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X的悲剧》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4-17 20:5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X的悲剧》读后感10篇

  《X的悲剧》是一本由[美] 埃勒里·奎因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X的悲剧》读后感(一):凶手的设置是这本书的精华

  1.为什么这本书随出版年份越近评分越低,怎么,国内看推理的人多了喷子也起来了? 2.如果说希腊棺材是奎因代表作,那这部比希腊棺材稍微高一水平,哈哈。 3.凶手的设置是这本小说一大亮点,凶手随案件演变变化。。。哈哈不能继续剧透了。 4.和希腊棺材一样阴谋藏的极深,但一两个线索却浮的很浅,一抓到就可以直接猜出凶手是谁,只是读者不容易察觉。中国橘子里也是这样,我觉得这是奎因的不足之处。 5.文采不行,全靠对话简单神情动作撑起人物塑造。。。哈哈,可能那段时期侦探小说纯消遣,不重文学意义吧。 6.总的说,这是一本非常纯粹的推理小说,相当纯粹,纯粹到不能再纯粹,而且不过时,没有什么因文化差异不易理解地方,也没有无聊的字谜,也没有因时代差异不易理解的物件细节什么的。在凶手的设置上这部作品颇独到,解答也十分合情合理,没有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坦坦荡荡的跟读者较量,完完全全的奎因第一时期的风格,也应该是奎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X的悲剧》读后感(二):爱、恨与欲望的悲剧

  莎士比亚说过:我唯一的爱来自我唯一的恨。其实,反之亦然。——题记

  或许作者觉得唯有莎士比亚的悲剧喜剧才能与《X的悲剧》的正邪难分、复杂难解差相仿佛,所以才在创作《X的悲剧》的同时创造了哲瑞·雷恩这位退休的莎士比亚戏剧演员形象,在他精彩地破解案件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于命运人生的慨叹。

  故事始于纽约繁华街市的电车上,证券商哈利·朗斯特里特被一种奇特的凶器所杀,萨姆巡官与布鲁诺检察官只好求助于曾经帮助侦破克拉玛一案的哲瑞·雷恩,没想到仅凭对于案件的描述,哲瑞·雷恩就已经掌握了谁是真正的凶手,而接下来一封匿名信以及死亡事件将嫌疑指向了朗斯特里特的合伙人德威特。作者运筹帷幄着整个故事的情节走向,让我们带着一个悬念走向下一个悬念,每一次的谋杀都指向不可能的凶手,在掌握着读者思维走向的过程中将故事推进下去。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呢?凶手又是如何行凶的?杀戮何时才会终止?作者将这些疑问一直保持到了最后,逐步为我们揭开了案情真相,并且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逻辑推理过程。随之而来的是一幕令人震惊的悲剧。

  每次阅读悲剧系列之后,都不禁掩卷沉思,这难道仅仅是X、Y与Z的悲剧吗?这也是关于人类欲望的悲剧,关于人性的悲剧,作者巧妙地借助理查王的台词形容书中的人物,因为恶念与贪婪,因为仇恨报复,牵涉其中的人,都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这或许才是作者借助这位老演员形象最想要表达的,也是最痛苦的,眼见善良灵魂坠入地狱,从此与恶魔为伍,他唯一的恨来自于唯一的爱,爱已消逝,这恨却将伴随终生。

  作品依然承袭了以往“公平线索”的特点,将所有的线索都一一呈现给读者,这种古典侦探小说的模式,对于读者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迷惑,所有线索如一团迷雾般展现眼前,一不小心就会被带偏,即使在哲瑞·雷恩先生带领下一步步接近真相,却依然很难找到真正的凶手,阅读过程也是与作者较量的过程,埃勒里·奎因却总能出乎意料之外,这就是推理小说独有的魅力吧。

  同为著名侦探石破天惊的“第一案”,《X的悲剧》无疑会让人联想到柯南道尔的《血字的研究》,太多的相似之处不禁会令读者感到惊奇,但是对于情节的推进、故事讲述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对于喜爱推理小说的各位读者来说,确如春兰秋菊,各胜擅场,相比与福尔摩斯的极具真实,哲瑞·雷恩也是一位很独特也很有魅力的侦探形象,在几幕悲剧中,逐渐为我们描绘出了哲瑞·雷恩的更加完整而立体的形象,他拥有敏锐视角慈悲内心以及令人惊叹的行动力,他将自己完全投入到案件中,毫不保留。这是他的成功之处,却似乎也是他情深不寿无法持久之处。但是他的形象却是世界侦探史上一个鲜活却又存有争议的形象。

  阅读的过程中不禁感叹作者的创造力,即使在揭晓凶手真容之后,依然将精彩保留至最后一页,对于凶手X的身份解读令人惊叹开创了推理小说一种新的模式,也令读者恍然,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关于X的巧思成为一个肇因,为之后登峰造极的“悲剧系列”开启了精彩的序幕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

  《X的悲剧》读后感(三):“变装癖”的完美逻辑演绎

  闻名遐迩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曾如此评价过这本书,“奎因唯一一部超越《希腊棺材之谜》的作品就是《X的悲剧》”,就连博尔赫斯看完之后都不禁感叹道,“居然能有这么好的推理小说。”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埃勒里·奎因的作品,对本书的第一次推论我就已经输了,一个名字只对应一个作者,不假思索便断定这肯定是一个人写的,当我翻看扉页后,才发现自己理性的推论错的一塌涂地。埃勒里·奎因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和曼弗里德·李,他们是一对表兄作家,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更是五次获得埃德加·爱伦·坡奖,此奖项是为全世界优秀侦探小说家创设的最权威的奖项,全世界的侦探小说家莫不以获得此奖为荣。

  《X的悲剧》读后感(四):哲瑞·雷恩登场,以及精心准备五年的杀人艺术

  推理小说史上神一般的人物,很多人想必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不过,可别这一笔名误导了,其实作者有两个人,表哥曼弗雷德·班宁顿·李、表弟弗雷德里克·丹奈。在漫长合作生涯中,兄弟二人为读者贡献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希腊棺材之谜》、《X的悲剧》、《Y的悲剧》、《Z的悲剧》、《哲瑞·雷恩的最后一案》、《凶镇》等等。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塑造了退休演员、业余侦探哲瑞·雷恩的“悲剧”系列作品。

  《X的悲剧》(The Tragedy of X)出版于1932年,常被奉为推理小说中不可多得口碑之作。自这部作品始,埃勒里·奎因改用笔名“巴纳比·罗斯”发表侦探为哲瑞·雷恩——而不是先前作品中的侦探埃勒里·奎因——的“悲剧”系列,引起读者群体热烈讨论。而之后,埃勒里·奎因才公布其实自己才是“悲剧”系列的真正作者。将推理从小说延伸至现实世界,非埃勒里·奎因不会为之,让人唏嘘的同时,也让人啧啧称奇

  《X的悲剧》主要构想了三桩杀人案。第一桩杀人案发生在雨夜一辆公交车上,凶器为布满尖针(针上涂毒)的木塞,嫌疑人则为同车的许多熟人。第二桩杀人案发生在一辆渡轮上,死者从顶层甲板被推下水里,被渡轮和岸边碾压,面目血肉模糊。第三桩杀人案发生在一辆行驶中的火车最后一节车厢里,死者被人用枪击中心脏当场死亡,留下了一个神秘手势。凶手到底共有几人?第三个死者的手势又是什么意思

  《X的悲剧》在悬疑设置上颇具匠心。读者如我还对第一桩杀人案中的凶手是谁深感疑惑时,退休艺术家、侦探哲瑞·雷恩已经宣称自己知晓凶手的面目,只是需要证据,暂不打草惊蛇。然而,到了第二桩杀人案,哲瑞·雷恩已经洞察了凶手的目的,并就其杀人动机展开了侦查。不过,让他意外的是,第三桩杀人案来得猝不及防,在他眼皮子底下。这对作为侦探的他,无疑是巨大侮辱,也是他内疚羞愧的根源所在:侦探不仅仅为了破案而存在,还为了保护普通人人身安全,以及伸张正义

  叙事艺术上,《X的悲剧》亦很有特点。作为树立哲瑞·雷恩形象的第一部作品,《X的悲剧》并非完全按照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它先从萨姆巡官和布鲁诺检察官拜访哈姆雷特山庄写起,从萨姆巡官之口中展露第一件杀人案发生的前前后后。第一件杀人案当中,雷恩并不是参与者。之后两起杀人案的发生,都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由叙述者一一道来。在未参与第一件杀人案的调查时便已清楚凶手的身份,雷恩的非凡推理素质实在让人敬仰。

  人物形象塑造上,最为出彩的、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侦探哲瑞·雷恩。这位男演员,不仅深谙舞台表演艺术,而且洞察舞台与人生的关系,对他人的性格也颇为了解,对人性,更是有着不凡的洞见。当他知道凶手为了三起杀人案不惜花费五年的时间精心准备时,他并不是做出单纯道德评价(诸如“无论如何,杀人是不道德的。”)而是将这一举动视为艺术,深深惊讶于缠绕其上的恩怨与恨意。高妙的推理小说,于解案外,总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

  埃勒里·奎因的推理小说让人心悦诚服的一点便是,作者从不会掩藏揭露真凶为谁的证据,其小说的推理线索格外清晰,全部列出(当然,如现实般,细节往往多到让人眼花缭乱),“挑战读者”是否能够在侦探之前知道谁是凶手。至于之后的推理过程,更是完美到了毫无缺憾程度。也正因为此,埃勒里·奎因成就了推理小说史上的黄金时代。

  《X的悲剧》读后感(五):入坑奎因的第一部小说

  一直很讨厌书腰上夸大的推荐语,但是最终让我下定决心买下《X的悲剧》这本书,确是看了希区柯克和阿婆的推荐语而动了心。看完之后觉得是一本相当纯正的本格派推理小说,至于书腰上所说“侦探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未免言过其实

  剧情描写是用一幕一幕的形式,读起来好像在演话剧一般,书中精致环境描写能让你置身其中,雷恩先生似乎就在你旁边优雅的吐着莎士比亚的台词。平铺直叙的描写方法把案件叙述的非常完美,但是也有许多与案件看似无光的情节活动占据了太多的篇幅。不过,查案子流程也确实是这样,在一大堆线索之中找到正确的那一根。而作者把这些线索都提供给你,就看眼尖的读者能不能发现

  读完之后并没有一种酣畅淋漓快感,毕竟本格派推理小说就是这么的严谨无趣,而这也是它一直吸引我的地方。不得不说,这篇小说冗长了些。

  个人觉得这个版本翻译用词方面有一些用词错误特别成语),但是译者的文学功底还是不错的,阅读体验还算流畅

  (下面就有剧透了:)

  这个案子真的非常像血字的研究,杀人动机也是经典侦探推理中用烂的复仇梗。其实看到一半我有猜到可能售票员没死(因为他的脸烂掉了),但是其实杀人动机提供的背景总是在快结束才写到。

  至于叙事手法我觉得还是蛮像阿婆的,非常平淡细致。刚刚开始读到哈姆雷特山庄的时候,有一种强烈古老英伦气息,后来才反应过来这其实是20世纪的纽约。书中对哈姆雷特山庄的景物布置描写非常生动,似乎是为了突出雷恩先生的性格特征。但是书中的脏话实在太多(主要是萨姆警官),非常影响阅读体验,也一次一次敲打我这是纽约、这是美国、这是一本美国侦探小说。

  至于人物的话,两位警官我实在是爱不起来,虽然破案流程有条不紊,但萨姆警官满嘴的脏话和暴脾气真是看的让人难受,布鲁诺警官又显得没有决策力,好在他还算文雅。雷恩先生的设定实在是让我很出戏,总是觉得这样一位成熟典雅阅历丰富,张口就是莎士比亚的老演员与20世纪的纽约侦探故事联系不起来,总觉得他是一位小说里走出来的虚构人物。还有,我不得不吐槽一下他的读唇术和化妆术,真的很不可思议啊,特别是最后扮做朗斯特里特完完全全没有必要啊难道只是为了装逼吗?

  一定是雷恩先生太高冷了。恩,还有开头说他已经知道了凶手,结果却只是错过拯救被害人的最佳时机,这一点我不是特别能理解。

  虽然没能猜中谁是凶手,但是在猜下一个谁会死上,真是一猜一个准呢。

  再说作案手法。不得不感叹第一个案件中插满针的软木塞真的太厉害!这件凶器确实是可以载入史册了。但是我一想到售票员天天拿着这个东西心里就瘆得慌,而且尼古丁涂在针上也比较容易挥发啊,是不是还要定期浸泡一下。第二个案件中,我常常在想,要是他的脸没有被砸烂咋办。第三个案件真的是铤而走险(但是德威特要被杀的气氛实在是渲染的太明显了),最后手指头交叉的那一点实在是太够牵强,我并不觉得德威特会记得列车员检票是打叉的。

  凶手确实应了题目的“悲剧”,潜伏这么多年,只为报仇雪恨。只是,你在报仇之前还专门寄威胁字条?你多年之前的女儿不找了不管了?

  书中最前面的介绍非常有趣——埃勒里奎因的面具。表兄弟编造出来的推理小说论战,真的让人忍俊不禁,真的非常想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福尔摩斯、波洛、马普尔小姐、奎因都生活在的时代,去体验20世纪初中期经典侦探推理小说流行元素,拨开重重迷雾,寻找幕后真凶,探讨心理哲学体会人性的光芒

  《X的悲剧》读后感(六):经典中的巅峰

  说起埃勒里·奎因,相信热爱本格推理的读者,一定对他的大名如雷贯耳,最近新星出版社再版了他的系列作品,我也有幸重新温故。从《希腊棺材之谜》开始,我早已沉浸在奎因精妙绝伦的逻辑推理中,在复杂线索里抽丝剥茧,细致严谨的步步推导,无不让真相具有极大的说服力,这也是奎因作品最为突出的特点。然而《希腊棺材之谜》的不可多得,在奎因同年写下的另一部作品——《X的悲剧》的映衬下,稍显逊色。

  作为“悲剧系列”的第一部,《X的悲剧》呈现出有别于“国名系列”的戏剧风格,还完美展现了奎因的作品特色,将最好的案件,最缜密的逻辑都献给了它。我们会发现,相比于个性较为苍白的奎因侦探,喜爱莎士比亚戏剧的哲瑞·雷恩更加鲜活,其哲人式的思考更显睿智。同时书里不断出现的莎剧台词和古典诗人的词句,还提高了侦探小说的文学性,也让“悲剧系列”成为不折不扣的古典推理小说范本,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

  阿加莎曾说“奎因唯一一部超越《希腊棺材之谜》的作品就是《X的悲剧》”,的确,《X的悲剧》是“悲剧系列”结构最为清晰、各方面最为平衡的一部,在一开始,雷恩就知道凶手是谁,却不愿在没有确凿证据前指认凶手,而这也是奎因给读者的小小提示,可惜我们都没有奎因那么厉害,哪怕嫌疑人及其杀人动机都在故事开头一览无余,线索也在巧妙的布局中一一呈现,我们仍然猜不透结局如何,只能跟随案件的发展,一点点去猜测谁是凶手。

  故事围绕三起凶杀展开,均是发生在密闭拥挤场所,在大庭广众之下犯罪,凶手巧妙利用众人的心理盲点,借此蒙蔽大家的双眼,实现不可能犯罪。电车、渡轮、火车,诡异凶器的毒杀、面目全非的尸体、死前的留言,三次案件前后呼应,破案难度却一再加剧,警察的调查毫无结果,推理陷入僵局,只能拜访沙剧演员兼业余侦探雷恩先生,希望在他的帮助下找出真凶。当然,为了理清案情,三起案件的发生经过占据了故事三分之二的内容,而推理过程集中在最后一章,故前一部分读起来可能稍感郁闷。

  尽管三起案件的构造相似,但雷恩的推理思路却大不一样,各有侧重:第一起的关键在于涉案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二起是面对诸多可能原因,利用排除法一一否定,此外还有一场精彩的法庭戏;第三起便是结合凶手杀人时的心理分析,推理得出最后的真相。其严密的逻辑分析,严谨的心理论证,无不教人折服,也正是有前半部分案情详述做铺垫,最后的推理读起来才尤为过瘾。而案件之间穿插的支线剧情,又在推理框架之上把整个故事脉络填充完整,真是恰到好处。

  在《X的悲剧》里,我们再次看到了奎因的厉害之处,从不刻意营造诡异的氛围,不依靠高超的写作手法,不开乱七八糟的脑洞,只利用经典的本格推理元素,加上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就让作品达到了崭新的境界,迫不及待要去看《Y的悲剧》啦!

  《X的悲剧》读后感(七):脑子被掏空

  看完最后的推理环节觉得好牛啊仿佛全能视角藐视众生。

  说回这个案子本生,我是根本不可能推理出来的。因为本人缺乏常识 而常识 似乎是推理的关键了。开头说的用手套拿凶器我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我 这个凶器在我看来可真的是像个刺猬。比刺猬还牛逼的存在。要把它放进别人的口袋里这肯定要拿个镊子啊什么的。而拿镊子太明显了。也就只可能离得很近的人才会干了。否则这人没害成,自己先挂机了,这也太尬了吧。第二天的新闻头条就是你了。而作者说是手套。我脑中出现的大冬天的手套都让我觉得有点虚啊。。。那只有可能是皮手套了。。。这皮得有多厚啊。而且 谁知道 售票员是一定要带手套的啊!!可能是地域差异吧。然后售票员穿的衣服还比较厚,这我可真没办法想到了。然后最关键的是 大侦探在听完描述之后一下子就知道谁是凶手了,这让我觉得凶手肯定很显而易见,那么肯定是离的最近的人了,那只有那个女演员了。可她没啥动机啊,没结成婚她也没钱拿啊,还不至于傻成这样。那只能看后面了。

  说到后来发生了什么。。后面的故事可真的长啊,长到我没有心情看这两个警察演二人转。同时大侦探在四处跑问来问去,我知道他问的东西很关键但我已经看描写看的精疲力尽无心细看每一个字了。

  所以当我最后看到结局,我心里只有一片大草原和一群可爱的神兽们。奔跑。奔跑。再奔跑。凶手来自于那遥远的南美洲。啊。啊。啊。他来自于三位被害人的过去。遥远的过去。他和书中费力描写的那群人没有一毛钱关系。他可真的是个X了!真的未知数啊!这样看来大侦探的四处询问真的很有收益了!我最害怕看到这样的结局了,这意味着前面我看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废话,都是障眼法。之前看过阿婆的一本叫《死亡约会》,最后的凶手竟然是同酒店的一个其貌不扬喜欢聊八卦的女富婆。她跟咱的被害人甚至没有任何肢体接触。只因她害怕被害人认出她是那谁谁谁,就把她干掉了。而书里面一直在描写被害人的那一个大家子里有谁谁谁想害她。这位富婆的出场次数屈指可数。看完这本书我就开始害怕这种来自过去的凶手了。没想到这次又来了。这本还更有名。

  在看到死了第三个人的时候,我也算有意识到了这个凶手估计很有可能是那个神秘人。而因为这位被害人死活不肯讲是谁,却稍微透露了一下跟他过去干的破事有关。我就开始有种预感,一种重逢来自过去的杀手的感觉。没想到。。。

  谋杀的构思还是很精巧且大脑洞的。能想出这种故事的人,不愧是大家啊!

  而我这个菜鸟,在看完之后,感叹了句我kao啊。

  为什么豆瓣吃掉了我当中打的那么多吐槽的!!气死我了!白打了!几个意思!

  《X的悲剧》读后感(八):推理演绎的艺术

  埃勒里·奎因作为欧美推理黄金时代的三巨头之一,其严谨的逻辑链和完全公平的线索展示是最大的特点,然而相应的,故事的趣味性就会因为繁琐的调查展示而有所降低。

  作为一个喜爱推理小说的读者,平日里更偏爱故事性强的推理作品,奎因其实并不在我的选择之列,然而通篇读下来,演绎推理解谜在发挥到极致时带来的愉悦真是不可小视的!

  (以下只提供谜面设定,无泄。)

  文中最大的谜题只有一个,神秘的凶手X是谁?命案随着剧情的行进而发生,最初的命案,舞台是雨中行进的公交车,拥挤的公交车上,死者被上车后才出现在口袋中的,插在软木塞上浸有剧毒尼古丁的细密的针刺伤手指,中毒身亡,而封闭车厢内找不到任何能将凶器放入死者口袋的线索;第二起命案的舞台是往返的邮轮,在顶层甲板坠落之后被木桩和轮船挤压,死相甚惨的“知情者”,将在场的一位一案中的涉案人员卷入;第三起命案的舞台是列车,死者在昏暗的暂未使用的列车中被一枪毙命,而在这之前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死者唤入车厢后部的人成为最大的嫌疑人。

  这种模式经典得令人肃然起敬,奎因将几次命案的地点局限在公交车,轮船,火车这样小的地方,以便将涉案人员和线索一一条理地排布出来;人物关系上则将死者的人际关系详尽地展现出来,给许多涉案人员安上足以成为“动机”的帽子,来迷惑读者。即便是需要隐瞒的地方,奎因也明明白白地将值得疑惑之处展露出来,尤其是所谓的隐瞒也对案件的侦破没有任何影响,不过是作为动机背景的存在罢了。

  作为推理小说,这部作品中的几个伪解答非常简单粗暴,在后两个案件中靠着犯人留下的误导线索或者阴差阳错的发展而展现出明确的“犯人”面貌,都成为了伪解答。如果不是作者用雷恩先生强力的反对和作者刻意强调的不合理之处,这些“真相”可能会成为日常中确凿无疑的论断,更是令人赞叹奎因能在写一部长篇作品的过程中保持着超乎常人的冷静,从细碎的线索中找出不合理之处,从而推翻表面上一切非常确定的“事实”的能力。

  奎因并没有为了凌驾于读者之上而进行过分的误导,而是在每个案子中都摆出显眼而明晰的可供分析的点,使得一头雾水的我在看到雷恩使用的信息时也能立即想到它所出现的地方。经典的三段式推理和排除法的使用使得破案如同高中时推导数学公式时一步步走下来得出结论一样愉悦,案子之间的互相连结也同样非常精彩。在层层严密的推导之下,通过消去各种可能的情况,真真切切地能让读者感受到“真相只有一个”的魅力。

  对于喜爱逻辑分析的读者来说,读奎因的作品就如同于他进行智力的较量,如同做一道长长的题目。黄金时期的奎因注重“公平”这一条件,并且喜爱着只有一个凶手的设定,虽然讨论了共犯问题但是很快否定了。而这样的设定对于渴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真相的读者来说更为方便和愉悦,强烈推荐有这种爱好的读者阅读奎因的作品。

  当然,小说不是现实,过于缜密而坚忍的犯人与能看破一切的老演员哲瑞·雷恩并不存在,但是这种近乎完美的犯罪安排更是体现着这部作品作为小说文学的魅力,展现出一种逻辑爆发出的令人赞叹不已的艺术性。

  作为推理小说爱好者,我在阅读时反而尽力避免自己的思考,因为在阅读真相揭露的过程中,沉迷于醉人的逻辑,真是幸福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X的悲剧》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