’。
这部tox让人对‘奎因小说公平性强’产生了巨大的怀疑。要说公平性,这小说公平地也忒无耻了。那就是:侦探因为自己爱好某项运动,也就允许凶手‘公平地’参与进来。
《X的悲剧》读后感(二):完美无缺的推理
商人隆斯崔在电车上被奇妙的凶器毒杀,警方进行了地毯式搜索却找不到任何线索;神秘人来信表示握有重大线索约警方见面,却在约会地点遭到杀害;隆斯崔嫌疑重大的的合伙人脱罪当晚举行聚会,在回家的电车上中枪,临死前做出驱魔的手势……年过60的前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哲瑞-雷恩,如何解开这一串谜团?
完美的数学式推理,无懈可击。第一起案件推断凶手的线索,简单到令人瞠目结舌,同时也心悦诚服。后两起案件设计同样精彩,死者留言起初以为是画蛇添足,细品之后觉得可谓画龙点睛。
雷恩一早就知道了谁是凶手“X”,但如果不挖掘动机答案就显得荒谬。随着往事浮出水面,X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悲剧也为读者所知。即使是拥有伟大人格的雷恩,他的光彩也无法照亮那人性中可怕的黑暗吧?《X的悲剧》最后没有落俗套的来一段凶手自白,这样反而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
《X的悲剧》读后感(三):看了一个月的大师作品
X的悲剧 最伟大的地方在于 没有隐瞒任何线索 推理过程中用到的所有证据都可以在前面找到 但你就是无法串联起来 只能乖乖听那个戏剧狂啰里啰唆的长篇大论 然后恍然大悟 啊 原来这样
还有 雷恩的话语冗长累赘 每一句话都像是在念台词 大量引用古典名句什么的也是我所厌恶的 但如萨姆一样急躁的我 最终也象萨姆一样折服于他 不光是因为他特殊的魅力 更是因为他淡然超脱的表面下一颗柔软的心 在火车上因为担心德威特居然在一瞬间露出了焦虑不安 这比任何细节都更让我感动
大师作品 就是能把一份案例报告写成小说 在高中时候买了一年的推理杂志 故事还好 就是里面的人物感觉可以用ABC代替 不存在任何性格特征 说话千篇一律 推理起来像在念稿子 只有那些剑走偏锋的才能激起我的一点阅读兴趣 比如复古的
过几天去把Y的悲剧借来看看
《X的悲剧》读后感(四):【讨论】《X的悲剧》中一个不太站得住脚的推理
久仰埃勒里·奎因大名,近前也有幸拜读被誉为“推理小说棋盘中的国王”的《X的悲剧》这部大作,一气呵成,果然气度不凡。这里开门见山地说,最后的推理中有一处我认为“不太站得住脚”,虽然对于全局无伤大雅,但此处还是想同诸位略作探讨。
就是关于第一起谋杀案的凶器,这是一个插满毒针的软木塞。简单地说,Lane推理中认为要使用凶器必存在护手工具,推得凶手为戴手套的人,进而推论凶手为电车售票员。诚如所示,但问题是,手套的厚度必须厚到能防止毒针割伤自己,小说中提出皮革手套,我查了一下,厚度足矣,但对于售票员来说是否太厚了呢?众所周知,售票员——尤其是电车售票员——是要频繁收钱摸票的,这依赖于敏感的人体触觉,而过于厚重的手套无疑不利于从事这种工作。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看到的售票员戴的是布制手套,厚度正适合从事售票工作,但是否足够防止毒针扎入皮肤呢?我们拿手帕作对比可知,两者厚度相差无几,如果手帕尚不足以防止毒针刺入皮肤,一般的布制手套厚度恐怕难以达到要求,但更厚的皮制手套又不像电车售票员戴的(如果是列车员还可以说法,因为列车员只负责检票不售票,对于触觉依赖不高),这是否是一种矛盾呢?
《X的悲剧》读后感(五):《X的悲剧》:完美的典范
我想在古典推理小说的浩瀚银河之中,很难再找到一本如同《X的悲剧》一样能够堪称完美的推理小说,这在我看来的确是难以逾越的典范。
虽然在读完《希腊棺材之谜》后,我已经为埃勒里·奎因拿捏逻辑的能力惊叹不已,精细缜密的逻辑链条自由穿梭在复杂冗长的故事线索之中尤为弥足珍贵。谜团解释的唯一性与公平性让参与事件的读者在接触作者的逻辑后显现出几近完美的说服力,这大概就是埃勒里·奎因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然而在我读完《X的悲剧》之后才发现,《希腊棺材之谜》绝对无法成为埃勒里·奎因最为优秀的作品。尽管它们完成在同一年,都保持着作者的巅峰水准,可是相较之下《X的悲剧》却更为优异,它已然成为完美的古典推理小说模本,在推理小说史上持续发挥着难以量度的影响力。
古典解谜推理小说的乐趣在于难以想象的谋杀诡计、精妙的结构与布局、难以揣摩的动机、复杂的嫌疑人与关系、缜密精细的逻辑、解谜线索的完整公平、性格乖张的侦探与无法猜测的结局。这些条件在古典解谜推理小说中不仅不可或缺,还显得尤为重要,一部优秀的古典推理小说中必然在以上所罗列的条件中至少有一处格外璀璨华丽或者独树一帜。在《X的悲剧》中,我们可以完整的看到这些举足轻重的条件在作者笔下大放光彩。
众目睽睽之下,拥挤封闭的电车中,谋杀开始了。一名男子被精巧致命的凶器毒杀,巡官与检察官收集到的线索完全无法从满车厢的嫌疑人中找到正确的凶手,搜查无以为继。然而听力受损的莎士比亚剧演员雷恩先生,却仅从萨姆巡官的口述里运用严谨的逻辑找到了凶手,并因条件不成熟而拒绝透露凶手的身份。谋杀并未因此停止,先是宣称知晓凶手的售票员在与警方接洽前惨遭谋杀,而后在第二起谋杀案中难以自辩的嫌疑人在法庭扭转胜诉后不久遇刺身亡。
尽管作者在第一起谋杀案发生后便暗示读者凶手能够被确定,但事实上我们却很难与雷恩先生一样运用逻辑得到真相。嫌疑人与之可能存在的动机早已在故事开始处一览无余,线索也在精妙的结构布局中充分呈现,我们却依然难以猜测到唯一的结局。在解答过程中充分详尽的演绎法与其相符的逻辑毫无疑问是作品最大的成功,相信很难再有作者能够在复杂的连环案件中以如此方式简单却又精确无误的导出真相,并且还不得不承认那些用于逻辑推理的线索并非是被刻意隐藏了的事实。
之所以称其为“完美的典范”是因为作品在解构之后显得中规中矩却又无法揣摩,作品不止一次的暗示出真凶早已暴露并可以推测。结构完整明确,无一累赘,因素多元,推理逻辑几乎无懈可击。在我看来,《X的悲剧》当是运用逻辑推理出真相的最高水准,不仅逻辑清晰合理,且无法质疑,哪怕是心理上的说明也都极具说服力,难以驳斥。值得一提的是,埃勒里·奎因不仅是推理小说中逻辑上的王者,也是一位颇有品味的诗人,无论是奎因还是雷恩,都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且适度大方,看来轻松无比。
众所周知,起初以“巴纳比·罗斯”为笔名出版的“悲剧系列”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系列,尽管只有四部,却都堪称经典,尤其以《X的悲剧》为其翘楚,在出版后受到极高的评价,被称之为“推理小说中的国王”。由于其代表性产生的意义深远,因此“悲剧系列”并未在奎因笔下断裂,日本推理小说中《一的悲剧》抑或者《W的悲剧》都是深受逻辑大师的影响而为我们所知晓。当然,现在说它难以逾越的确有些许主观上的偏见,但这也正是为了说明作品的伟大与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